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职业教育论文

西安职称论文与评审制度(共3篇)

2023-12-08 21:45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第1篇;浅谈西安职称评审制度


  职称,职务的名称,是授予专业技术人员的衔或称号,它的内涵包括了职务、职位、学衔、称号、资格等多种含义。1986年我国开始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不再实行职称制。但由于人们习惯职称这个词,职称便沿袭下来,但其实质意义已发生变化,现在所说的职称是指对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的水平、能力与成就的评价以及各类专业技术职务的统称,它反映专业技术人员的学术和技术水平、工作能力等。

  职称制度是专业技术人才管理的一项基本制度,是评价专业技术人才学术技术水平和职业素质能力的一项制度,是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抓手,也是人才科学配置和使用的重要依据。

  职称评审是指已经过初次职称认定的专业技术人员,在经过一定工作年限后,向本专业的评审委员会评委提交评审材料,经过本专业的专业评委来确定其是否具备高一级职称资格。

  一、职称制度的历史与发展

  (一)职称制度的历史

  我国职称制度的变化与发展与各时期的社会背景、经济发展紧密相连,主要经历了20世纪中期的技术职务任命制与职务等级工资制、1978—1983年的职称评定制、1986年以来的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三个过程。

  (二)现行的职称制度

  我国现行职称制度是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其基本内容是:专业技术职务是根据实际工作需要设置的有明确职责、任职条件和任期,并需要具备专门的业务知识和技术水平才能担负的工作岗位,它不同于一次获得后而终身拥有的学位、学衔等各种学术、技术称号。

  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同时吸纳了技术职务任命制和职称评定制的做法,即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评定和聘任相结合。与职称评定制不同的是,专业技术职务被明确为与岗位职责紧密联系的职务名称,是根据实际需要设置的专业技术工作岗位,评聘结合,有结构比例和岗位数额限制。

  我国现行职称体系分为三个等级五个档次,以专业属性划可分为二十九个系列,如工程技术、经济、会计等,涵括了工、农、医科等12个大类学科700多个专业。

  (三)职称制度的发展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以及事业单位改革的逐步推行,在我国已实行多年的专业技术职称制度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正由单一评价模式转向多元化评价模式。

  针对专业技术职务系列多且评价模式单一的问题,国家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提出实行专业系列分流、分类管理的设想,同时开始改革单一评审制的做法,探讨根据不同系列、不同职称档次的特点,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即以考代评、考评结合、执业资格考试等。

  二、现行职称评定制度

  现行多数专业技术职称系列采用的仍然是由评审委员会考核评议并投票表决通过后,由相应的人事(职改)部门批准确认。

  (一)职称评定基本条件

  国务院[1986]27号文件《关于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的规定》中规定了专业技术任职的四项基本条件。

  (二)职称评定具体条件

  现行的职称评审的具体条件主要有学历、资历、外语、计算机等条件。其中外语和计算机需参加国家统一考试获取相应等级的证书,也就是我们日常所谈及的职称考试,而也尤以此两项条件所引发的争论最大。

  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外语考试、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是分别根据人事部发布的《关于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外语等级统一考试的通知》(人发[1998]54号)、《关于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的通知》(人发[2001]124号)这两个文件的规定而开始实施的。

  三、职称考试的利与弊

  外语、计算机作为当今社会必不可少的工具,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国家在职称评审中加入外语条件的初衷是为了加强专业技术人员外语学习,提高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的整体素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而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则是为落实国家加快信息化建设的要求,引导专业技术人员学习掌握计算机知识,提高计算机的应用能力。

  通过职称考试的设立,使职称评审走向正规化、科学化。同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国家的不断进步与开放,对外交流的日益频繁,掌握熟练的外语水平与计算机水平对促进工作开展有着很大的作用。

  但已实施多年的职称考试也存在着很多不可回避的问题与缺陷。

  外语、计算机是一种很重要的工具,但也只是一种工具而已,“是不是每个人都应当成为外语翻译家、电脑高手呢?”

