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首页 期刊投稿知识库 问题

第26届民居建筑学术年会论文集

发布时间:

第26届民居建筑学术年会论文集

农村学前教育是我国幼教事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着农村下一代的终生发展,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开展也有着重大意义。但当前的农村学前教育仍存在不少薄弱环节。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农村学前教育论文参考,希望大家喜欢!

农村学前教育论文参考篇一

《农村学前教育问题的探究》

【摘要】学前教育作为一切教育的基础,对于幼儿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学前教育的普及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工作,由于农村学前教育师资力量较为薄弱,在规模和管理中都存在着一些问题,这就使得农村学前教育在普及过程中受到一定的制约。解决农村学前教育问题是相关研究者面临的重要难题,只有进一步理清农村学前教育的办学思路,解决农村教育经费问题,改善师资团队等,才能推进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文章主要针对农村学前教育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农村;学前教育问题;探究

在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大力普及农村学前教育工作已经成为其未来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帮助农村低收入家庭的幼儿获得基本的学前教育机会,不仅是目前我国普及学前教育的难点问题,也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基础。目前,我国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受到经费、师资、管理等方面的制约,难以满足农村幼儿受到平等教育的需求。只有充分认识到农村学前教育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来解决问题,改善农村学前教育现状,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公平性,满足广大农村幼儿家长的期望。

一、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的重要性

幼儿阶段的教育是我国学校教育的基础,儿童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如何保障儿童教育,提高儿童教育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前途。只有充分保障幼儿阶段的学前教育,打好幼儿成长的基础,才能使得儿童在未来成长中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人生观,成为保障社会发展的合格建设者。

学前教育阶段的主要培养目标是帮助儿童发展各个感官,掌握基本的语言技能,它涉及到社会规范、心理发展以及阅读和观察能力等。先天因素虽然对儿童有着一定的影响作用,但是后天的培养是大脑发育的重要基础,通过不断的学习训练,在外界环境刺激下能够直接影响到儿童大脑各个功能的完善发育。相关研究表明,儿童阶段是大脑思维的重要发展时期,一到七岁这几年的学习和发展直接影响到儿童的智力,如果没有完善的学前教育基础,将直接影响到儿童今后的健康发展。为农村儿童提供优质的学前教育质量,将会进一步提高社会效益。重视学前教育问题已经在党代会上提出,学前教育关系到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但是,目前城乡教育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受到办学条件、师资力量和组织形式等的制约,很难满足农村儿童受教育的需求。因此,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已经成为我国教育发展的紧迫性任务,只有充分重视农村学前教育,加大对农村学前教育的投入力度,不断满足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需求,才能解决农村教育问题,提高农村学前教育的质量,为农村儿童的未来发展提供良好的保障,进一步推动我国新农村的建设。

二、目前我国农村学前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学前教育经费得不到保障

在我国当前教育体制下,学前教育还属于非义务教育阶段,因此学前教育阶段的经费并不属于国家统筹管理,无法纳入财政统筹中,又由于农村特殊条件的影响,直接影响到学前教育经费的获得,无法保障农村学前教育经费,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对于学前教育的管理,国家也只是要求经办单位对幼儿园给予一定的帮助和扶持,并没有规定政府部门给予多少比例的经费支出来专门供给幼儿园的发展需要,因此,仅仅靠办园单位的收费和部分专项补助,根本无法满足农村学前教育的需要。另外,由于不同区域经济发展存在不平衡性,这也就影响到办园单位的具体收费标准无法统一,有些县区域收费太低,很多乡镇还要承担巨大的办学责任,再加上农村教育附加费的逐渐取消,进一步加剧了农村学前教育经费的匮乏,使得学前教育的发展受到影响。

(二)学前教育师资力量薄弱

目前,我国农村学前教育的教师大多都是中专或者是职高学历,幼儿园教师缺乏专业的教育体验,在职期间也没有太多的学习培训机会,这就直接导致学前教育师资总体素质偏低。教师对幼儿的心理特征、基本教育技能等了解并不深刻,认为仅仅是看好孩子,不让孩子受伤就可以了,但是随着我国整体国民水平的提高,幼儿阶段教师的重要任务是通过学前教育来开发儿童的智力,拓展儿童的思维,让儿童掌握基本的语言和学习技能。我国农村学前教育的教师还无法达到专业幼教的水平,其教学实践能力、科研能力等都亟待提高。又由于农村学前教育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幼儿教师的工资普遍过低,很多教师没有正式编制,享受不到应该享有的待遇水平,这就使得近年来很多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的大学生不愿意参与到农村教学中,直接影响到农村教育水平的提高。此外,我国农村学前教育教师队伍结构设置也缺乏合理性,主要表现在职称结构和年龄结构的不合理性。

根据调查显示,某地区教师队伍中幼儿教师中仅有百分之三十多的教师为高级职称,有百分之六十多的教师未评定职称,而未评定教师中农村幼儿教师占到百分之九十多的比例。农村教师团队中很多是民办教师,还有一些为大龄教师,教师老龄化问题比较严重,缺乏合理的教师梯队结构,也将直接影响到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

(三)学前教育缺乏严格的管理制度

任何阶段学校教育的开展都需要在严格的管理制度制约下,近年来,我国各种民办幼儿园逐渐发展起来,但是这些民办幼儿园缺乏规范制度,乡镇政府对于幼儿园登记流程处于走过场现象,很多不具备条件的承办者也进行了注册,很多农村地区的学前教育以盈利为目的,存在乱收费的现象,包括收取试卷费、管理员费用等,这些不合理的收费现象同样影响到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由于幼儿园承办者并没有完整的办园资格和条件,其教师资格、办园质量以及评估等方面都缺乏严格的管理规范。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各地区政府对农村学前教育缺乏严格的管理制度,在没有严格制度的制约下,加上政府监督不到位,缺乏严格的管理制度,导致乡镇幼儿园办学系统存在很多违规现象,直接影响到幼儿学前教育的发展。

此外,学前教育重在发展幼儿的智能,开发幼儿的大脑,但是目前农村学前教育存在小学化的倾向,教师在设计教学课程时没有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学方法过于小学化,这就严重影响到幼儿智力的发展,导致幼儿在身心发展上受到一定的影响。三、解决农村学前教育的措施

(一)建立稳定的经费筹措制度

目前,我国农村学前教育由于受到经费的制约,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幼儿教育的实施。因此,我国相关地区的政府部门应当建立稳定的经费筹措制度,为农村幼儿园的正常教育活动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确保幼儿园可以持续的发展。我国应当将学前教育列入到国家义务教育范围中,以便于扩充经费的来源渠道。建立稳定的经费筹措制度,相关地位政府部门应当将学前教育的经费纳入到财政预算中,将一部分资金投入到农村办园中,扶持农村地区对学前教育的普及;在部分贫困地区,国家可以通过直接拨款的方式,在地方政府的统筹管理下,确保农村学前教育享受到公平的资金渠道;相关区域政府还可以通过发放幼儿教育津贴的方式来重点扶持贫困地区的家庭,让这些家庭的孩子能够公平的享受到受教育的机会,可以对符合贫困条件的家庭进行学费减免、税收优惠等,用这种方式来扩大贫困家庭儿童的教育公平性,给予他们受教育的机会。

(二)加强农村学前教育师资力量

优秀的教师团队能够改善学校的整体教育质量,只有加强农村学前教育的师资力量,改善师资团队的教学质量,才能进一步促进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政府应当加大师资培养投入,对农村学前教育教师进行经费补贴,制定奖励措施,确保办学经费,增加师资收入,解决农村教师工资低的问题,加大政策鼓励制度,吸引更多地专业教育者和优秀毕业生加入到农村学前教育中。建立完善的在岗教师培训制度和培训经费保障体系,增强幼儿教师的责任心和整体素质,通过拓展幼师培训渠道来提高教师的教育水平,改善目前我国农村师资力量薄弱的现状。

(三)建立完善的农村学前教育管理制度

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完善的管理制度约束,只有加强教育管理,才能更好地开展农村学前教育普及工作。各级教育部门应当增强自身的管理意识,根据当地的发展水平,社会状况等来制定规范的学前教育发展计划和目标,采取怎样的措施来达到教育目标,各个部门的相关人员要有明确的责任分工,配合教育部门来共同落实农村学前教育的普及工作。乡镇政府要派遣专门的管理人员来负责学前教育的各项工作,对学前教育的登记注册、收费标准等进行严格的把关,对没有登记的幼儿园要监督其尽快完成登记。严格管理已经登记注册的幼儿园,相关监管人员要根据文件要求来严格评估幼儿园办学条件,杜绝乱收费现象的存在,保证各项资金都能够有效运用到提高办学质量上。通过建立完善的农村学前教育管理制度,推进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此外,政府还应当不断扩展办学规模,由于农村人口密度大,一些大点的村落在符合条件的前提下可以独立办园,附近的小村配合进行联合办园,这样有利于人力、物力和资金的集中,以便于更好地满足农村学前教育的需求,便于开展各项管理工作。

(四)优化学前教育教学活动

学前教育具有全面性和启蒙性的特点,幼儿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当充分认识到学前教育的特点,从幼儿身心发展出发来设计教学方案,优化教育教学活动。可以将学前教育分为健康、科学、语言、艺术等几个方面,每个方面的内容都相互渗透,从不同角度来强化幼儿的身心全面发展。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可以开展区域活动,例如,在教室里设置音乐区、绘画区、阅读区和游戏区等,通过不同区域的课堂设置来增强课堂的兴趣氛围,让幼儿自由选择活动区域,在交往选择中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给予幼儿学习和探索的空间。通过区域活动,教师可以有针对性的对一些社会热门话题与幼儿进行交流,利用幼儿的方式来激发他们表达自己观点的兴趣,提高儿童的思维发展能力。开展一些游戏活动来引导儿童树立正确的行为意识,促进儿童社会性的发展,开展动手操作游戏,让学生投掷小球,搬运木块等,设计情商游戏,让幼儿配合买卖东西、分水果等。还可以设计一些扮演社会角色的游戏,例如扮演医生、教师等人,让学生理解不同职业的责任,增加学生对不同职业的认知程度,提高学生的分辨和感知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学前教育作为教育阶段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儿童的未来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针对目前我国农村学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相关领域工作者一定要提高重视程度,通过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加强师资力量、设计多样化的课堂活动等方式来提高学前教育的质量,促进我国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马佳宏,尹春杰.农村学前教育教学课例开发引论[J].基础教育研究,2010(24).

[2]殷艳娟.当前我国农村学前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0(05).

[3]杨瑾.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衔接方法初探[J].教育科研论坛,2004(04).

[4]张丽.浅析农村学前教育现状及发展策略[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09).

[5]邓俊超,郭礼智.农村幼儿园混龄课程的构建[J].安徽农业科学,2007(31).

