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首页 期刊投稿知识库 问题

与双石镇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与双石镇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关于公布安徽省第五届中学地理优秀教学论文评选结果的通知各市教育局教研室(教科所):各市中学地理教学专业委员会:根据省教科所《关于举办安徽省第五届中学地理教学论文评选活动的通知》(教科研函〔2007〕3号)文件要求,省专家评审委员会对各地推荐的地理教学论文进行了认真评审,共评出获奖论文一等奖 16篇,二等奖 36篇,三等奖71篇。现将评选结果予以公布(见附件),请及时通知有关单位及论文作者。附件:安徽省第五届中学地理优秀教学论文获奖名单 二○○七年十月十九日安徽省教育厅教科所 2007年10月19日印发打印:吴儒敏 校对:吴儒敏 共印30份附件:安徽省第五届中学地理优秀教学论文获奖名单一等奖篇 目 单 位 作者《浅谈地理新课程背景下学生能力的培养》 淮北市教研室 王忠东《做理论与实践的桥梁》 芜湖市教育科学研究室 钱宏瑾《铜陵市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调研报告》 铜陵市教研室 章小明铜陵市第一中学 杨国兵《地理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践》 安庆市教研室 何陆祎《论地理研究性学习的评价》 阜阳市教研室 陈鹏飞《地方环境教育课程构建的案例分析》 蚌埠市教科所 吴岱峰《透过一次地理评优课谈新课程课堂教学》 滁州市教研室 郭仕荣《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应加强对学生的关注》 颖上县教研室 何长剑《关于高中地理选修课程校本化的几点探讨》 马鞍山市第六中学 林章和《使用新教材的几点体会》 淮南市第三中学 朱元坤《地理空间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 合肥工业大学附中 洪成旗《浅谈新课程下我对地理教学的认识与实践》 黄山市枧忠中学 汪德利《探索课程标下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设计》 贵池二中杨淑萍《浅谈地理课堂教学中的探究》 宿州市第二中学 苗红青《地理探究学习要重视学生的思维品质》 怀远一中 孙尚楼《谈地理教学中学上情商的培养》 六安皋城中学 余 蕊二等奖《梳理经历 整合资源 回归生活——地理教学中课程资源的开发》马鞍山市第二中学 周跃红《谈新课标下的“太阳高度”教学设计》 阜阳市第三中学 马 静《巧用身体语言,提高地理课堂教学艺术》 合肥市第五中学 沈龙海《谈新课程背景下地理学思想和方法的贯彻》 亳州第一中学彭长玉《新课堂教学下教学策略的初探》 芜湖市城南实验中学周慧本《谈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实施地理课堂教学》 淮南实验中学廖惠荣《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学生地理探究能力的培养》 亳州第五中学 王玉龙《地理主体性课堂教学的探究》 淮南市第二十中学 陈 中《用新课程理念引领学生快乐地学习地理知识》 固镇一中李方平《构建科学与人文和谐统一的地理教育》 巢湖市第八中 柳宗柱《如何调动学困生参与地理课堂教学活动》 蚌埠二十六中 宋长军 《新课程背景下的地理自主学习》 郎溪中学 胡燕平《浅谈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的一些误区》 来安中学 董桂山刘 俊《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基本途径和培养策略》 和县二中 夏立军《高考地理复习的“虚”与“实” 》 合肥市第十七中学 黄永红《新课标理念下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探微》 歙县中学钟彩琴《浅谈“问题研究”的作用与教学》 五河一中 刘继英《班级授课制条件下地理分层教学策略初探》 枞阳县浮山中学陈相林《如何从地理图像中分析和提取有效信息》 黄山市黄山区一中崔仲文《加强地理基本概念教学的探讨》 亳州市谯城区大寺完全中学 汪明洁《浅谈Google Earth 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滁州市实验中学 曹 明《“任务分解、自主交流”地理课堂模式的构建与实验》阜阳第十中学 马兴海《改变课堂教学方式 适应高中地理新课程》 安徽省石台中学 姚 萍《新课标下浅谈地理与各学科的经纬结网》 东至县大渡口中学 江美丽《“读图法”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宿州市埇桥区梅庵中学刘玉才《多元智能评价与地理教学》 马鞍山市第一中学 程 刚《农村高中地理新课程课堂教学常见问题及对策》 六安市双河中学 刘全稳《新课程地理课堂主体教学模式的设计与落实》 铜陵市第九中学钱义国《以烈山区为例谈农村高中地理活动课的开展》 淮北七中 吴才华《开展地理实践活动 积极开发地理课程资源》 安徽广德中学 江春芳《选修7课标、教材研读及开课条件分析》 铜陵市第五中学 陈俊群《高中地理课题研究开设的一些设想》 宿松县程集中学 石雅斌《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能力》 淮北市石台镇中学蔡金燕《新课程地理教学中的“敢问”与“会问”》 芜湖县第一中学 王邦忠《浅谈新理念指导下的中学地理教学》 宿州市第八中学张建国《浅谈在地理新课程教学中的“课堂提问”》 淮北市西园中学荣海侠三等奖《高中地理新教材案例教学初探》 来安中学 卢玉斌《地理课堂教学中常见的几种偏离现象 》 阜阳第三中学 吴 强《解读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开放性特点》 和县第一中学 陈晓明《浅谈地理新课程教学反思》 蚌埠包集中学赵东宇《新课程理念下的地理创新学习》 芜湖市田家炳实验中学章 波《浅析高中地理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合肥市五十一中 陈 丽《关于人教版高中地理新教材的几点看法》 阜阳一中 巫祖安《地理课堂互动型教学策略的构建》 马鞍山市第二中学 卢大亮《地理教学中的误区及思考》 宿州埇桥区汴河办事处北十里中学 武 波《新课标下课程资源开发初探》 青阳县木镇中学 方 静《在地理教学中进行环境道德教育的实践》 黄山市屯溪一中 潘胜庭《在地理教学中利用远程资源学生合作学习的探究》 歙县新安学凌文英《地理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安全意识的培养》 祁门一中胡义松《新课程地理课堂教学的思考》 歙县中学吕文英《地理教学中学生想像力的培养》 歙县二中汪明锋《如何看待地理教学中的多媒体技术和网络的作用》 凤台一中李 全《浅谈以学生为主体的地理研究性学习教学》 淮南望锋岗中学廖和喜《兴趣教学模式在高中自然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初探》 淮南一中朱庆龙《合作学习模式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淮南市第五中学孙 峰《合适参照物选择与“地球运动”教学难点的突破》 亳州三中 刘永志《新课程改革下对中学地理教学的几点思考》 利辛县第一中学谢 尧《高一地理新课改教学中的困惑和问题》 涡阳三中 王 娟《谈初中地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 淮北市西园中学孙 凯《充分运用图像进行地理教学》 五河县安淮中学聂 鑫《中学地理教学的美育的层次》 蚌埠十二中马 燕《立足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地理素养》 蚌埠第一中学李云静《让地理教学生活化》 蚌埠市第二十三中学王海燕《新理念下培养地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探索》铜陵市第十三中学戈广兵《教学中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体会》 铜陵县第二中学程纳新《在新课程目标下整合地理课程资源》 铜陵市第十六中学孙大信《高中地理个性化教学初探》 铜陵县第二中学程胜来《思维导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太湖县徐桥高中 李永清《将实验教学引进地理课堂》 宿松县程集中学周文招《生活是地理教学中重要的课程资源》 安庆三中张 军《档案袋评价在高中地理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安徽省太湖中学黄郑尧《如何开展问题研究和活动》 桐城中学段焕荣《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方法探讨》 桐城市天城中学汪 宏《中学地理多媒体教学初探》 滁州市滁州中学 季风勇《探究性学习在教学中的应用》 滁州市滁州中学 孙 成《作图法在地理教学中应用研究》 全椒中学 李 君《新课程实施的理解与体会——丰富地理课堂教学》滁州市第五中学 六振梅《浅谈新课标下地理教学手段的继承与创新》 肥东县梁园中学 周义兵《发挥地理学科优势 培养学生空间智能》 舒城县南港中学 沈龙明《多元评价促进学生地理学习探讨》 芜湖市第二十六中 吴安宁《地理新教材中“案例”教学探讨》 五河二中刘丛兰《在地理社会实践中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发展》 怀远县龙亢中学 朱 英《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芜湖市二十七中学俞 敏《浅谈地理课堂教学中实现学生有效参与的教学策略》 芜湖八中邱玉启《新课程理念下的地理课堂教学探索》 安师大附属外国语学校裘伟东《如何选编以社会热点为背景的地理案例》 蚌埠第四中学刘运良《中学生地理课堂兴趣培养》 六安市三十铺中学 李显静《中学地理信息化教学设计之我见》 马鞍山市第六中学 张 蕙《为地理教学注入新活力——初中地理活动初探》 马鞍山市星光学校 古 莉《现代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整合的认识与实践》 萧县中学常书云《让新课改沐浴和谐之风》 灵璧县师范学校苏 洪《光照图教学中几个问题的探讨》 安徽省砀山中学陈国华《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发展学生个性浅议》 宿州市埇桥区支河中心校李永春《关注学生发展优化地理教学》 安徽省青阳中学张 俊《谈地理新教材“活动”的使用》 石台县崇实中学汪利军《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几点心得》 贵池区杏花村中学程丽萍《浅谈探究学习在地理新课标教学中的应用》 界首市光武中心学校 李 涛《借杜朗口“春风”促地理课鲜活》 阜阳四中 徐玉玲《论中学地理教学中的环境教育问题》 颖上县第四中学 田华利《巧妙点拨开启自主学习之门》 界首一中 王 键《评价共同体在学生地理学习评价中的应用》 淮南市第二十四中学 李 涛《构建师生互动合作共同成长的绿色课堂》南陵县何湾镇中心初中廖必根《信息技术与初中地理整合初探》 宁国市梅林初中 朱铁军《新课程地理课堂教学策略浅析》 六安市徐集中学 张碧松《夯实基础突出主干提高能力应对高考》 东至二中侯 俊《地理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界首市田营镇中心学校 闫 斌《“问题教学法”——把课堂还给学生》宁国市胡乐初级中学 张 文自己百度吧~

旅游管理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一段充实而忙碌的大学生活即将结束,我们都知道毕业前要通过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是一种有准备、有计划、比较正规的、比较重要的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形式,那么问题来了,毕业论文应该怎么写?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旅游管理毕业论文参考文献,欢迎大家分享。

[1]魏心宇.浅析中职旅游管理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考试周刊,2017,(90):9-10.

[2]王青.信息技术在中职《中国旅游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考试周刊,2017,(91):143.

[3]谷静.经济全球化3.0时代的国际化旅游人才供给研究[J].林区教学,2017,(11):26-27.

[4]陈伟.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开发农村体育旅游资源的研究--以珠海市金湾区为例[J].考试周刊,2017,(A1):139-140.

[5]李丹特约记者刘进勇.确保扶贫资金用在实处打造精品项目阳光工程[N].中国石油报,2017-10-23(001).

[6]王铭俊彭艺.湖南推进美丽乡村建设[N].中国环境报,2017-10-20(007).

[7]特派记者况昌勋.为海南牢记使命呵护绿水青山点赞[N].海南日报,2017-10-20(A05).

[8]施华赟.精准"治未病"守土当如是[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7-10-20(003).

[9]本报记者苏玉君孙楠杨笑雯.大湖湾生态新区西北内陆的.城镇化样本[N].中国气象报,2017-10-20(005).

[10]兰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张万宏.兰州激发内生动力全力推动文旅产业[N].兰州日报,2017-10-20(006).

[11]张海英."故宫服务"可否在全国景区推广[N].中国商报,2017-10-20(P02).

[12]惠民工程助推群众幸福指数不断攀升[N].商洛日报,2017-10-20(007).

[13]记者郭猛王思达."走遍秦皇岛",用脚步丈量出了什么[N].河北日报,2017-10-23(009).

[14]平裕强.陵川交警大队加强道路交通安全管理[N].太行日报,2017-10-23(003).

[15]记者汪瑛.精准扶贫咱们一起奔小康[N].商洛日报,2017-10-20(006).

[16]杜珊记者强犟.奋力脱贫攻坚打造美丽西寺[N].西部法制报,2017-10-21(004).

[17]通讯员葛卉黄旭峰.农行广东分行农家乐贷农民创业好帮手[N].农村金融时报,2017-10-23(A05).

[18]窦群.践行"两山"理论推进国家公园建设[N].中国旅游报,2017-10-23(003).

[19]本报记者冯颖.景区创新升级筑牢石家庄旅游根基[N].中国旅游报,2017-10-23(A01).