  首先,外语作为一门语言工具,对于日常工作中的应用,主要是对国外先进技术、资料的学习,交流之便提供学习的入门钥匙。目前对职称外语的要求分为A、B、C三级,具体分布对应高、中、初级,不同的省份对证书还有年份的要求。对于分等级按层次考核是必须的,但是对于考核年限的要求,就有些令人不解和困惑了。一门语言的创立是经过一个漫长而悠久的过程,其发展变化之处相对与其他领域的发展来说是及其微小的,无非是一些新的单词、词汇被衍生出来,但其基本的词汇、语法、构成方式是不会改变的。一个人通过了相应某个级别的考试,就应该可以说明其具备了相应层次的能力,而这种能力随着时间的变化,是会慢慢减退,但主要应该还是对于词汇等记忆性东西的遗忘,其对这门语言的基本掌握能力是不会发生太大变化的。词汇等可以借助词典、电子工具等多种方式辅助解决,想通过考试这种方式促进专业技术人员记单词的话,是否有些过于勉强了。不过令人欣喜的是,现在部分省份已经开始取消对职称外语考试年限的限制,这无疑是一个很好的改进措施。

  其次,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被引入职称评审工作中作用是引导专业技术人员学习掌握计算机知识,提高自身计算机的应用能力。但考试科目(模块)的设置确不能很好的体现这些作用。2001年开始实行的考试中共设立了13个考试科目,包括Win98、Word97、计算机网络应用基础等。目前执行的考试科目,包括了操作系统、办公应用、网络应用等6大类别,共25个考试科目。

  上述这些考试科目中操作系统是必考科目,其他日常办公软件考试科目是被多数培训机构推荐的考试科目。这些考试科目设置无论是2001年刚开始推行的,还是目前正在执行的,都存在一个统一的问题就是比当时使用的操作系统、办公软件落后。计算机技术本来是一门发展十分快速的学科,软件的更新工具更是飞速,而考试科目设置的落后性,只会使广大专业技术人员为了考试而学习,对于提高个人计算机应用能力,推动国家信息化发展来说无疑起不到什么显著作用。希望能够在今后的考试科目设置中能更加紧密的结合计算机学科发展的动向,使大家能够通过考试学习到一些真正有用的技术和能力。

  此外,从职称计算机考试我们还能更加有理由质疑职称外语考试设立时效性的做法。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并未设立有效期限,且每个考试科目都独立考试、可多次重复考试,即应试人员在某一考试中如果未能通过某一考试科目,可以多次重复报考该科目,多次参加考试,直到其通过该科目。对于计算机这样一门发展十分迅速的学科能力考试都如此考虑,就令人不得不更加质疑外语考试有效期设立的合理性了。

  四、结语

  本文的初衷是简要介绍职称制度的历史与发展,同时结合自身参与职称评审活动的一些经验,提出自己对职称评审的一些看法与读者交流。

  作者:赵波来源: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2年1期


  第2篇:职称评审,非改不可了


  近年来,层出不穷的学术造假、论文剽窃、发表论文先交版面费等现象使人们针对现行职称评审制度所致弊端的诟病愈来愈集中,社会各界都在呼吁,职称评审,非改不可了!

  职称评审逼人造假

  学术腐败令人痛心

  为改善知识分子待遇、提高知识分子地位,上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开始实行专业技术职称评定工作。通过职称评审来评价专业技术人才学术技术水平和职业素质能力,实现知识分子在专业技术职务上的晋升,从而为其增加薪水、提高待遇。20多年来,职称评审制度为加强我国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促进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事业的繁荣和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这一制度也暴露出诸多弊端。现实情况中职称制度给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已经远远超出制度设计的初衷。

  职称评审制度败坏了学风,成为导致学术造假的根源之一。据了解,目前,许多单位和行业都对职称评审制定了不少必备条件。例如:核心杂志第一作者论文需要几篇,SCI杂志论文需要几篇,省和国家级成果几项,专著几本,等等。在这种量化的评审制度和评价标准催促下,一些人急功近利,为了职称不惜铤而走险弄虚作假。近年来,有关论文剽窃、抄袭事件屡见报端。

  2009年12月19日,国际学术期刊《晶体学报》官方网站发表社论,认为井冈山大学化学化工学院两名讲师从2006至2008年在这一刊物发表的70篇论文存在造假现象。12月28日,井冈山大学学术委员会认定两名讲师的学术造假事实,分别属于教育部《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中列举的“伪造或篡改数据”,“侵吞他人学术成果”,“未参加创作,在他人学术成果上署名”和“未经他人许可,不当使用他人署名”等学术不端行为类型。此外,2009年,还有西安交大六教授举报该校一名长江学者造假、武汉理工大学副校长博士论文抄袭等诸多事件被披露。最近,媒体又惊曝两位医师十几年前发表的一篇论文,多年来竟遭到16个单位25人的6轮抄袭!