作者简介:赵艳杰(1983.02-),女,汉族,四川自贡人,研究生,长江师范学院化学化工学院,助教,研究方向:学前教育基本原理、幼儿园课程。

农村学前教育论文参考篇二

《农村留守儿童学前教育的现状》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大量增加,大量农民进城务工,而由于户籍问题,他们无法将自己的孩子带在身边,只能留在家里。因此,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也在逐年增加。而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尤其是学前教育阶段。而学前教育阶段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和学习产生重大的影响。由于父母关爱的缺失和各种教育问题使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越来越引起关注。因此,本文从农村留守儿童学前教育的基本状况的分析,以及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进而提出建议。

关键词:留守儿童;学前教育;基本问题

【中图分类号】G619.2

在这种农村人员大量流动,尤其是青壮年劳动力流动的基本态势下,孩子被留守的数量也在大大增加。在建设和谐社会、美丽中国的时代下,我国留守儿童的学前教育问题是关乎国民基本教育问题的要素。培养高素质的现代人才,以教育为本,在学前教育这个教育初始阶段,这些农村留守儿童们的教育质量不容忽视。下面,我们先从各个方面对留守儿童这一概念的界定入手,来了解存在的问题和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农村留守儿童学前教育的基本状况

留守儿童,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工作,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不能与父母在一起的14周岁以下的儿童。农村留守儿童学前教育,是指父母外出打工或经商,留在农村由祖辈或亲友照看的3-6岁儿童的教育,其中包括家庭教育和正规的学前教育。目前,我国农村3-6岁的留守儿童不仅数量巨大,而且大部分没有接受正规的学前教育。“留守儿童”一词的来源留守儿童的现象一般只在中国被提及,也是中国近年出现的一个严重社会现象。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我国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同时,由于地理和历史原因,我国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农村人地矛盾尖锐。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推动下,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为改变生存状况外出务工,其中打不风为夫妻一同外出,因为经济等原因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由此把孩子留在家里。这种现象在80年代由我国一位学者提出,称这批留守在家里的孩子称之为“留守儿童”。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超过六千万,总体规模扩大、农村留守儿童年龄结构发生变化,学龄前儿童规模快速膨胀。

学龄前农村留守儿童(0-5岁)达2342万,在农村留守儿童中占38.37%,比2005年的学龄前农村留守儿童增加了757万,增幅达47.73%。学龄前留守儿童规模快速膨胀,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减少,大龄留守儿童规模明显收缩。农村留守学龄儿童义务教育总体状况良好,部分中西部省份留守儿童未按规定接受义务教育的情况需引起重视6-11岁和12-14岁的农村留守儿童在校比例分别为96.49%和96.07%,表明他们绝大部分正在学校接受义务教育,农村留守学龄儿童义务教育总体状况良好,但部分中西部地区的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状况相对较差。

二.农村留守儿童学前教育所存在的问题

农村学前教育发展长期滞后,造成农村学前教育供需矛盾突出。学前教育不受重视,经费严重匮乏从中央到地方,从政策到措施,都在努力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存和教育环境。然而,长期以来家长观念的陈旧,政府职能部门的忽视,积重难返。农村旧的教育观念仍然存在,有些父母认为学前教育不影响孩子的教育,而祖辈们根本没有学前教育的意识,部分幼儿教师对留守儿童进行的学前教育也仅仅停留在看护或简单的拼音、识字和算术的知识传授上。学前教育经费严重匮乏是重要的因素之一。目前,农村教育管理体制已落后于现今社会需求,各级政府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投资力度不大,对学前教育的投入更是少之又少,教育投入资金运行效率也较低。

三.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学前教育问题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工作,关心关怀他们的健康成长。各地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积极采取举措,完善工作机制,制定出台相关政策措施,积极开展关爱活动,扎实推进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建设,农村留守流动儿童成长环境不断优化。针对此次研究中发现的突出问题,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强化父母法定监护责任,探索有偿代理监护制度,填补留守儿童监护缺位。逐步修订建立相关法律制度以及与户籍管理相联系的住房、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政策法规,保障农民工及其子女能够平等享有公共服务资源。农村留守问题作为现阶段的重大社会问题,应纳入留守儿童集中地区各级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将留守儿童关爱服务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社会管理创新总体部署,顶层设计,统筹推进。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大力发展地方特色产业,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出台免税、贴息贷款等优惠政策,吸纳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就业。

学前教育对一个人成长发展至关重要,留守儿童数量庞大,应特别关注这一儿童群体的成长发展。进一步加大城乡托幼机构建设,增加公立托幼机构的规模,使更多的留守流动幼儿接受学前教育。降低民办幼儿园的办园标准,同时建立多种灵活简便的托幼机构,加强对其规范管理。为农民工子女入园设定合理的收费标准,并对困难流动儿童给予入园补贴。

参考文献:

1向冬梅;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与教育对策[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2叶峰;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4期

3刘继强;杜学元;留守儿童初级社会化中家庭功能弱化问题研究[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4修国先;“留守学生”问题浅析[J];内江科技;2007年02期

5黄艳苹;李玲;国内留守儿童研究综述[A];国际中华应用心理学研究会第五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王青;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7黄艳苹;家庭教养方式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D];江西师范大学;2006年

90年代中国建筑史研究谈

八十年代初,《中国古代建筑史》八易其稿,方付梓。

这部以编年史为特点、注重中国古代建筑各种特点及其同中国社会发展关系的专著,可成为抗鼎之作。

自此,开始了中国建筑史学沉寂多年后的又一次研究勃兴。

八十年代初,《中国古代建筑史》八易其稿,方付梓。

这部以编年史为特点、注重中国古代建筑各种特点及其同中国社会发展关系的专著,可成为抗鼎之作。

自此,开始了中国建筑史学沉寂多年后的又一次研究勃兴。

一方面,前辈的专著不断问世,如梁思成《营造法式注释》(上)、刘敦桢《中国住宅概说》、童 《江南园林志》、刘致平《中国古代建筑史》一起,构成扎实、严谨、客观、史论结合的治学风貌。

另一方面,在八十年代,面大量广的关于中国建筑历史与理论的讨论不断涌现,开放的社会带来新学新知对传统建筑史学的挑战,并突出表征在跨学科研究的兴起对传统建筑史学的冲击和影响,甚而出现以论带史的研究状况。

然而,学术的演进除了有时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外,其自身发展也存在内在逻辑。

了解中国建筑史学发展的途径、认识研究对象和方法的规律,便成为客观的也是现实提出的历史课题。

90年代以来,中国建筑史研究的特点,大致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

1. 从中心移向边缘

如果说,自梁思成和刘敦桢先生等于本世纪20年代开创中国建筑历史学科始至80年代,研究对象主要以中原为中心进行发散,以汉民族建筑活动为主题的话,那么,90年代中国建筑史研究在公众视野中逐渐从中心移向边缘。

郭湖生先生在“我们为什么要研究东方建筑” 一文中,高屋建瓴地指出,汉族的文化特征和建筑的地方性用单一祖源是说明不了的,线型发展的思想、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眼界,不足以完整地认识世界,也不足以正确认识中国建筑的自身。

在郭先生的计划中,将中国以外和中国毗邻或接壤的地区,纳入到东方建筑研究的范畴。

他的几位博士生研究成果,或论“西域文明与华夏建筑的变迁”、“东南亚与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的文化探析”,或谈“中日古代建筑大木技术的源流与变迁”,均深入到先民的境外迁来、跨境而居和非中心的文化传播问题。

从中心移向边缘也突出表现在乡土建筑研究上。

80年代出版了一系列以地方为划分的民居书籍,如《浙江民居》、《吉林民居》、《云南民居》等,但民居形态构成既受到不同地区之材料及构筑、不同民族之生活习俗和观念、不同地域之地理及生态环境等因素的制约,同时一种类型通常又跨越几省,同一省份又含若干类型,是为研究难点,香港龙炳熙先生《中国传统民居建筑》一书,将民居划分为八类外型,涉及边缘问题,尤其强调少数民族与汉族民居最基本的区别就在于他们受礼制的规限较少,其标准方法可谓卓见。

陆元鼎先生近几年连续成功地召开了“中国传统民居与文化”学术会议,或选址在西南边陲、西部边疆,或定点在广州进行海峡两岸和国际间的交流,实际上对边缘区域民居研究的开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这也可从《中国民居学术会议论文集》中边缘地区民居研究所占比重之大略见一斑。

陈志华先生则倡导“请读乡土建筑这本书”,认为建筑环境表现出来的耕和读、利和义十分生动,往往能给我们一些新的启发。

他和他的同事研究并已出版的《楠溪江中游乡土建筑》一书,对环境封闭、独立而有品格的楠溪江中游乡土建筑的规划、百姓喜闻乐见的崇祀建筑、文教建筑、商业建筑等做了大量研究工作,此较过去常见的对住宅本身和祠堂的关注,无疑拓宽了视野。

这种变化正如陈先生所说:没有民众的历史是残缺不全的 。

这也可视为以帝王将相建筑活动为中心的研究向民众历史和乡野建筑研究的移向。

2. 从中观转向林木互见

对中国古代各种类型建筑的研究,80年代十分活跃。

探讨型制、手法、空间、技术及观念等,基本上属于对历史上单个或群体的认识和研究,是一种不近不远的中观把握。

而要达到对建筑史上若干问题的深入理解乃至规律性的认识,则需既见树木,又见森林。

这也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要求和视角。

潘谷西先生在90年代主持《中国建筑史研究·元明卷》时,就力主林木互见。

如元代的宫殿和城市建设,就触及 *** 的地位和蒙人的习俗等,它既包含制度化的层面,又涉及细微如器皿这样的生活内容,对“酒海”的考证和认识,不仅关系对饮具的理解,更影响至对建筑型制、制度和文化诸问题的认识。

再如张清常先生的《胡同及其他》,就是一本独具慧眼的从北京街巷名称入手去研究文化问题的好书。

书中部分内容是专门谈汉语中的蒙语借词的,张先生是语言学家,富于趣味,但相当篇幅涉及官府、市井、交通等,且涉及少数民族政权问题,其开创之功对中国建筑史研究亦不无裨益。

首届全国地名考证研讨会上,将地名考证与相关学科联系,从而展示见树见林的城市意义,是一重要特色。

葛剑雄先生关于中国史上移民与地名关系的探讨,对揭示城市的发展和变迁规律及理解聚落的形成,都具有启示作用。

关于古建筑保护理论,如何从物质层面跃进到文化层面,如何从技术手段、科学管理深入到进行系统的保护问题,在80年代,研究还相当不完善。

朱光亚先生在近年做了许多工作,“开发建筑遗产密集区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建筑遗产评估”和“一个古老村落的包含和发展研究”,均从个案入手,却上升到宏观的历史遗产保护和发展模式选择问题。

早在8 0年代,龙庆忠先生的若干研究生在城市和建筑的防灾技术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到90年代已形成景象,其中龙先生由具体的防洪、防涝、防潮、防风、防蛀、抗震、减灾等工作的开展而关注人聚环境的思考,是十分有远见的,也是典型的知微见著、见木见林的研究。

3. 从旁观走进心态和人

以今人思维、生活、观念理解历史,总是一种旁观的态度。

然而要理解中国古代建筑出现的真相是什么,就不能不贴近古代的人和当时人的心态。

如想关心明朝的城市那么就需关心明朝人的日常生活及他们想象的世界是什么,类似的方法论就是法国的年鉴学派,也就是把心态史与社会史的方法和历史研究结合起来。

朱建飞(Jian Fei Zhu)的“天朝战场:中国明清北京和紫禁城”(A Celestial Battlefield: The Forbidden City and Beijing in Late Imperial China),就是以大臣和太监、皇后、妃子、宫女对皇帝理性要求和感情需要的争夺为契入,及以北京生活的人和故宫生活的人的关系为出发点,从四个层面来探讨外朝和内宫、宫殿和城市的布局与空间关系的,进而分析封建帝国灭亡的原因,其视角之独特,别开生面。

关于近代建筑史研究,赖德霖先生的博士论文较《中国近代建筑总揽》更进一步,其突出的标志就是重视中国近代建筑出现的民族心态和文化心理及建筑师自身所起的作用。

在中国近代建筑历史进程中,还有较多的国际行为,传教士、商人、建筑师等参与其中,一批外国学者在这方面作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成果,如德国华纳的《德国建筑艺术在中国― ―建筑文化移植》一书,美国郭杰伟的《亨利·K·墨菲:一个美国建筑师在中国》和《两个美国营造技术输出商对中国的意义》论文等,均进一步注意到个体的人与中国近代城市和建筑发展的关系。

在园林方面,探讨空间、手法、意境的研究成果十分丰富,也是80年代园林的主要研究内容。

90年代初,中文系毕业的王毅先生,出了一本《园林与中国文化》,是致力于“道”、“器”结合的力作,其中探讨在“壶天”和“芥子”中叠山理水,构建完善、精美生活环境的关系方面,角度是独特的,契入到士大夫阶层的人格、心理和思维方式。

1 993年5月在南昌“建筑与文学”研讨会上,听曹汛先生谈起他在研究园林时,常迷入文学情境进行文史方面的考证,会上发言时短未能尽意,有幸的是后来读到曹先生的两篇文章,“陆游《钗头凤》的错解和绍兴沈园的错定”和“故苏城外寒山寺,一 个建筑与文学的大错结”,更是将建筑史上的疑点,通过对诗人的生平、诗作以及相关背景的考证解答出来。

曹先生不仅考出史料的虚假,进而揭示作伪的动机,对这些难言之隐的研究,就可能得出一些全新的结论,这种大处着眼,小处入手,精专和广博相结合的治史方法,另开一派研究风气。