[20]合肥晚报ZAKER合肥记者乐天茵子.既有住宅安装电梯或将有章可循[N].合肥晚报,2017-10-24(A08).

[21]本报记者吕晶.精准招商助力追赶超越[N].榆林日报,2017-10-23(003).

[22]记者王艺.我市旅游行业智慧化管理再上新台阶[N].大连日报,2017-10-22(006).

[23]本报记者崔振海通讯员陈艳迪.让"天生丽质"变身"美丽经济"[N].山西经济日报,2017-10-26(007).

[24]本报记者杨淑珍通讯员孙海韬张大鹏."这里的警察能力与颜值俱佳"[N].人民公安报,2017-10-30(006).

[25]本报记者梁文艳.马遥的"教学梦"做当代有为的青年教师[N].中国产经新闻,2017-10-26(003).

[26]特约记者谭玉玲.让大丹霞旅游发展充满"智慧"[N].韶关日报,2017-10-23(A07).

[27]记者杨艺华通讯员曲易伸张涛.全国统一版本离境退税系统海南上线[N].海南日报,2017-10-25(B02).

[28]本报记者刘斯会.凯撒旅游前三季净利增长超四成[N].证券日报,2017-10-30(C03).

[29]记者朱家芬.加强水资源管理保护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N].楚雄日报(汉),2017-10-24(001).

[30]记者吕丽霞.商南落实责任规范程序加快提案办理[N].商洛日报,2017-10-27(003).

[31]记者董娟通讯员梁泽仁卢琳.省统计局经济形势调研和统计工作督查座谈会在朔召开[N].朔州日报,2017-10-24(001).

[32]肖相波.青岛:不断探索全域旅游发展新路径[N].中国旅游报,2017-10-31(002).

[33]山东青年政治学院旅游学院张青.通过收益管理提升民宿经营水平的要点[N].中国旅游报,2017-10-31(003).

[34].以全球视角,创新实现餐旅行业可持续发展[N].中国旅游报,2017-10-31(A06).

[35]刘剑飞.故宫"全网售票"体现管理智慧[N].中国审计报,2017-10-23(007).

[36]中国民生银行研究院郭晓蓓.强化金融创新支持旅游产业[N].中国城乡金融报,2017-10-30(A02).

[37]陈晓光姜久明本报记者邱丽娜赵博言.我省今年重点公路建设完成505公里[N].黑龙江经济报,2017-10-27(001).

[38]本报记者曲晓燕.探索文化国资管理新路径[N].中国文化报,2017-10-30(007).

[39]记者徐莹波.巩固创城成果不松劲加快建立长效管理机制[N].桂林日报,2017-10-24(001).

[40]汤云明.晋宁国企改革助推工业园区基础设施迈新步[N].云南经济日报,2017-10-28(B03).

[41]李辉.乐见景区价格听证"涨声"不响亮[N].广西日报,2017-10-20(008).

[42]张海英."故宫服务"不妨在全国景区推广[N].友报,2017-10-27(003).

[43]记者吉蕾蕾.导游不得擅自变更行程、强迫游客购物[N].经济日报,2017-11-03(004).

[44]记者王菲.前三季度我区旅客吞吐量逾340万人[N].西藏日报(汉),2017-10-27(001).

[45]本报记者文豪.景区停车问题成关注热点[N].成都日报,2017-10-31(007).

[46]记者李敏.落实责任强化监管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N].承德日报,2017-10-24(001).

[47]记者沈仲亮.国家旅游局将遴选旅游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示范基地[N].中国旅游报,2017-11-01(001).

[48]小丁.擦亮世界知名旅游城市品牌[N].昆明日报,2017-10-29(007).

[49]本报记者刘曌琼.出行能"说走就走"[N].陕西日报,2017-10-30(011).

[50]记者吴岗.天津:2020年底前关闭所有砖瓦黏土矿[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7-11-03(002).

[51]北京商报记者舒志娟.中青旅陷"伪造拒签信"口水战[N].北京商报,2017-11-02(004).

[52]本报记者孟妮.入境游发展短板如何补齐?[N].国际商报,2017-11-01(A06).

[53]记者王珂.导游管理办法明年正式实施[N].人民日报,2017-11-03(008).

[54]撰稿本报记者王眉灵."四好农村路"带来乡村新变化[N].四川日报,2017-10-31(009).

[55]记者高岳.让十九大精神入脑入心[N].海南报,2017-10-31(A01).

[56]本报记者杜杨楠.坚决向"年龄附加费"说不[N].大连日报,2017-10-30(007).

[57]本报记者赵亮.我市多部门联动开展"打非治违"整治行动[N].齐齐哈尔日报,2017-10-23(003).

[58]记者李喆通讯员赵尚羊华.广东开展重点车辆行驶记录仪专项检查[N].人民公安报·交通安全周刊,2017-11-03(001).

[59]记者宋柏松通讯员丁桂艳.秦皇岛大力提高餐饮行业食品安全水平[N].河北日报,2017-11-06(012).

[60]王德刚.打赢脱贫攻坚战旅游业要当生力军[N].中国旅游报,2017-11-07(001).

[1] 王衍用.对旅游资源应该进行深度研究[J].旅游学刊,2007(2):11-12.

[2] 伍延基,王计平,曾海洋.无景点旅游的理论解释与实践意义田.旅游科学,2008,22(4):28-31.

[3]宋丁.突破中国旅游市场的门票经济瓶颈[J].旅游学刊,2008,23(5):11-12.

[4]陈耀.坚持旅游规划创新,推进”大旅游”统筹发展[J].旅游学刊,2010,25(3):7-8.

[5]郭文.无景点旅游:一种新型旅游方式的兴起及影响研究[J].旅游论坛,2010,3(5):566-571

[6]谢彦君.在旅游普查实践中用学术的眼光审视目前国标的得失[J].旅游学刊,2005(4):8-9.

[7]谢朝武,黄远水.论旅游地形象策划的参与型组织模式[J].旅游学刊,2002,17(2):30-34.

[8]程遂营.我国居民的休闲时间、旅游休闲与休闲旅游[J].旅游学刊,2006,21(12):9-10.

[9]简玉,峰刘长,生徐钮.无景点旅游发展现状及其对策研究-基于长沙与张家界旅游市场的比较分析[J].旅游论坛,2010,3(6):756-762.

[10]方田红,雷可为.关于我国无景点旅游兴起的思考[J]社会科学家,2009,(11):88-90.

[11]川刘松.休闲旅游理论及实证分析[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08:4-21.

[12]李洪涛.我国自助游发展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8:22-24.

[13]李永文.旅游地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4:10-11.

[14]李天元.旅游学概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116-126.

[15]伏六明.无景点旅游发展障碍与对策思考[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3): 82一84.

[16]克莱尔.A.冈恩(美),特格特.瓦尔(土).旅游规划理论与案例[M].吴必虎,吴冬青,党宁.译.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_5:4.

[17]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113-115,236-237.

[18]王林伶.银川休闲旅游开发与空间构建研究[D].银川:宁夏大学,2010:1_5-16.

[19]张广瑞,魏小安,刘德谦.2003-200_5年中国旅游发展:分析与预测[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_5:19_5- 207.

[20]张景群.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M].陕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7-8.

[21 ]张素娟,樊莉莉.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J].中国商贸,2010,9:17.

[22]丁磊.浅析自助旅游发展的障碍与对策[J].商业经济,2006,(3):9.

[23]陈秀琼.公共资源类旅游景区门票涨价的理性思考[J].价格理论与实践,2006,(8):14-17.

[24]林炎钊.旅游形象设计:我国旅游城市面临的新课题[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报,1995,(3):53-56.

[25]林捷.互助旅游者交往特征和模式研究一一基于社会基本论的视角[D].广州:中山大学,2009:1-7.

[26]国家旅游局人事劳动教育司.旅行社经营管理[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3:69.

[27]王云良.网络互助旅游及其基本特征[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23-28.

[28]郭小东.基于旅游心理动机视角的无景点旅游现象及其影响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研究生院,2010:31-60.

[29]顾金梅.我国导游薪酬制度的研究[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03):14-18.

[30]钟丽娟.武汉市无景点旅游者行为研究[D].武汉:湖北大学,2010:26-40.

[31]钟丽娟,钟丽姬,涂建华.无景点旅游下导游的应对措施分析[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9,25 (5 ):473-474.

[l]保罗·杜盖伊,斯图尔特·霍尔等.文化研究—索尼随身听的故事[Ml.商务印书馆,23:251

[2]崔凤军.城市旅游的发展与实践〔M].中国旅游出版社,26:P65

[3]程金龙,吴国清.我国旅游形象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刀.旅游学刊,24(2):93一94

[4]丹尼·卡瓦拉罗.文化理论关键词[M].江苏人民出版社,26:117

[5]邓湘南,张筝,蔡小于.乡村旅游的文化体验营销研究闭.乡镇经济,28(6):97

[6]顾朝林,宋国臣.城市意象研究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闭.城市设计,21,25(3):7

[7]胡燕雯,张朋.试论体验经济时代的旅游业发展〔月.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3(3):49一5

[8]胡允银,陈睿,王超.学会吸引眼球—浅谈注意力经济[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4(4):89一9

[9]姜辉.城市精神与现代城市形象的塑造[J].商业时代,27,1:4

[1]蒋志杰,吴国清,白光润.旅游地意象空间分析—以江南水乡古镇为例〔月.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4(2):32

[11]李瑞.城市旅游意象及其构成要素分析[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4(34):494并95

[12]刘小林.对我区旅游营销形势的认识与分析闭.西藏大学学报,1994,12(4):56

[13]李彦亮.文化在营销中的作用闭.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6(5):117

[14]毛金凤,杨莉,石玉.决定旅游产业市场结构的因素:旅游文化营销的媒体传播闭.商场现代化,27(1):282

[15]麦晓霜.浅论中国旅游营销发展历程[z].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6(5):116

[16]马志强.论软实力在城市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闭.商业经济与管理,21(4):32

[17]PauLA.Herbig.跨文化市场营销〔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2:23一24

[18]齐善鸿,焦彦.基于消费者购买行为规律的文化营销阴.消费经济,27,8(4):25

[19]秦学硕.重庆都市旅游的文化价值和文化包装闭.经济地理,22(2):116一117

[20]沈福熙.城市意象—城市形象其情态语义闭.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

与石头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周中1 傅鹤林1 刘宝琛1 谭捍华2 龙万学2

(1.中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 湖南 长沙 410075

2.贵州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 贵州 贵阳 550001)

摘要 降雨入渗是诱发土石混合体边坡失稳的主要因素之一,此类问题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但对此问题的研究不够系统和深入。为了对降雨入渗诱发下土石混合体滑坡的失稳机理有较深入的了解及研究边坡性状随时间变化的一些重要特性,在上瑞高速公路贵州段选取了一个典型的土石混合体边坡进行人工降雨模拟试验和原位综合监测。监测成果表明:降雨入渗影响下土石混合体边坡的滑动变形区为坡面以下0~4m之间,变形量以坡面最大,从坡面到坡体深部逐渐减小;在实施降雨的前2h,平均入渗百分率为86%,之后,入渗率由于地表径流的增加而随时间逐渐减少,一段时间(6h)之后,入渗率降到一个相对稳定值(50%);降雨入渗造成土体中孔隙水压力增加,致使边坡土体的抗剪强度由于有效应力的减少及土体吸水软化而降低,降雨入渗的这一双重效应可能是降雨诱发土石混合体边坡失稳的主要原因之一。

关键词 边坡 土石混合体 人工降雨模拟试验 降雨入渗 现场监测

随着我国基本建设的蓬勃开展,国家建设战略重点向西部地区转移,工程建设不可避免地要遭遇包括残坡积物、崩坡积物和冲洪积物组成的松散堆积介质,其物质成分以土夹砾石或块石以及砾石或块石夹土等土石混合体为主,物质结构杂乱无章、分选性差、粒间结合力差、透水性强。它既不同于一般的岩体,又不同于一般的土体,而是介于土体与岩体之间的特殊地质体,称为土石混合体[1]。土石混合体边坡是按边坡的物质组成来划分的,与土质边坡和岩质边坡属于同一个划分层次,在全国乃至世界各地都有着广泛地分布[2]。对于土质滑坡和岩质滑坡机理国内外已作过许多研究,并取得了成套的研究成果。对于以土夹石为主的土石混合体滑坡,由于它具有物质组成的复杂性、结构分布的不规则性以及试样的难以采集性等独特的性质,给我们的研究带来了极大困难,取得的研究成果很有限[3],因此很有必要就土石混合体滑坡进行专门的研究分析。