  弥漫学界的浮躁治学之风以及由假文章、假文凭、假成果等现象引发的学术诚信危机,已愈来愈引起社会的关注。许多专家学者都为学术界出现的这种现象痛心。不少人认为,学术诚信度的降低,与学风道德建设不力有关,更与目前的职称评价制度有关。全国政协委员、江西师范大学教授王东林说:“所有在大学工作的老师都有一种压力,一个讲师一个副教授一个教授,就是在一定时期要完成多少课题、发表多少文章、出了多少著作等,且这些东西都是通过指标固定下来。”记者调查发现,类似井冈山大学的做法,不少高校把SCI引入科研评价体系,并将其与职称评定等挂钩。

  学刊趋利靠山吃山

  发论文先交版面费

  一方面是论文造假,另一方面是一些学术期刊盯住论文发表的需求市场,开发出靠山吃山的项目,公然收取论文版面发表费用。本该严肃的学术论文刊发工作,如今普遍存在不交版面费难以发表论文的问题。

  据记者在社科教育领域采访时发现,花钱发表论文在教科界已成为公开的秘密。科研院所研究人员、高校师生以及行政事业单位技术岗位的人员想发表论文,大多先要向杂志社交纳一笔版面费,少则几百元,多则上千元,甚至过万元,否则论文就很难发表,除非是业界权威。江西省新闻出版局报刊处副处长严全胜说,期刊部门目前普遍存在收取版面费的情况,与社会需求直接相关,其源头是职称晋升、科研考评制度。

  江西萍乡市芦溪县人民医院护师谢某,2006年11月开始申报副主任护师职称,由于晋升副主任护师的一个硬性条件就是要有论文发表,或者是有一篇在国家级刊物发表的论文,或者要两篇在省级刊物上发表的论文。为了达到这个条件,谢某向两家医学类杂志交纳了共850元的版面费,发表了两篇不足两千字的论文。南昌大学一位副教授陈某说,自己因为拒绝了新疆一中文核心期刊索要的800元版面费,结果一篇准备刊发的论文被回复不予发表。他介绍说,除了少数几家权威期刊,业内多数期刊都收版面费。据介绍,设在北京的一个文学类权威核心期刊公开叫价,一年交5万元可发表3篇论文;还有一些刊物为了多赚些版面费,将原来的季刊扩为月刊,又将每期五六十页增加到上百页。

  九江市一中学老师仇某在给南京某大学主办的一份学术期刊发去一篇论文后,收到该期刊社要求他交690.07元版面费的一份回函,其中写道,“因本刊系综合性学术刊物,限于编辑部人手较少,需特聘教授、专家审改,故参照他刊做法,对符合发表要求的来稿,每1000字收取审改费150元”,“在本通知发出半个月后,我刊若没有收到您的回复,则视为自动放弃”。

  学刊的趋利使本该严肃的学术论文发表工作,越来越商业化,直接导致一些学术论文质量的下降。江西某高校一位在读研究生说,学校规定研究生毕业前必须要公开发表一篇论文。因为花钱可以发论文,有的同学对论文写作并不精心,东拼西凑搞剪贴论文,只图花钱发表交差了事。江西师范大学中文系老教授颜森对发表论文要交版面费痛心疾首,认为以前发表论文看质量,门槛很高,现在就讲一个钱字。教科界人士指出,简单以论文发表数量多少,作为职称晋升和考评的重要条件,促使越来越多的人花钱撰写和发表论文,长此以往,养肥的是一些唯利是图的学术刊物,降低的却是关系社会进步的学术研究水平。

  外语考试找枪手

  脱离实际困人才

  职称考试的一些条条框框脱离实际,束缚了基层一线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在很多行业,职称外语考试成绩成了获得职称的“铁门槛”“硬指标”。而对于基层一线工作人员来说,工作性质决定了他们绝大部分时间是忙业务实践,考外语、发表论文比从事研究的人员要难得多。而在职称评审时却一视同仁要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这种脱离实际的规定,对他们来说无疑是不公平的。以卫生系统为例,基层医疗卫生人员每天要应付繁重的临床业务,学习外语对他们来说既没有时间,又没有实际意义。然而为了评职称,许多人不得不把大量精力消耗在学习外语上,影响了业务水平的提高。

  为了应付考试,许多人铤而走险,想方设法作弊,职称外语考试出现了形式多样的作弊形态。有进考场带小抄、手机短信作弊甚至雇“枪手”替考。据了解,一些职称外语考试作弊者在选“枪手”替考时,把英语过了四六级的高校学生当作最佳人选,并开出高价。有顺口溜为证:“职称考试忙,考场多荒唐。觅一支好枪,替我上战场!”