应该看到,90年代中国建筑史研究的这三大特点,是中国建筑史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既是转变,也是延伸。

在这近三百年史学学术发展过程中,“实事求是”“无证不信”这一朴学传统,一直占据主要地位,充分体现这一思潮的考证学,曾成为清学的中坚。

本世纪初,梁、刘二先生开创的建筑历史学科基本上延续这一传统研究方法,《中国营造学社汇刊》所展现的力求忠实、博证和归纳、比较风格,似乎和在此找到源头,给后人留下至深印象,其对建筑史学术真相所作的努力,也给后人进一步从事深入研究奠定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成就了永不磨灭的价值。

80年代,对于中国建筑史研究,除史论结合外,还有以论带史、论由史出等提法。

“重写”也是一个热门而沉重的话题。

最早大概重写的是文学史,然后是哲学史、文化史、建筑史等。

不过,“重写”两字的背后常常是一种重估价值的情感表达或一种变换体系的理论思考。

就中国建筑史而言,“重写”,除了人们希望将新的资料补充进去外,更是因为人们对过去以背景控制的历史的叙述脉络、对立统一的原则、、进化的线索加上经济史观的认识不满,丰富的建筑现象往往变成了图解,当然有人希望重写。

可是如果缺乏真正有突破性的成果和实物、文献发现,难免进行起来举步维艰,落入排列组合的俗套。

对于90年代中国建筑史研究特点,我理解是更注重历史建筑及其发展,而非建筑历史的论述。

从中心移向边缘、从中观转向林木互见、从旁观走进心态和人,实质上是要发展更多更实在的人类建筑活动内容。

中国古代本来是一个扑朔迷离的时代,建筑又属于“形下”范畴,因此,在古代一些史家那里,关于建筑只剩下不成片断的二三策,而在一些想象丰富的文人那里又会孱入神话虚言。

在研究中,这就有个“有意”的史料和“无意”的史料运用问题。

“有意”的史料,指成文的历史叙述、成定论的内容、有案可稽的制度等,如帝王将相的建筑活动,史官是他的代言人,但有时出于政治或其他原因,经过精心粉饰后,使后人往往截取片断而难辩建筑本身形成的真伪。

如坛庙和陵墓,过去多年一直被划分为礼制建筑,实际上若从“型”的角度去认识,它自始至终和原始宗教唇齿相依,而隶属礼制建筑,只是在殷末周初文化大嬗替?

第三届广西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在Google学术搜索加快我国化纤——纺织行业建设的战略思考徐中光, 戚敏 - 合成纤维工业, 2001 - 维普资讯... 纺织行业建设发展现状中圈分娄号:TQ34 文献识别码t A 文章编号:1001 ...往往更加注重于微观战术和学术研讨,主要是以个人身份参与学术交流。维普资讯 第6期徐中光等.加快我国化纤一纺织行业建设的 ... 被引用次数:5 - 相关文章 - 网页搜索 - 图书馆搜索 地方特色与学报特色构建 - 每组 2 个 »肖力华 - 惠州大学学报, 2001 - 维普资讯... 之一的纺织行业的发展息息相关,十年来师生共同参与企业的技术研究,共同承担科研攻关项目,为惠州地区纺织行业培养了 ... 获取最新的学术研究信息,提高作者的学术、理论修养,创作出既有新意又有深度的学术文章。每期高 ... 被引用次数:1 - 相关文章 - 网页搜索 纺织行业实现清洁生产的探讨吴红玲, 蒋少军, 崔艳红 - 四川丝绸, 2003 - 维普资讯... 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杜.20o1-6.【5】张志祥,王振东.印染行业推行清洁 ...20022:14—1 7.2004年《广西化纤透讯》征订<广西化纤通讯’是由广西纺织工程学会 ...中心联合出版的化纤工业综合性科技杂志,是<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 ... 被引用次数:1 - 相关文章 - 网页搜索 - 图书馆搜索 蒸发冷却技术在新疆地区纺织行业应用现状分析黄翔, 刘鸣 - 棉纺织技术, 2002 - 维普资讯... 期2.O02年4月蒸发冷却技术在新疆地区纺织行业应用现状 ... 完方向。美键词:蒸发一冷却;空气调节;节能;环境保护;应用中图分类号:TS108.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 ... 冷却技术进行了深人的研究,许多暖通空调学术会议上 ... 被引用次数:5 - 相关文章 - 网页搜索 珠三角纺织行业物流发展现状, 问题及其对策研究江佩珠, 何秀肩, 李少影, 后锐 - 万方数据资源系统... 关键词:珠三角;纺织行业;物流;问题与对策 分类号:F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100(2007)03-0059-05. ... 基金项目:广东工业大学学生课外学术基金(TFFF011);广东工业大学青年基金(042032) 作者简介:江佩珠(1984-),女,广东佛山人 ... 网页搜索 从纺织行业破产实践谈破产难点及破产法修改的必要 - 每组 2 个 »王增杰 - 山东纺织经济, 2002 - 维普资讯... 中文核心期刊,上海市纺织科学研究院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入编《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 ... 生产技术、产品开发、技术经济及国内外纺织科技动态等文章。《上海纺织 ...学、研,沟通科、工、贸的桥梁和纽带。欢迎纺织行业各级 ... 网页搜索 - 图书馆搜索 加快我国化纤—纺织行业建设的战略思考SONACC FIBER, TI CONSTRUCTION - 合成纤维工业, 2001 - 万方数据资源系统... 关键词:化纤纺织行业建设发展现状 分类号:TQ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041 ... 作者简介:徐中光(1939—),男,江苏淮阴人,高级工程师,从事化纤战略和行业科技发展的 ... 纤维的产业进展及其对策[A].CAST第三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 相关文章 - 网页搜索 - 图书馆搜索 纺织行业采购管理信息化解决方案研究 - 每组 2 个 »杨志远, 吴士亮, 高桂勇, 陈鹏, 刘明忠, 薛恒新 - 中国制造业信息化, 2005 - 维普资讯... 子系统之间的信息联系。关键词:纺织企业;采购管理;企业资源计划中图分类号:TP391.78;F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 ... 杨志远吴士亮高桂勇等纺织行业采购管理信息化解决方案研究学术前沿2 纺织行业采购管理 ... 网页搜索 - 图书馆搜索 勇于创新加速发展尽快提升山西纺织行业的整体实力张引强 - 山西纺织化纤, 2004 - 维普资讯... 等方面,提供了良好的服务。三是纺织通迅与学术刊物的 ... 水平不断提高。编辑印发《山西纺织通迅》12 期,笆狈⒉己痛*递国家有关政策、行业动态、新产品 ...学会与省纺织研究所、省化纤研究所合办的季刊《山西纺织化纤》,在 ... 网页搜索 - 图书馆搜索 世纪之交辞岁迎新千禧之年繁荣昌盛——祝我国染整行业在千禧之年的市场竞争中繁荣发展 - 每组 2 个 »徐谷仓 - 染整技术, 2000 - 万方数据资源系统... 的贯彻和进行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因为创新已成为21世纪的我国纺织工业生存的 ... 以崭新姿态跨入新的世纪,来推动我国染整行业的繁荣与发展。 本期主要刊登2000年召开的第五届全国环保节能学术讨论会的学术文章,作为本 ... 网页搜索 - 图书馆搜索

学术会议论文集查找方法如下:

1、网页搜索“百度学术”并点击进入首页,首页下面有变化的名人名言。2、进入精准搜索,可以导入自己的时间要求、主题、关键词、出版物等信息进行精确搜索。3、进入搜索页面后,大量相关论文排列,可以点击开自己所需文件。4、点击进入了知网的页面,可以利用校园内网下载或者知网账户下载。

学术会议论文集是一些学术会议的衍生出版物,但也并不是所有学术会议都会出版论文集,有些会议也是不出版的,论文集就是在学术会议上宣读的文章汇总出版的合集,论文集也是有一定用途的,但在国内,论文集较受争议,因此要看具体情况。

在国内评职晋升中,如果文件中明确不认可论文集,那么会议论文集就需要作者慎重选择了,这种要求在国内并不少见,很多职称晋升中不认可论文集上发表的文章,但会议论文有时需要区别对待,会议论文的发表在评职晋升中还是受认可的,尤其是一些高水平的学术会议,宣读的文章与其他国际学术论文具有同等价值。

一、要进一步明确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就是要求党员要把执行党的现行政策同坚持党的理想和按照《中国共产党章程》对党员的要求统一起来。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切社会活动中,通过党员的骨干、带头和桥梁作用,影响和带动周围的群众,共同实现党的纲领和路线。共产党员无论何时何处在何条件下都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这是对每一名党员的基本要求。”思想最重要的是坚持党的先进性,使党始终站在时代潮流的前列, “三个代表自觉推动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从而实现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使党始终做到“三个代表”就必须在党的建设中认真落实“三个代表”的要求。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必须自觉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共产党员只有在不同岗位上努力实践“三个代表”的要求,才能使党始终成为“三个代表”。总而言之,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要以“三个代表”要求为衡量标准,看一个党员所做的一切,是不是符合“三个代表”的要求,符合的就要坚定不移地坚持,不完全符合的就要积极调整补充。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和时代要求。二、要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发生了历史性的变革,从而使社会思想进入异常活跃而又复杂的时期。其一,社会的深刻变化使全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大大前进了,封建社会的残留意识与小农经济的观念,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日渐消淡,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思想、新观念日益深入党员头脑,许多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体现出时代的特点和时代精神。其二,党员生活在社会之中,同样面对着各种复杂矛盾与冲突,这更需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各种问题,自觉地增强党员意识,保持党员的先进性。那么,如何保持党员的先进性?第一,在各种利益冲突面前,如何处理好个人利益与群众利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之间的关系,需要每一名共产党员不仅要自觉严格执行党和国家的政策法令,而且在党纪和国家政策法令还没有明确规定时,自觉地做到顾大局、识大体,首先考虑群众利益、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以自己的模范带头作用去影响带动群众。第二,在思想上筑起精神防线。由于市场经济的历史局限性,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影响着一些党员的思想言行,使得少数党员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蜕变,从模糊党员意识到渐渐丧失先进性,有的甚至走上犯罪道路。因此,在新的形势下,越是发展市场经济,越是要自觉增强党员意识,高度警惕各种错误思想的侵蚀影响,自觉地以先进战士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第三,改革开放中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然会影响党员的思想认识和观念变化。因此,面对意识形态的进攻,党员更要自觉地提高思想政治素质,牢固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做一名政治上坚定,思想上清醒的共产党员。1/3页三、共产党员要自觉践行“三个代表”思想江泽民同志指出,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这就要求我们党的各项工作必须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每个共产党员都要认真学习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事业建功立业。兵团农牧团场大都环境艰苦,实际困难多。因此,战胜困难,积极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带动广大职工群众共同致富,共同发展,壮大兵团事业是每一个共产党员义不容辞的责任。四、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兵团的基础在基层,主要载体是团场,团场基层党的建设是兵团党建工作的重点,关键是要有一个好的党支部,有一支能够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党员队伍。每一名共产党员都要在党支部的领导下,贯彻党的政策,带领广大职工群众致富奔小康,实现共同富裕和共同进步的目标。一是要做执行党的政策的模范。带头学习宣传,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带头学习,掌握现代化科技、文化知识,提高致富本领,引导广大职工群众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增强市场意识。二是要做带领职工群众实现共同富裕的模范。要带领职工群众,从本团场实际出发,找准发展经济的好路子,好项目。既要带头勤劳致富,又要带头扶持和帮助职工群众致富。同时还要带领广大职工群众发展集体经济,加快职工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三是做密切联系群众的模范。要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把党的关怀和温暖送到群众中去,经常向党组织反映群众的呼声和要求,主动向群众宣传解释党的方针政策,在党和群众之间起到桥梁和纽带作用。对那些有实际困难却缺乏致富门路的职工进行思想帮助、技术传授、劳动支援,提供脱贫致富信息,拓展销售渠道,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用实际行动密切党和群众的血肉联系。四是做遵纪守法,维护团结的模范。因此,每一名共产党员都要增强党纪观念、法制观念和民族观念,自觉用党的纪律和制度规范自己的言行,带头知法、懂法、守法,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从组织上维护党的团结统一。总之,每一个党员只有认真贯彻执行“三个代表”思想,切实做到党章对党员的义务和权利的规定,勇于开拓,积极进取,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自觉地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职工群众,才能保证党的事业健康发展,才有利于维护党的利益。

