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公允价值在去年下半年开始席卷美国乃至全球的金融危机中被质疑。本文先简单介绍了此次金融危机中各国对公允价值的反应,然后分析了公允价值和此次金融危机的关系。同时就公允价值的积极作用与不足进行了探讨。进而关注公允价值在我国运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我国谨慎使用公允价值的建议。
关键词:公允价值,会计准则,次贷危机,谨慎
一、 引言
在刚刚过去的2008年,从美国开始的金融危机引发了全球性的经济危机。美国上下一片混乱。美国的金融家们和国会议员们先是把引起这场危机的原因矛头指向了评级机构,继而又指向了会计界,认为会计界的“公允价值”是压垮美国这头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他们认为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夸大了次债产品的损失,放大了次贷危机的广度和深度,由此,对于公允价值是罪魁祸首还是替罪羔羊在金融界和会计界展开了争论。美国东部时间4月2日,FASB如期开会,投票决定“逐市计价(逐市定价)”会计准则的修改与否。4月2日的FASB的会议,尽管没有中止“逐市计价”原则,但是做出了重大让步。其中最重要的让步,就是允许金融机构在证明市场不流动价格不正常的情况下,可以用其它的合理的价格估算方法来估算自己的资产价格。“FASB这一次修改逐市定价准则,也许会开启美国金融体系另一个混乱的年代。”德勤北美公司的会计师李粤说。随即IASB宣布,不会效仿美国财务会计标准委员会的做法。
二、 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与金融危机的关系
在会计领域,各国会计准则对于公允价值的定义不尽相同。1995年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当事人自愿据以进行资产交换或负债结算的金额”。FAS157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市场参与者在计量日的有序交易中,假设将一项资产出售可收到或将一项负债转让应支付的价格”。
曾经让美国经济与房地产市场繁荣一时的次贷,在2006年出现命运扭转。2004年起,为控制全面的通货膨胀,美国两年内17次加息到5.25%。次贷利率同步上升。高利率抑制了住房需求,房价下跌,供房人开始断供,资金链断裂。次贷危机全面爆发。由房屋贷款衍生出的资产抵押债券(ABS)和债务抵押债券(CDO)等价格持续下跌,公允价值计价的这类资产价格的下跌引起的公允价值变动会直接进入损益,导致亏损。如果投资人恐慌性抛售次贷类资产,就会导致公允价值急剧下跌,可收回金额远低于账面价值,不得不对其计提减值准备,加剧亏损。资产大量计提减值后缩水,但负债不会减少,企业为了维持资产负债平衡,不得不低价抛售资产,低价抛售资产除带来直接损失外,剩余资产又不得不因市价下跌进一步计提减值,由此形成恶性循环。从会计谨慎性原则角度讲,金融机构不得不根据市场上的低价作为手中持有次贷资产的价值,计提了巨额的资产减值。这样就彻底打击了投资者信心,市场出现恐慌性抛售持有次贷产品的狂潮。正是由于公允价值这种独特的反馈效应,所以华尔街的银行家们才纷纷指责公允价值,认为公允价值对经济危机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 正确看待公允价值
(一)、公允价值的积极作用
在美国,公允价值准则的推行具有很大的历史进步性,极大地推动了财务会计计量的改革和发展,对国际财务会计理论和实务界产生深远影响。首先,它结束了公允价值的多样性和不一致性。在本准则发布前,零散于众多准则中的公允价值计量指导造成了实务运用的混乱,不得不迫使FASB 从全局角度,对准则中的各种公允价值指导进行整理,在此基础上形成统一的“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其次,对公允价值的定义进行了修订,提升了公允价值内涵的高度。另外,还将公允价值根据其估价所依据的信息不同分为三个等级,建立了公允价值估价的层级系统。FASB 要求企业最大限度地依据活跃市场信息,最小限度地参照企业自己的判断。估价层级系统对减少企业操纵,增强报告信息的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最后,全面考虑了资产和负债公允价值的运用,扩大了公允价值计量的披露范围。FASB 指出,发布“公允价值计量”的目的是建立统一的公允价值指导框架,但是,该意见稿的作用显然不仅局限于此,它在许多方面都有新的理论突破,是公允价值会计理论的最新成果。
