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特殊教育论文

特殊教育职称论文推荐评审(共3篇)

2023-12-11 21:09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第1篇:专业人才队伍素质特殊职称论文推荐


  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工作,是专业技术人员关注的重点,是人才队伍建设开发的有力手段,在人才评价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国有企业如何科学公正的做好职称评审,发挥职称评审在人才通道建设中的作用,就需要积极推进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工作创新,完善评价体系,量化评价标准,规范评审程序,突出能力和业绩,充分发挥职称评审的评价和激励作用。

  一、夯实基础,确保职称评审工作规范化

  1.强化评审组织建设。为适应企业发展需要,不断创新评审组织体系,逐步实现评审工作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一是坚持分级管理建设。根据国家相关部门授予的评审范围和权限,企业组建相关工程和政工等系列高、中级评委会,授权企业二级单位组建工程系列中级或初级评委会。二是坚持优化结构,建立专家库,在企业人才库中,优选业务水平高、工作经验丰富、公道正派、品行端正的人员组成职称评委专家库,担任评委会专业组成员,人数不少于评委会人数的2倍。同时,根据人员和岗位变动的实际,及时补充调整,实行动态管理。在召开专业组会议前,随机选派专家出席会议,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

  2.健全工作制度。围绕人才成长通道建设,及时修订完善相关制度,形成用制度规范评审程序,用制度约束评审行为,用制度保障评审质量的长效机制。一是注重规范性。要定期修订完善企业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工作规定,使评审程序、方式方法、评审管理等符合国家和相关部门的总体要求。二是注重实用性。制定《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工作中试行量化评价工作的办法》,主要选取学历、资历、发表的论文论著、成果奖励、荣誉称号、送审论文评阅结果、年度考核情况、专业组评议情况等评价指标进行量化评分。同时区分不同评价指标在评审工作中的重要性,以达到规定的高级或中级任职资格评审基本条件为基准点,并根据质量和数量级的变动情况,区分层级赋予不同的分值,按照量化评价总分及各评价指标的量化评分累加计算,具体计算公式为:H=∑Li(其中:H是量化评价总分,Li是各评价指标量化得分)将量化评分结果供评委会在评审工作中参考,提高评审质量和公信度。

  3.搭建服务平台。任职资格评审过程中,不断优化服务措施,搭建服务平台,为专业技术人员提供服务。一是开展政策解释服务。每年组织各单位相关人员学习文件精神,坚持把政策解读、规定办法宣传作为工作重点来抓,通过召开会议、转发文件等方式进行宣传,确保政策宣传不漏一个,不缺一项。二是开展申报提醒服务。重点关注符合条件人员的申报,对在规定时间内符合条件未申报的人员,及时提醒,做到不漏报、不晚报。三是开展网络下载服务。将职称文件、评审要求、结果公示等定期发布在企业信息门户通知公告栏上,并提供表格下载,提高工作效率。

  二、创新模式,注重职称评审工作实效性

  1.提高评审要求。在国家职称评审有关政策框架内,结合企业实际进行调整完善,注重能力和业绩导向并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主要是各环节把关严,晋升比例、业绩考评、论文质量及答辩等提高标准和要求。一是控制指标总量。根据岗位设置,优化职称晋升总量控制指标,实现评聘平衡。综合企业专业技术岗位设置和专业人员状况,合理测算当年度晋升职数申报比例,尽可能使各层级职称人数比倒与岗位比例相近,为岗位聘任打好基础。同时企业下属单位要根据专业技术岗位设置和现有岗位人员聘任情况,统筹考虑各专业工作需要、人员结构及近年绩效考核情况,择优确定推荐年度晋升申报人员。相关责任部门要认真把好资料审核、业绩审查和考核推荐意见关,授权下属单位推荐委员会要根据业绩、专业水平考评情况组织推荐,为企业总评委会把好第一道关。二是抓好答辩环节。答辩是职称评审工作很重要的环节,为专家与申报者之间交流和辅导提供了一个面对面互动的平台。一方面检验了申报者的专业水平、能力和业绩,另一方面也为申报者提供了解惑答疑的机会。答辩包括论文答辩和业绩答辩。论文答辩可根据实际需要开展全面审报人员答辩或主要针对审报人员的送审论文有一个专家认为不具备或两个专家认为基本具备申报资格水平的情况,组织论文答辩。同时,要求每一位申报人员就近五年来的业绩情况进行答辩。业绩答辩过程既是评价环节,更是教与学的过程,不但检查论文是否抄袭,而且更重要的是考查申报人员专业技术功底,促进申报人员专业技术水平和总结提炼能力的提升。

