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会计论文

《会计研究》三十年论文质量评价

2016-03-24 10:58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一、研究背景与目的

  

  《会计研究》创刊于1980年1月,由中国会计学会主办,被公认为中国会计学术领域的顶级刊物,代表着中国会计学术研究的发展方向和水平,在国内外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和良好的声誉。

  

  鉴于《会计研究》的学术影响力,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已有多名学者做过《会计研究》期刊发表论文情况的研究,并基于统计分析对会计学科发展、会计学术研究的状况进行了有见地的分析。杜胜利等(1996)通过对《会计研究》从1980年创刊至1996年第2期整100期发表论文的研究内容和探索领域进行了初步统计和分析,探讨了中国会计理论的发展线索、结构状况和发展趋势。[1]赵西卜等(2003)通过分析1992年-2001年《会计研究》所发表论文,分析了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发展,并将其大致分为三个阶段: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的会计研究阶段,服务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会计研究阶段,增强会计信息质量、加强公司治理的会计研究阶段;还总结了十年来我国会计研究取得的重大成果,提出了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方向、重点和方法。[2]郭弈、张伟(2008)通过对2001年-2006年《会计研究》发表论文的板块、作者、研究方法、研究对象的分析,总结了近年会计研究的热点、难点,以及理论研究中存在的不足。m吴溪、陈旭霞(2010)基于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的文献引用数据,分析了1998年-2007年《会计研究》的总体被引情况(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引用《会计研究》的学术期刊分布以及《会计研究》所发表论文间的被引差异,从文献引用视角为我们理解《会计研究》的学术影响提供了新的证据。

  

  在国际上,衡量学术水平的标准无非是数量标准和质量标准。尽管国内很多高校及研究机构仍然把发表学术论文的数量作为一个重要标准,但衡量者几乎都认识到仅仅用数量标准衡量学术水平是远远不够的,很可能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发生,也不利于提高学术研究水平,因此,质量标准日趋重要。关于质量标准,通常一是看论文是否在规定期刊发表,如国内外流行的sci、ss-CI、EI、CSSCI、CSD等引文索引,尤其在自然科学领域,学术论文发表期刊的影响因子高低,早已成为一个公认的质量标准;二是看已发表论文的转载或引用情况。考虑到知识产权问题,在一个期刊发表的论文被其他期刊转载,并不具有普遍性或客观性,因而缺乏说服力,引用便成为衡量论文质量的一个极重要的标准。引用又分为他引和自引,他引显然更加客观。

  

  本文以《会计研究》1980年创刊起至2009年末30年间发表的所有论文为对象,对其被引情况进行了全面的统计分析。与以往研究研究相比,本文的贡献体现在:(1)研究区间更广,样本量更大。研究对象涉及《会计研究》自创刊至2009年末整整30年间发表的4175篇学术论文。(2)研究视角新颖。之前的研究一般通过分析发表论文的研究方法、研究对象、作者数量来研究会计理论与会计学科发展等相关问题,而本文则借鉴图书馆情报学引文分析法,通过研究已发表论文的被引状况来评价学术论文的质量。

  

  学术论文的影响力和学术水平通常与论文被引次数存在正相关性。即被引次数越高,论文的学术质量也越高。Hasselbacketal.(2000)分析了从1967年至2001年35年间发表在40种学术期刊上的会计学术论文,得到美国最多产会计学者的结论。[5]此前,Lawrence(1996)把“有影响论文”界定为每年被5种顶级会计期刊(会计评论,AR;会计研究杂志JAR;会计与经济学杂志,JAE;会计、组织与社会,AOS;当代会计研究,CAR)引用的次数。最终确定了“最有影响的100篇论文”,且把其划分为三个梯队:第一梯队为“经典论文”26篇,其标准为自发表后每年被引用次数达到4次或4次以上;第二梯队为“接近经典论文”24篇,其标准为自发表后每年被引用次数多于3次少于4次;第三梯队为“其他最有影响的论文”53篇,其标准为自发表后每年被引用次数在3次以下。

  

  二、样本选取及评价思路与方法

  

  本文选择中国知网(CNKI)中《中国引文数据库》作为被引用数据的来源数据库,对《会计研究》1980年创刊起至2009年末发表论文的被引情况进行统计。选择该数据库主要基于以下理由:一是该数据库收录了国内主要期刊发表的论文以及硕士、博士论文和会议论文,包括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CDMD)、等,能全面反映中国期刊网所收录论文的被引情况;二是该数据库有“引证文献”部分,便于收集论文弓I用信息?’三是该数据库更新较快,提供的论文发表及引用信息及时。

  