1. 乔娟、李秉龙、康敏《中国农产品期货市场功能与现货市场关系研究》著作,华夏英才基金资助出版,31.5万字,科学出版社ISBN,该著作同时被列入“华夏英才基金学术文库”,2008年6月2. 乔娟、李秉龙《中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研究》著作,北京市社会科学理论著作出版基金资助出版,53万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ISBN(该著作同时被列入“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的中国经济问题丛书)2006年8月。该著作于2008年获得第十五届“安子介国际贸易研究奖”优秀著作三等奖;该著作于2008年获得“北京市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3. 李秉龙、乔娟、王可山《WTO规则下中外农业政策比较研究》著作,20万字;中国农业出版社ISBN2006年3月4. 李秉龙、张立承、乔娟、曹宏民《中国农村贫困、公共财政与公共物品》著作,30万字;美国福特基金会资助出版,中国农业出版社ISBN2004年5. 颜军林、乔娟、陈劲松《中国农业竞争力研究》中的“中国柑桔国际竞争力”,著作,2万字;中国农业出版社ISBN2003年,通讯著作6. 乔娟《中国肉类产品国际竞争力研究》著作,中华农业科教基金资助出版,20万字;中国农业出版社ISBN2002年11月。该著作于2004年12月获得农村发展研究专项基金2004年首次评奖,“专著类”提名奖7. 李秉龙、乔娟《论农业政策与经济利益转移》著作,20万字;辽宁人民出版社ISBN1996年8. 《农业经济学》(第2版)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45.5万字;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ISBN2009年1月,参编2万字(第四章农产品期货市场)9. 《农业标准化知识读本》“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三农”知识读本丛书,编著,18.2万字;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ISBN2009年6月,主编1/2(乔娟、周云龙)10. 《市场营销学》营销学系列教材,编著,40.6万字;清华大学出版社ISBN2008年4月,主编2/2(陆娟、乔娟)11. 《市场营销学》21世纪高等农业院校经管类系列教材,编著,45万字;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ISBN2005年3月,主编1/312. 《畜牧业经济管理》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编著,45万字;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ISBN2003年,副主编2/813. 《市场营销学》高等农林院校十五规划教材,编著,30万字;中国农业出版社ISBN2003年,副主编2/814. 《现代期货市场学》编著,50万字;经济管理出版社ISBN2003年,参加15. 《市场营销学》编著,20万字;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ISBN2000年,独立主编16. 《市场营销学》本校教材,编著,20万字;1998年,2/317. 《市场学原理与农产品贸易》编著,20万字;中国农业出版社ISBN1995年,参编 1. 国际生物质能源发展对中国的启示 《探索与争鸣》43-45,2009(2),通讯作者2. “中国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原因与对策探讨”《中国畜牧杂志》23-26,2008年第44卷第8期3. “中美棉花期货与现货价格传导关系比较分析”《中国农业大学学报》87-93,2008,13(2),通讯作者4. “中国玉米期货市场套期保值功能的实证分析”《农业技术经济》31-37,2008.2,通讯作者5. “中美棉花期货市场功能比较分析”《价格月刊》67-70,2008.4,通讯作者6. “中国豆油期货市场功能的实证分析”《技术经济》79-84,2008.4,通讯作者7. “质量投资模型下的安全食品生产实体决策行为分析”《技术经济》74-77,2008年第27卷第5期,通讯作者8. “国际垄断对中国大豆进口影响的实证分析”《技术经济》69-73,2008第27卷第6期9. “国内外农业标准化现状及其发展趋势”《农业展望》38-40,2008.6,第二作者10. “中国农产品期货市场发展历程、现状及前景”《农业展望》38-42,2008.3,通讯作者11. “肉牛产业加速下滑急需出台扶持政策”《中国畜牧杂志》6-9,2008年第44卷第10期,第四作者12. “消费者乳品购买行为与支付意愿分析——以北京市居民为例”《中国食物与营养》31-34,2008.7,第三作者13. “中国实施食品安全追溯制度的重要性与限制因素分析”《中国畜牧杂志》10-13,,2007年第43卷第6期14. “国有农场财务危机预警定量分析系统的构建”《中国农业经济评论》2007.2,通讯作者15. “中美棉花期现货市场价格之间传导关系的实证分析”《中国物价》23-26,2007.10,通讯作者16. “食品安全:消费者对可追溯食品的认知、购买意愿和行为研究——北京市消费者调查” 《2007年中国青年农经学会论文集》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10,通讯作者17. “农户借贷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农业经济评论》2007.3,通讯作者18. “中国大豆生产的技术进步与技术效率分析”《农业技术经济》2007.4,通讯作者19 “农户社会资本及其对借贷行为的影响”《乡镇经济》2007.12,通讯作者20. “中国实施食品安全追溯制度的重要性与限制因素分析”《中国禽业导刊》2007.421. “世界小麦的生产与贸易”《生命世界》2007.9,通讯作者22. “中国大豆进出口与豆油、豆粕进出口关系的实证分析”《农业展望》,通讯作者23.“农业标准化是农业现代化的主旋律”《农业工程技术新农村建设专辑》2007.6,第二作者24. “东北大豆优势产区国际竞争力分析”《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7,通讯作者25. “中国农产品期货市场功能发挥的现货市场条件探讨”《中国农业经济评论》2006.326. “中国大豆市场竞争性实证分析:1998~2004”《中国农村经济》2006.2,通讯作者27. “农产品期货市场功能发挥的现货市场条件分析” 2006年全国中国青年农经学会论文集《新农村建设与三农问题》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1028.“贸易政策调整与中国大豆进口”《新疆农垦经济》2006.5,通讯作者29. “构建我国食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制约因素及建议”《理论探讨》119-120,2006.6,通讯作者30. “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畜产食品的安全问题”《饲料科技与经济》2006.1031. “信息不对称条件下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与监管”《中国牧业通讯》2006.21,18-2232. “解读“7+1”模式”《饲料科技与经济》2006.633. “我国实施畜产食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的限制因素及对策探讨” 中国林牧渔业经济学会饲料经济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2006.1234. “信息不对称条件下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与监管” 第九次全国畜牧业经济理论研讨会论文集《中国畜牧业经济理论与实践》2006.1035. “论农业产业带建设与提升农产品竞争力”,《农业经济导刊》2005.436. “The theories, methods and demonstrations of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research for China’s meat products”,《百年农经》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年9月37. “我国生鲜食品超市业态成长的限制因素与对策分析”,《财贸经济》2005.9,通讯作者38. “新“零售之论”理论与生鲜食品零售业态演化”,《财经科学》2005.9,111-117,通讯作者39. “中美棉花价格比较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和谐社会与农村发展》(287-293)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年10月,通讯作者40. “中国大豆国际贸易与国内市场价格关系的实证分析”,《农业经济问题》2005.11,通讯作者41 “中国大豆竞争力国际比较” 《世界农业》2005.9,通讯作者42. “进口冲击下的中国大豆产业发展对策”,《农业现代化研究》2005.3,通讯作者43. “中国豆粕期货市场功能发挥的实证分析”,《中国畜牧杂志》2005.6,通讯作者44. “中国农业利用外资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世界农业》2005.2,通讯作者45.“生鲜食品超市的业态成长:限制性因素与对策分析”,《产业经济研究》2005.4,通讯作者46. “中国优势奶牛产业带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以黑龙江A县和山西B县为例”,《新疆农垦经济》2005.3,通讯作者47. “中国鲜苹果在其主要出口市场上的竞争状况分析”,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5.9,通讯作者48. “我国苹果在其主要进口国或地区的竞争状况分析”,《北方果树》2005.5,通讯作者49. “中国家禽业发展中的信用问题及建议”,《中国禽业导刊》2005.12,第三作者50. “中国大豆期货市场运行特点及其影响因素”,《调研世界》2005.1,通讯作者51. “论农业产业带建设与提升农产品竞争力”,《农业经济问题》2004.1252. “中国小麦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的国际比较分析”《中国粮食经济》2004.9,通讯作者53. “中国粮食主产区农民增收缓慢的原因探讨及相应对策”,《统筹城乡发展深化农村改革》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853. “中国水禽肉国际竞争力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2004.7-854. “中美小麦成本和价格比较及其原因分析”,《农业科技管理》2004.4,通讯作者55. “中国农产品期货市场运行效果分析”,《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技术经济问题研究》气象出版社2004.9,通讯作者56. “中国小麦国际竞争力及其影响因素的国际比较分析”,《统筹城乡发展深化农村改革》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8,通讯作者57. “比较优势与山西省种植业结构调整”,《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4.3,通讯作者58. “WTO规则下国际农业政策的发展趋势”,《调研世界》2004.9,第三作者59. “中国禽肉出口面临的技术壁垒及对策分析”,《中国禽业导刊》2004.11,第三作者60. “The theories, methods and demonstrations of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research for China meat products”,《中国、欧盟、以色列持续农业发展国际研讨会宣读,中国北京》2004.361. “中国肉类产品国际竞争力研究的理论和方法”,《探索 交流 发展》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662. “中国鸡肉国际竞争力的国际比较分析”,《探索 交流 发展》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6,第二作者63. “肉类产品质量安全分级系统的国际比较”,《中国畜牧报?东方畜牧周刊》2003.1第66期64. “畜产品比较优势和国际竞争力”,《畜牧业经济管理》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03.365. “中国猪肉国际竞争力的国际比较分析”,《加入WTO后的两岸农业—投资与贸易》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3.7,第二作者66. “中国奶类产品国际竞争力比较分析”,《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2003.1267.“中国牛肉国际竞争力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小康社会与农民、农业、农村》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1068. “中国鸡肉国际竞争力及其影响因素分析”,《21世纪展望》韩国光州?全南发展研究院2003.1269. “结构调整要效益优先——各省市区主要农产品综合比较优势分析”,《农民日报》第八版2003.11,第三作者70. “中国鸡肉国际竞争力分析”,《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2003.771. “中国鸡肉国际竞争力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中韩农产品贸易与农业发展国际研讨会宣读》2003.1072. “中国柑桔鲜果国际竞争力的比较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02.1173.“中国大豆国际竞争力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调研世界》2002.1074. “中国柑桔鲜果国际竞争力分析”,《WTO与中国农业和农村发展》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9,通讯作者75. “中国大豆国际竞争力的国际比较分析”,《WTO与中国农业和农村发展》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9,通讯作者76. “中国猪肉与世界主要出口国国际竞争力比较分析”,《中国畜牧报?东方畜牧周刊》2002.0177. “国外农业财政政策与农业金融环境比较研究”,《世界农业问题研究(第四辑)》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1,第二作者78. “中国猪肉国际竞争力变动分析”,《科技进步?结构调整?农民增收》气象出版社2002.179. “中国大豆为何陷入困境”,《调研世界》2001.1080. “中国主要家畜肉类产品国际竞争力变动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01.781. “中国主要新鲜水果国际竞争力变动分析”,《农业经济问题》2000.1282. “农产品贸易自由化与发达国家农业保护政策的改革”,《调研世界》2000.7,第二作者83. “中国农产品期货交易不断萎缩的原因探析”,《调研世界》2000.184. “论我国水资源的经济利用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市场经济与农业可持续发展》湖南地图出版社1999.785.“简析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的选择”,《农业合作经济经营管理》1999.586. “论棉花产销市场化及其政策选择”,《调研世界》1999.5,第二作者87. “对我国水资源利用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分析”,《调研世界》1999.388. “论全国统一粮食市场的培育和发展”,《中国粮食经济》1998.889.“论全国统一粮食市场的培育和发展”,《食品安全与比较优势》广西民族出版社1998.790. “发育全国统一粮食市场的意义与对策”,《农业科研经济管理》1998.291. “影响我国统一农产品市场发育的成因与对策”,《学习与探讨》1998.192. “乡镇财政体制改革滞后是农民负担加重的根本原因”,《农业经济问题》1997.10,第二作者93. “培育和发展全国统一农产品市场的思考”,《农业现代化研究》1997.594. “论农业教育与其经济利益向农业的转移”,《农业经济问题》1997.10,第二作者95. “论农业税收与其经济利益向农业的转移”,《调研世界》1997.5,第二作者96. “论农业教育与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及其经济利益向农业的流淌”,《市场经济与区域发展》四川大学出版社1997 ,第二作者97. “论农业政策性银行与其向农业的经济利益转移”,《调研世界》1997.2,第二作者98. “论棉花产销政策的改革与市场体系的建立”,《中国农民与农村经济发展》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6,第二作者99. “棉花产销必须实行市场趋向的政策”,《调研世界》1996.2,第二作者100. “论农业政策与经济利益转移的评估”,《经济纵横》1996.3,第二作者102. “发展我国粮食期货交易的障碍与对策”,《粮食科技与经济》1996.1103.“论我国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原因与提高对策”,《辽宁省第二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1995104. “论农业政策与经济利益转移”,《农业经济》1995.10,第二作者105. “初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农业经济》1995.5,第二作者106. “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初步思考”,《农经理论研究》1995.2107. “论中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迈向21世纪的中国农业》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第二作者108. “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业合作制”,《经济纵横》1995.2,第二作者109. “市场经济与政府对农业的宏观调控”,《市场经济与政府职能》中国经济出版社,1994110. “农业政策执行中的失真问题”,《经济纵横》1994.9,第二作者111. “论政府对农业宏观调控的必要性、目标和手段”,《农经理论研究》1994.2112. “辽宁省农村经济股份化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的初步探索”,《农业经济》1993.11113. “粮食经营市场化与国家宏观调控”,《市场经济与农村发展》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114. “试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国家粮食储备”,《市场经济与农村发展》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第二作者115. 关于国家对粮食市场宏观调控的思考”,《农业经济》1993.2,第二作者116. “海城市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调查”,《农业经济》1992.5117. “试论国家对粮食市场的宏观调控”,《辽宁省首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东北工学院出版社1992.12118.“试论我国农业保险体系的建立与完善”,《辽宁省首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东北工学院出版社1992.12 ,第二作者119. “浅谈增加农业投入及其对策”,《沈阳农业大学学报》1991.3120. “联邦德国农业中的合作社”,《农业经济》1991.2,第二作者121. 李秉龙、乔娟“棉花产销必须实行市场趋向的政策”,《调研世界》1996.2,CSSCI122. 李秉龙、乔娟“论农业政策与经济利益转移的评估”,《经济纵横》1996.3123. 乔娟“发展我国粮食期货交易的障碍与对策”,《粮食科技与经济》1996.1124. 乔娟“论我国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原因与提高对策”,《辽宁省第二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1995125. 李秉龙、乔娟“论农业政策与经济利益转移”,《农业经济》1995.10126. 李秉龙、乔娟“初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农业经济》1995.5127. 乔娟“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初步思考”,《农经理论研究》1995.2128. 李秉龙、乔娟“论中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迈向21世纪的中国农业》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129. 李秉龙、乔娟“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业合作制”,《经济纵横》1995.2130. 乔娟“市场经济与政府对农业的宏观调控”,《市场经济与政府职能》中国经济出版社,1994131. 李秉龙、乔娟“农业政策执行中的失真问题”,《经济纵横》1994.9132. 乔娟“论政府对农业宏观调控的必要性、目标和手段”,《农经理论研究》1994.2133. 乔娟、李秉龙“辽宁省农村经济股份化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的初步探索”,《农业经济》1993.11134. 乔娟、李秉龙“粮食经营市场化与国家宏观调控”,《市场经济与农村发展》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135. 李秉龙、乔娟“试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国家粮食储备”,《市场经济与农村发展》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136. 李秉龙、乔娟“关于国家对粮食市场宏观调控的思考”,《农业经济》1993.2137. 乔娟“海城市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调查”,《农业经济》1992.5138. 乔娟、李秉龙“试论国家对粮食市场的宏观调控”,《辽宁省首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东北工学院出版社1992.12139. 李秉龙、乔娟“试论我国农业保险体系的建立与完善”,《辽宁省首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东北工学院出版社1992.12140. 乔娟“浅谈增加农业投入及其对策”,《沈阳农业大学学报》1991.3141. 李秉龙、乔娟“联邦德国农业中的合作社”,《农业经济》1991.2