  实际上,各个行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对外语工具的要求是不一样的,把职称外语考试成绩当成获得职称的“铁门槛”“硬指标”,这样做简单省事,但违背了实事求是的原则,违背了科学的人才观。一些业绩突出、技术水平较高的一线工作人员,苦于外语不过关,论文发表不了,职称永远上不去,工作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

  2004年4月11日,中科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工程师王同喜“临场缺考”,没有参加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外语考试。王同喜对新华社记者说:“如今我已54岁了,不想再折腾自己,所以今年我放弃了参加高级职称外语考试的机会。”197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生物系的王同喜在中科院主要从事精神多肽的机理研究,近几年来陆续发表了10多篇有价值的学术论文。他告诉新华社记者,工程师申报高级工程师,必须通过A级英语考试,需要认知6000个左右的单词和短语,对上了年纪的科研人员来说,这是一道难题。为了参加考试,他每天仅睡四五个小时,但由于年纪大、记忆力差,早上背诵一些英语单词,晚上也就忘得差不多了。

  上海城建医院外科医生谭卫林参加了当天的这场职称外语考试。他从事手术临床实践已有24年,是一位颇有影响的外科医生,因业务水平突出,医院领导特意安排他到复旦大学外语培训中心进修。但因平时在医院几乎没有接触外语的机会,参加卫生类A级职称外语考试仍然遇到不少陌生的英语单词,答题只能靠猜蒙、碰运气。谭卫林对新华社记者说:“依我看,像外科医生晋升高一级职称,应该主要看医学理论和临床技能,这是至关重要的。如今,将外语考试是否合格,作为评审职称的重要依据,这是很不合理的。据我所知,这一规定限制了相当一部分医生评职称的资格。”

  职称外语考试对晋升职称具有一票否决权,而职称又与福利、地位等紧密相连。为评职称,应付外语考试,许多人放下专业研究,硬着头皮死啃外语,而考过之后,许多人又将外语扔在一边,因为工作中用不上。

  职称外语考试要从实际出发,职称外语考试应按岗位需求,区别对待,防止“一刀切”和形式主义。在社会舆论持续多年的强烈呼吁下,主管机构对职称外语考试态度有了转变,2007年,规定九类人员可免试,另有部分人员可以放宽要求。但是,这仅仅体现了对少数人的照顾,改革仍不算彻底。

  为评审托人送礼

  评上后一劳永逸

  而在不少地方和领域,职称评审还俨然成为滋生腐败的温床。职称评审制度使太多利益附加于职称之上,获取越高的职称,意味着可以获得更多的钞票、更大的房子、更高的官位。

  在巨大的附加利益面前,单位的职称评定工作往往演变成了关系和权力的较量。能否评上职称,关键不是衡量受评者的学术成果、科研能力以及工作实绩,而是看其和评委的关系怎样,在单位人缘如何。因此,每次评审前,找关系、托人情,请客送礼,行贿送贿,用尽各种手段,目的是获得评委的投票。某县一医护人员曾私下告诉记者,她成功破格被评审为副主任护师,相当大的程度靠的是花钱请人吃饭送礼的结果,“否则,我们一个县里的护师好难通过的,相同条件的人多了,想通过就得找人拉关系!”

  制定职称评审制度,本意是通过科学、公正、规范的评审手段,激励技术水平的提高,促进专业队伍的发展与建设。然而现实中的职称评定工作既缺乏激励性,又缺乏公平性。职称终身享用,导致不少人评上高级职称后一劳永逸,从此“船到码头车到站”,丧失了前进的动力。职称名额永远“僧多粥少”,在评定职称时,同事之间便往往互相攻击、彼此排挤,评上者志得意满,未评上者灰心丧气、心怀怨气,不少人从此消极怠工,不仅使人际关系恶化,而且使单位的工作环境遭到破坏。一个高级职称的指标大家都盯着,领导左右为难,不少地方甚至衍生出抓阄定职称、论年龄定职称等令人哭笑不得的闹剧。

  破除职称评审弊病

  深化改革势在必行

  针对目前的职称评审制度,《中国青年报》一项民意调查显示,55%的人赞成取消职称评定;76.5%的人认为这项制度已经不能反映人的实际能力;74.2%的人指出职称评审造成寻租,作假现象十分严重。

