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

由金融危机引发的对资产公允价值使用的思考

2015-07-04 20:18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要]本文以2008年金融海啸为背景,通过分析公允价值在此次金融危机中的影响,较为系统地讨论了资产公允价值计量基础的缺陷,并对如何完善公允价值计量系统、在不同经济状况下进行使用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金融危机;公允价值;会计信息
  
  一、金融危机引发会计计量问题的争论
  
  公允价值的使用受到质疑的导火索为2008年席卷世界的金融危机。随着以美国雷曼兄弟集团为代表的一大批投资银行的倒闭,欧洲、亚洲股市普跌,数十家商业银行出现挤兑狂潮,金融危机变为金融海啸,全球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缓,经济形势愈加严峻。
  有人将会计的公允价值运用视为这次金融危机的元凶。他们认为,公允价值的使用是市场非理性恐慌情绪蔓延的催化剂。在此次金融海啸中,直接受牵连的大多为金融企业,它们买入大量次级债等金融资产,这些买入的债券与股票价格大幅度下跌导致其资产缩水。为了维持企业正常经营和正常周转,急需大量资金来激活资产的流动性,公司财务状况危急。而在报表的披露中还需对资产提取减值准备。这样一来,丧失信心的投资者大量抛售这些公司的股票和债券,使得金融资产进一步下跌,公司又要计提更多的减值准备。如此不断地计提减值准备就会使企业陷入恶性循环而无法自拔。
  根据以上推理,会计信息在金融企业中扮演的角色饱受争议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金融业是一个高财务杠杆的行业,其会计信息的披露具有其特殊性,因而保持会计信息的谨慎性尤为重要。金融企业不像一般制造性企业生产出实实在在的产品用于销售。www.133229.CoM其实质是在为筹资者和投资者之间提供进货币、金融资产等在跨期跨区配置服务的过程中赚取一定的服务费。当然,有些金融企业本身也是投资者和筹资者。由于金融企业的资产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它们会随着汇率、利率、全球市场情况等诸多因素发生变化,其经营风险也会比一般工商企业高得多,发生坏账、减值损失的可能性也大得多。因此。金融企业的会计人员在工作中需要保持比一般企业更加谨慎的职业判断,绝不能因为要粉饰企业报表而过度乐观地估计现实,出现资产该计提的坏账准备没计提或计提量过少、负债和费用被低估的情况。而且,由于金融资产的估价更加困难,绝对的客观不易做到。在金融企业中,其资产项目多为可供出售性不动产、自营证券等金融资产,根据国际会计准则,这些资产均要求按公允价值计价。这些资产在估值时需要会计人员有较高的职业素养和相关的估价知识。也就是说。公允价值的计量中掺加了过多难以分辨准确度的主观信息。让人怀疑一份以公允价值为计量基础的报表能不能真实地反映出企业的财务状况。
  而会计界普遍认为,公允价值仅仅是一个公允、中立的计量工具,它不能也不应该为此次金融危机买单。公允价值捕获了市场波动,反映出了企业资产因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程度和相应的风险程度,是公司动态周期性报告的一个有益功能。其恰恰完成了反映真实、透明情况的任务。若因此次金融危机而彻底停止使用公允价值,无异于掩耳盗铃,报表使用人无法及时获悉企业资产的变化情况,会对市场情况和流动性情况做出过于乐观的估计。从而做出错误的决策。金融危机不仅不会因此而有任何好转,更会造成更大范围和程度上的损失。因此并不能因为公允价值的信息是所有人不愿见到的而否定其意义。诚然。会计信息只有在保证既相关又可靠的情况下才是真正对财务信息使用人有意义的信息,但是由于可靠性与相关性内在的不可调和的矛盾性,可靠性与相关性的平衡问题就成了会计界永恒的热点问题。在过去的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下,会计信息是对过去已发生的交易、事项或情况的描述,从而给予可靠性较高的重视。而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却更重视信息的相关性,可看作是目前会计界在两者之间找到的最完美的平衡点。
  