财务会计的目的在于为现在和潜在的投资者、信贷者以及其他用户提供有用的信息。公允价值反映了市场对金融工具中的未来现金流量净值的估计,公允价值信息有助于检验会计信息使用者以前所作预测的合理性,进而有助于其对未来作出合理的预测;公允价值信息有助于投资者、债权人和其他使用者对企业的投资和融资决策进行评价,从而有助于其作出正确的决策。
我认为,在经济平稳发展的社会,公允价值才是最能体现真实财务状况的计量方法。在次贷危机中,公允价值计量方式不仅没有火上浇油,反而让投资者尽快看到了最真实的情况。会计准则体系的首要目标就是以投资者为主体,会计提供的信息要具有相关性、可靠性和真实性,要为投资者的财务决策服务。德勤亚太区金融服务领导人菲利普•哥特(Philip Goeth)认为公允价值会计提供了一个时间性的价值,若没有此价值则会导致投资者和法规制定者对于信心和流动性的决策失误。资产的实际价值总是随着时间等因素而变动,相比成本计价的静态性,公允价值坚持动态的价值反映,这是一种进步。公允价值本身并不意味着利润容易受到操纵。如果严格执行有关规定,公允价值只会促使企业的真实价值得到发现。如果废止公允价值计量,这是历史的倒退。如果放松会计计量的规则,创造的利益是一种幻觉,只能延迟问题的解决,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改变公允价值会计准则,资产价值背离它们的真实市场价格将导致公司财务状况健康的假象,将会剥夺投资者在最需要关键财务信息的时候获取这些信息的权利,最终还是会导致储蓄和贷款市场的崩溃。
(二)、公允价值的不足之处
事实上,我们承认公允价值计量有问题。但是我们质疑的不是公允价值计量方式本身,而是产生公允价值的过程,尤其在不活跃或者无秩序的市场上如何确定公允价值。公允价值准则在一个平稳的市场中运行得不错,但是当市场发生突然变化的时候,情形就不一样。所以不应该放弃公允价值的原则,而是要完善公允价值的计量方法。次贷危机中,当市场巨变和信贷萎缩导致次债相关产品从第一或第二层次掉落至第三层次时,FAS157却未能就这种情形下如何确定公允价值提供技术指引,导致第三层次的公允价值计量结果差距很大。每次大危机都会带来对游戏规则的反思和重建,会计准则当然不能例外。其实会计界完全可以把这次金融界对于公允价值的指责当成一次契机,痛下决心,不断完善公允价值的确认标准、计量方法和披露要求。在压力下轻易放弃公允价值其实是鸵鸟政策,把问题掩盖起来并不能解决问题。当年日本就是把银行坏账藏起来慢慢消化,结果虽然平稳但是长途漫漫。虽然国际准则理事会很有压力,但是还是坚持了原则:(1)衍生工具坚持公允价值计量,因为对于衍生工具只有公允价值适合作为计量原则;(2)指定的不允许重分类,对于意图明确的不能随意改变,操纵利润;(3)交易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重分类后如由公允价值该按成本或摊余成本计量,减值还是要提的;(4)生效日不能提前,以前确认的损失不能转回,减少对利润的操纵。
四、 完善公允价值计量模式
会计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完善公允价值确认标准、计量方法和披露要求的方法。第一,可靠性。如果所有资产和负债其市场是流动和透明的,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就能提供可靠的信息。但是如果很多资产和负债不存在活跃的市场,那么公允价值就是估计得到的。比如运用市场法、收益法和成本法等估计方法。很明显,估计得到的带有很大的主观判断,是不可靠的。次贷危机表明,所计量的资产或负债存在着一个习以为常的交易市场这一假设并非永远成立。例如因为投资者过度恐慌和信贷极度萎缩,CDO的市场交易已经名存实亡。此时它的公允价值自然不可靠。第二,管理当局的判断。按照准则要求的第三个级次,没有交易市场的金融产品,需要管理层根据主观判断和市场假设建立复杂的数学估值模型确定。由于管理当局必须对市场情况做出大量的假设、估计和判断,会使得有意或者故意的偏差的存在,会导致公允价值的不妥当。使用公允价值计量的财务报告潜在的不可靠性更大。第三,披露。对于公允价值估计的附加信息披露是必要的。FAS157对于公允价值估计依据的参照信息的可靠性信息披露采取了一定的措施,但是远远不够。应该增加有助于报表使用者理解公允价值估计的相对可靠性信息披露,比如,影响估价的关键驱动因素、公允价值范围的估计以及置信区间等。另外,还应考虑公允价值变化的披露。为了使信息使用者理解公允价值估计,应该充分披露引起公允价值变化的因素。