  考虑到30年是一个较为漫长的时期,本文以每5年作为一个观察期间,即将每5年的论文引用数据分段汇总统计,因此,共分为1980-1984、1985-1989、1990-1994、1995-1999、2000-2004,2005-2009等6个时间段,最后对30年数据进行合计。在每个期间,又将引用分为自引和他引。根据引用的论文类型,将他引分为硕士论文、博士论文、学术期刊三类。考虑到学术期刊的质量差异,又按引证文献发表的学术期刊等级,分为CSSCI、核心期刊、一般、重要会议四类。

  blob.png

  三、论文被引用状况统计描述

  

  (一)30年论文被引用状况总体描述

  

  《会计研究》自1980年至2009年30年间共发表4175篇论文。按照他引、自引两个类别,在6个观察期内被引次数的总体状况如表1、图1、图2、图3所示。

  blob.png

  由表1、图1、图2、图3可见:(1)《会计研究》在创刊初期发表论文数较少,最初两年每年仅发表70篇左右,这主要因为当时的年出刊期数较少。1980和1981年,每年只出刊4期,1982年到1994年,每年出刊6期,1995年至今,每年出刊12期。1982年后,年发表论文数总体趋势增,加,最多的2005年212篇,其次是2004年211篇;(2)1995年以前发表论文的被引次数较少,他引频次在400次以下,最少的1981年他引频次仅26次。文献研究表明,引文的分布随时间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随着文献年龄增长,文献引用呈现衰减趋势。1995年他引频率首次突破1000大关,达到1336次;之后引用频次逐年递增,最高的2000年和2004年,他引频次分别达11592和11167。具体分析,发现被引频次增加的一个重要原因是1995年起,《会计研究》发表的论文出现了重要变化,即实证研究论文开始出现乃至所占比例越来越大。从图2中可见,载文引用次数从1994开始呈加速增长趋势,2000年-2004年5年间达到高峰区,他引总频次达52844次,平均每年他引10569次,占他引总频次的60.04%;(3)2004年以后,年被引用频次呈下降趋势,其原因可能与论文发表时间较短、还未被充分引用有关;(4)从图2可见,1994年到2008年的被引频次,在2002年左右大致呈对称形状。(5)文献计量学原理告诉我们,期刊的自引率和他引率是评价期刊连续性和稳定性等质量水平的重要指标,图3显示《会计研究》自引频率在1994年前较低,1994年以后显着提高,自引频率分布图与他引频次分布图较接近,说明该刊的延续性和稳定性逐步提高。

  

  通常,他引涉及期刊论文引用、学位论文弓I用等多种方式,为了区分起见,我们对《会计研究》1980年-2009年发表的论文,分别按被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引用、博士学位论文引用和学术期刊引用汇总其在6个观察期内的被引次数(见表2)。

  blob.png

  众所周知,学术期刊由于办刊宗旨不同、刊物主管单位背景不同、读者对象不同等原因,其学术水准和声誉也大不相同。因此,被不同期刊论文引用,在一定程度上也具有不同属性,不能完全等同,因为它反映论文的含金量存在差异。目前,国内对期刊的划分有多种不同标准,但流行的是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发布的CSSCI期刊目录和北京大学图书馆发布的全国中文核心期刊目录两种,考虑到每年学术会议论文也非常多,故本文将他引按被CSSCI期刊、核心期刊和重要学术会议引用三个部分分别汇总并分析其在6个观察期内的被引用次数。鉴于CSSC,I数据库和全国核心期刊目录于1998年和1996年才面世,故本统计从1990年开始(详见表3),以前年份省略。

  blob.png

  (二)被引用次数排名

  

  1.按单篇论文他引情况排名考虑到自引排名意义不大,他引更能反映论文受外界关注和重视的程度,本文对《会计研究》1980年到2009年30年间发表论文的他引频次进行排名,他引次数排在前20位的论文见表4。

  blob.png

  由表4可知:(1)他引频次最高的是上海财经大学陈静1999年发表的《上市公司财务恶化预测

  

  的实证分析》,他引次数高达1028次;(2)从发文时间分布看,前20篇论文中,2001年以6篇居首,其次为2000年,共4篇;(3)从研究内容看,被引频率较高的论文多为当时会计研究的热点问题,如伴随重大内控失败事件的发生,几篇有关内部控制及造假公司案例研究的论文被弓丨率较高;(4)实证会计研究方法的引人,大大提高了论文被引用的频率。

  

  考虑到论文他引频次与论文发表年限长短也有关系,一般发表年数越长的论文,被引用频次可能越多。为可比起见,本文根据论文发表年限,计算其年均他引频次,并排出前20名(见表5。)

  blob.png

  2.被学术期刊引用频次排名在所有引用渠道中,学术期刊引用更能反映论文被学界认可的程度。基于上文按单篇论文他引排名的方法,我们对论文的学术期刊他引进行总排名和年均排名(篇幅所限,排名结果略去)。

  