  二、公允价值运用的现实缺陷
  
  公允价值的引入本身是为了反映公司真实的财务状况。然而,透过这次金融海啸,可以看出其缺陷也是不容忽视的。它的使用很容易带来所谓的会计风险(accounting risk),即会计调整不是由于经济活动而是因公允价值的变动而产生。在现有市场及配套的财务披露不完善的情况下,公允价值的使用恰恰使投资者与分析师更加迷惑了。具体来看。其缺陷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价值计量本身角度而言
  有时并不存在一个有形或无形的充分竞争市场以供交易,所以真正公平的交易不能实现。自然,真正公允的价值也就无从得到。例如。我们在菜市场买白菜,由于基本上每一个蔬菜摊位都卖白菜且白菜的质量都相差不多,由此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便出现了,若其他蔬菜摊都卖两角钱一斤白菜,而只有一家菜摊倚仗自己在菜市场入口的优势把价钱定在三角钱一斤,买家就会多走两步去下一家买价钱更加公道的白菜,久而久之,靠近入口的那家菜摊因为没有买主也只能把自己的价钱降到平均水平,这就是一个完全竞争市场的好处。然而,现实中在涉及到巨额款项的买卖中,不可能把所有有购买能力的买家和有销售能力的卖家都集合到一起来进行交易,更有濒临破产的企业由于急于出售以便偿还负债而处于谈判的劣势,任财大气粗的收购方宰割,“自愿”的条件无法被满足,公平交易就难以实现。既然完全竞争的市场不能出现,那么在公允价值定义中双方交易的“公平”便不能保证,交易价值能否真正“公允”就被打上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二)从会计信息的提供者角度而言
  公允价值的使用给了管理层“自由发挥”的操纵空间。以由现金流折现而计算出的公允价值为例,资本成本、市场利率、预期收益率等等设定的参数均会影响最后的计算结果,而这些参数均为会计人员根据公司具体经营融资情况、当前市场经济景气与否、参考同行业其他企业的数据而得出,因而主观性较大。再加上有些公司管理层为了拿到高额薪酬而刻意粉饰财务报表,对会计人员施加一定的压力,会计信息由于受到财会人员自身专业素质、胜任能力与职业操守、道德过关与否的双重考验,其真实性与客观性就更加难以琢磨了。如图1所示,最后披露于年报中的调整后净利的真实性与合理性是十分值得怀疑与推敲的。实际上,未实现损益的估计数则把所谓的估值风险引入了会计风险中。从荷兰电信行业巨头kpn的例子可以看出,公允价值的使用甚至能帮助在技术上破产(technically insol-vent)的公司渡过难关。该公司2000年末的资产负债表上记录了285亿欧元的商誉,而所有者权益却只有130欧元。如果不看用公允价值法计价的商誉,kpn已经资不抵债,沦为破产企业。就股票市场来说,逐日盯市制度(mark to market)使得管理层在不违反任何法律、会计规范的情况下随意操纵公司的资产,洗大澡的

行为更加容易实现,浮盈浮亏的情况也就容易发生了。而浮盈可为公司高管带来高薪,为管理层谋取私利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由此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公众质疑在雷曼兄弟破产后,两名被解雇的高管人员得到1820万美元的“特殊薪酬”了。
  下面的数据分析可以展示公允价值的变动对于公司披露的利润表中净利润的影响。表1为brandnew公司的公司利润在为实现资本损益调整前后的变化情况(调整后净利为未实现资本损益调整前的净利与未实现资本损益之和)。
  从表1可看出,未实现损益每年变化极大,全距达到了14657。调整前的净利与未实现资本损益可谓产生了极好的“默契”。两者的符号恰恰相反,使得加总后的调整后净利都是净盈利,且每年变化不大。
  从图1可直接看出调整前后经历的变化。实线为调整后的净利,其较虚线平稳得多。正是未实现的资本损益掩盖了原本几乎成“w”型的起伏巨大的利润。公司管理层完全可以通过看似符合公认会计准则的做法,根据公司运营情况。调高或调低未实现资本损益来达到操纵利润的目的。若投资者按最终披露出的即调整后的净利来决策,得出公司在4年利润比较稳定的结论,极易做出错误的判断。
  
  (三)从会计信息的使用者角度而言
  公允价值所提供的某些信息对财务报表使用人尤其是债权人与投资者来说意义不大,有时甚至会给会计信息的使用人带来诸多不便。对于银行来说,财务报表是对申请贷款的企业进行信用评级、判断是否给对企业贷款的一个重要信息来源。由于市场利率变动导致的账面上长期债券市场价值变动的披露可以说是赘余的信息,因为这些只是纯粹账面价值的变动,对未来到期日投资者能收回的实际金额没有影响,进而无法客观反映出该企业的现实盈利能力与资产状况。对于投资者来说,公允价值的使用削弱了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不仅每个公司采用的估值模型不一样,即使使用的是同一个估值模型,但是模型中的变量都是由各公司的会计人员结合本公司的具体情况决定的,因而具有极大的个别性,加大了信息不对称性。给投资者将目标企业与同行业平均指标和其竞争者进行比较带来了困难。
  
  (四)从会计信息的审计者角度而言
  公允价值的使用也给注册审计师的工作带来了困难。在传统的审计工作中,审计师大多是以可追溯查询的书面审计证据为基础,发表客户财报有无重大错报的审计意见。公允价值的使用带来的操纵利润的可能性使得审计风险加大,且有些公允价值的取得无法形成书面的证据,有直接证明力的证据较少,审计师需要获得业务发生时的相关金融利率、银行利率、外汇利率和企业历史数据等信息,通过自己的职业判断来确定审计中准确性的目标是否达到,有时还需要把权威的资产估价师纳入审计队伍,降低了整个审计工作的效率和效果。
  