  2.突出能力与业绩。注重能力与业绩导向,提升评价要求。为解决“说”与“干”两张皮,促进专业技术人员履行职责,日常管理注重夯实基础。企业通过修订完善岗位说明书,对各层级专业技术人员制订任职条件要求。评审过程注重单位考核评审和推荐,在统筹强化岗位管理、聘任管理和队伍建设的基础上,认真对申报者的思想品德、工作态度、知识水平、专业能力、工作实绩和潜力等情况进行综合考核评价,对申报者的相关材料进行认真审查核实,并如实出具考核推荐意见,择优推荐专业知识水平高、业务能力强、日常表现好、业绩突出的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同时,对在艰苦环境工作、新装置或重大项目建设中表现突出且符合破格条件的人员,准予破格申报,发挥职称评审对能力强、有本事、实干的人员激励的导向作用,不拘一格选拔培养人才,服务于提升人才队伍整体素质。

  三、评聘结合,发挥职称评审作用

  职称评审工作是人才队伍建设系统工程中的子系统,要充分发挥其能动作用,就必须根据企业和员工的需要,做到评聘结合,发挥职称评审在实际工作和自身发展方面的作用。

  1.评与聘相结合。职称评审要与自身实际工作相结合,防止职称与自身工作脱节,出现评到未能聘到。要充分根据专业人才的专业和工作实际做好引导,确保审报专业职称与自身工作相符合;对岗位变动要及时做好职称的转评,使职称评到都能及时聘到,以充分调动专业人才参与评审的积极性。

  2.聘用与考核相结合。一是职称聘用后要有一定的薪酬激励,要根据企业的实际制定相应的岗位薪酬晋级或晋档政策,在物质上给予一定的奖励。二是聘用与考核结合。要根据聘用后签定的聘用协议,每年进行绩效考核,通过考核查找不足,制定改进措施,实现素质的持续提升。

  四、构建联动。促进人才队伍素质不断提高

  构建职称评审与其它工作有效对接、协调发展的联动机制,创造条件,完善激励政策,调动专业技术人员努力学技术、学业务,促进人才队伍素质上台阶。

  1.评审与培训开发相结合。通过职称评审工作,强化两者间有机结合,一方面是准确把握企业人才队伍素质现状,了解培训需求;另一方面及时发现人才队伍素质薄弱环节,实时反馈信息,调整培训方式内容。依托“以带促学”平台,将职称评审工作与“导师带徒”有机融合,开展专家与专业人才间的“一问一答”、“经验传授”、“学习督查”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优化人才成长环境。建立“共享互学”平台,倡导“人人当老师、人人当学生”的理念,按照“人人备课、人人授课、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要求,由专业骨干人才讲解职称论文中涉及的装置优化及技术改进措施,充分调动专业技术人员成才的积极性。

  2.评审与通道建设相结合。按照企业经营、专业技术、技能操作三支队伍建设工作的要求,如何搭建好人才成长通道,职称评审是一个重要的平台。在岗位竞聘中,将职称评审转变为对专业技术岗位任职资格的评价,以任职资格作为履行专业技术和管理岗位职责的必要条件,结合能力素质与工作业绩,实现“总量控制、竞争择优、能上能下、动态调整”。

  3.评审与职业生涯规划相结合。在分析人才队伍的职称状况的基础上,帮助和指导各类专业人才制订个人“职称晋升计划”,和“个人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根据制定的目标组织培训,为专业技术人员职称晋升和素质提升提供帮助。企业根据每年引进大学生的实际情况,把职称工作前移,在毕业生入职教育时增加职称评审政策和职业生涯与企业发展的相关宣讲,宣传因业绩突出而破格晋升的员工事迹,使他们丰富对自身的职业生涯的认识,增强通过职称评审提高自身素质的意识,促进企业人才队伍素质不断提高。

  作者:张兴永来源:经济师2012年6期

  第2篇:浅议高校职称论文推荐评审工作


  就我国目前现行职称评审政策在一定时期内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思想意识的开放,现行职称政策的弊端也渐露端倪。体现出了政策本身不完善、评审方法存在一些缺陷,或多或少地也妨碍了职称评审的严肃性和公正性,本文就职称评审方式提出一些看法。

  高校职称评审工作是人事工作中一项十分复杂和重要的工作,该工作政策性强、纪律性强、受众面广,是否做到公正、公平、科学、合理关及到广大教工的工作积极性、创造性和切身利益,也关系到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对推进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尽管我国目前已有一套相对完整的职称评审制度,但在具体的执行中,却反映出一系列的问题和不足,例如缺乏缺乏对论文审查的科学制度,人为参与对评审结果影响严重、评审过程不公开透明等问题,使现行职称评审工作缺失了一定的公平性、公正性和严肃性。本文针对职称评审工作中现存的问题及现象,作些粗浅的分析,并提出改进的初步构想。

  1存在的问题

  1.1论文存在重数量、轻质量的问题

  (1)重数量、轻质量。论文不仅作为职称评审重重要评审参考条件,还规定了论文发表数量,如果没达到文件要求的数量,就没有申报的资格权限。这就导致为了能尽快晋升职称,想方设法写论文,只管数量、不顾质量。用发表论文的数量来权衡学术水平高低,形成了论文越多越好的误区。由此很多教师论文数量上去了,可是质量大多是滥竽充数。(2)缺乏对论文审查的科学制度。以论文考量学术水平高低必然有所弊病,这就需要评审机构在考量论文时形成一个科学的方法,尽量做到论文评审的科学性。

