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会计论文>会计理论论文

财务会计理论研究的文献综述

2016-09-14 11:19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从事会计研究工作,必须首先明确会计学科研究的范围和目标。会计目标是会计最基本的概念之一,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都是建立在它的基础之上。

 

  会计产生发展的史实告诉我们,人类在社会实践中运用会计的目的是要借助会计对经济活动进行核算和监督,为经济管理提供财务信息,并考核评价经济责任,从而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这是由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劳动时间的不同及人力、物力资源的有限性等基本矛盾所决定的。不同经济主体为了追求经济利益,无不利用会计这项经济管理工作。那么,会计能提供些什么么信息?这就要明确会计的目标是什么。会计的目标概括起来讲就是对会计自身所提供经济信息的内容、种类、时间、方式、及质量等方面的要求。

 

  会计目标指明了会计实践活动的目的与方向,也明确了会计在经济管理活动中的使命,成为会计发展的导向。制定科学的会计目标,对于以下各方面的工作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把握会计发展的要点,确定会计未来发展的步骤和措施,调动会计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使会计工作规范化、标准化、系统化,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市场及功能及服务等。

 

  一、财务会计目标国内外研究综述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美国是研究会计目标比较早的国家,其会计目标的研究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1)20世纪50年代以前,在许多相关论著中已提到会计目标的概念,但还比较抽象,不够明确。如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1938年的一份研究报告中称会计目标为有助于企业的运行,以达到其既定的目的”;另外,坎宁(Canning1929)、吉尔曼(GiLman1939)等人在他们的论著中也间接涉及到会计目标的概念。

 

  (2)20世纪50年代以后,有学者开始将财务会计目标作为其研究的直接对象。如美国的史度伯提出财务会计的目标是提供对投资人决策有用的信息”(1953);利特尔顿在《会计理论结构》(1951)中,把会计的目标分为中间目标、前提目标和最高目标,会计的最高目标是以数据为手段来帮助某人了解企业1966年,美国会计学会(AAA)发表了《基本会计理论说明书》,意味着财务会计目标开始成为财务会计理论体系中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

 

  (3)20世纪60年代,会计目标的讨论受到更大的重视,会计目标开始成为财务会计理论体系中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1966奶奶美国会计学会为纪念其成立50周年,专门发表了《基本会计理论说明书》。这份说明说最早权威地使用了会计信息系统的概念并提出会计应为下列目的提供信息:有限地管理和控制一个组织的人力资源与物质资源;②记录和报告资源的受托责任;③促进主体会计的社会只能并控制这种资源。

 

  (4)20世纪70年代以后,美国将会计目标作为会计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1973年成立以后,充分认识到财务会计目标对会计准则制定的重要性,对其进行全面研究并取得了新的突破。197811月,FASB发表了第一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企业财务报告的目标,将财务报告的目标主要确定为以下几个方面,即财务报告应该提供:对现在的和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以及其他使用者做出合理的投资、信贷及类似决策有用的信息;②有助于投资者、债权人和其他信息使用者预计会计未来净现金流入的金额、时间与不确定性的信息;③有关企业经济资源、对资源的要求权以及它们变化的信息;④企业在报告期内经营业绩的信息;⑤有关管理人员如何履行业主委托的企业资源使用责任的信息。概括地说,FASB提出的目标是向使用者提供有助于经济决策的信息,即决策有用观。这一公告的发布,标志着会计目标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会计目标开始成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中起指引方向作用的要素,会计目标理论从而得到全面重视与发展。

 

  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ASB)在《财务报告原则公告》(1999)中对会计目标的表述为:会计报表的目标就是提供报告主体的财务业绩和财务状况的信息,用于广泛的各类使用者评估主体管理层的受托责任和做出经济决策。即决策有用观受托责任观同时并重。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公布的《编制财务报表的框架》(1989)中称。财务报表的目标是提供在经济决策中有助于一系列使用者的关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变动的信息。其主要体现了决策有用观。

 

财务会计理论研究的文献综述


  ()国内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90年代,会计理论研究的焦点问题是社会主义会计的本质问题,与此同时,会计职能和会计任务也成为理论界关注的主要问题人,而研究会计目标问题的人却越少。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会计基本准则和具体会计准则的颁布,会计准册成为这段期间会计论界研究的重点。研究会计准则,不能不涉及会计目标,因此对会计目标的研究也在20世纪90年代达到高潮,专家学者们从不同角度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企业财务会计目标创新探索》指出企业的财务会计目标应该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时的进行创新和探索,不能一成不变,而是应该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的进行创新和探索就如何加强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求上不断创新;强化社会经济,促进改革发展进行了深入探讨。只有当我们提供的会计信息能够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时,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但是现在的会计信息使用者并不单一,范围涉及到政府、银行、社会公众、投资者、债权人等,必须综合考虑他们对会计信息的需求,还得兼顾到经济环境对会计信息需求的影响,这样不但能提高企业自身的经济效益,而且对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葛家澍和刘峰在《会计理论——关于财务会计概念结构的研究》(2003)中提出,在当前市场经济发育状况下,盲目模仿美国FASB提出的决策有用观来确定我国的财务会计目标未必恰当,财务会计目标取决于财务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及其需求,鉴于我国目前的经济环境,应当以受托责任观为主。

 

  曹伟在《会计准则导论》中区别了财务会计目标、财务报告目标和财务报表目标。指出财务会计目标不能定得过高,否则财务会计难以实现;但也不能定得过低,否则难以发挥财务会计的职能。他将受托责任观定位为财务报表的目标,决策有用观定位为财务会计目标和财务报告目标。

 

  二、我国财务会计目标的定位

 

  建立统一的财务会计目标必须考虑会计国际协调。经济全球化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我国经济组织以国有企业为主,在现代企业制度是给你不完善的情况下,国家作为委托者是没有异议的,是谁代表国家行使这一权利?这一问题还没有得到完全解决,受托者可能是模糊和缺位的,受托责任观点不完全适合我国实际,同样,我国资本市场虽然发展很快,但规模仍然较小,不能成为企业筹资的主要场所,而且占国民经济的比重也不大,所以,决策有用观点也不符合我国现实状况。目前,世界各国大多采用决策有用观,最典型的是美国财务会计委员会,我们也倾向于决策有用观点,原因在于理论研究应该具有前瞻性,尤其是财务会计框架的建立或基本会计准则的修改不应该着眼于近期的经济环境,而应保持稳定性,从长远的观点出发来研究会计理论。经济知识的来临、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和国际资本市场的逐渐介入,必将推动我国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和完善,最终将导致其在经济中起举足轻重的作用,从长远来看,决策有用观将适合我国情况。

 

  作者:王金娟 孙明明 来源:商品与质量·消费视点 20147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