在类似于这种金融危机中,其实公允价值的计量是十分困难的。其实我们还可以设想,会计可不可以类似于通货膨胀会计一样有个经济危机会计呢?其实,已经有不少会计界人士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和建议。他们认为经济危机会计有以下一些特点:第一,以经济危机为会计假设。在经济危机下,企业的持续经营收到严重冲击。会计制度允许企业以“经营危机”为假设前提进行会计反映,避免会计师和审计师要求企业按清算价格进行会计处理。第二,以社会稳定为会计原则。会计此时的作用在于向市场提供有利于市场稳定运行的价值信息。会计活动应以稳定市场、稳定经济、稳定社会为基本原则。会计制度允许企业选择有利于市场、社会稳定的方式方法进行会计处理。至于什么是有利于市场的,应由会计制度作出判断和选择。第三,以经济危机周期为特殊会计期间。经济危机会计只适用于经济危机期间,不适用于非经济危机环境。我认为如果构建这样一种经济危机会计,也有一定的道理。
五、 我国应谨慎使用公允价值
我国才刚刚引进公允价值的概念。此次次贷危机引发的经济危机中关于公允价值的争论对于我国有何思考意义呢?2006年2月发布的新会计准则体系,正式规定了公允价值的相关运用。但是由于我国目前公允价值计量的制度、手段等方面不够完善、会计人员的素质不高,公允价值运用应该是相当谨慎的。只在非货币资产交换、债务重组、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以及投资性房地产等方面引入了公允价值。另外在引入公允价值过程中,我国充分考虑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公允价值应用的三个级次。另外,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趋同,只经历了短短的十几年,我们引进的许多国际会计惯例,并未在中国的土地上经受过实践的检验,因此,要结合中国的具体实际实施公允价值准则。
第一,市场经济体制不够完善。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虽然已经基本确立,但这种经济体制的转型还会受到种种非市场因素的影响。目前还有很多资产或负债缺乏完善的市场,难以通过市场取得有关公允价值的完备信息。在我国市场价格等交易信息系统还不够完善,难以为公允价值计量的会计信息的鉴证提供证据。第二,金融市场不规范。金融市场的利率和汇率还未完全市场化,运用公允价值缺乏参考标准,专业人才、信息系统以及数据欠缺使得对公允价值的取得和披露都缺乏相应的技术支持。第三,公司的治理结构不够完善。我国的上市公司国有股一股独大、所有者缺位导致上市公司“内部人控制”程度相当高,“内部人”为了实现自身的利益,利用“内部人控制”,进行上市公司与其大股东之间不正常的关联方交易。因此,公允价值成了关联方之间达成的随意价格。第四,会计人员的素质不够高。新准则需要会计人员做出更多的职业判断。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后,我国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很多规定非常复杂,大量业务需要会计人员进行专业判断。没有高素质的会计人员,公允价值不可能得到合理估计和很好地运用。
以上可以看出,我国广泛适用公允价值的条件还很不完善,所以应该谨慎地使用,甚至应限制性地适用。
六、 推动公允价值计量在我国的运用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在应用公允价值计量方面,始终坚持完善表内确认计量和强化表外披露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一方面,制定专门准则和公告,明确公允价值计量目标,详细规定公允价值计量过程中的估价方法、估价技术、选择权和层级等问题,尤其是规范了不同市场的判断标准,从而初步建立了防止滥用公允价值的防火墙。另一方面,始终强调充分披露原则,在要求企业披露公允价值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同时,甚至还要求披露某些衍生工具的特征,以帮助会计信息使用者充分了解公允价值信息中所蕴含的风险和收益情况。在披露格式上, 美国还要求在财务报表注释中以脚注的形式对衍生工具进行交叉索引,以方便会计信息使用者查找有关内容。这些方面都是我国应用公允价值计量可以认真借鉴的。
第一,加强公允价值的理论研究,不断完善实施细则。公允价值计量的有效实施首先需要有一个完善的公允价值理论体系作为支持。尽管企业会计准则已经对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给出了初步定义及使用方法,但是有学者认为“我们却不得不清醒地认识到如下一个近乎残酷却不争的事实:我国目前会计审计准则体系中大量采用现值和公允价值、与国际准则趋同,主要是迫于国内外政治、经济、社会多重高压,而并非政界、学界、实务界真正从会计发展规律上理解和掌握了纷繁复杂的现值技术和公允价值会计理论方法精髓。”。因此,必须加强公允价值的理论研究,特别是对公允价值概念及其外延的研究,进一步促进公允价值的应用与发展。另外,要根据中国的国情,针对特殊的市场环境和具体的行业特点,出台具体的实施细则,在实践中拓展公允价值应用的深度与广度,提高其可操作性。