第十届学术年会会议报告论文选集

国内主要学术论文(仅列权威刊物、核心刊物、第一或唯一作者)1. 中日在机械技术史和机械设计方面的国际会议综述,《中国科技史杂志》,2007年第1期。2. 穷波讨源 酌古御今 ——《中国建筑图学文化源流》简介,《华中建筑》,2006年第10期。3. 中国建筑图学的科学成就及其文化内涵,《华中建筑》,2005年第6期。4. 第四届中日机械技术及机械设计国际会议评介,《中国科技史杂志》,2005年第2期。5. 王祯《农书》的图学成就及其历史地位,《古今农业》2005年第2期。6. 郑和铜钟及明代铸造技术的科学成就,《船海工程》2004年12月。7. 张衡的图学实践及其思想,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科学技术哲学》2004年第4期B2,全文转载。8.真修混沌还是假修混沌,《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9.《营造法式》中的图学成就及其贡献¬¬¬——纪念《营造法式》发表900周年,《华中建筑》,2004年第3期。10.张衡的图学实践及其思想,《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11.中国古代有色铸造技术的设计思想和方法初探,《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2004年第2期。12.宗炳的透视理论及其图学思想,《自然》,2004年第1期。13.从《器象显真》看西方工程图学的引进,《工程图学学报》, 2004年第1期。14.《墨子》中的机械设计思想和设计方法,《河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第4期。15.The Perspective Theory of Zong Bing in the 5th Century of China,《CADDM》 Computer Aided Drafting Design and Manufacturing 2003 Volume 13 Number1-2。16.《西清古鉴》的图学成就,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8月。17.中国古代工程图学及其现代意义,《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卷第2期。18.《老子》技术思想初探,《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技术哲学与技术史,2002年第4卷第2期。19.“第九届数学教育国际会议(ICME9)简况,《比较教育研究》,2001年第5期。20.“《老子》中有关机械的论述及其思想”,《中国机械工程》2001年,第12卷,第4期。21.“《老子》中的机械记载及技术思想”,《洛阳工学院学报》,2001年3月,第22卷,第1期。22.“中国机械制造中的数理设计方法及其应用”,《机械研究与应用》,第12卷,2001年第1期。23. Scientific Successes of Machine Design Ideas in Ancient China,《CADDM》 Computer Aided Drafting Design and Manufacturing ,1999 Volume9 Number2。24.关于“制器尚象”的英译,《中国科技翻译》Vol.12, No.2,1999年5月。25.中国古代机械设计思想的科学成就,《中国机械工程》Vol.10 No.2,1999年第2期。26.中国古代机械设计中的创新意识,《武汉水力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6期。27.中国古代图学对现代工程图学的贡献.《工程图学学报》,中国工程图学学会,1999年第3期。28.中国古代工程几何作图的科学成就,《中国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办,1999年第3期。29.“亮丽”“靓丽”何其多,《汉字文化》No.1,1999年2月。30.关于制器尚象,《华中建筑》Vol.16 No.2,1998年6月。31.画法几何学的历史及其现代意义—纪念蒙日画法几何学公开发表200周年,《数学的实践与认识》Vol.28 No.3,1998年7月。32.中国古代工程制图的数学基础,《大自然探索》,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4月。33.工程图学教育的楷模—纪念蒙日《画法几何学》公开发表200周年,《海军工程学院学报》1997年No.3(增刊),1997年12月。35.《周礼》中的图学记载及其有关问题的探讨(续),《地图-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No.2,1997年6月。36.《周礼》中的图学记载及其有关问题的探讨,《地图-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No.1,1997年2月。37.《周礼》与古代图学,《文献》No.1,1997年2月。38.先秦机械工程设计方法初探,《华中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No.2,1996年2月。39.略论《周礼》中的图学成就及其历史地位,《中国文化研究》夏之卷 No.2,1996年5月。40.中西机械制图之比较,《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Vol.11 No.2,1996年6月。41.《周礼》在科学史上的价值,《自然辩证法通讯》Vol.18 No.2,1996年4月。42.蒙日图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纪念蒙日画法几何学发表200周年,《自然辩证法研究》Vol.12 No.3,1996年3月。43.《周礼》中的图学成就及其历史地位,《华中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NO.4,1994年。44.中国古代的图学,《光明日报》,1994年7月。45.明窗数编在 长与物华新——李约瑟评传,《自然辩证法通讯》Vol.15,No.6,1993年12月。46.中国近代图学思想述论,《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Vol.8 No.2,1993年8月。47.中国近代工程图学的引进及其教育,《近代史研究》No.5,1992年9月。48.郑樵图学思想探述,《自然辩证法研究》Vol.8,No.8,1992年8月。49.中国古代方志中的图学成就,《中国地方志》No.2,1992年4月。50.中国工程图学的发展及其启示,《华中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No.3,1992年。51.宋代工程图学的成就,《文献》No.4,1991年10月。52.中国古代绘画对宋代工程图学发展的促进作用,《科学技术与辩证法》No.6,1990年12月。53.宋代的图学教育及其社会效应,《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No.3,1990年5月。54.机械工程社会化初探,《中国机械工程》No.1,1990年2月。55.考镜古今,联缀前后——评《中国图学史》,《中国机械工程》No.2,1989年4月。56.宋代金石学著作中的图学成就——读《考古图》和《宣和博古图》等,《江汉考古》No.3,1989年9月。57.《新仪象法要》图学成就探源,《华中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No.2,1989年2月。国际主要学术论文1. The Perspective Theory of Zing Bing in the 5th Century of China. The Thi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thematics Education and Cultural History of Mathematics in this Information-Oriented Society (MECHM-3). Proceedings Mathematics Education Society of Japan July 24-27, 2002, Kyoto, Japan。ISBN4—9900598-6-7,pp51-56。2. The Achievement of Art and Mathematics in “Ying Zao Fa Shi ”. The Thi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thematics Education and Cultural History of Mathematics in this Information-Oriented Society (MECHM-3). Proceedings Mathematics Education Society of Japan July 24-27, 2002, Kyoto, Japan。ISBN4—9900598-6-7,pp161-164。3. Mathematical Issues in Chinese Ancient Engineering Drawing,Journal of Mathematics & design Volume 1,Number Summer 2001,ISSN 1515-7881。Pp47-58。4. A Brief Survey of Engineering Drawing Education in the Song Dynasty ,The Proceedings of Mathematics & Design 2001 The Thi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The School of Architecture & Building The School of Computing & Mathematics Deakin University Geelong, Australia。ISBN 0 7300 2526 8,pp215-224。5. A Study of Geometric Constructions in Ancient China, Current Perspectives in the History of Science in East Asia, Soul National University Press。ISBN 89-521-0016-6,pp415-425。6. The Preliminary Study of Mechanical Design Methodology in Ancient China, Historical Perspectives on East Asian Science Technology and Medicine, 2001 Singapore University Press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ISBN 9971-69-259-7,pp469-495。国际重要学术会议论文1. From Focus Perspective to Cavalier Perspective---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Chinese Engineering Drawing, China-Japa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istory of Mechanical Technology and Mechanical Design, October 30- November 1,2006 Beijing, China。2. Progress in Research on Chinese Engineering Drawing History, China-Japa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istory of Mechanical Technology and Mechanical Design, October 30- November 1,2006 Beijing, China。3. The Categorization of Concepts of Chinese Engineering Drawing and Its Scientific Significance. China-Japa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istory of Mechanical Technology and Mechanical Design, October 30- November 1,2006 Beijing, China。4. The Categorization of Concepts of Chinese Engineering Drawing and Its Scientific Significanc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Samantics,16-18 December, wuhan, China。5. The Perspective Theory of Zing Bing in the 5th Century of China。 Paper for the 22nd International of History of Science and Word Year of Physics in China。24-30 July 2005,Beijing,China。6. Study of Refined Process in Ancient China and its Technology, The Fourth China-Japa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echanical Technology and Machinery-Design November 1-4,2004 Beijing, China。7. Philosophical Thought of Refined Process in Ancient China,The Fourth China-Japa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echanical Technology and Machinery-Design November 1-4,2004 Beijing, China。8. Record of Drawing and Its Value in “Shi Ben”, The Ten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History of Science in China ,August 4-8,2004,Harbin,China。9. The Mechanical Ideas and Design Methods in “Mo Zi”, The Ten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History of Science in China ,August 4-8,2004,Harbin,China。10. The Achievement of Engineering Drawing in “Ying Zao Fa Sh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memorating of 900-year Anniversary of Song “Ying Zao Fa Shi ”& 990-year Anniversary of the Main Hall of Baoguo Temple in Ningbo。11. The Achievement of Art and Mathematics in “Ying Zao Fa Shi ”, The Thi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thematics Education and Cultural History of Mathematics in this Information-Oriented Society (MECHM-3), Proceedings Mathematics Education Society of Japan July 24-27, 2002, Kyoto, Japan。12. The Perspective Theory of Zing Bing in the 5th Century of China, The Third Mathematics in this Information-Oriented Society (MECHM-3),Proceedings Mathematics Education Society of Japan July 24-27, 2002, Kyoto, Japan。13. A Brief Survey of Engineering Drawing Education in the Song Dynasty。