大量统计表明,土石混合体边坡失稳的主要诱发因素是降雨[4,5]。贵州省三穗县三凯高速公路平溪特大桥3#墩上方的大滑坡就是在2003年4月及5月初连续的强降雨的诱发下发生的典型土石混合体滑坡,造成35人丧生。降雨影响下边坡失稳的问题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6~8],但对此问题的研究不够系统和深入。为了揭示降雨诱发下土石混合体滑坡的形成演化规律,2005年4月,选取上瑞高速公路贵州段晴隆隧道出口典型土石混合体边坡进行人工降雨模拟试验和原位综合监测。试验过程中,配合原位综合监测,分析土石混合体边坡在降雨入渗作用下的形成条件、变形位移特征及破坏滑移规律,为今后更好地防范或治理此类地质灾害提供理论依据。

1 试验场地

1.1 试验场地的确定

正在建设的上海至瑞丽高速公路是一条联系我国东西的大动脉。2005年4月2日,在对上瑞公路贵州镇宁至胜境关公路综合考察的基础上根据钻孔地质资料、边坡的外部形态及周围环境选定晴隆隧道口K85 +650 -690 堆积层地段,作为人工降雨试验场地。首先清除区域内的植被及其他杂物,然后按1∶2.5的坡度刷坡。为了防止大气降雨及周围土体内的水渗透到试验区内影响试验的精确性,下雨时,试验区用彩条布覆盖。

1.2 土体性质

为了弄清试验区土体的基本物理性质及边坡土层的工程地质特性,进行了基本物理力学试验及专门的钻孔勘察。其物理力学性质指标见表1。颗粒分析试验共做15 组,土样的平均颗粒级配曲线绘制于图1,图中平均级配的特征值为:粘粒(<0.005mm)含量为0.95%,粉粒(0.05~0.005mm)含量为8.88%,砾石(>5mm)含量为47.49%。不均匀系数Cu为12.31,说明土样中包含的粒径级数较多,粗细粒径之间差别较大,颗粒级配曲线的曲率系数Cc为1.59,级配优良。

表1 天然状态土的基本物理指标

图1 天然状态土的颗粒级配曲线

钻孔勘察资料显示试验区上覆地层主要为第四系残坡积层(Qdl+el),厚10~30m,平均深20m,为碎石土层,局部夹亚粘土,结构松散、稍湿。基岩为上二叠统龙潭组(P2l)煤系地层,由泥质粉砂岩、炭质泥岩、粉砂质泥岩组成。试验区位于山体中部,水文地质条件简单,主要靠大气降水补给,受季节影响较大。试验区内地下水主要为基岩裂隙水,地下水埋藏较深,勘察期间,钻孔内未见地下水。本次试验开挖深度为6m,滑动面均在5m之内,因此,试验土层均为地下水位以上的土石混合体。试验区工程地质剖面图见图2。

图2 工程地质剖面图

①原地面线;②刷坡后的地面线(试验区);③强风化带下限;

Qdl+el—第四系残坡积层;P2l—上二叠统龙潭组煤系地层

2 仪器的布置及埋设

试验区面积为10m×10m,坡比为1∶2.5,埋设仪器后的试验区如图3所示。试验区一共钻孔9个,其中3个钻孔用来安装测斜管,6个钻孔用来安装孔隙水压力计,共安装了12个孔隙水压力计、3个测斜管。试验区的左右两侧开挖宽0.3m,深0.5m的隔离带,并用高1m的白铁皮将试验区左右两侧与周围土体隔离,以免雨水渗入周围土体。试验区的下部修建宽0.5m,深1m的集水渠,并引出可能的滑动区域外与集水槽相连。集水渠除靠近坡体的一面外其余各面采用水泥护面,以免雨水流失。集水槽为长、宽、深均为2m的方形槽,为防止雨水的渗漏,集水槽需用水泥护壁。试验区右上方开挖一个5m×4m×2m的蓄水池,先用砖砌,并用水泥护壁。图4为监测点平面布置图,图5为L1纵断面测点布置图。

图3 埋设仪器后的试验区

图4 监测点平面布置图

数据单位为m

图5 L1 纵断面测点布置图

数据单位为m

2.1 坡面裂隙监测

坡面裂缝测量采用简单的测量方法,在进行地表巡视时,用钢卷尺对滑坡体主要裂缝宽度进行测量。

2.2 测斜监测

测斜装置由测斜管、测斜仪、数字式测读仪三部分组成。量测时将测斜仪伸入测斜管,并由引出的导线将测斜管,亦即滑坡体滑移量值瞬时反映在测读仪上。本试验中测斜仪采用美国 Sinco 公司生产的100 型测斜仪,灵敏度8s,精度 ± 6mm/30m,量程0~± 53°。测斜管采用金坛市绿盛土工材料厂生产的高精度ABS测斜管,外径70mm,内径59mm,接头外径80mm,每节长2m。在边坡不同位置共埋设3个测斜管,埋设于图3所示的Ⅰ点,埋设深度11 m。

2.3 孔隙水压力监测

土体的孔隙水压力传感器是由金坛土木工程仪器厂生产的KYJ-30 型振弦式孔隙水压力计量测的,其量程是0~200kPa,KYJ-30 型振弦式孔隙水压力计适用于钻孔法安装,测量建筑物内的孔隙(渗透)水压力,并可同步测量埋设点的温度。同时配置ZXY-2型振弦频率测定仪一台,测量范围:频率f=500~5000Hz,频率模数显示值F=f2×10-3,测量精度:± 0.008Hz,分辨率:± 0.1Hz,灵敏度:接受信号≥300μV,持续时间≥500ms,连续振荡的工作方式,功耗极小,使用简便。

在边坡不同位置共埋设12个孔隙水压力计,于图3中L1和L3断面的每个钻孔内埋设2个孔隙水压力计,L1列孔隙水压力测孔的深度为4m,孔隙水压力探头的埋深为1m和3m。L3列孔隙水压力测孔的深度为5m,孔隙水压力探头的埋深为2m和4m。

2.4 降雨强度地表径流监测

试验区内总的降雨量由人工降雨模拟装置主供水管上的流量表记录,再将每单位时段的降雨量除以试验区面积100m2,即可求出单位时段的降雨强度。地表径流由试验区下方的集水渠收集到集水槽中,再由水泵回收到试验区上方的蓄水池内,单位时段的地表径流量由与水泵相连的流量表量测。

3 人工降雨模拟

3.1 自制人工降雨模拟装置

参照中国科学院水利水土保持研究所研制的 SR 型野外人工降雨模拟装置[9],自制一个专门的人工降雨模拟装置。本装置由水泵、水表、控制阀、水压表、喷头、主管、支管、两通管、三通管及四通管组成。主管和支管由长为1m或2m的短管经两通管、三通管或四通管组装而成。通过调节进水管和回水管上的控制阀可以产生30~120mm的降雨强度。人工降雨模拟装置的覆盖范围为10m×10m,其示意图见图6。

图6 人工降雨装置示意图

数据单位为m

3.2 人工降雨模拟试验的监测周期及频率

待埋设仪器与周围土体协调稳定后,测定各仪器的初始读数,人工降雨模拟试验的起止时间为2005年4月25日15:00 至2005年4月29日10:00。每小时的降雨强度为60mm/h,每降雨2h停1h,在停雨期间进行各项监测的读数。每3h记录一次各测点的孔隙水压力、坡面裂隙、深部位移、实际的降雨强度及地表径流量。若观测到边坡将要失稳,适当加大观测密度。

4 试验结果分析

4.1 坡面裂隙监测

试验期间,坡面位移不大,2005年4月30日16:30 发现边坡后缘张拉微裂隙,宽1~2mm,长3m。

4.2 测斜监测

将各孔的测斜数据整理分析并绘制成图,以ZK3孔为例加以说明。图7为ZK3的水平方向的累计合位移随孔深的变化图,从图中可以看出位移变形区基本上发生在地表以下0~2.5 m 的范围内,位移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小,坡面变形最大,最大合位移达到7.67 mm。

图7 ZK3 水平合位移随孔深的变化

图8为ZK3的特征点水平合位移及累计降雨强度关系曲线。从图中可以看出特征点位移随着累计降雨强度的增加逐渐加大,并且,这种变形为从坡面到坡内逐渐减小的松弛形变形,0.5m处的位移相当于1.5m处位移的2倍,而4m处基本没有位移,数值上的微小变化是由测量误差引起的。

图8 ZK3 特征点水平位移及累计降雨强度

图9为各测点孔口的累计合位移及累计降雨强度的关系曲线,从图中可以看出随着累计降雨强度的增加土体位移逐渐加大,以坡中处的位移最大,坡脚次之,坡顶最小。ZK1—ZK3孔口处的最大合位移分别为3.36 mm、10.37 mm和7.67 mm。

图9 各测点孔口的水平位移及累计降雨强度

4.3 孔隙水压力监测

图10为R2断面处的孔隙水压力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图,其中B1,B2,B3,B4 表示R2断面埋深分别为1m,2m,3m,4m的孔隙水压力。从图中可以看出,在降雨入渗初期,土体的渗透性较强,孔隙水压力较低。随着降雨的进行,孔隙水压力急剧增大,并达到稳定值。从图中我们还可以发现1m、2m处的孔隙水压力趋近于0,3m、4m处的孔隙水压力平均为16.2kPa和19.2kPa,相当于1.65m和1.96m水柱压力。原因是试验采用的降雨强度较大,土体吸水饱和后渗透性降低的情况下,排水不畅,形成暂时的滞水层,滞水层在4m左右,这一结论也得到了测斜成果的验证,此处的滑面位于坡面下3.5m。滞水层的存在对土石混合体边坡的稳定极为不利。首先,滞水层的形成导致了土体中孔隙水压力的增加,有效应力降低,从而导致土体抗剪强度降低;其次,滞水层的形成使得原来非饱和土体充分吸水软化,也导致了土体抗剪强度的降低。降雨入渗的这一双重效应可能是降雨诱发土石混合体边坡失稳的主要原因之一。

图10 R2 断面处的孔隙水压力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图11为同一深度处(3m)的孔隙水压力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图,A3,B3,C3分别表示坡顶、坡中、坡脚处埋深为3m的孔隙水压力。从图中可以看出,孔隙水压力从坡顶到坡脚逐渐增大,坡脚处的孔隙水压力最大,坡顶处的孔隙水压力基本为0。

图11 同一深度处(3m)的孔隙水压力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4.4 降雨强度及地表径流监测

图12中的曲线表示降雨期间的每小时平均降雨入渗百分率与时间的关系,是根据降雨强度和地表径流的量测结果计算得到的。可以看到,在实施降雨的前2h,平均入渗率为86%,2h之后,入渗率由于地表径流的增加而随时间逐渐减少。6h之后,入渗率降到一个相对稳定值(50%),实施人工模拟降雨6h后,有一半的降雨变成了地表径流。降雨入渗率的降低可能是由于边坡土体吸水饱和使原来张开的裂隙闭合的结果。

4.5 潜在滑动面形状

测斜监测的深度为从测斜管管口至边坡内部11m,所监测的滑面深度也是由管口到滑面处的距离,而管口距坡面也有一定的距离,实际的滑面深度应当减去测斜管露出地面的部分,ZK1—ZK3滑动面位置分别为坡面以下4.2m,3.2m和2.2m。将测斜监测到的滑面位置同滑坡前缘错开裂隙和后缘张拉裂隙结合起来即可确定滑面位置,L2断面滑面位置及形状如图13所示。

图12 每小时平均降雨量(入渗量)及降雨入渗百分率

图13 L2断面滑动面形状

数据单位为m

5 结论

一个现场监测体系相当于一个足尺的试验装置,其监测结果对于研究和把握滑坡滑移演化规律、灾变机理和行为以及边坡安全状态具有重要的科学和现实意义。通过土石混合体边坡的人工降雨模拟试验和原位综合监测得到以下认识:

(1)土石混合体边坡在降雨入渗影响下多发为浅层松弛型破坏,滑动变形区为坡面以下0~4m之内;变形量以坡面最大,从坡面到坡体深部逐渐减小。

(2)在实施降雨的前2h,平均入渗百分率为86%,之后,入渗率由于地表径流的增加而随时间逐渐减少。一段时间(6h)之后,入渗率降到一个相对稳定值(50%)。降雨入渗率的降低是由于边坡土体吸水饱和使原来张开的裂隙闭合的结果。

(3)在强降雨作用下,边坡土体吸水饱和,土体内孔隙部分闭合,渗透性降低,排水不畅,在滑动面附近形成暂态的滞水层。滞水层的存在对土石混合体边坡的稳定极为不利。首先,滞水层的形成导致了土体中孔隙水压力的增加,有效应力降低,从而导致土体抗剪强度的降低;其次,滞水层的形成使得原来非饱和土体充分吸水软化,也导致了土体抗剪强度的降低。降雨入渗的这一双重效应可能是降雨诱发土石混合体边坡失稳的主要原因之一。

