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关键词:墨子教育思想职业教育启示
论文摘要:早在两千多年前,杰出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墨子就开始重视职业教育,显现出有别于孔子教育的不同特点。这些特点不论从教育宗旨、培养目标、价值取向,还是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原则,对当前的高等职业教育变革,都具有理论和实践的重要启示意义,值得深入学习、研究和借鉴。
在职业教育理论研究方面,墨子取得了孔子难以企及的成就。在教育宗旨上他重视道德教育的作用,以人性“后天习染说”为其道德教育思想理论依据,提出培养“兼相爱”的“兼士”;在培养目标上主张“智术百工”,认为劳动技能本身无贵贱,主张人尽其才,合理分工,以争取获得最大化的社会效益;在价值取向上重视科学技术教育和劳动教育,主张“述而且作”,培养弟子的创新精神。在教学态度上,墨子提倡强力说教,且身体力行,“不强说人,人莫之知也”。要求教师不要处于“待问后对”的被动地位,必须“以力从事”,主动向学生提出问题,做到“不扣必鸣”。在教学方法上,善于运用启发式教学,提出因材施教要因宜因时而教,正如在回答禽子时说:“多言何益,为其言之时也。”在教学原则上,提出“量力所能至”的自然原则。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自然发展安排教学程序,做到“深其深,浅其浅”,使学生能“浅者求浅”,“深者求深”,成为中外提出了量力性原则的第一人。
总体而言,墨子教育思想博大精深,他关注职业道德养成,施行职业技能培养,倡导知行合一,重视理论与多践结合,注重寓爱于教等等,开创了我国职业教育的先河。WwW.133229.CoM很多观点与现代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和价值追求内在相通,对当代职业教育富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树立“为义兼士”的教育宗旨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不仅仅是使学生学到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学会能吃苦、会合作、善于沟通并具备良好的心理调适能力,以便适应新的环境。
1.加强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教育目标就是为了培养“为义的兼士”,“兼士”就是“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者。”长期以来,由于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具有功利主义取向,往往只注重学生专业技能操作,忽视学生基本素质的养成,使得道德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作为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高职教育本来就应该是一种人的教育。在新形势下,教师必须摒弃功利主义价值观,转变职业教育是“技术教育”的偏见和培养“工具人”的目标取向,培养全面发展的“职业人”,让学生了解自己、认识社会、懂得生活意义和人生价值,磨炼自己的意志,用爱的理念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他人,而不是只懂技术片面发展的“工具人”。
2.平等公正地对待所有学生。“爱无等差”称为“兼爱”,只有“兼爱”才是真正的“爱人”。从根本上讲,教育不仅是文化的传递,更是人格的塑造。爱是教育的核心,情是教育的生命。教育需要爱,更需要情。没有爱的教育是死亡的教育,不能培养情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兼爱”既要“普遍”,又要“平等”,就是要实施“博爱教育”。教师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不应搀杂任何功利的思想成分在其中,能够诚心待人,以一种平和、宽广的胸怀去对待每个受教育者。
3.培养坚强的意志和社会责任感。“言必信,行必果,使言行之合,犹合符节也。”根据笔者的从教经历和教育调查,现在的高职教育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如学生中间物质享受的互相攀比之风盛行;盲目追求新奇,导致学生的个性难于展现;独生子女的家庭环境又使他们内心世界敏感脆弱,很少对他人有宽容的一面,缺乏社会责任感。因此教师有必要吸纳墨子教育思想的精华,对高职学生实施挫折教育,培养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培养团队精神,提升合作能力,强化沟通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以此来加强他们的个人心理“防线”和生活意志。
二、确立“智术百工”的教育目标
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当代社会,专业型人才的培养更加重要。要把培养综合职业素质较高、职业发展能力较强的应用型技术专业人才作为当前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
1.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说书”是指阐明书本中的理论与原理,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掌握经济、政治、伦理、法制等学科知识,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这种专业知识结构既要有专业的针对性,又要有就业弹性带来的适应性。要求学生应当随着岗位内涵的变化而调整自身的工作活力,并具有本专业可持续学习的基础。
2.掌握较强的专业应用能力。“从事”是指学习科技、农业、工业、商业、兵器等方面的知识,以用之于生产实践。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应当具有较强的现场指挥、协调能力,综合运用能力,处理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等。
3.具备较高的沟通能力。“兼士”必是“辩乎言谈”,即“能谈辩者谈辩”。教师要加大实践教学力度,选择一定的背景和场景,设计具体的沟通问题,使学生掌握和应用谈话辩论的理论技巧与方法。另外,鼓励学生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和条件,自觉地进行自我训练,促使沟通能力的快速提升。
三、确定“述而且作”的价值取向
面对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国际社会的激烈竞争,人才是取胜的关键,而创新型人才又是关键中的关键。创新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基础,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创新,就不可能振兴,甚至会被淘汰,这也对高职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或挑战。