  1.2在职称评审中存在假冒伪劣

  现行职称评审政策中,对各类各级专业技术都有一定的定性与定量的要求,这对于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起到了应有的积极作用。但是为了争取评审职称,一些人盲目追求数量,如自己花钱出书、论文写作等早已不是新闻。

  1.3任职资格评价体系不尽合理

  重硬指标,轻软指标。职称评审中对学历、资历、计算机、外语、论文等硬指标易把握,对实际工作能力、工作水平、业绩等软指标较难把握,特别是不同专业的工作水平和业绩,难以用统一的指标权衡。传统的评委投票透明度不高,导致评审尺度不好把握,这样就给评审埋下了隐患。水平、能力、业绩等软条件也难以通过一定的标准体现出来,很容易挫伤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进取心。

  1.4人为因素的影响

  在职称评审中有几个环节,基层单位初评、公示、推荐,上一级评委会组织专家评审,行政主管部门组织最终大评委会通过,每个环节都要进行民主投票,但其中难免有一些评判者把个人恩怨掺杂其中,以个人的兴趣、好恶来决定投票结果,在这种人为因素参与其中的情况下,评审结果难免会有一些偏颇。

  1.5重科研,轻教学

  在职称评审过程中对论文、著作和主持教科研项目的数量都有明确要求,但对教学质量、教学态度和学生评议等没有体现在其中。学术水平仅是职称评审的一个重要把握条件,但不应该是决定性的条件,学术水平只是反映学术水平高低的一个指标,它不能反映出个人的工作能力和教学质量情况。另外,学术水平的数量与学术水平的高低也没有必然联系。有些教师对教学工作敷衍了事,把很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编写著作和论文中,仅是按照职称评审条件去准备材料。重科研、轻教学,导致结果就是成果多者上、成果少者下,最终搞科研者名利双收、重教学者劳而无功。很多教师不愿多上课、不愿专心认真上课,导致对教学不重视,安心搞教学的人越来越少,长此以往必然影响教学质量,影响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

  2对策分析

  鉴于现行高校职称评审制度所反应出的上述一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影响了教师队伍的发展,严重挫伤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因此,为了规避职称评审中的疏漏,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消融现行职称评审制度所导致的问题。

  2.1论文方面

  (1)不硬性规定论文数量,而应该将课时量、教学质量、学生评价、督导评议等和教学息息相关的指标定为必要指标。这样不仅可以促使教师乐于教学,而且能自觉地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2)建立论文的科学评审制度。职称主管部门应建立职称网上申报系统,然后将所有职称申报者发表的文章公示权威网站上,让全社会参与监督;要求每个专家对申报者职称论文进行实名评论,使专家在评审中受到监督。

  2.2严格参评者申报材料审查

  要加大审查力度,既要严查学术成果的数量、质量,也要审查其真伪,想方设法摒弃评审中的假冒伪劣现象,提高职称评审公平性和含金量,维护职称评审的严肃性。

  2.3细化量化标准、增强可操作性

  要认识到制定细化量化标准是评审工作走向科学化的基础。要尽量使工作业绩、业务能力等抽象的难以量化的软指标具体量化以易于操作,便于衡量。建议将评审指标分解为学历、资历、论文、教科研成果、工作数量和质量、师德师风、工作表现等方面,再综合考虑讲每一项再细化为若干项,按百分制赋分,通过细化量化评审标准,把抽象的条件具体化,使评委可以对照评审标准评审,这样更易达到共识,以避免评审中评委们各执一词、难把握标准的情况,较客观公正地评价人才。

  2.4加大评审监督力度

  加强评委会作风建设,克服主观作用和人为因素干扰。评委投票采用记名方式,既便于监管,又能增加工作的透明度。此外,对职称评审中出现的不正之风和违纪行为,要严肃查处。在职称评审过程中,要公开透明。及时公示职称评审的相关信息,增强职称评审的公开性和公正性。

  2.5考试答辩与评审相结合

  逐步实行以考代评是职称评审工作科学化的发展方向,可以考试、述职、考核、答辩相结合,以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可以有效制止投机取巧、弄虚作假行为。对初级职称的评审可直接采用考试的方法;对中级、高级职称的评审,可采用考试、述职、考核、答辩相结合的办法。采取考评结合的方式,不仅要有较强的评审团队与周密的科学组织,还要制定《考试大纲》和建立《题库》,形成一套规范化的制度,保障评审工作顺利进行。从而避免人为因素的干扰,最大限度的做到评审的准确性和公平性。

  2.6加强职称评审工作的监督管理

  上一级纪委要全程参与评审过程之中,同时要设立监督考核组织,全程参与评审各环节工作之中,监督检查评审行政机构及评委能否严格遵守有关规定。设立复议机构,对未通过评审者实行告知制度,通报其评定结论及结论作成的原因,给申报者一个寻求复议的机会。