  根据有关统计数据,我们将他引前20名论文的被引频次进行加总,观察其占《会计研究》30年发表论文总被引次数的比例。

  blob.png

  由表6可知,排名前20位论文在《会计研究》30年所发表的4175篇论文中仅占0_48%,但其被引频次却占全部论文被引总数的12%左右。可见,这些论文有着更高的学术价值,总体上可以被认为是各个时期、各个研究领域具有标杆性的研究成果,也对该领域的后续研究具有引领和指导作用;同时,这一分布也恰好符合布拉德福定律,即只有少数论文对期刊重要性起巨大促进作用,真正体现期刊的价值(张学福等,1998)。

  

  3.被引论文作者背景统计调查

  

  被引频率较高的论文作者的单位背景也是衡量学术水平和团队研究能力的主要因素。本文分别按照30年间发表论文最多的前20名作者、他引总计、学术期刊他引总计三个指标对作者及供职单位排序。这里只统计第一作者,一方面为方便统计排序,另一方面为遵循下文Lotka定律的最初原则(仅统计第一作者)。并且在统计作者时,剔除了课题组、考察团及本刊编辑部、通讯员等。

  

  从表7我们发现:(1)无论从发表论文篇数还是他引总计、学术期刊他引总计排名,前两位作者均为厦门大学葛家澍教授和中国人民大学阎达五教授,这与两位教授在我国会计学界的地位是吻合的;(2)从排名前20位的活跃作者供职的研究机构看,大多来自高等院校和财政部。高校主要以厦门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北京工商大学、南京大学、东北财经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居多。

  blob.png

  我们通过对活跃作者群的分析来发现会计学科的主要研究者及《会计研究》的核心作者。所谓活跃作者群,是指在某一刊物发表论文较多、影响较大的作者集合。

  

  按照普赖斯定律,发表论文数为N篇以上的科学家为杰出科学家(赵良英等,1996)。?接下来我们进行计算。会讨规范与公苟治理

blob.png

  式中A■为发表论文最多作者的论文数。可得30年来《会计研究》的核心作者发表论文量为:N=0.749(50广=5.3于是,我们可把该刊活跃作者群的发文量确定为5篇以上。由统计结果得出该刊的核心作者数为104人,占该刊30年作者总数1714人的6.07%,他们发表的1200篇论文占该刊30年发表论文总数的28.74%,说明该刊的活跃作者群具有很高的生产率。表8即是统计的30年间前20位作者被引频率总数占总被引频率比例,以反映他们对会计理论研究的贡献。

  blob.png

  从表8可见,前20位作者在30年间共发表480篇论文,人均发表24篇,占《会计研究》30年发表论文总数近11.5%,其他引频次则占全部论文他引频次的四分之一多,足以说明这些作者是《会计研究》在30年内苗壮成长的生力军,对刊物表9论文数的发展和弘扬会计学术做出了较大贡献。

  blob.png

  (三)作者服从Lotka分布的统计分析

  

  Lotka分布能够定量揭示作者与其文献量的关系。Lotka得到的结论是:作者数量/(yj与论文数量*存在一个平方反比关系,可用公式/()=C/x2(C为常数)表示。公式中,级数5;(1A2)收敛于tt2/6=0.6079,因此,可得出发表1篇论文的人数占刊物作者总数的60.79%;发表2篇论文的作者数是发表1篇论文人数的1/4;……,发表x篇论文的作者数是发表1篇论文作者数的1/x2。Lotka还指出:发表*篇论文的作者人数h与每一作者所发表论文数%成反比关系,即:

    blob.png

  其中,M为论文总数j,=M/(yJ。c和ra是对应特定的学科领域中的两个特定常数,受到学科本身特点的影响。在前面Lotka定律(分布)中,/I=2,c=0.6079,但对于其他学科则会有不同结论(韩明,1999)。因此,本文通过统计《会计研究》作者数量与论文数量的关系来揭示《会计研究》作者的Lotka分布。

  

  1.数据收集

  

  《会计研究》自1980年创刊以来,截至2009年末,共刊载了1714名作者的3611篇论文(本文前述论文总数4175篇,考虑到需要统计作者的因素,剔除了课题组、考察团及本刊发表通讯或论文564篇)。以下我们利用有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到《会计研究》中论文数-和作者人数的数据如表9(只统计第一作者)。

  

  2.参数71的最小二乘估计为了估计非线性方程(1)中的参数《,在(1)的两边取对数,可得:

blob.png

  对式(2)中的参数n进行最小二乘估计,可得:

blob.png

  其中'N为被观察数据配对的数量。

  

  将表9的数据(鉴于论文数43、46、50值相比其他论文数异常高,这将影响最小二乘估计的有效性,因此我们将最后三个数值归为异常值,在计算时剔除)代人式(3)计算得参数n的最小二乘估计为:

blob.png

  3. 参数c的估计

  