1.重视实践性教学。“言而有信”,“士虽有学问,而行为本焉。”教师要在实践教学中把新技术、新工艺、新知识、服务理念不断引人教学实践中,不仅让学生学习劳动技能,加强学生的能力训练和技能培训,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能力,不断学会改进技术和工艺,把知识转化用于生产力。
2.促进个性全面发展。“必量斤力所能至,而从事焉”。高职教育除了培养学生动作技能,还要开发学生的心智技能,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发展自己的个性,并开发人的潜能,从而使创新能力逐步提高。
3.提高逻辑思维能力。“事无终始,无务多业;举物而暗,无务博闻。”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重视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要求学生不仅要“察类”,还要“明故”,要把形式逻辑、归纳和演绎相结合,把假言推理、选言推理和归纳并联使用,讲求以理服人,追求思辨技巧,言行有据。
四、饱含“不扣必鸣”的教学热情
教师是学校教育力量中最为活跃的因素,学校的教育目标和一切教学活动都要通过教师才能得以实现和完成。教师对待教育事业的态度将直接影响到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率的高低。
1.提高教育积极性。教育即“为义”,要求教学活动应该有高度的积极性。教师如果缺乏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即使有再多知识也没有教育的成效;学生如果缺乏学习的积极性,教育的功效也必然寡少。教师应以教人为己任,在教学与管理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
2.及时进行心理调节。“爱人不外己,己在所爱之中。”市场经济条件下,部分教师由于名利观的驱使,对自身期望值过高,再加之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角度不正确易于造成心理压力。教师要有健全的人格魅力,及时调整心态,要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与学生建立起一种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要有足够的心理容受力来尊重和宽容学生的所作所为。
3.善于以身作则。“以身戴(通‘载’)行”,要求教师要做好学生的表率,用亲身的榜样来教育学生。教师要树立忠诚党的教育事业,为教育事业奋斗终身的思想,只有真心实意献身教育事业,才能够严于律己,把自己磨练成为称职的教师。同时,以身作则会树立威信,学生会乐意听课,接受教导,从而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五、运用“察类名故”的教学方法
通过启发诱导,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师生之间可以形成一种彼此尊重、信任、依赖的关系,营造和谐、民主、自由的学习氛围,增进教学过程中师生的互动性,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的觉醒。
1.鼓励质疑问难。“类”是指事物的类别、分类,“故”就是要求学生学习时能够探明事物的原因真谛,要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教师要创造发问的机会,安排好时间,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发问,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2.培养自信心。“志不强者智不达。”自信心的强弱,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参与程度,学习效果和质量高低。教师要以真诚坦率的态度手口毫无掩饰的表现面对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情感和意见,不轻易给学生以伤害性或压抑性的批评,并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始至终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
3.调动学习积极性。“今击之则鸣,弗击不鸣,隐知豫力,恬漠待问而后对。”教学活动必须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出发点,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求知动力,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维,通过学生自己的活动达到生动活泼的发展。
六、遵循“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不同智能类型的学生存在着学习方式、学习习惯、对学习内容敏感性的不同,教师的教学就不应始终运用一种方法,采用一种形式。研究证明,没有一种方法适用于所有学生,也没有一个学生适合每一种方法。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分析班级成员的智能差异及构成,以确定采用何种方式来消解这一差异带来的学习效果的不同。
1.发展个性特长。“能谈辩者谈辩,能说书者说书,能从事者从事,然后义事成也。”墨子认为,人的材性不同,就给予不同的教育,就会展现不同的才能,大家通力合作,天下就会无事而不可为了。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善于分析每个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加以扬长避短,使个性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
2.注重量力施教。教师要对学生“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如果教师背离学生的实际,好高鹜远,盲目行事,就会无的放矢,乃至徒劳无益。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该根据学生的天资、兴趣、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和心理状态的差异,施于不同的教育内容;同时还要根据教育对象的天赋资质或才能高低,予于不同的要求标准。
3.把握适当时机。“因宜因时而教”,要求教学目标应着眼于培养应用型人才,这种目标既要具有相对稳定性,又要根据经济、科技、文化和社会发展的新情况,适时进行调整和修订。同时,教师又要针对具体情况对教学体系进行调整,适时引导学生的学习趋向,对学生在学习中的表观和问题给予正确的、适时的、恰当的引导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