Mathematics & Design 2001 The Thi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July 3-5,200I The School of Architecture & Building The School of Computing & Mathematics Deakin University Geelong, Australia。14. .A Study of Technical Ideas and Theories in Lao Zi ,The Nin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History of Science in China。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ing Kowloon, Hong Kong, October 9-12, 2001。15. Mathematical Issues in Chinese Ancient Painting and Drawing .The 9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Mathematical Education THESIS July 31 (Mon)-August 6 (Sun), 2000 Tokyo Makuhari, Japan。16. A Study of Zhuang Zi’Mechanical and Technological Idea in Ancient China, The Secand China-Japa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istory of Mechanical Technology CJICHM`2000 Nanjing, China。17. Scientific Successes of Machine Design Ideas in Ancient China ,The 8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History of Science in China and the West THESIS August 23-28, 1998 Technische Universitat Berlin。18. The Mathematical Basic of Engineering Drawing in Ancient China, International Colloquium Transmiss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Mathematical Thought A Comparative Approach, October 4-8 1998 Wuhan, China。19. The Preliminary Investigation on the Machine Design Idea in Ancient China, The First China-Japa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istory of Mechanical Technology CJICHM`98 Beijing, China October 12-24, 1998。20. A Study of Geometric Constructions in Ancient China,The 8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History of Science in East Asia,August 1996,Seoul University, Korea。21. A Brief Survey of Engineering Drawing Education in the Song Dynasty,Seco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Graphic Education Research in China & Japan, August 1995 Chengdu, Sichuan Province。22. On Graphics Thought from Song Dynasty,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ought Culture from Song to Ming Dynasties and Chinese Civilization, Shanghai, October 1993。23. Engineering Drawing in China and the West –A Comparative Study,The Seven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Science in East Asia, Kyoto,2-7 August 1993。24. A History of Chinese Technical Drawing,The Seven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Science in East Asia, Kyoto,2-7 August 1993。25.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Engineering Cartography and Its Revelation ,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the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ical in China, August 1992,Hangzhou。26. The Achievements of Engineering Graphics During the 11th and 12th Centuries,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ical in China, Beijing September 1990。国内重要学术会议论文1. 全球视野下的中国图学遗产——从焦点透视到散点透视,,第一届中国图学大会暨第十届华东六省一市工程图学学术年会,山东,烟台,2007年8月。2. 中国建筑图学的科学成就及其现代贡献,第四届中国建筑史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全球视野下的中国建筑遗产》, 2007年6月,上海,同济大学。3. 《列子》中对于投影的认识及其图学价值,第九届全国技术史学术研讨会,2007年8月,威海,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校区。1.从宗炳到阿尔贝蒂,全国第一届青年科学技术史学术会议,安徽,2005年10月24-26日。2.郑和铜钟及明代铸造技术的科学成就,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学术会议,2004年12月11日-12日。湖北,武汉。3.秦代工程图学的科学成就,秦俑学第六届学术讨论会,2004年7月26日-29日,西安。4.真修混沌还是假修混沌,第八届全国技术史学术研讨会论文,2004年4月,北京,清华大学。5.《西清古鉴》的图学成就,第六届华东六省一市工程图学学术交流会,徐州,中国矿业大学,2003年8月。6.从“制器尚象”到《器象显真》,中国工程图学学会第五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北京,北京航天航空大学,2003年3月2日-3月4日。7.庄子技术思想研究,第七届全国技术史学术研讨会论文,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02年8月。8.楚国科技史的历史价值,第六届两湖屈原与楚文化学术研讨会,湖南省岳阳,2002年10月16日-10月20日。9.从“道艺合一”到“道同为一”,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第六届代表大会,北京,2000年8月21日-8月24日。10.《周易》图学思想披拣录,第八届全国科学哲学学术会议,武汉,华中理工大学,1997年11月20日-23日。11.蒙日图学教育思想探述,全国图学教育研讨会,武汉,华中理工大学,1997年8月。12.蒙日图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第七届全国科学哲学学术会议,太原,山西大学,1995年4月29日-5月2日。13.随州曾侯乙墓在科学史上的价值,炎黄文化与名城随州的建设学术研讨会,湖北省随州市,1994年6月。14.宋代图学思想概述,宋明思想文化和华夏文明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1993年10月。15.中国机械制图的历史,第三届全国机械史学术会议,南京,南京航空学院。1992年11月。16.中国地方志中的图学思想,中国科学技术史学术研讨会,山西省太原,1991年8月。17.郑樵图学思想探述,第二届全国机械史学术会议,湖南省大庸,1991年11月。18.中国近代工程图学的引进及其教育,第六届全国技术史学术研讨会论文,武汉,华中理工大学,1991年6月。19.宋代工程图学的成就,第一届全国机械史学术会议,北京,北京理工大学,1990年 1月。20.宋代金石学著作中的图学成就,第五届全国技术史学术研讨会论文,湖北省葛洲坝,1989年4月23日-4月30日。21.宋代机械图学的杰出代表——纪念苏颂创建水运仪象台900周年,纪念苏颂创制水运仪象台900周年学术讨论会,福建省同安,1988 年11月19日-24日。22.《新仪象法要》中的图学成就,纪念苏颂创制水运仪象台900周年学术讨论会,福建省同安,1988 年11月19日-24日。23,中国古代工程图学的成就及其有关问题的探讨,第四届全国技术史学术研讨会论文,新疆乌鲁木齐,1986年10月17日-10月25日。主要学术著作及其参编著作1. 屈学天文学研究,《屈原学集成》,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6月,第1版,作者之一。2. 全球视野下的中国图学遗产——从焦点透视到散点透视,《中国图学新进展2007》,第一届中国图学大会暨第十届华东六省一市工程图学学术年会论文集,济南,黄河出版社,2007年8月第1版,作者之一。3. 《中国建筑图学文化源流》,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4. 秦代工程图学的科学成就,《秦文化论丛》第12辑,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论丛》编委会,三秦出版社2005年第1版。5. 《中国技术思想研究》,巴蜀出版社,2004年11月第1版。6. 《中国工程图学史》,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武汉,2003年12月第1版。7.《第二届中日机械史国际会议论文集》,“中国古代庄子技术思想管窥”,机械工业出版社,北京,2000年10月第1版,作者之一。8.《李约瑟研究(第1辑)》,中国古代工程几何作图的科学成就,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上海,2000年9月第1版,作者之一。9.《中国近现代技术史》,“工程制图”部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年3月,第1版,参编作者之一。10.《中国科学技术史》(机械卷),“机械制图”部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年9月,第1版,编委,作者之一。11.《中国科学技术史》(机械卷),“农业机械”部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年9月第1版,编委,作者之一。12.《第一届中日机械史国际会议论文集》,“中国古代机械设计思想研究”,机械工业出版社,北京,2000年10月第1版,作者之一。13.《塑造中华文明的200本书》,李诫《营造法式》,武汉出版社,武汉,1997年第1版,参编作者之一。14.《民族的智慧——中华科技篇》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丛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武汉,1995年5月第1 版,参编作者之一。15.《孔子文化大典》(思想卷),中国书店,北京,1994年8月第1版,参编作者之一。16.《炎黄文化与名城随州》,“随州曾侯乙墓在科学技术史上的价值”,湖北人民出版社,武汉,1994年9月第1版,作者之一。17.《苏颂研究文集—纪念苏颂首创水运仪象台九百周年》,“宋代机械制图的杰出代表”,1993年2月第1版,作者之一。18.《中国文化精华文库(上)》,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年10月第1版,参编作者之一。19.《中国文化精华文库(下)》,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年10月第1版,参编作者之一。20.《中国科学技术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十一、十二世纪中国的工程图学,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北京,1992年8月第1版,作者之一。21.《大学生必读名著导读》,海洋出版社,1990年9月第1版,参编作者之一。主要科学研究1. 中国古代机械史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批准号:5967087,资助金额:12000元,起止年月:1997年1月-1999年12月,着重研究中国古代机械工程思想与方法。2. 赴新加坡参加“第九届国际东亚科学史学术会议”,(99)国科金外资助字;59910211781号,项目执行日期:1999年8月23日-1999年8月27日,资助金额:5000元。.7. 中国科学院八五重大科研项目《中国科学技术史》 “机械史卷”编委,负责“农业机械”部分和“机械制图”部分的编写工作。3.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重点科研项目《中国近代技术史》,参加“工程图学”部分的编写工作。8. 《中国工程图学史》,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项目,2000年序号:24,资助金额:20000元。9. 《中国技术思想史研究》,《儒道释博士论文丛书》项目之一,四川巴蜀书社,2004年序号:8,2003年-2004年。10.《中国建筑图学文化源流》,国家十五重点出版工程《中国建筑文化研究文库》项目之一,湖北教育出版社,项目国家总投入:500万。2004年元月-2006年7月。11.中国微细加工技术研究,清华大学微米/纳米技术研究中心,起止年月:2003年-2005年,项目金额:10000元。12.《中国图学思想史》,《中国科技思想研究文库》项目之一,科学出版社,2007年3月-2007年8月,在研项目。2007年元月30日并由福建省社会科学研究“十五”规划重大项目立项,资助资金:2.5万。

1 1941.张万久译.工程杂志,1943,16(1)2 张万久.行车延误与列车数目之关系对京(宁)沪线之应用.现代铁路,1947,1(5)3 张万久.柯谢列夫钢梁快速铆合法在汉水铁路桥的应用.唐山铁道学院学报(创刊号),1954.4 张万久.装配式混凝土及钢筋混凝土在铁路桥梁上的应用及在推广上所要解决的问题.唐山铁道学院学报,1956,(3)5 张万久,何广汉,肖墨芳等.具有预应力镫筋的薄腹板PC梁的研究,第一次中间报告.唐山铁道学院学报,1957,(6)6 张万久,何广汉,肖墨芳等.具有预应力镫筋的薄腹板PC梁的研究,第二次中间报告.唐山铁道学院学报,1959,(3)7 张万久,何广汉,张开敬等.具有预应力镫筋的薄腹板PC梁的研究,第三次中间报告.唐山铁道学院学报,1962,(1)8 张万久,何广汉,张开敬等.具有预应力镫筋的薄腹板PC梁的研究,第四次中间报告.1965年写成(因“文化大革命”未能发表)9 张万久,车惠民,谢幼藩等.在我国铁路桥梁中采用极限状态法计算的若干问题.中国土木工程学会1962年学术年会论文选集.1962.11;及1963年铁路科学技术论文报告会文集,第12辑桥梁.北京:人民铁道出版社,1965.10 张万久,何广汉,张开敬.具有预应力镫筋的薄腹板预应力混凝土梁的抗剪强度和预应力腹筋形式的研究.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土木、建筑、水利版)试刊,1964,(2)11 张万久.桥梁建造(教材).唐山:唐山铁道学院,1955.12 张万久,谢幼藩等.桥梁建造及修复.北京:人民铁道出版社,1961.13 张万久,谢幼藩等.桥梁建造及修复(第二版).北京:人民铁道出版社,196514 张万久,何广汉,张开敬等.具有预应力镫筋的薄腹板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梁的研究.北京:人民铁道出版社,1959.15 [前苏联]叶夫格拉弗夫.铁路桥梁第Ⅱ卷第2分册.张万久等译.北京:人民铁道出版社,1955.