  2.7加强评审的组织管理

  职称评审主管部门要做好评审工作的计划安排,要合理安排评审时间,使评委有充足的时间审查申报材料,充分讨论,科学评判申报人的学术水平及能力。

  职称评审工作曾经受到过广大教师的欢迎,它彰显了党对教师队伍建设的关心,体现了教师自身价值,满足了教师成长成才的需要。职称评审工作既是教师要求进步的内在需求,也与每一位教师的自身利益息息相关。但职称评审工作,必须勇于创新,特别是在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当下,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出现新情况、新问题的背景下,更加要求我们必须以高度负责和用于改革的精神,善于把创新勇气和求实态度结合起来,紧密联系高校实际,优化、细化、量化评审工作的相关内容,形成全面系统的制度,使职称评审工作逐步走上更加科学运行的轨道。

  作者:贾涛来源:读与写·教育教学版2014年4期


  第3篇:谁来整合毕业经济这块“蛋糕”


  美容、简历包装、新潮服装、告别聚餐,诸如此类的毕业消费,造就了偌大一个潜在的毕业经济市场。然而,从中却也折射了当代大学生向就业市场冲刺的无奈。

  引子

  剥开毕业消费的表皮

  “怎么,你不相信吗?大学最后一学期,我比平时多花18000多元。”上海某学院的小孙一字一顿,“大笔大笔地花钱是有快感的,毕业前我隐约感受到了这种快感,虽然夹杂着www.yulu.cc心痛。”找了份合资企业的好工作使即将离校的小孙喜不自胜,“我总算明白了,最in的生活感觉最high”。

  她告诉记者,这些钱主要用在找工作时要买的衣服和化妆品等物品上,再就是请朋友们吃饭,“近来这10多天就是大家请来请去,我都好久没去食堂吃饭了。我还换了手机,一年前的那只手机太难看了。当然了,照相就只是小case了。”

  上海大学的小王告诉记者,来自安徽农村的他最后一学期比平时多花了3500多元。找工作去了一趟杭州,面试前还买了一套质量好一些的西服。为此,他现在都欠着外债。拿着毕业证书、学士学位证书和派遣证的他满脸春风:“欠这点钱是值得的,一辈子就这么一次,我从来没有觉得不应该用这钱。”他还告诉记者,毕业前多花5500元在毕业生中间只属于中等偏下的水平。

  记者在调查式采访中发现,对最敬重的老师、最铁的朋友、最喜欢的异性,毕业生大都会选择去吃一顿作为最后道别的晚餐。你来我往,形成了一个连环套。一名毕业生开玩笑说,他们近期的恩格尔系数到达了历史最高点。

  记者在一些大学附近的餐馆转了转,显而易见,餐馆迎来了黄金期。老板和员工们忙得团团转,大声得近乎夸张地吆喝着;大厅内人声鼎沸,客人很多,其中学生占了近一半。尤其令记者意外的是,那些原本处于生意淡季的火锅店,现在也高朋满座,火爆异常。

  一位菜馆老板喜滋滋地告诉记者,他近期的营业额比平时至少翻了一番,全体员工正鼓足了劲儿发起决战。

  这位老板很专业地说,在校园附近经营餐馆就像股市,总是在震荡中运行,学生毕业就是绝对的利好消息,促使生意强劲反弹,随后,肯定会大幅回落……

  看来,这不仅仅是一道风景线,剥开毕业消费的表皮,会见到更多的启示……

  常规支出项:包装

  【整容】

  在经过多次反复犹豫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应届毕业生李莉还是走进了某医院的整形外科门诊。对于她的到来,医生颇感意外,尽管在两天前预约时李莉已经说明了自己的要求——只是想除去脸上的几个雀斑而已,但是医生还是惊异于她的年轻和漂亮。李莉告诉医生,就业竞争实在是太激烈了,尤其是对于女生;她的很多同学早就行动起来了,像雀斑、黑痣、青春痘,甚至是眼袋,都在彻底清除的范围内。因为一直犹豫不决,她才拖到了今天,“本来我也不觉得自己需要这么做,但是如果别人都做了,就会显得你的条件差一些。况且你知道,应聘时的第一印象有多重要!”

  其实,李莉除去了不起眼的雀斑后,看起来并没有什么明显的变化,“但是,我现在又自信了很多。”李莉强调说。

  为了在竞争中尽快脱颗而出,吸引更多的注意力,追求完美面容便成了现阶段毕业生们的首要任务。

  【装备】

  “在几千人里应聘成功,很有一种明星的感觉。”中国人民大学四年级学生章小丽说,“在学业几乎无法包装的情况下,或者有时候学业也无法成为衡量的唯一标准时,外表的包装就显得特别重要。”

  在宿舍里,她们目前的主要话题就是交流“应聘时的发型和服饰”。“经过互相参考和设计,我们会选择一家比较知名的美容美发院去做头发;刚刚剪过的头发通常不太自然,因此要等待一星期左右,此时的头发才是最佳状态。”