(4)试验区内的土石混合体边坡在将近4昼夜的时间内接受了4500mm的降雨,大大超过了实际可能出现的降雨强度,且平均入渗率达到50%,但是该斜坡仅仅出现了变形,并未产生滑塌破坏,说明堆积层斜坡发生破坏的条件不仅仅是降雨,还与坡率及地质条件有关。

参考文献

[1]油新华.土石混合体的随机结构模型及其应用研究.北方交通大学博士论文,2001

[2]周中.土石混合体滑坡的流-固耦合特性及其预测预报研究.中南大学博士论文,2006

[3]吴景坤,方祁,蔡军刚等.堆积层滑坡稳定性评价专家系统方法.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1994,5(2):8~16

[4]罗先启,李海岭,葛修润等.降雨条件下滑坡灾害及滑坡排水效果研究.岩土力学,2000,21(3):231~234

[5]詹良通,吴宏伟,包承刚等.降雨入渗条件下非饱和膨胀土边坡原位监测.岩土力学,2003,24(2):151~158

[6] Lumb P.Effect of rainstorms on slope stability.Proc.Sym.on Hong Kong Soils.Hong Kong,1962,73~87

[7] Finlay PJ,Fell R,Maguire P K.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robability of landslide occurrence and rainfall.Can Geotech J.,1997,34(6):811~824

[8] Dai F C,Lee C F.Frequency-volume relation and prediction of rainfall-induced landslides.Engineering Geology,2001,59(3/4):253~266

[9]陈文亮,唐克丽.SR型野外人工模拟降雨装置.水土保持研究,2000,(12):106~110

管子说过:不为不可成,不求不可得,不处不可久,不行不可复。现在的一切美好事物无与不是创造的结果。美国总统林肯有这样一段经历:他幼年时父亲买了 一处农场,上面有许多石头。有一天母亲建议把上面的石头搬走。父亲说,如果可以搬走的话,主人就不会卖给我了。“它们是一座小山头,都与大山连着,”有一年,父亲出差,母亲带动我们农场的员工,。母亲说:“让我把这些障碍的东西搬走吧。:于是他与母亲便去挖那块石头。不一会儿就把它弄走了。因为它们不是父亲所想的山头而是孤零零的石头。只需往下挖了一英尺就可以把它晃动了。母亲创造了成功,父亲却只是站在成功的门上没有迈进去。生活中也一样。障碍与困难无处不在,尽管再大再难也不要被吓倒,不要把它当成是与大山连在一起的搬不动移不走的山头,要懂的去创造去开辟。毛主席说过:在怎强大的敌人,在我眼里也只不过是一张纸老虎。事情有大有小,只要去做总会成功。懒人的故事大家应该听过吧,他就是没有去做,没有去创造自己的生活才会走想死亡。也正如有些人整天所说的那样命运是天注定的,是不可抗拒的。当他们受到厄运的打击时,都在叹说自己的命苦。热看到别人成功是就羡慕别人命好。他们不知道命运是升装打扮的人物,没有比这张脸更会人了。它是失败着无聊的自慰,是懦弱的解说。贝多芬大家也知道吧?他的命运还不苦吗?但是他压住了命运的咽喉,没有没命运与困难压倒。创造了属于他自己成功的命运。命运不是天注定的,是自己给的。成功也不是现成的,也是靠创造的。自己的成功应由自己创造,而且要绝对排除一切困难,尽管困难再大也是虚伪的,在大的山头也能当石头。成与否?败与否?你是否创造了呢?

油新华1 李晓2 何刚1

(1.北京城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北京 100044

2.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北京 100029)

摘要 土石混合体是一种非均质、不连续体,针对其结构特点,分析了其尺寸效应,提出了土石混合体的随机结构模型。对其中砾石块体的空间位置、大小、方位三个随机变量的实测统计、分布函数、生成方法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利用随机模拟方法提出了一套随机结构模型的自动生成技术,最后给出了两个随机结构模型的例子。

关键词 土石混合体 随机结构模型 自动生成技术

岩土工程从定性到定量转化的重要标志是岩土介质模型的建立,而模型的合理有效性是保证工程定量分析结果精确可靠的基本前提。土石混合体是一种非均质、不连续体,其力学性质受控于土石混合体的内部结构[1~4]。土石混合体力学行为所显示的不确定性、不规则性和模糊性是其结构复杂性的具体反映。因而,反映并确定岩土体结构的非线性特征已成为突破连续介质力学模型的束缚、发展全新思维的岩土力学理论与技术的关键。一种岩土力学的分析方法能否成功地解决实际岩土工程问题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如何真实地反映出工程岩体所具有的这些特性。本文在土石混合体实测剖面的基础上,利用图像处理技术和有限差分网格的自动生成技术对其中砾石块体的空间位置、大小、方位三个随机变量的实测统计、分布函数、生成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利用随机模拟方法提出了一套随机结构模型的自动生成技术,最后给出了几个随机结构模型的例子。

1 土石混合体的力学性质分析

土石混合体由于含有不同大小、不同种类、不同数量的砾石块体而具有典型的非均质、非连续性,在力学性质上表现为强烈的各向异性。

在实际工程中,岩土体的非均匀性不仅仅表现为物质成分分布的非均匀性,而且更主要地表现为岩土体结构的非均匀性[5,6]。土石混合体可以认为是复合型结构体,它可以包含强度相对较低的粘土或砂土充填物以及强度相对较高的砾石块体,这决定了它物质组成上的非均质性。同时所含的石块可以具有各种各样的空间结构和方向,尺寸也相差很大,这决定了它结构上的非均质性。

正是由于土石混合体组成物质上的非均匀性、结构的非均匀性,从而使其物理-力学性质表现为明显的非均匀性、各向异性和不连续性和应力重分布的复杂性[7]。

确定这种物质的力学性质,传统的方法效果甚微:惯用的现场和实验室试验相对于大面积岩土体来说,不能提供研究所具有的代表性条件。为减少这些不足,文中采取的办法是对强度较大的砾石块体和强度较小的粘砂土充填物分别赋予不同的材料强度参数,以解决物质组成上的非均质性;同时用随机变量的形式来模拟砾石夹杂物的百分含量、尺寸、形状和方向,以解决土石混合体结构上的非均质性。

在土石混合体中,由于包含硬度大小不同的两种或多种物质,而使得在受力变形时,应力和位移表现为不连续,主要体现在两种不同物质的交界面上,砾石块体和土体单元之间可以拉裂和滑移。本文采取的办法是用Interface单元来模拟这一界面,结果证明它能很好地反映位移和应力的不连续。

岩土体材料的均匀程度及连续性,同使用的研究尺度和所考察的范围有关[8,9]。在一定尺度内严重碎裂的块体在另一尺度内可以是大块体的组合。改变研究的尺寸,岩体的非均质、非连续性和各向异性都将发生变化,因此采用的力学方法也随之变化。

土石混合体中含有的砾石块体有大有小,分布极不均匀,但在实际研究中,必须保证其最大粒径不能大于试样尺寸的1/5,对于特殊的大颗粒应该单独进行分析,以研究它的存在对整个应力场的影响;对于异常小的颗粒则不予考虑。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知在模型的建立时必须坚持以下一些原则:

(1)在土石混合体的模型中,假定只包含两种强度不同的材料,且这两种材料分别是均质、连续的。

(2)在数值模拟中,应尽可能考虑“夹杂物-充填物”之间的接触界面作用,以模拟土石混合体的非连续性。

(3)研究的区域尺寸至少应该大于最大夹杂物特征尺寸的4~5倍,这样才能得到土石混合体的代表性性质。

(4)数值模拟可根据平面变形方式进行,忽略试件的体应力状态,试验证明其结果实际上等于或稍小于体应力下的实验中强度和变形的特性。Christensen于1982年提出的复合材料理论证实了这一想法。

2 基于随机分布的随机结构模型的自动生成技术

蒙特-卡洛(Monte-Carlo)法又称随机模拟方法或统计计算方法,是一种由统计抽样理论所确定的随机变量在计算机上模拟的数值计算方法[10~12]。它的应用非常广泛,在岩土工程中,用Monte-Carlo法进行节理裂隙的模拟引起了广泛的注意,在不少工程中得到了实际应用;将Monte-Carlo法与有限元等数值方法相结合而发展起来的随机有限元法、随机边界元法等方法正在得到进一步发展。

本文利用Monte-Carlo法来模拟土石混合体中砾石的大小、方位和空间分布,以建立基于随机分布的土石混合体随机结构模型。其基本思路是:根据对土石混合体的野外地质调查以及对典型试样的粒组分析和含石量统计,同时为了研究的方便,假定砾石在土石混合体中的空间位置服从均匀分布,砾石的大小及方位服从对数正态分布。首先,在某一研究区域中,均匀产生一位置点;然后,给其赋予大小和方位两个随机地质参数,由这些属性参数并利用AutoCAD或Ansys的绘图功能,即可建立土石混合体的随机结构模型。

在土石混合体随机结构模型的创建中,要使用砾石块体的空间位置、块体的大小、块体的方位三个随机变量。

2.1 块体的空间位置

从总体上看,块体在试样中是均匀随机分布的,如图1所示。由于是平面问题,所以需要产生一个随机分布的数对(x,y)。这是一个二维随机变量,x、y分别是点的X、Y坐标,由实际情况可知,随机变量x、y是统计独立的,其联合概率密度函数为:

土石混合体

式中:fx(x)为x的边缘分布密度函数;fy(y)为y的边缘分布密度函数。

这时可以运用单随机变量的情形,彼此分开和相互独立地生成每一个随机变量的随机数。在具体应用中,可以利用反函数法生成两个属于不同区间的随机序列,即

土石混合体

土石混合体

由此可以得到一个随机数对(xi,yi),即在如图1所示的区域内产生一个点。

图1 均匀随机分布的空间布置

2.2 块体的大小

土石混合体中砾石块体的形状、大小随其种类的不同而不同,如滑坡堆积形成的土石混合体中的块体多为圆形或亚圆形,大小不一,而崩塌堆积形成的土石混合体中块体多为棱角形。关于形状,本文考虑了三角形和圆形两种极限情况。而对于块体的大小,作者统计了白衣庵滑坡地区两个试样中砾石块体的粒径,同时也利用数码照相的方法统计了试样中块体的面积大小和平均粒径的大小,其直方图见图2至图5。

图2 人工统计的试样1 粒径分布直方图

图3 人工统计的试样2 粒径分布直方图

图中横坐标分别代表不同的粒径组别。例如,在图2中,组别1:小于1cm;组别2:1~2cm;组别3:2~4cm;组别4:4~6cm;组别5:6~8cm;组别6:8~10cm;组别7:10~12cm;组别8:大于12cm。由图中可以看出粒径的大小基本上符合对数正态分布。对数正态分布的概率密度函数为:

图4 自动统计的数值试样的平均粒径直方图

图5 自动统计的数值试样的面积分布直方图

土石混合体

对数正态分布的密度函数f(x)是偏正态的,如图6所示。由图可知,对数正态分布的随机变量x均在正值域取值,所以在工程中相当多的随机变量,如土的粘聚力、内摩擦角等都服从对数正态分布[12]。

图6 对数正态分布的概率密度函数

对于这种随机变量,一般采用坐标变换的方法来产生。

设r1、r2是两个相互独立的在[0,1]上均匀分布的随机数,做变换为

土石混合体

则η1,η2是两个相互独立、服从标准正态分布的随机数。由正态分布和标准正态分布的关系,可以方便地求出具有均值μx标准差σx的非标准正态分布的随机数x1、x2:

土石混合体

由正态分布与对数正态分布的关系,得对数正态分布的随机数:

土石混合体

2.3 块体的方位

块体的方位是指块体的优势方向,对于圆形块体来说不存在这一问题;而对于三角形特别是扁平的多边形来说,则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其方位不同,变形破坏机理也不同,试样的强度性质相差很大。本次计算,只考虑块体为等边三角形的情况,其方位可以如图7定义。

图7 三角形块体的方位角示意图

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分别为1,2,3,以1 点为例,将1点和原点的连线与 X 轴的夹角定义为三角形的方位角 α。因为是等边三角形,故0<α<120 °。

对于块体的方位,可以针对某一个剖面进行现场测量,或者利用数码照相的方法进行自动统计。这一部分的工作暂时没有做,但是根据前人的经验[8]可知块体的方位角一般也服从对数正态分布。对于某一类型或某一地区的土石混合体来说,其块体方位角都有一个优势值,即均值。然后给出一个方差,根据上节的方法即可产生一个服从对数正态分布的随机变量α。