第二,加强相关法律对公允价值的规范。即加强法律和制度建设,从制度和程序上做到防止人为利用公允价值操纵利润等舞弊行为的发生。会计准则的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将使得无客观依据的价值信息无法进入到会计信息系统,为防止舞弊事件的发生提供保障。
第三,积极培育各级市场,推进市场信息化建设。要深化改革,提高我国经济的市场化程度,建立完善的市场体系。完善资本市场,扩大债券市场、票据市场、外汇市场、黄金等贵金属市场,建立充分竞争的生产要素交易市场尤其是房地产市场和金融工具交易市场。借鉴市场经济成熟国家的做法,加快建立与市场经济发展程度相适应的全国市场价格信息数据网络,定期公布相应行业的参考价格、模型指数和参数,形成良好的市场价格信息体系,方便企业财务人员及专业估价人员在资产定价时选取适当的参考数据。充分发挥资产评估中中介、物价等机构应有的监管作用,建立起完善的监督、制约、平衡机制,防止利用公允价值进行造假。
第四,规范公允价值信息的披露。随着公允价值在会计领域和其他领域的广泛运用,需要在会计报告中增加对公允价值的披露。由于公允价值计量会遇到比较复杂的情况,需要运用大量的假设和估计,因此,会计标准应对公允价值的计量和披露形成具体形式的规范,以保证信息披露的真实,满足信息使用者的要求。
第五,加强职业培训,全面提高会计人员素质。首先,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提升思想境界。切实加强诚信建设,保持职业良知,牢固树立求真务实的职业操守,从根本上消除弄虚作假的现象。同时,强化法制教育,要求会计人员在不违反法律法规和会计制度的基础上处理会计业务。其次,加强专业知识培训,帮助会计人员熟悉和掌握新的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提高会计人员素质。培训内容不仅应当包括各类知识培训,而且还应当包括信息技术的应用等,培训的目的是提高会计人员对交易和事项的确认、计量、报告进行复杂判断和处理的能力,减少对公允价值判断的偏差。
公允价值取代历史成本计量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它的应用是我国会计发展的一个巨大进步,但它前面的路也充满了荆棘。只有不断地修正和完善,才能充分发挥公允价值的优势,并推动我国的会计计量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推动公允价值计量在我国逐步获得全面的运用并走向成熟。我相信,随着我国经济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体系,随着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和会计准则体系质量的提高以及会计人员素质的全面提高,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优越性将进一步被关注, 公允价值计量的理论将日臻完善,会计按公允价值进行计量必将得到普遍的推广,公允价值会计必将得到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邹小平,吕跃金.对美国《SFA157——公允价值计量准则》的评议及借鉴[J].山东商业会计,2007.1:1-5.
[2]卢士月.公允价值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策略分析[J].黑龙江对外经贸(9),2008:146-147.
[3]李威.公允价值:修正或坚守[J].中国会计报.
[4]汪静中.华尔街“计量门”[J]. 中国会计报.
[5]陈淑照.新会计准则下公允价值计量的谨慎运用[J].商务周刊.
[6]蒋云翔.德勤:金融危机不是会计问题[J].21世纪网.
[7]我们或许需要一种“经济危机会计”:金融危机与会计作为宏观调控的工具.吴江涛的博客.
[8]李丹丹.浅议公允价值的利与弊[J].职教与经济研究,2007.12:32-34.
[9]郑鑫成.美国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历史沿革及其启示[J].会计之友(10),2008:39-40.
[10]包于宁.美国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应用浅析[J].中国民营科技与经济(9),2008:52-53.
[11]薛云奎.公允价值会计应限制性采用[J].中国会计报.
[13]王康.逐市计价修订 开启美国金融混乱之门?[J].21世纪经济报道.
[14]中国会计视野网文库.网址:www.esna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