  三、如何完善公允价值体系
  
  上述讨论并不意味着公允价值计价法有百害而无一益,正如德勤菲利普所说,“公允价值只是把情况表现出来。市场波动的影响被公允价值准则所捕获,但次贷危机并不是由它而引起的”。本次金融危机只是让我们认识到目前的公允价值并不是会计计量基础中的“万灵药”,未经过完善的公允价值体系能够完全反映公司财务状况(尤其是金融工具价值)的想法也是过于片面的。
  但不可否认,公允价值概念的引用确实是会计界一个极大的进步,国际会计准则推崇公允价值计价法的本意是认为公允价值能够推进会计信息的透明化、公开化,确保投资者做出决策的基础——会计报表足够可靠。它意味着会计师的职业从一个单纯的记录者向分析记录者的角色转换,引入了财务——经济观(financial-eco-nomic view),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价值沟壑”(valuation gap)。而公允价值所带来的动态性信息理念也绝对是会计界的创新。然而如何让公允价值真正达到报表使用人对它的期望呢?笔者认为,完善公允价值体系势在必行。正因如此,美国证监会在2008年12月30日向国会提交的一份长达211页的报告(sec report to congress on mark-to market ac-counting)中,提出了包括重新考虑减值会计处理、制定新的有关在非活跃市场中确定公允价值的指南等8项改进建议来提升财务报表的透明度与真实性。
  由于一个体系的建立与完善需要政府监管部门、会计准则制定方、公司企业、社会公众的共同支持与合力研究,是一项任务艰巨且工作量巨大的工程。笔者在此仅作浅谈,以起抛砖引玉之效。
  (一)从其他会计制度方面
  应当加快在其他会计制度的建设方面的研究,以弥补公允价值的缺陷。就像权责发生制有现金流量表作为补充,公允价值体系也应该有其他的信息披露方式作为辅助。例如,当今会计制度制定的前沿专家们提出了制定一个绩效表(performance statement)的设想,所有公允价值的变化以及公司高管的薪水都将在此绩效表中给予详细的列报。相信此设想一旦成真,必会给投资者、政府监管部门、公共审计师及公司董事会带来极大的便利。
  
  (二)从政府监管方面
  目前的现实市场环境亟待健全。一个完善、公开、透明、有效的资产信息价格体系不仅能够降低会计人员在公允价值估计中带来的便利,降低估值的主观性,也适当地削弱了信息不对称性,给财务报表使用人利用其他可供参考的资料综合分析某一公司业绩提供了方便。同时,政府和监管机构还应该尽快填补法律法规在公允价值使用方面的空白。对于公允价值变动情况披露不详细、不适当的公司,对相关人员给予行政、民事处罚,必要时给予刑事上的处罚。
  
  (三)从会计人员教育方面
  财务报表的准备工作由会计师独立完成越来越困难,估值方面的专业人才的协助变得尤为重要。与此同时,对会计师的要求也大大提高了。除去日常记账、年终编制报表的知识,一个称职的会计人员还需要有金融工具定价、企业融资、无形资产估值等相关方面的基本知识,以确保会计信息的客观、可信。这同时意味着应该在会计人员的职业培养教学教程中设置更多的课程。
  
  四、我们的现实选择:可靠性与相关性的权衡
  
  如同国家的金融政策在不同的经济时期有不同的导向,笔者认为,会计政策在不会给财务信息使用人带来困惑的前提下,在不同的经济环境条件下也应有不同的侧重点。
  
  (一)在经济运行较平稳的时候,用公允价值计量资产时应该偏重于相关性
  在经济金融平稳发展时期,有成熟的货币、财政政策作为引导,物价变化较为缓和,投资者的心态较为平和。市场走势平稳。此时,活跃市场中的交易价格更接近于资产的内在价值。在资产定价的数学模型中,理论推导的常数在经济稳定时更趋向真实情况,因而更具准确性。此时的公允价值能够真正公允地反映资产未来给企业带来的经济利益的流入。
  
  (二)在经济运行波动较大的时候,用公允价值计量资产时应该偏重于可靠性
  在经济大环境不稳定时期,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变动较大,这加大了折现率等其他估值参数的确定难度,易造成利用模型估算的公允价值的不准确性。同时,由于产品需求量减少、订单量萎缩、应收账款收回率降低,原材料成本上升的客观因素,企业面临着很大的经营风险,管理层更有动机打着资产公允价值调整的幌子,过高估计资产价值,达到粉饰不理想经营状况的目的。这样一来,资产的公允价值与真实的价值相差很大。此时公允价值的使用会加大会计风险。对于在活跃市场中交易的资产来说。在此种经济条件下,资产报价每天的浮动幅度是很可观的。其价值大小受披露时间点的影响很大。对于某些资产的计量可选用历史成本计量基础,因为偏重可靠性的计量会更加有利于报表使用人掌握企业资产的真实价值。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