3 随机结构模型的生成

有了上述三个随机变量,就可以编程来生成土石混合体的随机结构模型。首先在一定的区域内随机生成一个均匀分布的随机点,作为圆形的圆心或三角形的形心(因为是等边三角形故也为重心)。然后给这个点赋予大小和方位两个随机参数变量li,αi,当然若为圆形则只有一个参数li。最后,由这两个参数,即可画出一个三角形或圆形。具体方法如下:

(1)对于圆形,因为有圆心和半径(表示大小的随机变量li),就可以利用Fortran语言或ANSYS或AutoCAD中的绘图命令来产生一个圆,如图8所示。

(2)对于三角形,先利用形心、大小和方位产生点1,根据1点和2点仅相差120°,产生点2,同理产生点3。连接1和2,2和3,3和1,即可得出一个随机产生的等边三角形,如图9所示。

图8 随机圆的生成示意图

图9 随机三角形的生成示意图

产生一个圆或三角形以后,就可以根据同样的方法生成一系列的圆或三角形,因为产生这些实体的三个随机变量是相互独立的,所以它们之间也是相互独立的。在这个过程中,有一点需要特别指出,即在产生某一个实体的时候,要先判断一下这个实体是否和其他已经生成的实体相交,如果相交则舍去,重新生成下一个。对于圆形,判断两个圆心之间的距离是否大于两个圆半径之和即可(图10)。而对于三角形,则有三种情况:点点相对(图11)、点边相对(图12)、边边相对(图13)。为了简便起见,只考虑最不利的第一种情况(图11),即判断两形心之间的距离是否大于等于两三角形外接圆半径之和。另外在三角形和圆形混杂的情况下,也只判断较不利的方式,即圆和三角形的顶点相对,这样可判断三角形形心和圆的圆心之间的距离大于等于三角形外接圆半径和圆的半径之和。

图10 两圆相交判断示意图

图11 三角形点点相对相交判断示意图

图12 三角形点边相对相交判断示意图

图13 三角形边边相对相交判断示意图

利用上述方法生成的土石混合体随机结构模型,可以导入Ansys,从而提取很多有用的信息:面的信息、线的信息、点的信息。由这些信息,可以统计出以下量化指标:砾石块体的面积、砾石块体的周长、土石混合体的含石率、砾石的面周比、砾石块体的长细比。这样就建立了能进行数值计算的土石混合体随机结构模型。利用这种模型,可以系统地研究含石量、块体形状、块体分布形式对土石混合体强度性质以及变形破坏形式的影响,详见文献[4]。

4 土石混合体随机结构模型的实例

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作者编制了一套相应的Fortran语言程序,以产生不同的随机结构模型。下面给出了两个较为复杂的模型:①圆形、三角形块体混合分布,大小、方位都服从对数正态分布(图14);②圆形、三角形、四边形块体混合分布,大小和方位均服从对数正态分布(图15)。

致谢 在本文的写作过程中,得到了许多现场和科研机构工作人员的大力协助,在此向他们特别是中国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查院的殷跃平总工,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的张年学研究员、曲永新研究员,北京城建集团的贺长俊教授级高工表示衷心的感谢!

图14 随机结构模型(1)

图15 随机结构模型(2)

参考文献

[1]油新华等.土石混合体的分类建议.工程地质学报,2002,Vo.10,Suppl.448~452

[2]油新华等.土石混合体边坡的细观处理技术.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3.1,Vol.30,总89期:18~21

[3]油新华,汤劲松.土石混合体野外水平推剪试验研究.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2,Vol.21,No.10:1537~1540

[4]油新华.土石混合体的随机结构模型及其应用研究.北方交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1.12

[5]伍法权.统计岩体力学基础.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3

[6]谷德振.岩体工程地质力学基础.北京:科学出版社,1979

[7]周维垣.高等岩石力学.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90

[8]尤明庆.岩石试样的强度及变形破坏过程.北京:地质出版社,2000

[9]李宏,朱浮声,王泳嘉.岩体(石)的损伤、尺寸效应和不均匀性.见: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四次学术大会论文集.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10]王家臣.边坡工程随机分析原理.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1996

[11]祝玉学.边坡可靠性分析.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93

[12]黄运飞,冯静.计算工程地质学.北京:兵器工业出版社,1992

与双生树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对作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作文是人们以书面形式表情达意的言语活动。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作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柳树优秀作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听到这首诗,你就知道我喜欢的植物了吧!对了,它就是——柳树。

当春天来临的时候,春雨如丝,柳树贪婪地吮吸着可口的甘露,渐渐地抽出了鹅黄色的新芽,好似一叶小舟。慢慢的,柳叶由黄变绿,由小变大,一阵微风吹来,千万条柔柳随风飘荡,好似仙女一般。

到了夏天,柳树长得茂盛极了。映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像一位爱臭美的小姑娘正在照镜子呢!随着天气渐渐的变暖,柳叶也由原来的浅绿,变成了深绿,最后长成了参天大树!

秋天到来了,那无情的秋风把一片片发黄的叶子吹在了地面上,在阳光的照射下,变成了枯枝败叶。

冬天悄悄的走来了,柳树伸展着自己无负担的树枝,依然没有失去往日的风采。一场大雪过后,片片雪花落在了柳树上,给柳树换上了洁白的冬装,远看,好像一个大雪人。

柳树可以净化空气,为我们遮风挡雨,是人类的好伙伴。

我喜欢柳树,在自然界中,它无私奉献着,我赞美它,赞美它那无私奉献的精神!

我爱柳树!

在爷爷住的地方有着几棵柳树,柳枝是垂直的,就像春姑娘的秀发,只不过是生机勃勃的绿色。

柳树枝条长的长,短的短,长短不一,柳树树干歪的都快歪倒秦淮河前的一条臭水沟里了,可是呢,那棵树最长的枝条早就碰到了臭水沟了。如果你再往前走就会发现一棵端端正正的柳树,就像被充满魔力的春姐姐施了一种魔法:端端正正笔直的魔法(如果真的有这种好事,我真希望上课的时候就能这样)可是,说到这里,我想对柳树姐姐说:柳树姐姐,你的脖子可以歪一点吗?每次变花环的时候我都剪不到你的柳枝。

你再往前走几步又碰到了一棵柳树,如果你看到了这棵柳树一定会想:这棵树。为什么打省略号呢,你看看就知道了:这一棵树是双生树,两棵树连在了一起了,所以十分滑稽,双生树双生树两棵树在一起,你们猜猜,柳枝长不长?多不多?我的回答自然是:柳枝非常长但是,不多。原因是什么,我也不知道。

继续前进!你会看到三棵柳树,只不过。是分开来的。三棵柳树长相差不多,主要在于:柳枝的长度,记住,这是有规律的:长短长。第一棵柳树柳枝长的可以编一个大秋千了,不过这要进过春姐姐的允许。第二个嘛我就不讲了。第三个和第一个一样。

之后就到爷爷那里啦!

在我的老家门口,有一棵很粗很壮的大柳树。虽然它没有银杏树的美丽,也没有梅树的芳香,但是我唯独喜欢它一年四季的美。

春天,柳树的枝上就生出了许许多多嫩绿的叶子来。一阵风吹来,柳枝随风飘动,柳树瞬间就成了一位如花似玉的少女,在甩动着她的一头长发。柳絮也在微风中,漫天飞舞,犹如白色的雪花,一朵朵,一片片,到处都是。

夏天,柳树的叶子葱葱茏茏,阳光也不能轻易穿透,只投下斑斑点点的光。这样,就为小朋友制造出一个乘凉的地方。每天,我老家门口都是聚集小孩最多的地方,有人曾经跟我开玩笑说:“真想和你换一换家啊!”

到了秋天,柳树的叶子几乎都要掉光了,没有了夏天的繁茂,但也有它独有的乐趣。地上铺着又厚又黄的叶子,好像为大地盖上了一层厚厚的被子。小蚂蚁也找来一片叶子,做了一个游戏场所。

冬天到了,刚刚下过雪,柳树上雪白雪白的,好像一棵长了“白色树叶”的树。风一吹,雪都落到了小朋友的头上,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我喜欢我家门前的这棵大柳树。

我喜欢柳树,喜欢它的多姿多彩。

明媚的春天,温柔的春姑娘轻轻的抚摸着柳树,嫩绿的新芽冒出来了,一颗、两颗……,好好像一朵朵含苞欲放的“花骨朵”,过了几天长出了嫩绿的叶子,尖尖的、细细的,就好像一叶扁舟。春风吹过,柔软的枝条在风中摇曳,随风飘动。小鸟也飞上枝头,“叽叽喳喳”,共同演奏着一首春天的乐章。

炎热的夏天,活泼的夏姐姐就好像一位画家,把柳叶涂得更加翠绿,成千上万的叶子紧挨在一起,近看就好像一把遮阳伞,远望就好像一朵绿色的“蘑菇云”,风儿吹,云儿动,又好像一位美丽的姑娘,牵动绿色的裙摆,翩翩起舞。知了站在树梢,不知疲倦的叫着“好热、好热!”

金色的秋天,淘气的秋妹妹就好像一位魔法师,今天将柳树染成浅绿,过几天再染成深绿,最后又换成金黄色,满头梳理成一条条小辫子,真好像一位妩媚的少女,婷婷玉立。她又对着柳树吹了一口气,叶子翻了几个筋斗,好像一群金色的蝴蝶在空中飞舞,落到地上,给大地披上了一床金色的地毯,踩在上面,松松软软的,感觉好像在沙滩上散步。

寒冷的冬天,和蔼的冬爷爷鼓起腮,“呼、呼、呼”使劲地吹了几口气,柳树连忙翻出哪件有些陈旧的灰白的棉衣,披在身上,一样抵挡不了寒冷,“啊嚏”,树枝上仅有的几片发黑的叶子在空中转了转,坠落下来,整棵树变得光秃秃的,好似一位伤心的老人,孤伶伶的站在哪儿,盼望春天早点到来。

虽然柳树并不引人注目,但它在我的心中,却是最美的。

不知什么时候,排浪河畔的柳树发芽了 春风吹着吹着,吹出了柳树泛着黄的嫩叶。它们自然的垂在白浪河上,丝丝缕缕,轻轻柔柔,春风吹过去,那柳儿便会随之起舞 远远的望过去,柳树的枝条好似白浪河的垂帘,隐隐约约的遮挡了大片风光,犹抱琵琶半遮面似的撩拨着人们的心弦,勾起行人的无限遐想。 春柳调皮的将它千万条柔丝伸向流淌的河水,河水便被荡起浅浅的涟漪。经过春雨的淋洗,它们好像更绿了些。细雨中的柳,也是美的。

写到这里,我不禁想起西湖两岸的垂柳,终日沉浸在毛毛细雨中,那里的柳儿便是多了几分朦胧的感觉,及泥土的气息吧。 快了吧,快要到飘柳絮的时候了吧。记得每年大约这个时候,那洁白的柳絮便会纷纷扬扬,轻轻的在空中曼舞,千丝万絮惹得春风醉。

我觉得,这定是一年中,最浪漫,最让人心动的季节了。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正是由于柳树的存在,春天才会变得如此多姿多彩。也正是由于垂柳的存在,桃花、杏花、梨花才被衬得格外柔美动人。倘若这世间无柳,恐怕即便是人间天堂——西湖,也定会缺少那种朦胧的感觉。

虽然柳树比较常见,我们家旁边的小区里就有不少,但如果要论最好看的柳树,那还得数杭州西湖旁边的柳树。

我见过火红叶子的枫树,也看过金灿灿的银杏,但却唯独没有见过这么优雅美丽的柳树。柳树的叶子又尖又细,很像一把刀,它可以穿过冬天冰冷的雪,迎来崭新的春天。

柳树的枝条又长又多,弯弯的垂下来,就像是一个小姑娘长长的头发,随着风的吹动,头发也到处摇摆。柳树就像是一个大头娃娃,头重身轻,但是它的枝干却很有劲,笔直地站在那里就像是一个训练有素的军人。

现在已经是入秋时分,看了看大多数树的叶子已经渐渐变黄,并随风散落下来,而柳树却还像夏天似的枝叶依旧茂盛。它随意地摇摆着柳枝,为西湖的美景又增添了许多色彩。路上的行人走过都会称赞这美丽的垂柳。来到西湖旁边,发现这里的几棵柳树枝条已经垂到了湖面上,一阵秋风吹过,随着柳树枝条的摇摆,让之前平静的湖面又荡起一阵阵波澜。

我喜欢秋天西湖的柳树,我想在心里,应该没有任何一种植物能美得过它。

假如我变成了一棵柳树,为了能更加展示出自己,我会摇动着我长长的大辫子,在灿烂的阳光下,又把我的大辫子当做是手与脚跳起优美的舞蹈,妈妈,你会认识我吗?

