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关键词:高职教育 双证制 特色 社会需求 个人需求
论文摘要:“双证制”具有强化信息传递功能。文章在阐述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特质要求职业教育在办学中关注社会需求和个人需求的基拙上,援引某些高职院校个别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广义双证书的实践,提出了高职教育多元需求下特色办学、践行“双证制”的思路
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一项举措,也是我国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手段。自上世纪末至今,国家以法律、文件形式以及一些重要会议对高职生的职业资格进行了规定,而其中具有重大影响的文件和法律有:1993年10月的中共中央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该决定首次正式提出了在我国建立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思路;19%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从法律的角度确立了我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法律地位;2005年11月7日,温家宝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指出:职业院校毕业生在取得学历毕业证书的同时,应能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一、旨在强化信息传递功能的“双证制”
“双证制”中的毕业证书是接受学校教育修业合格的证明,职业资格证书是职业技能达到某种标准的证明,从表面上看,证书仅仅是教育结果的附属品,实则有更深的含义,它发挥着人力资本的信号递功能。因为劳动力市场的一个典型特征是信息不对称,应聘者对自己的情况最了解,而雇主不清楚,即招聘者对应聘者的情况是既有所了解又很不了解。WWw.133229.CoM这种信息不对称导致应聘者和雇主不能达成满意的契约,尤其是关于劳动报酬的契约,而这对双方都是不利的。为达成契约,雇主希望寻求到应聘者的人力资本信息,而应聘者希望传递自己的人力资本信息,以消除信息的不对称。这样,证书作为一种包含某种信息的信号便起到了这样的作用。所以,证书就是把内隐的知识能力外在化的显示,是应聘者用来向雇主传递自己某方面能力信息的一个信号,一个凭证。换言之,附加的职业资格证书这样的“敲门砖”并不只是一纸证书,更多的是一种知识与能力的见证。而且,在劳动力市场中,谁持有的资格证书多,谁就会给招聘方传达更多的关于其自身人力资本的信息,谁的从业选择性就大,就业机会就多,就业道路也就相应地拓宽了。
二、把握职教特质,探索提高学生技能之路
2009年5月中旬,周济部长在西北农村科技大学作了题为《高校要把科学发展观内化为学校的办学观》的讲话,他指出:“无论是本科高校,还是高等职业院校,都可以办出特色、办出水平,要在深人调查研究、认真分析检查、广泛听取意见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确定办学目标和发展战略”。如何办出特色,切实提升高职毕业生的动手和创新能力从而增强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则成了高职教育要思考和探索的课题。
(一)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特质要求职业教育在办学中关注社会需求和个人需求
职业教育目标之一是以就业为导向,这是与普通教育的明显不同之处,但是在强调就业导向的时候,要关注两个需求:社会需求和个性需求。如果仅仅强调社会需求往往会只体现一种功利性。职业教育既然是一种教育,它就要为人的一生发展打基础,所以更要注重个性需求,即注重人本性、以人为本的目标。因此,实践中,要做到功利性与人本性相结合,也就是要满足社会需求与满足个性需求相结合。职业教育不能只是一味地被动适应经济发展和工作岗位的需要,同时也应该是通过职业教育,使学生能够主动地适应经济发展和工作岗位的需要,主动去设计自己的职业发展。
1.地方经济发展对职业教育的需求。具体到晋城职业技术学院,我们在强调就业导向的时候,一定要关注并分析晋城经济发展对各类技能性人才的需求。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对经济的影响,2009年5月11日山西省全面出炉《山西八大产业振兴规划》,该规划立足当前保增长、扩内需,更注重谋划长远、调结构、上水平,紧紧围绕转型发展这个总抓手,推出了煤炭、焦化、冶金、电力、装备制造、煤化工、新型材料、食品工业等八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此规划的出台对晋城经济发展提供良好发展契机的同时也对晋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提出了迫切的要求,同时也意味着为晋城经济发展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应适应这种变化和要求。特别是规划中的“着力培育壮大的新支柱产业如装备制造、煤化工、新型材料、食品工业”更是对我院下一步的专业建设、办学特色提出了新要求。
2.高职学生的个性需求。晋城职业技术学院自2007年起对部分专业三年制高职学生实行“2+1人才培养模式”,即在校学习两年,最后一年在校外顶岗实习。但据我们对财经系实习生的跟踪联系,我们发现:一些同学在顶岗实习中意识到,自己专业技能水平与实习单位的要求有一定差距而想返校再学习,有的发现自己对和自己所修专业有一定关联度的另一个专业更感兴趣,而有的则希望能在毕业前再返校进行一些针对性的模块学习。鉴于此,我们突破本系范围,随机对我院四个不同专业的200名高职同学(其中100名二年级即将实习的学生、100名三年级正在实习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通过整理问卷我们发现:100名即将实习的同学中有52%的同学想实习一学期再返校学习,100名正在实习的同学中有56%的同学有返校再学习的欲望;;100名二年级同学中有41%的同学表示,如果学习成本不是太高的话,他们会再学习一些和自己现学专业有联系的另一个专业的技能知识,12%的同学会选择学习和自己现学专业跨度较大的专业技能知识,100名三年级学生对这个问题的反馈值则分别为47%和15%。