  除了为头发煞费苦心,买应聘时穿的服装、皮鞋,甚至连书包都要特别讲究。“往往是在一个商场选中了包,而衣服和鞋又不满意,等到最后全部相中了,王府井、西单、百盛、赛特也几乎跑遍了。”章小丽说,“算起来,一个人怎么也得买三套衣服吧,到不同的单位应聘,要求的风格也是不一样的。质地当然要好的,怎么也得是千元一套的吧。这不算过分了,我们班还有人花几千元钱专门定做呢。”

  在校园里,软硬包装已经成为每个毕业生公开的秘密。“硬包装”包括手机、PDA、艺术型的报名照,女生还要额外加上化妆品,呼机对于每个学生已经是人手一机,手机如果急需,买是“随时”的;据统计,“硬包装”的费用通常在4000元左右。“软包装”的费用因人而异,主要是为了在应聘时尽快引起企业兴趣。给头脑进行“快速充电”的费用,比如参加各种求职技巧讲座、参加各种证书培训、从各种渠道查询招聘信息等。

  【别出心裁自荐书】

  不久前,成都某大学外语系研究生刘灿的“惊人之举”引起了社会关注。在她送给一家涉外公司的求职应聘材料中,有一本120页厚内含60张照片的写真集,里面有她身着泳装、短裙、长裙、高领衫、低胸外衣等各款服饰的照片。

  对于外界的议论,刘灿很坦然:“我学的是翻译专业,但是对公关工作很有兴趣。我不觉得这样做有什么出格。写真集能够从全新的角度推荐我自己,用人单位完全可以从中体会出我的素质和品位,以写真集代替文字游戏式的自荐内容不是更轻松、更客观吗?何况我只是想把写真集作为我联系工作的第一批自荐材料,如果单位有兴趣,我会进一步提供更多、更详细的个人资料。”

  在北京大学,学牛们的毕业自荐书摆放到一起,更像是广告设计大赛的场面:铜板纸、压膜纸、暗纹纸,生活照片、实习照片、校园风光照片,成绩表、推荐信、个人简历、实习日记……设计形式应有尽有。而封面的标题则更是学生们大显身手的好机会:“相信我,没错的”、“给我一个机会,还你一个奇迹”、“选择我,你最明智”……诸如此类的广告语比比皆是。

  有特长的人则更是拿出了“绝活”:AV、PPT等电子简历。他们在刻录机上把自己的简历制作成光盘,背景音乐、声音、画面一应俱全。“虽然现在已经不是‘一招鲜,吃遍天’的时候了,但是总能多吸引一些注意力吧。”深谙此道的杨洋说。

  【学校家长同消费】

  “北大才子明日空降羊城”、“人大才子明日挺进羊城”,发行量极大的《羊城晚报》的“求职天地”连续整版刊出了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包括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在内的应届毕业生的个人简历。据悉,这是到目前为止全国最大的大学生求职广告。

  人大学生就业服务中心的老师表示,“效果好极了”,“广告见报的第二天,我们就接到了30多个用人单位的联系电话。”

  在中国人民大学,到处都可以看到有关就业指导讲座的海报。类似“星途求职讲座”和“有效信息查询渠道”这样的培训不仅使该校的学生趋之若鹜,外校的学生也匆匆赶来,就连大三学生也都在旁听“热身”,4个小时的讲座无人中途退场。

  北京师范大学就业指导中心除了召开座谈会给学生发放就业手册外,还聘请专家专门对学生就业进行全方位指导,其中包括应聘策略、交谈技巧、服饰搭配、心理调整等。

  “就业是他们走向社会的第一步。虽然现在已经不像我们那个时代了,不会对一份工作从一而终,但是这第一步还是很关键的。”家长王林名说,“虽然家境一般,但是我会尽我所能的。”

  其实,对于就业分配大战来说,“包装”充其量只能算是一场演习而已。而如果只是在“演习”阶段就已经搞得自己筋疲力尽,后面的竞争只能不战而退了。

  对于如此大宗的“毕业消费”,家长和学生一致认为“非常必要”。“毕竟是一辈子的大事”,已经为孩子花去了近万元“包装费”的王林名说,“我们家是普通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但是如果孩子需要,我会想办法支持他。”

  助学贷款迷途

  教育是投资,读书要花钱,读大学开销更大。在上海不少大学校园里,一些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连最基本的学费和生活费都难以保证。为了帮助这些大学生,早在1999年,中国就推出了由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承办的国家助学贷款,国家财政还设立了助学贷款专户资金,为贷款学生提供50%的贴息。助学贷款既能帮助贫困学生“用明天的钱,完成今天的学业”;又可以给银行带来一定收益,真可谓一举两得。然而,令人不解的是,这项业务启动至今,一直像一杯温吞水,始终热不起来。更令人尴尬的是,一些借了助学贷款的大学生毕业离校后,竟然把还钱的事忘得一干二净。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今天这样的局面?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最早开展国家助学贷款业务的高校之一,也是申请贷款学生人数最多的学校之一。在学生工作处的这间小小办公室里,挤满了申请新一年助学贷款的学生。工作人员被围得水泄不通,一些性急的同学索性将门板当课桌,填写申请表。面对眼前的景象,很难让人相信国家助学贷款会热不起来。然而,中国银行上海分行调研室副主任肖瑞林告诉记者,事实的确如此。