您若要叫我吃饭便叫到:“孩子,吃饭了!”我便捂着嘴大笑,而那笑,却一声儿也不响。

我要随着清风的吹拂摆动着我长长的辫子,成为您眼前最亮丽,最好看的风景。

当您走着走着辛苦了,汗珠在他的脸上滑下来,您便靠着我,我将用那大辫子抚摸着你,您会知道有人抚摸着你,却不知这像母亲般的抚摸却从我的身上来。

当您要出门时,正愁没一个好看的装饰品,我便扯下身上的一根柳枝,为您编织一个全世界最美丽,而又独一无二的花环。

但是,您会知道这是您孩子做的吗?

当夜晚上,您在窗外望着天空,唱起了那动听的歌曲,我会随着歌曲的节奏,发出声音来为您这动听的歌曲,做一次伴奏。但您会知道不远处发出的声音,正是我发出的声音吗?

当您正要去楼下找我时,大喊着:“孩子!你去哪,孩子。”话音刚落,我便出现在您的面前。

“你去哪儿了,不知道我有多担心你吗?”

“你猜。”

柳树还随着清风,慢慢的在风中飘拂着……

春天是万物生长、充满生机的季节,在春天小树发芽了,特加别柳树,一根光杆上长出了无数的绿色的嫩芽,那一片片绿色的叶子看上去,给人一种很舒服的感觉,摸上去软软的,使劲一按,都可按出水来,每一次我出去散步,在远处就已经陶醉在那翡翠的绿色之中,柳在池塘附近,柳树倒影在水中,那更是别具一格。

春风吹来,吹动了池水,水面波光粼粼,柳树姑娘似乎在池边梳理着头发,花儿也很美,粉红的桃花,在争先恐后地放出自己最美的笑容,茶花更有趣,五颜六色的花,似乎在向我们招手,春风吹过,可真香!抬头望去,原来是高高在上的木兰,木兰用它的香气让我认识它,让我观赏它,绿的大树,绿的小草,红的`桃花,粉的茶花,春风吹醒了世界万物,让万物生机勃勃!春天的柳树三年级作文六:春天的柳树妈妈说柳树是属于春天的。你看,春天来了,西湖边的柳树渐渐有了生机。春雷哄轰轰地响起来,就好像小闹钟一样把睡着了的小柳树叫醒了。小柳树睁开眼睛伸伸懒腰,开心地说:“春天来啦!”春雨哗啦啦地下起来,就好像给小柳树洗澡了,把小柳树洗得干干净净的。

春风唰唰唰地吹过,就好像妈妈温柔的手给小柳树梳头发,柳梢上长出了嫩嫩的柳芽,柳枝吹起来好像头发在风中飞舞。远远望去,西湖边好像是升起了淡淡的绿烟。我不由地想起了那首诗“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我们小区长了一排柳树,高高的,壮壮的,像一个个战士守在边疆。

柳树的枝杈有很多,树杈上的叶子密密麻麻的,惹人喜爱。深绿色的是老叶,嫩绿色的是新叶,相互映衬,格外美丽。细长条形的叶子,光闪闪的叶面。

春姑娘带着她的魔法棒悄悄地走了过来。柳树迎着春风跳起了舞,像一个爱舞蹈的少女。其实它也很爱臭美呢,它每天一大早都会把自己的长发伸到池水里洗一遍,太阳刚出来,它还在照着镜子,正在给自己化妆呢!

夏天,烈日灼人,人们都不敢出门,街道上的人很稀少。可是在柳树下,传来孩子们的欢笑声。柳树下有人在打闹,有人在嬉戏,有人在愉快地读书,可柳树在晒着。我心想:柳树啊!你自己晒着,让我们在树下读书,你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

秋天,绿色的叶子发黄了,落下来,铺成了一条金色的小路。环卫清洁工把它们扫在一起烧起来,烧的时候落叶发出了笑声,温暖了我的心。

冬天,柳树一身雪,我以为它冻死了,谁知雪化了,树杈里面却长出了嫩芽。

柳树啊柳树,我爱你,爱你的生机勃勃,更爱你的无私奉献。

我爱柳树,不仅因为柳树是扬州市的市树,而且因为柳树比较容易种活,柳树一年四季的景色都十分的迷人。早春二月,柳树就已经悄悄的率先萌芽了,几天一过就抽出了鹅黄色的嫩叶。嫩绿嫩绿的柳条随风飘荡,犹如一位少女的头发,我不禁赞叹道:怪不得唐代诗人贺知章能写出“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这样千古流唱的诗句呢!四五月,柳絮满天飞舞,像鹅毛;像雪花;像扯碎的棉花调皮的钻进人们的衣领里,甚至钻到门缝里、飞上人们的饭桌上呢!柳絮调皮,孩子们比柳树更调皮。他们结伴成群,一起去追柳絮,追不到只好把柔韧的柳条减掉,编织成漂亮的草帽和花环。夏天,柳树的叶子越来越茂盛。翠绿的叶子绿油油的,仿佛像要滴下来似的。每当夜幕降临,人们纷纷来到大树下乘凉。有讲故事的,有捉迷藏的,还有数星星的……秋风一吹,树上的柳叶像黄蝴蝶一般飘洒在大地上,为大地披上了一件金衣裳。北风一吹,赤裸的柳条在寒风中瑟瑟发抖。雪花落在上面,使细细的枝条变成粗粗的银条,真是别有一番情趣啊!啊,我爱柳树,爱柳树那婀娜多姿的身姿,爱柳树那迷人的四季景色!

有人喜欢粉红的小花,有人喜欢碧绿的小草,但我更喜欢阿娜多姿的柳树。

春天,柳树长出了嫩绿的小芽,从远处看,柳树就像一位年轻的少女,她那长长的秀发低垂着,一阵微风吹拂时,柳条就会随风飘荡。有的小朋友折下柳条做成小口哨,吹出动听的歌曲,还有人用柳条做成小草帽,漂亮极了。

夏天,柳树的枝条是深绿色的,就像一把绿色的天然大伞,中午烈日炎炎,人们有的在柳树下铺上凉席休息,有的在柳树下打牌,小孩在柳树下玩耍,享受着柳树给人们带来的凉爽。知了在树上安家,没完没了的叫着,好像在说:“好热,好热!”

秋天,柳树的叶子变黄了,落在了大地上,把叶子向天空一扔,好像下起了金子雨,金光闪闪的;又好像一只只蝴蝶在天空飞舞。树叶落在了大地上,好像给大地铺上了金黄色的地毯,走上去发出“沙沙”的声音。

冬天,柳树被大雪覆盖,像一个巨大的棉花糖,又像雪白的羽毛。雪白的柳树像一棵银子树,又像长出了白胡子的老爷爷。

虽然柳树很平凡,但一年四季它都有自己独特的美丽!我喜欢这四季的柳树!

我家门前有一条小河,河水清澈见底,河岸边种了许许多多绿油油的柳树,可美了!

春天到了,一阵春风吹过,柳树爆青了,长出了新的枝条,枝条柔软,而且很长很细,像一条条长长的鞭子上长出了嫩绿的叶子。长在枝条上的叶子绿茵茵的,一阵阵微风吹来,柳树的枝条随风飘动,远远看去,就象婀娜多姿的美少女笑弯了腰。

春姑娘要休息了,夏姑娘来了。为了迎接夏姑娘,柳树的叶子变成了墨绿色,叶子也变长了,长长的、瘦瘦的,像一片片墨绿色的飞镖似的。柳条上还重叠长长着许多小柳条,小柳条长在大柳条上,大柳条就像一位温情、慈祥的母亲保护着柳树的儿女――小柳条。嫩绿的枝条上还长出了许多绿色的叶子,那么多棕褐色的枝条,那么多绿油油的叶子垂直落着,把柳树封的严严实实,密的连风都穿不过去,仿佛连蚂蚁也爬不过去,好象是一把大伞似的,遮盖着下面的土地,把一切都献给了大自然。

夏天过去了,又到了秋天。柳树树皮上奇奇怪怪的花纹,就像柳树的皱纹似的,柳树也慢慢地变老了,树叶也开始变黄了,变枯萎了,柳树那黄绿相间的叶子长在柳枝上,像一把把胡须似的,老远看去还以为是老爷爷站在河边游玩呢。

我爱家乡的山,我爱家乡的水,我爱家乡的每一个角落,其中我最爱家乡的柳树。

我的家乡有很多既高大,又茂盛的柳树。柳树生长在小溪的两旁,柳树约高五六米,柳树的四周有山、有水、有田。春天一到,柳树展开了枝条,枝头也吐出了绿苞,下垂的柳丝在春风中摆来摆去,摆动着粗粗的身子,跳着优美的舞姿。每棵柳树都挂满了小辫儿,在微风细雨中,就像在沐浴,站在高处看下去,就像一幅美丽的山水画。

夏天,树上站满了小鸟,排成错落的音符,把柳树爷爷打扮成一座音乐厅,走到柳树下,就能听到小鸟在枝头唱出婉转优扬的歌,有时老人会在柳树下拿着扇子乘凉。在炎热的太阳下,枝头上的柳絮还在慢慢的生长,茂盛极了,宛如一个少女的长发,可漂亮了。

秋天,大地都开始换上了秋装,柳树叶也开始变黄了,树叶也飘落了,好像一群群蝴蝶正在空中飞来飞去,地上落满了黄叶,遍地的黄叶犹如一块金黄色的地毯,柳树的四周一片金黄,构成了一幅“丰收喜庆图”。

冬天来了,冬哥哥悄悄地把世界万物都变白了,冬哥哥真是一个魔术大师呀!树枝压满了白雪,枝条也慢慢地腐烂了,整片柳树林宛如一片梨花纯净洁白。

我非常喜欢山,也非常喜欢水,但是最令我着迷的还是柳树,我喜欢她的坚韧不拔,喜欢她的婀娜多姿,更喜欢她那满身的绿。

我们学校有两棵高大挺拔的柳树,这两棵柳树可有学校的一半美丽,不信?就听我细细说来。

夏季来了,两棵柳树已经是茂盛时期,树干粗大,枝条柔曼,颜色青翠,远远望去。像是两把绿绒大伞。柳树下有许多枝叶,就橡姑娘的秀发。树根很大,一个人刚好可以抱住,要是有人问起年龄,我会跷起大拇指,自豪的说:“这些柳树已五岁多了。”因为校园是建的不是很早,但是两棵茂盛的柳树可记载着我们学校的光辉灿烂的历史呢!

这两柳树旁还有许多小柳树,就像两个元帅旁边有许多士兵,靠它们保护校园,校园是多么的和谐啊!

清晨,整个校园沉浸在琅琅的书声中,柳树像一位老爷爷,探着身子,静静的听我们朗读,那神情是多么专注;课间,我们在树底做游戏,柳树用它那巨大的手为我们撑起一片绿的季空。中午,烈日当空,太阳公公强烈的照射着大地,坐在柳树下的我们,一点也不热,倾听着柳树的心声,吟唱学过的古诗。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柳树在我们的陪伴下,开心的笑了,把绿叶当成奖品,不时抛下两三片;放学了,我恋恋不舍的离开了柳树,柳树也用微笑目送我们远去。

柳树是我们学校的守护神,它让我们的学校更加和谐,给我们学生带来了快乐,给校园增添了美丽的色彩,像是一个快乐的乐园。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落花尚且懂得回报,我们人更应该懂得回报。

在我记忆中的校园,总有一棵生机盎然的柳树,在风中轻轻地舞动着,它默默地付出着,为我们遮风避日。

柳树是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一种植物,它平凡而又朴实。它比不上牡丹花那样华丽富贵;比不上松柏那样伫立寒风;也比不上梅花那样坚贞不屈,但它却有一种独特的品质。

春天到了,柳树开始贮藏力量,将根牢牢的抓紧地面,不断地吸收着水分,努力地让自己的水源保持稳定。

夏天到了,柳树终于在它不断地努力下长成了一棵参天大树。在一阵阵微风中好似一位面容姣好的姑娘正用纤细的手指拨动着长发,引得过路的行人驻足观望。它的枝条翩翩起舞着,就像一只美丽的花蝴蝶在花丛中飞来飞去。它不仅外表美貌,而且它还懂得感恩。它时时惦记着供给它水源与生命的大地母亲。它弯着腰,将美丽的长发散开垂向大地,微笑地注视着无私奉献的大地。因为它知道,大地是它的母亲,如果没有大地就没有它。

