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会计论文>财务会计论文

解读非经常性损益

2015-09-25 09:09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非经常性项目的区分

  在考察公司的盈利能力时,不仅要看公司的利润金额,而且要看公司的利润结构,即区分利润中哪些是可以持续获得的,哪些是偶然获得的。在监管机构没有对非经常性损益做出明确规定之前,分析者常采用一种比较简单的分析思路。即以营业利润为界限,将营业利润之上的项目称为线上项目,它们被认为大都是经常性的;营业利润之下的项目称为线下项目,它们被认为大都是偶然性的。

  按照证监会2004年对非经常性损益的解释,线上项目中有些也属于非经常性项目,线下项目中有些也属于经常性项目。即,在所有线上项目中包含的“交易价格显失公允的交易产生的超过公允价值部分的损益”属于非经常性项目,此处的交易可能包括出售资产、提供劳务、承担债务或费用、委托及受托经营、占用资金等形式。在所有线上项目中包含的“比较财务报表中会计政策变更对以前期间净利润的追溯调整数”属于非经常性损益。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所得税中可能包括的越权审批或无正式批准文件的税收返还、减免等属于非经常性损益。管理费用中以前年度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转回数属于非经常性损益。财务费用中对非金融公司收取的资金占用费也属于非经常性损益。

  在线下项目中,投资收益中的长期投资持有期间取得的损益,长期债权投资的处置损益,按照企业会计制度计提的长期投资减值准备、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属于经常性损益。对于经过国家有关部门批准设立的有经营资格的金融机构来说,计入投资收益的短期投资损益也属于经常性损益。在营业外支出中,按照企业会计制度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在建工程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委托贷款减值准备属于经常性损益。

  非经常性损益的鉴定

  需要注意的是,非经常性损益不同于非经营活动损益。经营活动的损益不一定是经常性损益,例如公司销售商品属于经营活动,但如果销售商品时价格显失公允,那么超出公允价格的部分就属于非经常性损益。非经营活动的损益也不一定就是非经常性损益,如公司长期债券投资属于非经营活动,但长期债券投资所获利息收入属于经常性损益。甄别非经常性损益的重要标准是,该项损益的性质,金额或发生频率是否会影响投资者对公司正常盈利能力的判断。

  非经常性损益与利得和损失的概念基本类似。在美国,收入、费用、利得、损失被视为不同的会计要素。收入与费用是指在持续的、主要或核心业务中产生的损益,而利得与损失是指来自边缘性或偶发性交易的损益。我国《企业会计准则-收入》IP的指南中也指出了收入与利得的区别,收入是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他人使用本企业资产等日常活动中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利得通常从偶发的经济业务中取得,属于那种不经过经营过程就能取得或不曾期望获得的收益。但是,我国会计准则中并没有明确界定什么是利得和损失。不过在会计中,区别收入与利得、费用与损失基本上是一个列示和编制报表的问题,收入和费用通常以毛额列示,利得与损失通常以净额列示,即利得要扣除有关的支出,损失要扣除有关的收益。在这一点上,证监会界定的非经常性损益有别于利得与损失。

中国财经报-财会世界·支晓强
[责任编辑:编辑部]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