  肖瑞林(中国银行上海分行调研室副主任):“去年年末到现在,一直有一种说法,叫助学贷款两头热。一头是以学校为代表的学生,作为这个主体的一个方面,是热的;还有一头热,是政府;当中的银行,是冷的。说白了,是‘鸡肋’还是‘肥肉’,应该说这是不言而喻的。”

  国务院1999年作出高校扩招决策,目前全国各类高校在校生已超过1600万,而困难学生的人数约占在校生的20%左右。其中经济特别困难的要占10%,也就是160万人以上。正是为了解决困难学生读书难的问题,政府在1999年推出了助学贷款,但是开办至今,全国约有230万困难大学生获得贷款,累计已审批合同金额约250亿元人民币。既然学生、学校和政府都非常积极,对于银行,国家助学贷款为什么是“鸡肋”,而不是“肥肉”呢?关键还在于助学贷款的还款问题。

  肖瑞林:“因为银行缺乏比较可靠的还款来源,确确实实,学生作为一个借款人,本身就缺少经济实力,那么这对银行的利益来说缺少保障,目前的不良率全国大概是10%左右。”

  据业内人士介绍,目前在中国的个人消费贷款中,住房的贷款额最大,但贷款不良率却不到1%,与此相比,国家助学贷款的不良率无疑高得惊人。而造成不良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就是国家助学货款缺乏有效的担保。

  曹娟(上海交通大学学生工作指导委员会主任):“1999年开始实行国家助学贷款以后,工商银行要求找担保,而贫困学生,从我们掌握的实际情况来看,主要是来自一些边远地区、西部地区,或者是农村。这些学生只身来到上海,确实很难找到一个具有上海市常住户口、经济收入稳定的担保人。”

  穷学生初来乍到,哪里去找担保人?无奈之下,一段时间内,学校和教委只好承担起了担保人的角色。但实际上,这种由机关或者政府部门扮演担保人的担保,都是形同虚设,并没有实际作用。

  为了帮助更多贫困学生获得贷款,2000年国务院转发了中国人民银行制定的《关于助学贷款管理的若干意见》,在大学生中率先开展信用助学贷款。也就是说大学生们可以用个人信用作担保,获得贷款。这样做当然降低了贷款门槛,方便了学生,但在全国个人信用征信系统没有建立的情况下,银行的经营风险实际上大大增加。不仅如此,由于大学学费不断增加,学生贷款额度随之上升,还贷压力也有增无减,银行风险也因此又加了一层。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例:一般专业一年学费在5000至6500元之间,学生生活费每年为4000元,按最低标准计算,生活费加学费,学生一年的贷款额是9000元,四年就是36000元,再加上利息,学生毕业后,在四年内大约要还四万元左右,每个月基本上在一千元左右,这样的还款额,在相对较紧的就业形势下,对银行的风险不言而喻。简单说,从投资风险和回报看,银行并不划算。既然缺乏诚信已经是个社会问题,受过高等教育并不能帮助大学生免俗。各地不断传来一些大学生有意赖账的坏消息,真让人尴尬。学生可以一溜了之,学校的大门还得开,不得已,一些学校不得不承担起向学生追讨欠款的一部分工作。

  曹娟还说:“我们目前的手段就是这样几种:一种是电话。根据学生毕业时留下的家庭电话,就业单位的电话,和本人的电话,进行查找。第二种方式就是通过学生毕业时,在学校校友录里的一些联系方式如email,进行联系。第三种方式,就是常见的通信方式,向学生原有单位或者是家庭进行联系。我感觉,这些方式,个别操作还可以,如果是大面积的话,可能不是我们能够承受的。

  然而即便是“个别操作”,学校仍然会碰到许多无奈。教师为人师表,老追着人讨债,实在不是个事儿。在学校开展追讨工作的同时,为了确保学生还款,不少银行赶在贷款学生毕业离校之前,就开始了工作,也算是未雨绸缪。复旦大学学生活动中心,获得国家助学贷款的应届毕业大学生正在同工商银行进行还款确认。按照有关规定,借款学生最迟必须在毕业后四年还清所有助学贷款。因此,在毕业离校前,大学生们要同银行就还款的具体计划达成协议,更要向银行通报毕业后的去向。

  显然,银行为了减少不良贷款,已经做了不少工作。但一旦出现逾期不还的现象,银行对欠款人显然缺乏有效的制约手段。根据国家有关规定,银行有权将不讲信用的欠款学生的姓名、身份证号码和违约行为在报刊、电视等新闻媒体上公布,但出于种种原因,学校并不愿意这么做,至今还没有一名违约学生的姓名在新闻媒体上出现。