柳树不会像牡丹一样只会将花向上开,也不会像松柏一样坚忍不拔。但它是独一无二的,它懂得用弯腰来报答恩人,它总是默默无闻地弯腰。在大雨倾盆时,它弯着腰,让小蚂蚁们在它身下躲雨;在炎热的夏天,它弯着腰,让可爱的孩子们在它膝下嬉戏打闹。

柳树懂得用弯腰来报恩,落花懂得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用花瓣来滋润大地,我们也应该用自己的方式报恩。

BAIDU了一下,还真有双生植物,和共生差不多,但又像是寄生。具体概念查不到。期待正解!天生两株长在一起的还没听说过,因为两株不同植物要想长在一起,其种子(如果是通过种子繁殖)必须天生都靠在一起传播。这是不可能的。

与镇湖刺绣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镇湖刺绣,是指江苏省苏州高新区镇湖街道生产的汉族刺绣艺术品。镇湖是“苏绣”的发源地,代表“苏绣”的镇湖刺绣与湘绣、蜀绣和粤绣相比,具有“精、细、雅、洁”的特点,以精美的绣工、多变的针法和丰富的形象著称。镇湖刺绣不仅从创意、种类、针法等方面不断推陈出新,而且从原来的飞禽走兽、百花异草到现在的山水风景、人物肖像等,产品的技术和艺术表现形式都有重大突破,作品在国际和中国国内的大型展示展览评比中,屡获殊荣。

镇湖刺绣的基本情况镇湖位于苏州高新区西部地区,刺绣是当地传统的文化产业,具有上千年的历史,是苏绣的主要发源地之一。全街道现有人口两万,共有八千绣娘从事制作生产刺绣,与其产业相关从业人员在三千人左右。通过近二十年的着力打造,镇湖刺绣已经成为当地带有浓厚文化色彩的支柱性产业。镇湖刺绣产业的年收入,已达6亿多元。一九九八年为更好地引导镇湖刺绣向规模型、集群型发展,成立了镇湖刺绣协会。协会拥有会员272人,管理着全街道刺绣业务的展开,、绣娘的培训、市场的引导、产品的研发、产业资源的整合,协会通过选举的办法产生协会领导机构、制定工作章程来管理全体会员。镇湖拥高级工艺美术师9人,中、初级技术人员87人,刺绣协会中有1人被推为中国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常务理事,有7人为江苏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学会)和纤维艺术专委会理事、常务理事、副秘书长。镇湖街道不断组织技艺术培训、广泛开展文化交流和作品参展,作品共获得各种奖项超过500件次,同新西兰、法国、韩国、日本等国家进行过文化交流和技艺交流。镇湖刺绣已成为具有较高知名度,相当规模、独具特色、深受消费者喜爱的工艺美术产品。中国刺绣艺术馆 位于镇湖绣品街的中国刺绣艺术馆于2007年初建成开放,占地面积8000平方米,为国内最大的专业性刺绣展馆。该馆的建立,既依托镇湖及周边乡镇雄厚的刺绣产业优势,同时也是为了进一步促进当地刺绣产业的发展。与其它艺术馆、博物馆纯粹展示文化不同,中国刺绣艺术馆之所以申报国家级景区,就是为了推动高新区西部刺绣产业和旅游业的发展。为此,该馆在现有的刺绣展示厅、绣史馆、演示厅、游客接待中心、刺绣研发中心等功能区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景区服务功能,设置了影视区、游客休息区等设施。作为一个“刺绣城”,镇湖已吸引了大量游客,中国刺绣艺术馆的建立,进一步提升了镇湖刺绣的影响力,也极大推动了当地刺绣产业的发展。据统计,开馆两年来,该馆已接待游客40余万人次。2008年12月9日,中国刺绣艺术馆通过了国家AAA级景区的评审,这不仅开创了苏州各类艺术馆、博物馆获评国家级景区的先河,对于推动高新区西部旅游和刺绣产业的发展,也意义重大。此次中国刺绣艺术馆获评“AAA”级景区,为镇湖刺绣“接轨”2010年上海世博会创造了极好的契机。届时,城际铁路开通后,上海至高新区仅需15分钟,具备浓郁中国文化特色的中国刺绣艺术馆也将成为中外游客眼中的亮点。中国刺绣文化艺术节2006年10月,首届中国刺绣文化艺术节在苏州高新区举办,并取得了巨大成功。2008年9月26日,由中国工艺美术协会、江苏省经贸委、苏州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中国刺绣专业委员会、江苏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苏州市文广新局、苏州高新区管委会承办的第二届中国刺绣文化艺术节在苏州高新区镇湖隆重开幕。此次艺术节的主题为“感受太湖文明,品味刺绣文化”。苏州高新区通过刺绣艺术文化艺术节的平台,再一次向国内外展示了其独特的优势和魅力,提升了品牌,扩大了影响,对促进镇湖的经济、文化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与老石磨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我正在忙,老家人打电话来说了些老家最近的事情,谈话中得知老石匠已经走了,我记忆快速回放到当年在农村的一些生活画面,心头有点涩涩的感觉,不知说什么好。于是,便停下手中的活,想写点东西,为老石匠和石磨留作纪念。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前,老家的农村家家要有石磨,用以粉碎粮食,玉米、小麦、大豆等粗粮用石磨就磨出白米细面来了。

小时候,我帮妈妈用小手磨磨嫩苞谷米、黄豆浆,先舀半勺苞谷或黄豆浆倒进石磨上的一个小洞,妈妈用手磨拐拉着小石磨转动,磨浆从石磨里淌出,流进磨下的大木盆里。石磨转几圈停下来,我便用勺子将泡好的苞谷或黄豆小半勺加水灌进去,这样周而复始,直到磨完。

然后,妈妈再将苞谷浆发酵,打出美味的浆粑吃。磨出的黄豆浆,要经过纱布口袋过滤再倒进大锅里煮,烧开后点上浆水、加上明矾之类的,不一会儿美味的豆腐脑就可出锅食用。如果是做豆腐,还得将豆腐脑盛在用纱布铺垫的竹筛里,经过加压,冷却,清白细嫩的豆腐就做成了。

小麦、玉米等粮食,需用大石磨磨。大石磨很重,生产队大集体的时候,牛是耕田耙地用的,私人家磨面需用人力,我们兄弟几个就前前后后每人抱着一根磨杠推着石磨转圈,直到把要磨的粮食磨完。后来,土地承包到户,牛也分给私人养了,拉磨的活当然是老黄牛当仁不让了。

石磨用的久了,齿也会磨平。这时,便要请来石匠錾磨。

老石匠是村里錾磨的把式,年轻时揽的石匠活比较多,年纪渐渐大了,已只是錾磨,人们大都不叫他石匠而是只叫老磨匠了。他的装束特殊,头戴一顶泛黄的旧草帽,旧衣褂外扎着一条长布巾,背后挂着一个沉沉的帆布包。小时候,我望着他那双生着老茧且粗糙的手和一张沟壑难平而沧桑的脸,显然明白,錾磨的活不好干,没我们小孩闹着玩儿那么悠闲浪漫。

当然,每次我家小手磨和大石磨牙齿钝了,都是请他来錾。他从帆布包里掏出小锤和錾头,一手握着锤,一手握着錾,在磨盘上一锤一錾地刻,石磨在他手中被錾的电光火闪,半天功夫,老钝的牙床又长出了一圈整齐的新齿。每次,他帮我家錾好磨,总说只混顿饭吃,不收工钱。

我们一群小孩,好奇地围着神奇的老石匠后头打转,忙的时候,他会火冒三丈地赶我们走。一群孩子,边跑边张口就来大孩子们教的顺口溜:

张打铁,李打铁,

打把錾子送姐姐。

姐姐送给老石匠,

錾得石头咣咣响。

咣咣响,咣咣响,

錾成石磨磨细粮。

磨得苞米冒黄浆,

打个浆粑养儿郎。

磨得黄豆冒白浆,

做成豆腐孝爹娘。

磨出糯米打糍粑,

留些过年灌香肠。

磨出细面烙馍馍,

送给石匠做干粮。

石匠錾回大石磨,

家家户户磨细粮。

我们不理解这顺口溜啥意思,也不知老石匠爱不爱听,就这么一遍一遍地重复。老石匠大声地说:“真好听、真好听!”然后,我们便不再哇哇喊叫了。他又摇摇头自言自语地说:“这群孩子,真淘。也不知谁教的,咋不编成歌唱?”

闲下来时,老石匠喜欢叫我们到他跟前,听他讲不知重复过多少遍的故事。

我们听他讲过的故事很多,都离不开石磨,其中就有一个与石磨有关的神话故事我记忆得很深。

很久很久以前,有个农妇正做饭,忽然间,一位留着一缕长须,童颜鹤发的老人经过门前。农妇心地善良,正值吃饭的当口别让老人饿着肚子,就热情地让老人到家中与家人一起吃饭。老人并未推辞,而且吃饭时还说粗粮要细吃,提了一肚子的意见。老者走后,家人对这个古怪的老头议论了几句后,就谁也不在意了。

夜晚,农妇做了一个梦,梦见白天到家中吃饭的老头,他在一个山沟里的大石头边站着,指着石头对她说,照石头上画的图形錾出石磨,将粮食磨得又碎又细,就能做出更加香甜可口的饭。农妇惊醒,急忙叫起丈夫讲述刚刚做过的梦。第二天一大早,农妇的丈夫便去寻找妻子昨晚讲的梦境。终于,在厘民沟里,他找到了与妻子所述梦境一模一样的地方,而且真有凿着石磨图的石头。

他仿照图,不几天便錾出了一付石磨,将粮食磨成细米白面,做出了更加丰富多样的饭食。于是,他将石磨磨粮的技巧传遍了伏羲山下婿姑河一河两岸的人家,石磨也就成了一河两岸家家户户的农具。

渐渐长大,不管是放牛放羊打猪草砍柴,我们都进厘民沟。厘民沟里实实在在有一个磨场,掩映在幽深沟谷中的大石头上也真有凿着石磨的图。人们把这儿称磨场沟,这石磨图也就成了磨场沟里的一道风景。但我们不知,故事是否真实,石磨图又是出自何时何人之手的杰作。

后来,农村有了现代化的打米磨面机器,我家的磨台已经倒掉,磨盘和石磨都成了铺路石,但老石匠却慢慢地令人感到亲切。多年没有他的消息,突然听说他走了,心中不免有丝丝痛楚,石磨和石匠都退出了他们的舞台,寿终正寝了。

若干年后,我终于回到了曾经生养我的故乡。

站在老石匠的坟前,忽然想起不知谁写的这几句:“石匠用铁凿书写硬笔,用“粗糙的岁月,凸现出生命的质感”。对于老石匠,这些是应该刻在他墓碑上的。

我也再次踏进了那个久违的磨场沟。然而,路已经被丛生的荆棘连接上了历史的久远。磨场沟布着石磨图案的石头分明完全被遮挡在杂草灌木中已难以找寻,我俯身翻捡着童年对磨场沟记忆的丝丝缕缕,辨认着脚下的路找寻着。