第六届全国直升机年会学术论文集

1. 王建国(1);改善模糊控制系统稳态性能的新方法,《自动化与仪表》1988.32. 王建国(1);改善模糊控制器控制品质的新方法,《工业仪表与自动化装置》 1989,13. 王建国(1);综合型品质自适应智能控制器的研究,《第二届全国仪表自控系统与成套设计学术交流会论文集》1988.10,上海4. 王建国(1);谈智能化仪器仪表的外观艺术设计,《工业仪表与自动化装置》1990,15. 王建国(1);超小型热电阻温度变送器电路设计,《吉林工业大学学报》1991,126. 王建国(3);智能化蒸汽湿度计的研制,《中国动力工程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1992.7 北京7. 王建国(1);提高电站锅炉主汽温调节品质的微机自动控制方法,《》1993,9,上海交大8. 王建国(1);智能仪表设计中的若干原则问题,《吉林工业大学学报》1993,89. 王建国(1);CPU运行故障自动监测及处理的通用模块电路设计,《东北电力学院学报》1994,110. 王建国(4);污垢对换热器的不可逆性的影响,《东北电力学院学报》1994. 311. 王建国(4);转炉计算机数据采集系统的设计与应用,《东北电力学院学报》1994,412. Jianguo Wang(2),A Monitoring Model of Fouling on Both Shell-side and Tube-side Surface for Heat Exchangers, <Multiphase Flow and Heat Transfer> Thir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September 19 1994, Xian13. 王建国(2);24C系列串行EEPROM在8031系统中的应用,《工业仪表与自动化装置》1995,514. 王建国(1);单片V/F转换器LM331的电源电压抑制特性分析,《东北电力学院学报》1996,115. 王建国(2);变热导率的测量方法,《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传热传质学术会议论文集》1996.10,北京16. 王建国(3);换热器最佳火用效率,《工程热物理学报》 1996,12增刊17. 王建国(1);IPC在转炉炼钢参数监测系统中的应用,《东北电力学院学报》1997,618. 王建国(3);智能补偿式汽包水位计,《东北电力学院学报》,1997,619. 王建国(3);间接曲线拟合方法,《电工数学进展-第六届全国电工数学年会论文集》1997.10,厦门20. 王建国(3);凝汽器冷却管积垢状态监测仪的研制,《东北电力学院学报》1998,221. 王建国(3);DOS中严重错误中断的用户接管方法,《吉林工业大学学报》1998,.增刊22. 王建国(2);多媒体体CAI课件开发的尝试,《吉林工业大学学报》1998,增刊23. 王建国(2);微粒污垢剥蚀机制研究,《工程热物理学报》1998,524. 王建国(2);加强计算机实验课的改革促计算机教学质量提高,《吉林大学自然科学学报》1998特刊25. 王建国(3);自动化专业计算机类课程设置的整体优化,《吉林大学自然科学学报》1998特刊26. Wang J. G.(3), Determination of the Mean Free Path of Phonons in Fractal Media, 117th Xiangshan Science Conference, June 18,1999,Tsinghua University.27. J. G. Wang(4), The Effect of Particle Diameter on Thermal Conductivity of Disperse System, IUMRS-ICAM99,Beijing, Jun 13,1999.28. 王建国(2);实时监控及过程诊断专家系统设计,《东北电力学院学报》1999,629. 王建国(1);椭圆管传热阻力特性与几何特性关联的数值研究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1999增刊30. 王建国(4);非分形分布的不均一颗粒散体的分形特性,《第七届全国电工数学学术年会论文集》1999,8,11,乌鲁木齐市.31. 王建国(4);颗粒均匀散体导热系数的分形描述,《工程热物理学报》1999,732. 王建国(2);换热器熵产分析方法的讨论,《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传热传质学术会议论文集》1999,733. 王建国(3);分形介质声子导热的频域问题,《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传热传质学术会议论文集》1999.734. J.G.Wang(2), A New Predictive Model For Particulate Fouling, <Understanding Heat Exchanger Fouling and Its Mitigation-II Ciocco Conference Center> Italy 199935. J.G.Wang(2), The Effects of Fouling on the Irreversibility of Heat Exchangers, <Understanding Heat Exchanger Fouling and Its Mitigation-II Ciocco Conference Center> Italy 199936. 王建国(1);利用计算机模拟颗粒自然堆积过程的数学分析,《华北电力大学学报》 1999,437. 王建国(4);换热器热力学优化准则-驱动力均分原理《面向二十一世纪热科学研究-庆贺王补宣院士七十五寿辰论文集》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38. 王建国(1);非均匀颗粒自然堆积过程的计算机仿真《华北电力大学学报》2000,139. 王建国(2);一种新型电子水处理器阻垢率的在线检测评价方法及装置,《工业水处理》2000,.340. 王建国(1); 等容加热式饱和蒸汽湿度监测仪研究,《工业仪表与自动化装置》2000 ,341. 王建国(3);分形介质生子导热的频域问题,《工程热物理学报》2000,742. 王建国(1);空气预热器积灰在线监测模型,《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0,743. Wang J. G.(1),An Off-line Algorithm Obtaining The Fuzzy Control Table Based on Fuzzy-curve,CONTROL-2000 , MOCKBA 2000.1044. Jianguo Wang(4), A Fractal Model for Thermal Conductivity in a Disperse System of Even Particles, Heat Transfer-Asian Research, 29(7), 200045. J.G.Wang(1),On-line Monitoring Technique for Ash Deposits on Economizer, Heat Exchanger Fouling Fundamental Approaches & Technical Solutions, July 8,2001, Davos, Switzerland46. J.G.Wang(4),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the fouling thermal resistance on corrugated tube, Heat Exchanger Fouling Fundamental Approaches & Technical Solutions, July 8,2001, Davos, Switzerland47. Wang J.G.(3), Optimum cycle for soot blowing of economizer in a bolier, Heat Exchanger Fouling Fundamental Approaches & Technical Solutions, July 8,2001, Davos, Switzerland48. 王建国(4);基于积灰在线监测的空气预热器最佳吹灰周期研究《吉林工业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1,849. J.G. Wang(3), On the fractal description of active nucleation site density for pool boil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T and MASS TRANSFER> ,200150. 王建国(3);管式换热器积灰特性的实验研究,《工程热物理学报》2002,3

1. 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特色论 副主编,兵器工业出版社,2006,2. 大学生成才导引 编著,兵器工业出版社,2010,2011,2012各一版。3.高等专科数学教程(第一、二、三册),参编,宇航出版社,1996;4.工科数学教程(上、下册),主编,兵器工业出版社,2000;5.大学数学应用教程(上、下册),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6.高等数学分级讲练教程,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7.线性代数分级讲练教程,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8.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分级讲练教程,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9.运筹学基础,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10.大学物理实验,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第二版2011;11.大学数学讲练教程,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第二版2009;12.21世纪高等学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系列教材(共七册),总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13.大学数学应用教程【本科二版】(上、下册),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十一五” 国家级规划教材;14.大学数学应用教程【少学时二版】,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十一五” 国家级规划教材;15.大学数学应用教程【第二版】,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十一五” 国家级规划教材;16.大学军事教程(第2版),副主编,人民出版社,2011. “十一五” 国家级规划教材;17.大学生生涯规划教程,主编,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8.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主要论文:1. 赋范线性空间中线性半群的某些性质,太原机械学院学报,4(1988)。2. Leray-Schauder度的简化定理及其应用,山东矿业学院学报,1(1989)。3. 高阶线性微分方程非振动解的渐进性,山东矿业学院学报,4(1989)。4. 二阶泛函微分方程的渐进性和振动性,中国兵工学会应用数学研究会第五届学术年会,1989。5. 一类二阶泛函微分方程的渐进性和振动性,太原机械学院学报,2(1990)。6. 辐传理论中一类非线性积分方程的正解,曲阜师范大学学报,4(1991)。7. 具有多偏差变元的二阶泛函微分方程的渐进性和振动性,常微分方程青年论文专辑,科学出版社,1991.8. 光滑空间的一类特征,山西兵工学报,2(1991)。9.对工程专科高等数学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修改建议,工科数学,3(1991)。10. Banach空间的一类凸特征及其对偶映像刻划,山西兵工学报,1(1992)。11. 二阶泛函微分方程的渐进性有界性及其对火箭推进问题的应用,太原机械学院学报, 4(1992)。12. Combinatorial algebraic properties of mapping set , Combinatorics and Graph Theory, 1(1995), World Scientific, Singapore.13. 一类非线性Chandrasekhar H-方程的正解, 系统科学与数学,1996。14. Realization of stongly connected direction of a gragh, 第六届全国MPMH学术会议论文集,昆明理工大学学报,1996。15. 非线性时滞系统周期解的存在唯一性定理, 全国第五届常微论文集,大连海事出版社,1996。16. 一种用灰色系统理论评价环境质量的新方法, 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电子科技大学学报,1997.17. 二阶非线性泛函微分方程的比较定理与非振动性, 常微分方程理论和应用,南海出版社,1998.18. Some baisic theorems of delay systems concerning finite dimensional state spaces, Journal of the Technical University at Plovdiv “Fundmantal Science and Applications”,Vol.6, 1998,83-94,Bulgaria.19. Oscillation for some second order nonlinear fuctional differential equation, ICDSDE’98 Shang Hai,1998.20. Nonoscillating of second order nonlinear functional differential equations, ICDSDE’98 Shang Hai,1998.21.二阶非线性中立型时滞微分方程的振动性,《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上册)》(中国科协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集,杭州),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22. 非线性二阶泛函微分方程的振动准则, 系统科学与数学,2000。23. Necessary and sufficient conditions for oscillation of some second order nonlinear functional differential equations, Differential Equations and Computational Simulations,World Scientific,Singapore, 2000.24. 非线性二阶中立型时滞微分方程的非振动性,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1。25. 顾客满意度的定量分析与应用,中国管理科学,2005。26. 前景性高技术产品项目开发与风险分析,中国流通经济,2005。27. 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与认识,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总206期),2005。28. 非线性二阶中立型时滞微分方程的振动和非振动准则,系统科学与数学,2006。29. 非线性二阶微分方程的振动定理,中北大学学报,2006.30. 具有分布时滞的二阶中立型微分方程的渐进性,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07.31. 非线性二阶中立型时滞微分方程正解的存在性, 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07.32. 二阶非线性中立型微分方程的振动准则,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07.33. 脉冲中立型时滞微分方程的振动性, 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07.34. 高阶具有非线性项不稳定型时滞微分方程的振动性和非振动性, 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08.35.具有阶段结构的竞争系统的持久性和稳定性,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08.36. 二阶非线性脉冲微分方程的振动性, 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08.37. Analysis of a Delayed SIR Model with Nonlinear Incidence Rate,Discrete Dynamics in Nature and Society, 2008.38. On the Nonoscillation of Second-Order Neutral Delay Differential Eqation with Forcing Term, Discrete Dynamics in Nature and Society, 2008.39. 带p-Laplace 算子的两点边值问题三个正解的存在性,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08.40. 带p-Laplace 算子的非线性两点边值问题正解存在的充分必要条件,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8.41. 带p-Laplace 算子方程在射线上多点边值问题三个正解的存在性,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09.42. 一类积分方程的向量值遥远概周期解,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09.43. 带p-Laplace 算子的两点边值问题迭代正解的存在性,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09.44. On the Oscillation for Even Order Nonlinear Partial Functional Differential Equations, ICCASM2010,2010.45. Multiplicity of positive solutions to multipoint boundary value problem with one-dimensional p-Laplacian. Ann. of Diff. Eqs. 26:4(2010),484-493.46. Existence of a positive solution for a first-order p-Laplacian BVP with impulsive on time scales, J.Appl.Anal.Comput. 2(2012)103-109.