  沈鸣华(复旦大学学生工作部副部长):“从学校来讲,或者从银行来讲,这种做法还是比较慎重的,因为对贷款学生来讲,他的违约现象到底是什么原因,你必须要把它搞清楚。对故意不还的,存心赖账的学生,我们是赞成用这个手段来进行曝光的,但必须慎重,要对这些学生有充分了解以后,再进行曝光。”

  被市场化“运作”的论文

  毕业论文、学年论文、职称论文……不管前面的定语怎么变化,论文始终是评定一个人的学术及综合能力的重要标准。可这些论文居然都可明码实价、讨价还价地买卖得来。记者在百度搜索引擎输入“毕业论文买卖”,竟然出现了31.3万条内容提示,这难道也是毕业经济吗?

  一张印刷精良的名片,用金色网线勾了边,上面的内容更是引人注意“你需要本公司为你的学位、职称助一臂之力吗?你辛苦写成的论文需要寻找买主吗?我们愿做论文买卖的坚实桥梁!”

  措词虽含蓄,有条理,但塞在上海高校各宿舍门里的这张名片,其实质只不过是论文贩卖的宣传单——买卖知识和买卖别的商品一样,需要广告、推销,当然还有价格:普通学年论文:200元/篇;本科学位:500元/篇;专科:400元/篇;硕士、博士论文:面议;进修生论文:面议。看起来,不仅分类详细,而且根据难易程度确定了价格,很符合经济规律。

  按照名片上面的呼机号,我联系了这位“李先生”的××公司的策划人。他回电非常迅速,几句简单的问答之后就说:“我们约时间面谈啦!”

  在华师大后门的咖啡馆里,几乎是凭本能,我立刻判断出哪位是“李先生”。因为,在一群衣着随便的大学生中,身上西装笔挺,头发纹丝不乱的“李先生”是很突出的一位。

  听说要的是历史学博士论文,“李先生”的脸色很诚挚,他说:“这可不好办。”他拿出一本小册子,往我眼前一晃,说,“你这种论文,不可能拿一篇现成的,只能现找人写,写出来还不知能否一次过关,修改就要几次,你说麻烦吧?”他的话很内行,以至于我连连点头。他再次沉吟了一会儿,开口道,“这样吧,我保证交一篇合格的论文给你:现在我开始找作者,三个月交货,算你5000块怎么样?”这次轮到我张大嘴巴:“太贵了吧?”

  显然“李先生”听惯了这话,他不慌不忙地笑道:“我告诉你,一点也不贵。第一,你这种论文属于‘定做’,我得替你联系人,寻找合适的作者;第二,这篇论文花的时间长,慢工出细活,不像本科生论文,两三天我可以出货;第三,你这种论文不好通过,我肯定还要帮你修改,以保证质量,你想想看,有这几种因素,我能便宜到哪里去?”……

  “论文枪手”都是他在硕士中发展的,因为这个“档次”的人最合适,对付本科论文是小菜一碟,又能够把博士论文凑合出来,加上要价不太高。他已经在几个不太热门的系(历史、哲学、中文、社会学等系)里都发展了枪手,他们分别帮他操作各种论文。

  在“李先生”的客户群中,有两类人最受欢迎,一种是进修班的,这种班上的学生都是社会上有钱而缺乏写论文能力的人,找到他之后,只能“任他宰割”,而且他们不太在乎钱,双方往往顺利成交;第二种是本科生,本科生的论文要求质量不高,论文题目又都很“大众化”,很容易拿两三篇论文改改就成交,一下就能拿到几百块。

  他又介绍自己不仅能做中介,一些拿不准主意的顾客还请他策划论文题目。“李先生”得意地说自己大学毕业已有五年,本来在一家小企业当宣传干部,天天上下班,无聊又没钱。后来帮低年级的老乡写了一篇毕业论文,没想到还得了“优”。从此一发不可收拾,走上了论文买卖之路,现在他已经是各大高校的“名人”了,找他做这个买卖的,每天都有三四个人,尤其是到毕业临近时,2、3、4月都是高峰期。

  在网上随便找一个“搜索引擎”,敲下“买论文”或“论文网”的字样,很快会出现十几个相关的网站,只要注册成会员,交一定的费用,查找资料或要求买现成的论文并不是件困难的事,有的网站上还设立了招商银行“一卡通”的账户。

  看网站公布在顶端的每日点击数,并不是很小的数目。看来,论文买卖的市场绝对不小,而畅通少约束的网络更助长了这种“贸易气氛”。

  与此同时,我还惊讶地发现了打击论文抄袭的“好汉网”,这是上海师大法商学院教授何云峰自费办的。他声称“真正的好汉是讲义气的,绝对不应该做抄袭剽窃的事情。”“好汉网”可以提供很多服务:防止一稿多投、进行作品被剽窃认证、出具不良学术行为证明、作品一旦上网登记,凡被抄袭都可以凭借网上的“反剽窃”系统进行监控。

  虽然“剽窃”和“贩卖”并不全然相同,但“好汉网”的存在毕竟给论文买卖敲了一记警钟。可奇怪的是,“好汉网”的点击率并不高,比专业论文买卖网低多了。也许,这就是市场的反映吧?