一阵风吹过,耳畔似乎听见宁静的山沟回荡着清脆、悠远而厚重的錾磨声。

公众号:美丽的坝河小镇

罗帮义文 清明再次回到故乡,闲暇之余整理一下老家的卫生。 打开很久没有进的杂物房,老家的石磨依旧摆放在那低矮的老屋里,一种说不出的思绪慢慢地走来。 石磨是那些年老家人必备的生活用具,也是石磨是老家人最常用的工具,老家人用石磨磨面,每天主食面疙瘩,都要通过石磨来完成。我对石磨的记忆从我记事起就开始,每天都会看到爷爷奶奶或是父亲母亲在晚上都要挑选最好的玉米粒,通过人的力气让石磨转动,每次只放3到四粒玉米粒到石磨里,通过石磨的转动挤压出玉米淀粉。 我从小就喜欢听石磨转动的声音,它有时像远处传来的雷声,有时像清脆的火烧麦秆发出的响声。每当听到石磨的声音,我都会走进装有石磨的杂物间,看大人们让石磨转动,入迷之时,有冲动的感觉,不经意间把手伸到石磨上,就会打断大人们的劳作,接下来就会迎来大人们的批评或享受细棍子的皮肉之苦,哭是过去我的专利,一哭大人们就会哄,停止哭泣,我又呆呆地看石磨的转动。 听石磨的声音是爷爷应付我捣蛋的最佳办法,每次石磨转动,爷爷让我把耳朵贴在磨槽的边上,第一次把耳朵贴在磨槽的边上,震耳欲聋的声音让我贴上去迅速离开,再贴上去又离开,逗得爷爷笑得合不拢嘴,爷爷的真实想法就是让我不要打扰他磨玉米的时间。可我就这样听石磨声音上了瘾,每次都搬个木凳子坐在石磨旁边,用心地听,我对轰隆隆的声响入了谜,父亲说这种声音是飞机飞行的声音,农村孩子没见过飞机,也不没听到过飞机的声音。第一次知道飞机声音就是石磨的声音。 每天老家人磨玉米粒都是在吃过晚饭后,每到这个时候村庄里都会响起石磨的声音,那种热响声,有时如流淌的小溪发出轻快的声音,有时如洪水冲刷地面发出强劲有力的怒吼。有时如一首歌,从平淡到高潮。我很喜欢石磨发出的声音。我从把耳朵贴到磨槽前的一惊一乍到一直把耳朵贴到磨槽上静听,从此享受着这种声音,有时会慢慢地享受着睡去,仿佛石磨的响声就是一曲催眠曲。慢慢长大,我也学会了磨玉米粒,才知道这个活计是很费力气,每次都想逃跑,可每次都被大人拉着磨,开始手被磨出了血泡,那种疼现在想想都后怕,但不得不磨,因为每天晚上都要准备第二天的口粮。我7岁就可以和大人一起磨玉米粒,到12岁我可以说能完全掌握磨玉米粒的所有技巧,从听石磨的声音到我可以掌握声音的快慢,声音节奏一致时那是石磨工作状态,声音节奏很快时证明玉米粒磨完。 到我12岁时,玉米疙瘩饭逐渐走出了农村人的饭桌,取而代之的是大米饭,都是集市现成的,石磨主要功能也就是莫玉米粒成面来喂猪。集中在晚饭后的石磨声音也就再难统一。到后来村里有头脑的人买了磨面机器,在柴油机的带动下,几百斤玉米粒几十分钟就完成,石磨的使用频率越来越少,到最后,村里通了电,小型磨面机普及,石磨完全失去了它的功能,很多农村人觉得这东西占地方,有的直接把它丢弃在外面,让它在室外任由风雨的侵蚀和岁月的摧残中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里。 我第一次坐飞机是去北京出差,听到空中飞机的轰鸣,和石磨声音还真有点相似,可能是听到这种久违的声音,我不知不觉地睡了过去,等我醒来,飞机已经安全着陆在首都机场。 可能是我农村的父母念旧,我家的石磨一直被保留了下来,但也没有再用过,每次回家都来去匆匆,很多年少时的记忆在讨生活的路上也无心顾及。 我在的小城市,每次去山庄吃饭或是去酒吧喝杯小酒,都能看到农村消失了的石磨,在这种地方,石磨只是城里人当作古色古香的摆设或称作古董来展示,石磨完全失去了它的功能。但每次看到它,都让我想起故乡和我童年的回忆。 看到沾满灰尘的石磨,我思绪万千。时代在变,我们每个人不得不跟随时代的脚步。有人来收石磨,开价600元,父亲说这是一个时代的记忆,舍不得卖,让我也好好保留,以后把石磨的所有故事讲给子孙,我也不知道我能不能讲好,可我知道石磨是过去农村几代人必不可少的生活工具,这故事很平常,但它是几代人真实而又平凡的生活。 再次转动石磨,转动中的石磨似乎在重述着久远的故事,我想装入玉米粒,可我忘记了我已经没有了那块种植玉米的土地。擦去石磨上的灰尘,拿一块塑料纸,把石磨包裹严实,封存,不让新的时代打扰安静多年的石磨。

圆形石磨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粮食加工机械方面的一大发明。但长期以来,关于它的起源历史问题却一直未曾被人们所认识。我国许多研究农业机械发展史的专家,在谈到这一问题时,都加以回避。截止目前,学术界还没有人发表过一篇专门探讨圆形石磨起源历史的文章,为了揭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科学技术方面的这一发明创造,笔者根据考古学方面提供的材料和文献记载,将这个问题加以探讨。 一 圆形石磨问世的时间上限 磨,起初称�,汉代才叫作磨。究竟它诞生于什么时代,目前很少有人能回答清这个问题。据《世本》等文献所记的“公输般作�”推断,圆形石磨在我国的使用,战国早期即已开始。因为公输般即指鲁班,鲁班与墨子为同时代人(公元前475~376年)。但是《世本》的记载是否正确,人们长期持怀疑态度。我国著名工程机械史专家刘仙洲教授引证这一资料时,只是谨慎地推断道:石磨的使用至少应在二千年以前�①。 在未经论证以前,我们首先应该弄清圆形石磨在诞生之前所需的生产技术条件,这就是说,圆形石磨在当时的生产技术达到什么样的水平才能诞生,促使它诞生的社会因素是什么?大家知道,所谓圆形石磨,皆分上下两扇,两扇都是具有一定厚度的大石块所雕凿成扁圆柱形,且下扇中间有一短的立轴,用铁制成,上扇中间有一个相应的空套,两扇相合,下扇固定,上扇才能绕轴转动。同时,两扇的接触面有一个空膛,叫作“磨膛”。膛的外周还有此起彼伏的磨齿,上磨还留有磨眼。可见,制造一台石磨工序之多,雕凿之难,在铁器尚未出现的时代是不可能有石磨出现的。 据有关专家研究,我国冶铁技术的发明,当在春秋晚期。江苏六合程桥出土的春秋晚期的一件铁块,经科学分析,是白口铁。这是目前我国出土并经过科学分析的最早的生铁实物,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生铁实物。用生铁铸造工具,大约开始于战国早期,到战国中晚期,我国已经比较广泛地使用铁器,目前出土的属于这一时期的铁器,仅生产工具的种类就有十六种之多�②。但是,这是不是说《世本》所记“公输班作�”就一定正确呢?单从冶铁技术发明的时间上看,《世本》所记石磨出现的时代不会有什么问题。但问题并不那么简单,它并非鲁班发明,也未必发明于鲁班时代,它应是广大劳动人民集体的创造,有可能发明于鲁班之前,也有可能出现于鲁班之后,下面我们可以再看考古学在此方面提供的材料。 据笔者所知,关于石磨方面的考古发现,属战国时代,仅河北邯郸市一例,而且报道又过于简单,既无图照,也无尺寸,只是在出土遗物石器后面写道:“有大小石磨,石臼,石锤,石磙,柱础等”�③,不能为我们研究这一问题提供可靠的材料。现在,能被人们公认的石磨考古发现,时代最早的应首推陕西临潼郑庄秦石料加工场遗址出土的石磨。该磨“直径54、厚7厘米,磨中间轴孔为5×5厘米的方形,靠内圈有径20厘米的平面,从此往外有旋槽相隔的四圈磨槽”�④。这是下扇。其次就是河北汉墓出土的一台完整的石磨。该磨“分上、下两扇,上扇表面中心作圆形凹槽,周边突起,当中有一道横梁,两侧各有一个长方形孔,底面满布圆窝状磨齿,中心稍内凹,下扇磨齿亦为圆窝状,表面微隆起,中心有一圆柱形铁轴,磨通高18、径54厘米。铜漏斗上部大口下腹收敛作小口,腰部外施宽带纹一道,上口径94�5、下口径29、高34厘米。自上口向下16厘米处,漏斗内壁平伸出四个支爪,两两相对,其跨度超过石磨直径,这说明四个支爪上原当置有承托石磨的木质器”�⑤。另外,见于公开报道过的考古材料中,还有秦都栎阳出土的石磨,原报告把该石磨定为秦代遗物。其实,从该磨(仅存上扇)的大小形制上看,与满城石磨十分相似。尤其是磨齿,同为圆窝状,有人认为可能为汉磨�⑥。现在我们姑且不论临潼郑庄出土的秦代石磨与满城汉墓出土石磨是不是一脉相承,仅从上述材料来看,我国圆形石磨的使用时间最早可以追溯到秦代。如果考虑到秦代在中国历史上存在的年代十分短暂的话,那么把我国圆形石磨开始使用的时间定在战国晚期也还可以站得住脚。当然,《世本》所记“公输般作�”带有传说性质,不足为凭。那么为什么说在普遍铸造铁农具的战国中期圆形石磨能够诞生而没有诞生呢?恩格斯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⑦。笔者认为,圆形石磨在我国的诞生,是大豆、小麦在粮食加工技术上的需要。早在战国以前,我国北方地区虽然已开始种植大豆、小麦,但这两种作物在整个农作物中并不占首要地位。到了战国时期,尤其是大豆,已成为我国北方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这一时期的文献中,经常菽粟并提:“菽、粟不足,末生不禁,民必有饥饿之色。”�⑧“贤者之治邑也,蚤出莫入,聚菽粟,是以菽粟多而民足乎食。”�⑨“贤人治天下,使菽粟如水火,菽粟加水火,而民焉有不仁者乎?”���10��“菽粟深藏”���11��,“耕种树艺,聚菽粟”���12��,“无不被绣衣而食菽粟者”���13��。菽,大豆也。可见大豆在战国时期已超过任何一种粮食作物了,大豆便于脱粒,但如何加工食用呢?这在当时来说,磨就是一种急需问世的粮食加工工具。磨的诞生,不仅使人们改变了对大豆、小麦粒食的传统吃法,而且促进了小麦的大面积推广种植。由“粒食”改为“面食”是我们中华民族饮食史上的一大进步。据一些专家的研究,圆形石磨的诞生,最初并不是为了将粮食加工成 面粉,而更有可能是为了将农作物加工成流质的浆类���14��,诸如麦浆、米浆、豆浆之类,而大豆更有利于这种加工。河北满城汉墓出土的圆形石磨就是用于浆类加工的。所以我们说,圆形石磨诞生于战国晚期是有一定根据的,它是在生产技术和社会需要两个方面条件都成熟的情况下问世的。 二 圆形石磨是由何物发展而来的 陈文华先生认为,圆形石磨是由石碾发展而来的���15��。那么石碾盘是由什么发展而来的呢?原始的谷物加工工具石磨盘的发展产物是什么呢?石磨盘、圆形石磨、石碾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呢?这是一个必须搞清的问题。下面我们再看一看考古学在此方面提供的材料。 如果圆形石磨真的是由石碾发展而来的,那么石碾盘在考古学方面的发现,就应该比圆形石磨在考古学方面的发现时代为早,而事实恰恰相反。目前见于公开发表的材料中,有关石碾的发现尚无一例。见于明器材料中的石碾模型陶碾,河南安阳张盛墓仅出土过一件,且时代为隋���16��,与圆形石磨考古发现的实际年代相差七百年左右。既然圆形石磨不是由石碾盘发展而来的,那么它和石碾盘究竟是一种什么关系呢?笔者认为,它们之间仍然有一种承袭发展关系,但却不是像陈文华先生所说的那样,圆形石磨是由石碾盘发展而来的。相反的,石碾盘是由圆形石磨发展而来的。这不仅从它们问世时间的先后关系上可以得到证明,而更重要的是从它们在设计原理上的差别可以反映出来。圆形石磨和石碾盘其下部即底盘皆为固定的圆形平面石盘。磨的下扇有齿并凸,石碾盘齿较平或无齿,两者底盘中心都有一立轴。在加工粮食时,石磨的上扇和石碾的石磙都是绕轴转动。所不同的地方是,石磨是靠上、下扇磨齿的接触来研磨,石碾是靠碾盘与石磙曲面的接触来碾压。石磨加工谷物经过上扇磨眼而进入磨膛,经过磨扇转动的研磨从磨齿缝中研出。属封闭式加工。石碾则是将加工的粮食直接铺倒在石碾盘上,经石磙多次碾压而脱壳,属启开式加工。在这里我们不妨把磨的下扇和碾的碾盘都看作磨的底扇,因为二者除了在大小上的差异之外,其形制基本相同。更何况石碾诞生于圆形石磨之前还有一个社会生产是否急需的问题。所以说,圆形石磨并非由石碾发展而来,与之相反,石碾倒可以考虑它是由石磨发展而来的。 前面我们否定了圆形石磨是由石碾盘发展而来的说法,那么圆形石磨究竟是何物发展而来的呢?考古学提供的材料表明,石磨盘和石磨棒作为谷物加工工具退出历史舞台,代之而起的是杵臼结合的舂捣加工法。根据马洪路先生的考证:“杵臼结合的春捣法代替磨盘磨棒的碾磨法,大概是在仰韶文化中期之后逐渐推而广之的。到了父系氏族社会里,以杵臼舂米,可能 成为妇女和少年的主要家内劳动之一。这个看法不仅可以从仰韶文化中期以后的各时期遗存中常发现石杵得到证明,而且古代文献已做了确切的记载。相传黄帝、尧舜时代‘断木为杵,掘地为臼;杵臼之制,万民以济’,可知在氏族社会后期,人们已普遍使用杵臼加工谷物了。”���17��从仰韶文化中期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