第十六届卫星通信学术年会论文集

卫星通信双线极化天线馈源阵列分析的论文

摘要 :本文介绍了一种用于Ku频段卫星通信的双线极化天线馈源阵列,该馈源阵列可应用于单反射面或双反射面的卫星通信天线中,实现对通信卫星的小角度、高速、高精度电子波束扫描和跟踪,降低卫星天线对机械伺服结构精度和动态跟踪的要求,从而大幅降低伺服系统成本,拓展动中通卫星天线在民用领域的应用。

关键词 :馈源阵列;动中通;微带天线

1引言

星地动中通天线系统满足了用户通过卫星在动态移动中传输宽带数据信息的需求,使车辆、轮船、飞机等移动载体在运动过程中可实时跟踪卫星,不间断传送语音、数据、图像等信息[1][2]。目前,动中通天线主要用Ku频段与固定轨道卫星进行通信[3],需同时覆盖上行/下行频段,其中上行频段为13.75-14.5GHz,下行频段10.95-11.75GHz、12.25-12.75GHz,上行和下行频段为双正交的线极化。为保证卫星与地面移动设备间的流畅通信,动中通天线要实时指向通信卫星,同时为避免天线发射时对邻近卫星的干扰,移动设备在运动中天线的跟踪误差要小于0.1°,并且馈源也要进行旋转跟踪,接收和发射间的极化隔离度要大于30dB[4][5]。国内外已有多家企业推出了动中通天线产品,如以色列RaySat公司的多组片天线、美国TracStar的IMVS450M产品等[6]。为满足天线对卫星的高精度实时跟踪对准的要求,上述动中通天线中均包含有自动跟踪系统,在初始静态情况下,由GPS、经纬仪、捷联惯导系统测量出航向角、载体所在位置的经度和纬度及相对水平面的初始角,然后根据其姿态及地理位置、卫星经度自动确定以水平面为基准的天线仰角,在保持仰角对水平面不变的前提下转动方位,并以信号极大值方式自动对准卫星。在载体运动过程中,测量出载体姿态的变化,通过数学运算变换为天线的误差角,通过伺服机构调整天线方位角、俯仰角、极化角,保证载体在变化过程中天线对星保持在规定范围内,使卫星发射天线在载体运动中实时跟踪地球同步卫星。高精度的伺服系统始终是传统动中通天线系统的关键部分。通常情况下,由于动中通天线具有较大的口径(一般约为0.8~1.2m)及重量,造成了高精度伺服系统具有较高的成本。目前,应用于动中通天线的高精度伺服系统成本动辄数万、甚至超过十万,占整个动中通天线系统成本的很大部分,限制了动中通卫星天线在民用领域的广泛应用[5]。

2双线极化天线馈源阵列

为了克服现有的动中通天线跟踪伺服系统所需精度高、成本高等缺点,我们开发了一种双线极化天线馈源阵列,可应用于单反射式或卡塞格伦式卫星通信天线中,结合后端的多通道数字波束形成(DigitalBeamForming,DBF)技术实现天线系统的机电融合跟踪,最终通过“大角度低精度机械跟踪”与“小角度多通道DBF精确跟踪”相结合,在实现天线系统对卫星的高精度跟踪对准的同时,降低对伺服系统的精度要求,从而降低伺服系统的成本。此馈源阵列为中心对称式结构,阵列的中心放置在单反射式或卡塞格伦式天线的焦点处,当对阵列中不同单元进行馈电时天线将辐射不同指向的高增益波束,此时再结合后端的高精度DBF技术可实现小角度范围内高精度的波束指向控制。馈源阵列采用基于微带印刷电路板的“法布里-帕罗”天线形式,阵列由三层结构组成,其中底层为带金属地板的微带反射板,中间层为微带形式的天线结构,顶层为一块起增强定向性作用的纯介质板。

2.1底层结构

馈源阵列的底层为一侧附铜并开有8个馈电孔的介质板,SSMA以及空心铜柱通过馈电孔焊接在底层介质板上,发射天线馈口和接收天线馈口分别有4个馈电孔。图2为底层电路板结构示意图。

2.2顶层结构

顶层介质板是将覆铜板全部刻蚀掉的介质板,构成了“法布里-帕罗”的上层结构。图3为顶层电路板结构示意图。

2.3中间层结构

中间层电路板两侧分别刻蚀了发射天线、接收天线及其附属馈电线路,其中,为焊接方便,焊盘均在一侧。为隔绝表面波对天线方向图的影响,天线阵列由格状金属条带分割,电路板两侧均有金属条带,并由金属化通孔相互导通。图4为中间层电路板结构示意图。中间层电路板上的微带阵列单元采用一对交叉的金属偶极子结构分别实现收/发的功能,两金属偶极子分别印刷于中间层微带介质板的正面与背面,分别工作于收/发(下行/上行)频段,并且交叉偶极子结构可对应实现收/发所要求的两正交线极化。阵列单元通过同轴底馈的方式实现馈电,其中偶极子的两臂分别与同轴接口的内芯以及外壁通过一段印刷细导线相连,这里采用细导线以减小馈电结构对收/发间隔离的影响。为进一步减小馈电结构对收/发间隔离所带来的影响,在设计中将同一位置处的两偶极子结构通过一段印刷细导线相连,通过其长度、粗细等参数可利用合适的对消手段来实现收/发之间的高隔离。通过在阵列单元周围引入一圈密集的金属化通孔结构,并且在电路板上设计金属附加结构以隔离介质中的表面波,从而降低阵列单元间的互耦。

2.4馈源阵列的装配

馈源阵列的三层电路板由数个尼龙螺柱进行固定,图5是馈源阵列的立体分解及整体装配示意图。在馈源阵列结构中,通过调节金属偶极子的'臂长,可调节天线的工作频率。通过调节顶层介质基板与中间层电路板间的距离,可方便地调节辐射增益以适应不同反射面尺寸及焦距的需求。

3仿真及实测效果

馈源阵列的端口1、端口3、端口5、端口7为接收端口,端口2、端口4、端口6、端口8为发射端口。图6是馈源阵列的仿真和测试回波损耗结果图。由图6可见,接收端口和发射端口回波分别在12.25-12.75GHz和13.75-14.5GHz范围内小于-10dB,达到了良好匹配。图7是馈源阵列在工作频点12.5GHz的仿真及实测接收方向图。由图7可见,工作于12.5GHz时,天线在天顶方向的增益为15dB,副瓣比主瓣低10dB(仿真)/18dB(实测)。图8是馈源阵列在工作频点14.1GHz的仿真及实测发射方向图。由图8可见,工作于14.1GHz时,天线在天顶方向的增益为15dB,副瓣比主瓣低11dB(仿真)/10dB(实测)。

4结束语

本馈源阵列采用微带印刷电路板结构,简单紧凑、工艺成熟、加工简单、成本较低且适用于大规模生产。相比于传统的波导口、波导喇叭等馈源结构,可在较小的面积内实现多个单元以及收/发通道,从而利于实现更高精度的波束指向控制。同时,馈源阵列采用的对消技术可在天线结构端实现同一位置处接收/发射通道之间30dB的隔离度,减轻了后端器件的压力。从实际应用来看,天线馈源阵列与主反射面配合,实现了动中通卫星天线对Ku频段通信卫星的小角度、高速、高精度电子波束扫描和跟踪。采用这种技术,大幅降低了天线对伺服系统精度和动态反应速度的要求,把伺服系统的成本降低了一个数量级,有助于推动卫星天线在天地一体化通信中的规模应用。

参考文献

[1]徐烨烽.创新引领、精进发展、规模应用-谈动中通天线发展新趋势[J].卫星与网络,2013,09:39-40.

[2]LouisJ.,IppolitoJr著.孙宝升译.卫星通信系统工程[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2,3.

[3]MiuraA.,Yamamotos,Huan-bangLi,etal.Ka-BandAeronauticalSatelliteCommunicationsExperimentsUsingCOMETS[J].IEEETrans.onVehicularTechnology,2002,51(5):1153-1164.

[4]刘昌华.移动载体卫星通信系统天线跟踪技术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9,3-4.

[5]汤铭.动中通伺服系统的设计[J].现代雷达,2003,25(4):51-54.

[6]阮晓刚,汪宏武.动中通卫星天线技术及产品的应用[J].卫星与网络,2006,3:34-37.

内容简介《2011年全国天线年会论文集(套装上下册)》集中反映了国内天线领域的研究动向,汇集了本领域科研工作者的最新研究成果,涵盖了本领域的很多前沿研究方向,内容涉及天线理论、微带天线与印刷天线、自适应阵列天线与智能天线、可重构天线、相控阵天线、多频段天线、宽带/超宽带天线、波束形成与波束赋形、频率选择表面、计算电磁学、电磁散射、逆散射与成像等三十二个类别。[1]目录上册第1部分 微带天线与印刷天线一种机载共形微带八木天线的设计方法小型双频圆极化微带天线的设计一种新型双频微带天线的分析与设计应用于WLAN/WiMAX的三频段微带贴片天线设计宽频带双波段双极化合成孔径雷达天线阵列单元设计一种具有谐波抑制功能的宽带缝隙天线一种小型化宽频带n形微带天线超高频RFID读写器天线设计低功率密度下具有通信功能的整流天线新型平面树状分形天线小型化研究平面四臂缝隙螺旋天线的一种轴比改进设计仿真一种用于WLANwIMA三频段新型小型化微带天线一种基于Fabry-Perot谐振腔的新型低剖面高增益天线一种基于CRLH-TL的三馈圆极化微带天线的设计多频宽带卫星导航接收天线的设计双金属板加载水平极化全向天线一种加载CSRR的新型三频微带天线紧凑型非对称裂缝圆极化GPS天线及其阵列的研究一种新型的微带天线小型化设计带三角形槽梯形印制单极超宽带天线一种双层宽带微带天线设计应用于RFID中宽频带贴片小天线的设计与研究天线窗对方形微带天线辐射特性影响的研究一种新型共面波导馈电宽带圆极化印刷天线双频双模卫星导航微带天线设计与制备一种用于手机终端的宽带MIMO双天线设计一种新型小型化定向天线的设计有机磁性材料基片微带天线研究S波段双圆极化微带贴片天线设计一种适用于移动通信的宽带贴片天线形寄生单元的新型超宽带陷波天线宽频带宽波瓣准端射圆极化微带八木天线基于RFID应用的印刷L型双频天线小型化GPS抑制表面波天线研究一种双频双圆极化宽波束微带天线一种新型高隔离度MIMO天线的设计基于EBG/AMC微带天线工作模式影响的仿真分析基于EBG的波束切换微带天线单元研究一种缺陷地结构宽带双频微带天线基于ADS的小型化微带天线设计分形对数周期天线设计一种宽频带宽波束圆极化微带天线的设计AMC结构在双层介质微带天线阵列中的应用基于L型探针的宽带宽波束圆极化微带天线的设计新型x波段高增益微带天线设计一种新颖的低剖面L波段宽带圆极化缝隙天线一种宽带三极化MIMO天线一款WL,AN双频印刷天线的设计与实现4元s波段宽频带高增益微带阵列天线的设计一新型双频双圆极化微带折合天线一种侧馈对跖Vivaldi天线的设计一种新型圆极化四元微带振子天线阵的设计与实现印刷法制作RFID天线研究进展利用多层环状结构设计多频微带天线基于L频段圆极化缝隙天线的设计与实现5-12GHz共形对数周期天线的分析与设计一种用于小型化的集总电感加载EBG结构及其双带隙实现新型小型化双频GNSS微带天线互补双环左手材料高性能微带天线一种宽频带高增益多层微带天线的研究……第2部分 多频段/宽带天线第3部分 计算电磁学第4部分 阵列天线第5部分 反射面天线第6部分 毫米波天线下册第7部分 相控阵天线第8部分 电磁散射、逆散射与成像第9部分 电磁带隙结构与左手媒质第10部分 波束形成与波束赋形第11部分 自适应阵列天线与智能线第12部分 线天线第13部分 天线测量第14部分 电波传播第15部分 天线馈电网络第16部分 单脉冲天线第17部分 无线通信中的天线技术第18部分 共形天线第19部分 可重构天线第20部分 漏波天线第21部分 频率选择表面第22部分 孔径天线与馈源第23部分 合成孔径雷达第24部分 有源天线第25部分 电小天线第26部分 亚毫米波/THz天线第27部分 天线罩第28部分 瞬态天线第29部分 随机表面与粗糙表面第30部分 槽天线第31部分 其他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