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会计论文>财务会计论文

金融危机引发公允价值计量思考

2015-07-07 11:10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我国2006年2月颁布的《企业会计企业准则—基本准则》中,全面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要求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债务重组、非货币性交易及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等方面均采用公允价值。关于公允价值的定义如下: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负债清偿的金额计量。

  一、公允价值计量引发的争论

  我国2006年2月颁布的《企业会计企业准则——基本准则》中,全面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要求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债务重组、非货币性交易及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等方面均采用公允价值。

  自美国2008年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风暴,令世界经济遭受重创。在这场金融风暴中,有人对公允价值这一计量属性运用的合理性提出质疑。华尔街的银行家们指责公允价值会计准则是导致国际金融危机的“帮凶”。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前主席威廉•伊萨克公开宣称,正是由于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导致众多银行不得不过多的和不合理的减计资产,从而压缩了银行的放贷,进一步使经济震动。代表金融机构利益的美国银行家协会于9月中旬,先后致信相关管理层要求修改公允价值会计。平时并不关心会计专业问题的政治家们也开始关注会计准则问题,众议院一些议员将暂停公允价值计量与金融救助方案联系起来,要求停止公允价值计量规则。而欧元区国家政府在2008年9月制定并通过的援助计划的四个内容之一,就是敦促改变现行“按市计价”的会计规则,表明欧洲各国政府采纳了反对公允价值会计准则方面的建议。

  然而,会计界和一些经济界人士对以上观点一直持抵制的态度,认为FASB 157号准则本身没有问题,有问题的是金融机构对该准则采取了双向和功利态度。在金融产品价值持续上升时,金融机构乐于看到按公允价值计量而带来的益处;在金融产品价值下跌时,转而抱怨和指责公允价值计量原则。美国财政部、联邦储备委员会和一些经济界人士指出,是资产价值背离它们的真实市场价格而导致公司财务状况“健康”的人为假象,最终导致了储蓄和贷款市场的崩溃。

  二、公允价值计量对金融危机的影响

  公允价值是一把双刃剑,在市场向好时,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在利润表上显示大量浮动收益,金融机构损益表上体现出大量的利润。这时,比较容易让资产管理者和交易人员滋生盲目的乐观情绪,促使股东产生多分配红利的冲动,这些行动都不利于增强金融机构的抗拒风险能力。一旦经济下行,市场看空的时候,相关金融资产价值被低估,按会计准则要求,金融机构将被要求按照不同的资产属性计提准备或者减少所有者权益,这势必影响金融机构的盈利水平和资本充足率水平。为了应对危机,金融机构只好加大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抛售力度。于是,市场陷入了交易价格下跌—提取高额减值准备、核减股东权益—非理性抛售—价格继续下跌—继续加大减值准备计提和继续核减权益的恶性循环,直到资本充足率杠杆和流动性杠杆断裂,金融机构崩盘。一时间,公允价值成为金融界千夫所指的“罪人”。美国一些议员及银行家公开指责:公允价值的会计标准加速了金融危机的进程。

  本人认为公允价值计量问题的确有待进一步完善,但与金融危机并无直接联系。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次贷引发的流动性不足、金融创新缺乏透明度和有效监管。当然不可否认公允价值确实对于经济起到了杠杆效应的作用,经济状况良好时,表现出的是一片经济繁荣,经济状况糟糕时,又不留一点情面的反映经济现状。但是金融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绝对不是由公允价值导致的。

  三、构建和完善我国公允价值计量体系

  我们应当借鉴美国次贷危机中公允价值计量的教训,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公允价值会计计量框架体系。

  (一)建立良好活跃的市场

  公允价值是理智的双方在一个开放的、不受干扰的市场中,在相互之间没有关联的情况下,平等、自愿地进行交换的价值。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前提是建立一个统一而又充分竞争的交易市场。没有完善的交易市场就难以取得相关的完备信息,就难以为由公允价值计量的会计信息的鉴证,提供可以依赖的、必不可少的证据。

  (二)建立权威性的资产评估机构

  对于不同使用价值、不同使用年限、不同计量单位且种类繁多的资产要运用估值技术,其专业性要求很强,需要专门的评估机构,由专业的技术人员依据一定的技术手段和市场参数进行评估,且评估后的价值还要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因此迫切需要建立权威性的资产评估机构。

  (三)逐步完善公允价值信息发布系统

  逐步建立一个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全国市场价格信息数据网络,大力推进信息资源的公开化,形成良好的市场价格信息体系,是运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必要条件。在理想状态下,市场上的每笔交易都将被系统记录并统计在该系统的数据库中,然后通过一定的渠道发布出来,而且这个系统的数据会随交易的发生而变化并及时发布出来。它类似于股票交易系统,是一个动态的公允价值发布平台。企业可以随时从公允价值发布系统中获得相应资产的公允价值,审计人员也可参照系统发布的数据来判断企业有关交易的公允性。

  (四)规范公允价值的计量

  从公允价值本身的特点考虑,公允价值是通过市场确认的,但市场环境是复杂多变的;许多会计要素尤其是长期性的应收应付之类的项目,很难找到可供参考的价格,导致主观性因素较大,主要凭借经验对资产进行估计。因此,为规范公允价值,相应的监管部门应尽快制定并公布一个具体指南,对公允价值的定性和定量给予一个明确的标准,使这个标准不会出现太大的差异。在沿用国际标准提高会计相关性的同时,应结合我国的特殊情况,增加附录或补充解释,增强其实用性和真实性。

  (五)谨慎采用混合计量模式,有效降低会计信息的波动

  任何一种价值计量属性都不是万能的,对于存在活跃市场的金融工具,公允价值能够客观、公正的反映其价值,因而能够提供较真实的财务信息,但是对于那些没有活跃市场、难以估值的资产,公允价值却很难反映其本来面目,甚至造成较大程度的价值偏离。相比之下,历史成本计价下,资产或负债的价值将会表现出较小程度的波动。所以,应综合各种计量属性的优点,金融资产按公允价值进行计量,而金融负债按历史成本进行计量。这种公允价值和历史成本原则并存的会计混合计量模式不仅可以解决衍生金融工具的计量问题,而且可以弥补公允价值和历史成本的不足,能克服传统财务报表中计量原则单一的缺陷,有效规避由价值计量属性带来的财务信息的波动。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