(二)晋城职业技术学院财经系拓宽“双证制”内涵的探索实践
晋城职业技术学院财经系自2006年开始招收“保险实务”高职生,由于部分家长和学生本人对该专业存在着将来就业定位上的某种偏见,所以连续三年该专业的学生数分别为11名、29名、22名,远远低于财经系另两个大专专业每年招生数。为了实现财经系专业建设在平衡发展的基础上建设特色专业、重点专业,同时,更为重要的是,为了让我们的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上能向招聘方传达更多关于其自身人力资本的信息,从而具备更强的就业竞争优势,我们尝试对两个非保险专业实施拓宽“双证制”内涵的举措,即让他们除了在毕业前取得自己本专业对应专业技能证书外,再力争获取保险从业资格证。为了使这样的尝试更具有必要性和可操作性,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文献研究、问卷调查和信息收集工作,从理论上、更多地是从实践角度为此尝试可行性分析作支撑,以避免出现“盲目考证”。通过文献研究、调查和信息收集整理,我们发现,宏观层面的保险行业对保险类人才的供求状况、对保险人才的需求有所变化以及晋城市保险市场的具体特征如下:
第一,目前国内保险行业市场上保险类人才的供求比例差距比较大。2008年3月,中华英才网猎头在线发布最新《金融行业人才研究报告》显示:上海、北京、广东和江苏这几个省市对金融行业人才的需求量很大,供需比例接近9比1,从金融行业人才的职业分布情况来看,保险类的供求比例差距比较大,企业对保险类人才的需求较多,而市场上该类人才的供应量相对较少;据保监会公布的数据,2008年末,保险业从业人员322.8万人,同比增长26.07%。保险业吸纳就业能力的快速增长首先得益于近年来保险业一直处于快速的发展状态,其次是保险市场主体在不断增加,新增岗位不断释放;另外,考虑到农村地区保险覆盖面还很低,有庞大的保险营销人才需求。
第二,保险业对专业人才学历要求提高、专业需求呈多样化。2009年3月,一份来自厦门保监局的分析报告:从教育背景看,一些较高学历的人员进人了保险营销队伍。2008年较前一年相比,大专以上学历的营销人数占比提高了3.6个百分点,初中学历人员降低4个百分点,高中(中专)学历略有上升,营销队伍学历结构进一步优化。另外,一个团队通常是由多种人才通过一定的规章制度组织起来的,保险也不例外,通过对《中国保险报》2004年5-12月各期招聘广告进行整理得出:保险对人才的需求也是多样化的,而其中以保险、金融、经济等专业为多,它们分别占了保险公司对人才总需求的26.2%,21.0%.14.4%,约占总数的3/5强,同时,我们也不难看出这几个方面都是与保险联系较为紧密的专业。
第三,晋城市保险行业对保险人才有很大的潜在需求。晋城市目前共有16家保险公司,这些公司对从业人员(主要是营销人员)和内勤的需求都很大,但也存在一个不利于我们保险专业毕业生就业的问题:各家保险公司在录用员工时或多或少存在“凭关系”、“靠后门”这样一个非市场因素。但调研中,晋城保险业界的管理层也都表示,随着晋城保险行业的发展、市场竞争的加剧,保险营销员队伍的专业素质无疑将会成为就业竞争的最大优势。同时,我们通过对财经系第一届保险专业正在实习的11名同学跟踪调查发现,大部分同学都在保险公司或银保上顶岗实习,而且有的已经签订就业协议,就业情形比较乐观。
鉴于上述三种情况,我们组织了财经系财会学习兴趣小组中24名非保险专业同学做试点,通过同学们自学和校企合作单位一名业务经理为期二的课余集中辅导,该24名同学在2009年5月19日的全国保险代理人从业资格考试中合格率达95.83%。更值得一提的是,通过保险从业资格考试的一名财务管理专业二年级同学(注:其已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在5月22日的人才市场填写应聘信息后,第三天就接到了一家保险公司的面试电话。
三、突出特色,夯实“双证”
晋城职业技术学院财经系拓宽“双证书”内涵的实践为我们提供了另外一种思路:高职生在校理论学习和实训期间除获取本专业对应的技能资格证外,再力争考取一门或几门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的职业资格证书;同时,考虑到职业教育的“人本性”,高职院校可以采取“411工学结合双证制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即前四学期重点强化学生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辅之以校内模拟实训,第五学期在校外实训基地“顶岗实习”,第六学期返校进行校内理论学习和技能培训。在这样一种双证制特色人才培养模式中,高职学生在第五学期的顶岗实习期间“做中思”,思考自己在专业技能方面存在哪些急需改进和提升的环节,思考自己的兴趣和专长所在,思考并分析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变化,据此对自己的职业规划做调整,进而在实训结束第六学期返校时能针对性地学习和接受培训。学习和培训的内容及方式可以灵活多样:不再考证,仅需就自己专业技能链的某一个点或某几个点做强化学习和提升;再考一个或几个与自己兴趣相符、是经济发展所需、而且是在一学期之内可以掌握其“够用理论”和“工作过程操作技能”的技能资格证。因为,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社会职业岗位更迭快,单一的职业能力已难于适应社会,要求掌握多种职业技能是社会发展的趋势。因此,高职教育在推行“双证制”特色人才培养模式过程中,应不断创造条件,分析与研究社会职业岗位变化的规律,准确把握地方经济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变化,结合高职生自身需求,在专业建设方面搞内涵式发展,如改变教学目标定位、改变教学方式、改变培养方式等,及时凝练办学特色。积极推进教育教学,及时开发出新的职业岗位技能标准和培训方法,使学生专业技能培训由单一向两种、三种甚至多种发展,实行三证书与多证书即广义上的“双证制”,只有这样,高职教育才能真正适应社会需求和高职学生个体需求的变化,才能实现以“双证”为切人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与就业竞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