  现行职称制度必须破除职称评审中的种种弊病,深化职称改革工作势在必行,改革核心是坚持能力与实绩的标准。深化职称改革,首先必须给职称评定松绑,改变人才的“行政级别化”的官本位色彩和岗位化资历化色彩,实现人才、资金等等社会有效资源优化配置。不少专家学者建议,政府部门应不再主导职称评审,政府人事部门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政府公务人员的考核上,放在人才的规划和发展政策上,而不再直接介入职称评审。

  其次,部门、单位在职称评审时,应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制订科学、合理的指标评审体系,增加同行专家对成果评价指标的权重,不再以核心期刊发表的论文数量作为评审标准。要实行评聘分离,职称评审不再和岗位、待遇等挂钩,根据岗位需要实行公开聘任,竞争上岗,彻底打破重评审、轻聘任及论资排辈的传统做法。

  此外,还要建立职称的动态评审机制,各单位的职称评审要日常化和动态化,只要人才基于自己的能力和成果提出职称评审的申请,各单位就应该随时组织权威专家对申请人的材料进行评审,并对申请人的工作业绩进行考核。评审和考核后,符合晋升的准予晋升,激发人才的积极向上精神,促进人才的成长。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国的各种职称的合格和真实性,才能起到职称真正的作用,才能使职称真正服务于我国科学发展的需要。

  作者:刘菁李美娟来源:北京文学2010年7期


  第3篇:浅议高校职称评审工作


  就我国目前现行职称评审政策在一定时期内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思想意识的开放,现行职称政策的弊端也渐露端倪。体现出了政策本身不完善、评审方法存在一些缺陷,或多或少地也妨碍了职称评审的严肃性和公正性,本文就职称评审方式提出一些看法。


  高校职称评审工作是人事工作中一项十分复杂和重要的工作,该工作政策性强、纪律性强、受众面广,是否做到公正、公平、科学、合理关及到广大教工的工作积极性、创造性和切身利益,也关系到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对推进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尽管我国目前已有一套相对完整的职称评审制度,但在具体的执行中,却反映出一系列的问题和不足,例如缺乏缺乏对论文审查的科学制度,人为参与对评审结果影响严重、评审过程不公开透明等问题,使现行职称评审工作缺失了一定的公平性、公正性和严肃性。本文针对职称评审工作中现存的问题及现象,作些粗浅的分析,并提出改进的初步构想。

  1存在的问题

  1.1论文存在重数量、轻质量的问题

  (1)重数量、轻质量。论文不仅作为职称评审重重要评审参考条件,还规定了论文发表数量,如果没达到文件要求的数量,就没有申报的资格权限。这就导致为了能尽快晋升职称,想方设法写论文,只管数量、不顾质量。用发表论文的数量来权衡学术水平高低,形成了论文越多越好的误区。由此很多教师论文数量上去了,可是质量大多是滥竽充数。(2)缺乏对论文审查的科学制度。以论文考量学术水平高低必然有所弊病,这就需要评审机构在考量论文时形成一个科学的方法,尽量做到论文评审的科学性。

  1.2在职称评审中存在假冒伪劣

  现行职称评审政策中,对各类各级专业技术都有一定的定性与定量的要求,这对于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起到了应有的积极作用。但是为了争取评审职称,一些人盲目追求数量,如自己花钱出书、论文写作等早已不是新闻。

  1.3任职资格评价体系不尽合理

  重硬指标,轻软指标。职称评审中对学历、资历、计算机、外语、论文等硬指标易把握,对实际工作能力、工作水平、业绩等软指标较难把握,特别是不同专业的工作水平和业绩,难以用统一的指标权衡。传统的评委投票透明度不高,导致评审尺度不好把握,这样就给评审埋下了隐患。水平、能力、业绩等软条件也难以通过一定的标准体现出来,很容易挫伤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进取心。

  1.4人为因素的影响

  在职称评审中有几个环节,基层单位初评、公示、推荐,上一级评委会组织专家评审,行政主管部门组织最终大评委会通过,每个环节都要进行民主投票,但其中难免有一些评判者把个人恩怨掺杂其中,以个人的兴趣、好恶来决定投票结果,在这种人为因素参与其中的情况下,评审结果难免会有一些偏颇。

