苗族民间舞蹈鼓舞的表演形式分为哪些种类呢,大家想知道的话就赶紧来看看吧!
苗族鼓舞的表演形式,丰富多样,根据跳舞的人数可以分为单人、双人、群体鼓舞三类;还可以根据鼓舞的表演形式分为猴儿鼓、对跳鼓、四面鼓、团圆鼓等四类,花样繁多的表演形式,应对着不同的节庆氛围,精彩纷呈。
单人鼓舞
在苗族区域的单人鼓舞包括男子单人鼓舞和女子单人鼓舞。男子单人
鼓舞一般是男女敲边伴奏,一男子击鼓起舞,手挥步动、粗犷豪放、节奏干脆、激烈有力,苗族人民常用来庆贺节日和丰收。此舞有两种打法,一种是表演者手执鼓槌击鼓;另一种是表演者双手握拳击鼓起舞,又叫徒手鼓舞。女子单人鼓舞是苗区最常见的一种表演形式,一般在春节及各种其它节日中表演。伴奏者执槌敲边或敲锣伴奏,舞蹈者手拿鼓棒独舞,有时也有人在旁边伴舞。其舞步疾徐有次、双脚轮梭、绞踏清晰,上身亦随肢步而动、腰拧胯动,舞蹈或大方活泼或平稳文雅或奔放开朗等。
双人鼓舞
双人鼓舞可分为男子双人鼓舞和女子双人鼓舞。此两种鼓舞的形式相同,但风格有很大的区别,男的粗犷有力,女的妩媚柔美。双人鼓舞的表演形式自由,舞者可各打一边,也可同打一边,也可一人击鼓一人伴舞,动作左右移动、前后交替,配合协调统一,常在庆丰收和节日表演。
群体鼓舞
苗族将群体鼓舞称为花鼓,因为参加表演的人多。花鼓舞除四人舞、八人舞和男女混合舞等。在民间还有“团圆鼓舞”、“跳年鼓舞”、“调年鼓舞”之俗称。舞者一面击鼓、一面舞蹈。击鼓有手击、槌击两种方式。槌击舞有“美女梳头”、“穿衣整容”、“烧菜煮饭”、“挑花绣朵”、“霸王举鼎”、“古树盘根”、“美女插花”、“英雄背剑”、“挖耳”、“鸟飞”等20多
种舞法;手击舞有“狮子滚球”、“猛虎下山”、“雄鹰展翅”、“鹭鸶伸腿”、“收割打谷”、“锄荷担”、“花朝天开”、“鸡食米”等8种。花鼓有两面鼓、四面鼓之分;花鼓舞以花样繁多取胜。凤凰花鼓,是流行在凤凰县境内的鼓舞,此舞多在各种节日中表演,形式与双人鼓舞类似,即由两人手拿鼓槌,各站一头同时起舞,伴奏者则站在鼓腰击边伴奏。表演者性别不限,可以任意组合。在凤凰县还有一种鼓舞习俗叫“卡罗”,新春时,新郎必须带新娘到岳父家拜年。寨门口就设有卡子,即“卡罗”。进门前,新郎和新娘除对歌以外,还须一起跳一段鼓舞,方能进门,就形成了这种独有的双人鼓舞。此舞要求两人的动作对称,方向一致,风格开朗、愉悦,节奏稳重饱满。
猴儿鼓舞
猴儿鼓舞即是一种以摹似猴子动作为主,围绕苗鼓而舞的鼓舞形式。它别于单、双人鼓舞的`范畴,舞蹈除摹似生产劳动以外,还要随着鼓点摹拟表演猴子摘桃、抓痒挠腮、戏鼓等动作,样子滑稽、诙谐风趣。其中夹杂着很多高难技艺,舞姿轻盈敏捷,情绪激扬。此舞既可身穿服猴帽,化妆成猴相表演,也可身着便装,摹拟猴儿状表演。
对跳鼓
对跳鼓又称对鼓,是由两鼓手各站鼓的一头进行相同的对称套路动作的跳鼓表演,此种打法多用于赛鼓或“拦鼓”。表演时本家族的打一头,亲友们打另一头;或本寨的打一头,其他寨的打另一头;或甲方打乙方陪,或乙方打甲方陪。要求甲乙双方动作一致,统一对称和谐。如甲打乙陪,甲方打出什么套路动作,乙方必须跟着打出什么样套路动作;第一局结束后立即进行第二局,即乙打甲陪,乙方打出什么套路动作,甲主又必须跟出什么套路动作。对打双方,倘若其中一方陪打不当便为输,另一方则为胜。因此,对鼓即成为赛鼓式。要求鼓手既精通套路、熟练技术,又必须灵活机智,在传统的隆重聚会的赛鼓中,当棋逢对手之时,一打就是整天或整夜,“通宵达旦”而不肯罢休。
四面鼓舞
此舞流行于吉首市,是一种较特殊的鼓舞形式,它所用的鼓是四面鼓。表演者一般为两男两女,交错分开而立,各人面对各自鼓面起舞。内容一般是反映劳作动作和愉悦心情的,男子打鼓时女的陪衬,反之女的打鼓则男的陪衬,然后,四人穿插绕花舞蹈,动作一致、对称,直接反映出苗族人民的喜悦心情。
团圆鼓舞
团圆鼓舞是一种特殊的集体歌舞形式,其特点是将一面大鼓平置于鼓架上,选一人击鼓,众人和着鼓点,围着大鼓起舞,人数越多越好,其动作分大摆、小摆和细摆三种,男的一般跳大摆,站一内圈,女的一般跳小摆和细摆,站在外圈,边跳边唱并夹杂“啊嗬--”的号子声,还可边跳边交换内外圈,直接反映了人们的愉悦心情。此舞节奏明显,鼓点可任意反复,动作随鼓点而反复。以腰和手摆为主要动律,有别于其他鼓舞的特征,鼓点明显不同于其他形式的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