  毕业消费的市场

  毕业前后那几天的高校校园,“毕业消费”高潮迭起毕业酒宴,师生同举杯;告别舞会,同窗共蹁跹……觥筹交错,歌舞劲健,好不热闹。

  热闹岂止在校园?几乎每一所高校附近的餐馆、舞厅都是门庭若市,生意火爆。每到傍晚时分,或三五知己,或两三同乡,相聚饭店畅饮。那些未得“近水”之利的“楼台”也不甘等客上门,干脆把一张张“优惠广告”贴进校园,招徕生意。

  莘莘学子难得如此潇洒。一位来自贫困地区的同学说,家里经济条件差,紧巴巴过了四年“苦行僧”生活。去年开始靠做“家教”积了点钱,就是为了毕业前能应酬应酬。再说自己就将进入“产出期”,下月便可拿到2000元的月薪,难得“阔”一下,不算过分吧?

  这是一种颇有代表性的心态。大学毕业意味着这一消费群体将由“输血型”转为“造血型”,强烈的自立感激发了他们的消费冲动。而他们的年龄特点又决定他们必然追求前卫新潮的消费。

  显然,眼下的“毕业消费”形式已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杭州一位学生说,大多活动仍是老一套,上舞厅唱卡拉OK、跳迪斯科已提不起大伙多大的兴趣。杭州有那么多风景名胜,完全可以借景点搞一点有新意的主题性活动,那种特定的场合、特定的心情,肯定会给大家留下美好的回忆。

  一些学生反映,“毕业消费”看上去似乎很热,但还只是限于餐饮、娱乐这一圈子里。浙江大学一位姓金的学生干部说,同学们都想穿着学士服在校园里留影,可是不知道到哪里去租借。也有的同学想制作一张碟片,把自己大学时代的学习、生活片段真实地记录下来。然而商家好像还没有看到这种需求,有的学校只得请计算机专业的同学自己动手制作。当然只能记录一些集体活动的大场面了。更令不少学生大伤脑筋的是买不到称心的纪念品。大学生活四年,师生情深,同窗谊厚,临别互相馈赠当在情理之中。苏州大学的小刘反映,商店里的各种礼品很多,但作为毕业时赠送的还是《纪念册》、《同学录》那几种,单调又老套,叫人拿不出手。

  废品回收者“盯紧”毕业生。毕业了,在大学里几年积累下来的各种用品当然不可能全都带走,因此能扔的扔,该卖的卖。一些废品回收者把目光盯向了这些毕业生,他们有的竟全天在校园里“守候”。“回收废旧书籍”的广告也贴到了一些校园里,还留下了联系电话,承诺可以上门服务。这些旧书回收者,以五六角钱一斤的低价回收毕业生的旧书后从中挑选出好的,又公开摆起了旧书摊再出售。

  复印简历乐坏了复印店。每年毕业生离校前夕,高校附近的打字、复印店的生意总是格外红火,毕业生就业简历、毕业论文的打印复印,让复印店的人员手忙脚乱。记者在多家高校附近看到,学校附近的复印店几乎每家都是人满为患。

  一名男生告诉记者,不算简历,在毕业前他光打印毕业论文就花费了60多元,前期先要打印复印论文参考资料;论文写好后要打印出来给指导老师修改,每次修改后还得拿回来重新打印,他的论文修改了五次,光是论文修改阶段就花费了几十元打印费。

  需求即商机。每年的大学毕业生数以百万计,他们是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这是一个很大的市场,如果商家无视他们特殊的消费需求,就会白白错失许多商机。

  “毕业消费”的主体无疑是学生,可学生背后还有家长,那是更具潜在消费能量的群体。如何拉动家长们的消费?南京的陈先生说,国外的有些做法可供借鉴。陈先生的儿子是在美国读的大学,毕业前夕,校方寄来请柬,邀请家长参加孩子的毕业典礼。尽管一切费用均得自理,陈先生觉得盛情难却,还是应邀前往。到了那里一看,他大吃一惊,学校周围的宾馆、饭店家家爆满,都是赶来参加毕业典礼的学牛家长,甚至还有他们的至亲好友。典礼举行那天,毕业生一律头戴学士帽身穿学士服,家长们个个身穿礼服,大家欢聚一堂,同庆同贺,隆重热烈的场面令人难忘。

  国外的做法在中国是否行得通?记者就此征询多位大学生的家长,几乎是众口一词:大学毕业是孩子一生中的大事,我们家长多少年操心操劳不就是为了这一天?只要学校发出邀请,我们肯定会去。一位经济界人士认为,如果家长们能参与到“毕业消费”中去,那将对商业、餐饮、旅游、交通等行业产生相当明显的拉动作用。这种潜在的消费需求,值得商家好好去研究、去引导。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