  为对参数c进行估计,我们采用美国情报学家Pao.M.L教授在1985年提出的一种指数不为2时的逼近c值的估计公式:

   blob.png

  

  在式(5)中,当m=2时,c=0.6079o当《#2时误差可以忽略不计。

  

  将式(4)结论纟二2.2169代人(5)中,可得2=0.6750。

  

  4. Lotka分布

  

  至此,我们得到了参数c和n的估计分别为:c=0.6750和?i=2.2169,从而可得《会计研究》的论文与作者数的Lotka分布为:

blob.png

  5. K-S检验

  

  《会计研究》的实测数据是否符合式(6)给出的Lotka分布呢?为了验证该问题,采用K-S检验这一非参数检验方法验证。这里主要计算观察值的累积频率分布与理论累积频率分布之间的差值,并选最大的差值记为若0大于临界值,则表明理论和实际存在显着差异;若小于临界值,则表明理论与实际无显着差异。

  

  将式(6)计算的作者理论累积频率,以及表9计算的实际累积频率列于表10,以方便验证。从表10可得Dmax=0.0126。选取0.01的显着性水平,得到临界值为:1.63//1^:=1.63//1^=0.03937。可见£>顾=0.0126<0.03937。因此,我们有99%的把握认为《会计研究》论文作者分布服从Lotka分布/(yj=0.6750A22169。可见,该刊办刊的基本原则正确,30年间的刊物数据能够体现会计学科领域内科学工作者生产率的自然发展规律。

  blob.png

  四、被引频率与会计环境的分析

  

  从前述《会计研究》发表论文被弓I用状况的统计描述来看,我国会计研究的发展取得了很大进步,尤其是1995年以后,不仅研究会计问题的论文数量增多,研究的深度、广度及质量也大有提高,具体表现为他弓I频次大幅提高。显然,以《会计研究》为代表的我国会计理论研究能够取得重大的发展,与近三十年来会计环境的变化有着密切关系。

  

  (一)会计与相关学科的发展及融合

  

  随着经济学、管理学、金融学等学科基本理论的不断丰富,很多相关学科理论为会计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如契约理论、代理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制度经济学理论、行为科学理论、行为金融理论等。会计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形成了大量交叉学科,极大地丰富了会计学研究的内容,促进了会计理论的发展。排名前20的论文中,很多应用了相关学科的理论来解释会计问题。

  

  (二)会计研究方法的变迁

  

  20世纪90年代前,我国的会计理论研究主要采用传统的规范研究、分析性研究等方法,与同时期国际会计学术研究方法差异较大。90年代后,开始引进国外流行的实证会计研究,实证会计研究论文在重要学术期刊不断涌现,《会计研究》刊载的此类论文也大量增加。从论文被引用次数排名看,前20位论文中约有半数采用了实证研究方法。可见,实证方法的引进对我国会计学术论文的发表起到了重大的促进和传播作用。

  

  (三)国内外会计学术交流的加强

  

  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会计研究的国内外学术交流日益增多,各类国内、国际会计理论学术会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为会计理论研究者提供了展示学术研究成果、交流学术观点#多样化平台,也吸引了大量海外学者积极参与+国会计学术交流,从事了大量的以中国为背景的会计研究。此外,作为学术研究载体的会计专业期刊的数量也有较大增长,为学者们提供了更广阔的研究成果传播的平台。研究发现,前十年《会计研究》发表的论文被弓I用的期刊种类较单一,引用期刊数较少,之后被引用的期刊种类逐渐增多,这都有助于发表论文被引用频率的提高。

  

  (四)会计教育与人才培养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我国会计研究的主体是高校教师,也有少量的政府或科研机构研究人员。90年代以后,随着会计教育的迅猛发展,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人数不断增多,逐渐成为会计研究群体中一支重要的力量。尤其是一些研究导向型的985、211院校,对研究生发表论文的数量和质量都有明确且较高的要求,学术规范不断完善,逐渐接近或达到国际期刊的学术规范标准,发表论文的整体质量有较大的提升,进而提高了论文被引的频率。

  

  五、本文的局限性

  

  本文的研究尚存在以下局限:(1)由于30年期限过长,又需要按多层类别进行分类,因此,本文将5年作为一个观察期,难以详细了解各年的具体情况;(2)本文仅限于《会计研究》发表的论文,而未拓展到国内外其他期刊;(3)由于网络或《中国知网》数据更新的原因,在获取数据时发现有时数据出现不一致的情形,这可能会对本文数据的精准产生影响;(4)由于引用论文较多,在对被引论文所发表期刊进行等级划分时数据难免会存在出人(但这并不影响最后的统计及排名);(5)早期论文在数据库中的作者任职机构存在信息缺失现象。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