  1.5重科研,轻教学

  在职称评审过程中对论文、著作和主持教科研项目的数量都有明确要求,但对教学质量、教学态度和学生评议等没有体现在其中。学术水平仅是职称评审的一个重要把握条件,但不应该是决定性的条件,学术水平只是反映学术水平高低的一个指标,它不能反映出个人的工作能力和教学质量情况。另外,学术水平的数量与学术水平的高低也没有必然联系。有些教师对教学工作敷衍了事,把很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编写著作和论文中,仅是按照职称评审条件去准备材料。重科研、轻教学,导致结果就是成果多者上、成果少者下,最终搞科研者名利双收、重教学者劳而无功。很多教师不愿多上课、不愿专心认真上课,导致对教学不重视,安心搞教学的人越来越少,长此以往必然影响教学质量,影响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

  2对策分析

  鉴于现行高校职称评审制度所反应出的上述一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影响了教师队伍的发展,严重挫伤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因此,为了规避职称评审中的疏漏,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消融现行职称评审制度所导致的问题。

  2.1论文方面

  (1)不硬性规定论文数量,而应该将课时量、教学质量、学生评价、督导评议等和教学息息相关的指标定为必要指标。这样不仅可以促使教师乐于教学,而且能自觉地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2)建立论文的科学评审制度。职称主管部门应建立职称网上申报系统,然后将所有职称申报者发表的文章公示权威网站上,让全社会参与监督;要求每个专家对申报者职称论文进行实名评论,使专家在评审中受到监督。

  2.2严格参评者申报材料审查

  要加大审查力度,既要严查学术成果的数量、质量,也要审查其真伪,想方设法摒弃评审中的假冒伪劣现象,提高职称评审公平性和含金量,维护职称评审的严肃性。

  2.3细化量化标准、增强可操作性

  要认识到制定细化量化标准是评审工作走向科学化的基础。要尽量使工作业绩、业务能力等抽象的难以量化的软指标具体量化以易于操作,便于衡量。建议将评审指标分解为学历、资历、论文、教科研成果、工作数量和质量、师德师风、工作表现等方面,再综合考虑讲每一项再细化为若干项,按百分制赋分,通过细化量化评审标准,把抽象的条件具体化,使评委可以对照评审标准评审,这样更易达到共识,以避免评审中评委们各执一词、难把握标准的情况,较客观公正地评价人才。

  2.4加大评审监督力度

  加强评委会作风建设,克服主观作用和人为因素干扰。评委投票采用记名方式,既便于监管,又能增加工作的透明度。此外,对职称评审中出现的不正之风和违纪行为,要严肃查处。在职称评审过程中,要公开透明。及时公示职称评审的相关信息,增强职称评审的公开性和公正性。

  2.5考试答辩与评审相结合

  逐步实行以考代评是职称评审工作科学化的发展方向,可以考试、述职、考核、答辩相结合,以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可以有效制止投机取巧、弄虚作假行为。对初级职称的评审可直接采用考试的方法;对中级、高级职称的评审,可采用考试、述职、考核、答辩相结合的办法。采取考评结合的方式,不仅要有较强的评审团队与周密的科学组织,还要制定《考试大纲》和建立《题库》,形成一套规范化的制度,保障评审工作顺利进行。从而避免人为因素的干扰,最大限度的做到评审的准确性和公平性。

  2.6加强职称评审工作的监督管理

  上一级纪委要全程参与评审过程之中,同时要设立监督考核组织,全程参与评审各环节工作之中,监督检查评审行政机构及评委能否严格遵守有关规定。设立复议机构,对未通过评审者实行告知制度,通报其评定结论及结论作成的原因,给申报者一个寻求复议的机会。

  2.7加强评审的组织管理

  职称评审主管部门要做好评审工作的计划安排,要合理安排评审时间,使评委有充足的时间审查申报材料,充分讨论,科学评判申报人的学术水平及能力。

  职称评审工作曾经受到过广大教师的欢迎,它彰显了党对教师队伍建设的关心,体现了教师自身价值,满足了教师成长成才的需要。职称评审工作既是教师要求进步的内在需求,也与每一位教师的自身利益息息相关。但职称评审工作,必须勇于创新,特别是在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当下,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出现新情况、新问题的背景下,更加要求我们必须以高度负责和用于改革的精神,善于把创新勇气和求实态度结合起来,紧密联系高校实际,优化、细化、量化评审工作的相关内容,形成全面系统的制度,使职称评审工作逐步走上更加科学运行的轨道。

  作者:贾涛来源:读与写·教育教学版2014年4期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