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预算会计是以预算管理为中心的宏观管理信息系统和管理手段,是核算和监督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预算以及行政事业单位收支预算执行情况的会计。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步伐加快,按照公共财政理论设计的预算管理模式已开始建立,预算编制、执行等环节的管理制度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预算会计的客体运行环境又发生了变化,因此预算会计又面临着进一步的改革。
一、我国现行预算会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我国现行预算会计体系组成不合理。把预算会计划分为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和事业单位会计,事实上是按预算资金流转程序划分的一种分工关系,存在明显的缺陷:一是预算执行情况反映不准确。财政总预算会计和单位预算会计反映的预算实际执行数不一致。财政以拨款数列报支出,而单位以实际支出数列报支出,财政的执行数额往往大于单位实际执行数。二是决算编制工作量大,某些数据失真。在现行预算会计体系下,预算支出分为两个阶段:财政将预算资金拨付给单位,单位按规定开支而发生实际支出;财政部门必须分清财政支出和单位实际支出的两部分内容。年终决算和预算执行数由单位逐级上报,层层汇总,增加了会计信息失真的可能性。
(二)会计目标相对单一,难以满足多元化需求。目前,我国会计工作的目标包括“决策有用观”与“受托责任观”两种。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财务部门或上级单位委托各个事业单位、行政单位履行其职责,同时还需向委托方提供相关的受托责任履行情况信息。然而,由于我国预算会计信息的特定服务对象,已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而社会对财政预算透明化的呼声越来越高,从而使会计信息使用主体已不仅仅限于财政资源委托方,以受托责任观作为单一的会计目标已不能满足现实情况的需要。
(三)我国预算会计信息报告不完整。政府财务会计报告应当全面反映政府财务业绩和财务受托责任的相关、可靠的财务信息,但我国预算会计信息的报告和使用都不够充分。一是缺少全面反映政府债权、债务、资产等财务状况的报告制度,不利于人们了解政府是否将财政资金用于预算限定的用途或目的;二是会计报告内容不完整,反映的信息过于简单,如没有提供国有资产方面的财务信息、政府投资形成的国有资产产权构成及收益权的信息,国有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没有汇总反映成为总预算会计报表信息,国债未来的还本付息负担、社会保险基金的未来负债和政府担保形成的隐性债务等,都不在总预算会计报表中反映。
二、我国预算会计改革措施
(一适应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需求,构建政府会计与非营利会计制度。建立以市场为基础、最大限度地重视国家资源使用效率的公共管理是现代政府公共管理理论的目标要求。构建公共财政、提供公共服务是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我们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做法将其划分为政府会计和非营利组织会计,政府会计应以政府活动为核算范围,凡是政府活动引起的资金运动,就应该纳入政府会计的核算范围。虽然从广义上来讲。政府会计也是非营利组织会计,但从国内外的发展趋势来看,非营利组织会计与政府会计将并列成局。我国整个会计体系就由政府会计、非营利组织会计、企业会计三部分构成,彼此分工明确,各有所属。
(二)明确政府会计与非营利会计目标,满足社会多元化需求。目前,预算会计目标有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两种不同观点,分歧主要在于人们对经济环境的认识和理解的差异,差异的根本在于资本市场发展水平。根据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状况,预算会计应以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为基础共同发展。我国当前的预算会计目标没有系统性,仅局限于基本目标和一般目标,借鉴国外作法,我国预算会计目标应由基本目标、特殊目标、一般目标和具体目标四个层次组成。1、基本目标,预算会计的最高目标有两个方面:一是适应国家宏观经济管理需要;二是反映政府的有关单位的受托责任。2、特殊目标,指向哪些预算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信息,以适应不同使用者的需要。具体分为政府会计信息使用者和事业单位会计信息使用者。3、一般目标,指预算会计信息的具体内容,应包括财务状况、收支结果和受托责任。4、具体目标,指预算会计报表。未来我国政府会计信息使用者的构成及其信息需要正向复杂化和多样化的方向发展。
(三)完善财务报告体系,提高会计信息的透明度。首先,充分借鉴企业会计改革的成功经验,在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的核算基础上,按照政府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的要求编制部门报表,比如资产负债表、收支结余表、现金流量表等,增设现金流量表主要是反映政府及其各部门各种货币资金运动的相关信息,为政府宏观经济决策提供参考;其次,会计报表附注及其补充资料应充分反映以下信息:本级预算执行情况、国有资产分布和使用、政府采购基金和专项基金的使用等;再次,编制政府会计合并报表,充分反映各级政府之间资金运动的整体财务信息,同时充分利用互联网,新闻媒体等先进的信息传播方式向社会各界及时、客观地披露除国家机密以外的财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