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职业教育论文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现状调查的实证

2015-12-16 15:40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为了解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核心能力[1]的培养现状以及用人单位对高职学生的要求,本课题组对长沙市的三所高职类院校 学生(机电、物流、警院,以我院为重点)和有相关学校学生就业或实习的单位进行了调查访谈。涉及政法机关、物流、机电、销售、广告等多个行业。调查走访的对象是在这些单位实习或工作的高职学生以及这些单位的部门主管或主要负责人。

  一、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现状

  本次对高职学生的问卷[2][3]调查采用纸质问卷和电子问卷两种形式进行,回收有效纸质问卷83份和电子问卷52份,共135份,并对部分毕业生进行了随机访谈。

  (一)学生对职业核心能力的了解

  在关于“您对职业核心能力的了解”上,选择非常清楚和比较清楚的占15.6%,听说过,有点了解的占40.7%,没听说过的占11.1%;在“您了解职业核心能力的渠道”中,选择互联网的占63.7%,学校课堂的占21.5%。说明了绝大部分学生对职业核心能力缺乏了解,学生在校期间接触这方面的训练比较少,学校对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不够重视,缺乏专门培训。

  (二)学生对自身的能力和发展前景的认识

  学生在评价自己的职业核心能力中,普遍认为较强的是人际交流能力占78.5%和与人合作的能力占59.3%。认为最弱的是外语运用能力占94.1%,其次是信息处理能力占76.3%和数字应用能力占70.4%。可以看出学生对自身能力的认识既有认识不足、自视过高的一面,又有比较客观的一面。

  在“您是否清楚自己的职业方向”中,选择非常清楚的占15.6%,不太清楚的占58.5%,不清楚的占26.9%;在“您希望进入的单位”中,选择公务员单位的占25.9%、事业单位的占29.6%和国营企业的占18.3%;在“您求职时考虑的因素”中,选择报酬的高低的占32.6%,符合我的特长能力的占27.4%,符合我个人的兴趣的占25.9%。说明高职学生对个人的职业愿景较高、职业取向是不明确的,择业标准和观念主要以个人为中心。

  在“您求职时遇到的困难”中,选择没有工作经验的占43.0%,对单位要求不了解的占25.2%,与人交流能力差的23.7%。在“您求职成功得益于”中,选择与人交流能力强的占56.3%,专业能力强的占23.7%,了解用人单位要求的占13.3%;在“影响您职业发展的主要不足”中,选择专业知识不足的占32.6%,人际交往能力欠缺的31.1%,缺乏创造力的占13.3%。这些说明大多数学生对自身的特长能力认识不清楚,对企事业单位用人要求不了解,欠缺实际操作能力,“与人交流能力”倍受重视。无论是求职还是职业生涯中,学生认为最重要的二项能力是“专业知识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说明高职学生越来越了解职业核心能力的的重要性,并注重自身职业核心能力的提升。

  (三)学生对职业核心能力获取的情况

  在“您在工作中是如何获得这些能力的”上,选择日常工作与活动中的占62.2%,实习与实训的占17.8%,单位培训的占13.3%;在“您在校时是如何获得这些能力的”中,选择学校开设的就业指导课的占62.2%,而其他的诸如听讲座、参加招聘会、参加相关的社团活动、某些任课老师提及的共占41.7%,而选择通过学校专业培训的没有一个;在“在校期间哪些活动能提升这些能力”,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参加社团活动的38.5%、担任学生干部的35.6%、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25.2%;说明高职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的获得主要靠平时的积累,大多数高职院校没有开设专门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课程,学生的职业教育还是以就业指导课(课时较少,按要求为38课时,椐调查访谈结果,有些学校实际开设不到20学时)为主,其他活动形式为辅,没有专门的职业核心能力培训课。

  二、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现状

  对用人单位的调查采用纸质问卷和访谈,调查的的对象涉及政法机关、物流、机电、销售、广告等多个单位,以服务行业为主,共回收有效问卷35份以及部分访谈记录。

  (一)用人单位对高职学生的评价

  在“单位最需要的员工是”中,选择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技能的占57.1%,专业技能以外的综合素质能力的占42.9%;在“贵单位高职高专员工比例”中,选择高于三分之一的占28.6%,“低于四分之一”的占20.0%,“介于两者之间”的占51.4%;在“贵单位最注重员工的五项能力”中,从多到少依次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占100%,人际交往能力的占88.6%,自主学习能力的占80.0%,团队合作能力的占68.6%,创新能力54.3%。说明了这些机关、企、事业单位最需要的仍然是有一定专业技能,动手实践能力较强的员工,而专业技能以外的综合能力已越来越受到用人单位的重视;用人单位对高职高专学历的人才使用没有偏见,而在基层和一线岗位更愿意聘用高职高专学历人才,只要综合素质高、具有一定专业技能,高职学生与本科生一样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

  (二)高职学生在单位中的工作状况

  在“高职学生与本科生相比,有哪些优势”中,选择服从工作安排的占68.6%,动手能力较强的占54.3%,工作心态较好的占34.3%;在“高职学生与本科生相比,有哪些不足”中,选择创造能力不强的占71.4%,专业理论知识较差的占57.1%,团队合作能力欠缺的占31.4%。这说明了相对于本科生而言,高职学生能够服从工作的安排,实际操作能力也比较好,能安心本职工作。但他们的创造力和理论知识较本科生有很大的差距,发展前景不如本科生。68.6%的用人单位认为高职生就业竞争力一般,57.1%的单位负责人认为目前高职生只能够胜任简单工作,仅34.3%的认为高职生能胜任较高级的工作。在“对目前在单位工作的高职学生总体评价”中,选择“基本满意”的占82.9%,影响评价的主要因素是综合素质特别是创新能力较弱。

 (三)用人单位对高职学生的能力要求

  在人才需求上,用人单位除学历文凭和资格证书要满足条件外,更要求学生具备一些“能力素质”。在“贵单位招聘员工最注重的素质”中,排在前面的依次是敬业62.9%、责任57.1%、合作54.3%、诚信51.4%、创新42. 9%。说明许多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并不是很注重专业背景,而是更加强调职业道德、职业责任以及与客户交流沟通、协调的能力,遇到问题时能发挥自己的潜能来解决问题。许多用人单位认为个人综合素质和工作态度比学历和资历更加重要,更加注重员工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把个人的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团队精神、创新精神等隐性能力视为不可或缺的因素。

  三、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高职学生的职业期望与自身能力的矛盾

  调查显示,不少学生过分相信自己,存在对自身的专业知识和能力高估的情况,在应聘求职时,为突显个人能力而夸夸其谈,选择职业及岗位仅凭个人兴趣爱好,对薪金、待遇要求高,工作中稍有不如意就频繁跳槽等等。这种择业观,就业观和就业心态在大学生就业本已非常严峻,而职业核心能力又相对较弱的高职学生自己人为地增添了许多困难,严重影响高职毕业生的择业与就业。因此,高职学生在入职前,首先就要认真分析自我,正确评价自我,只有面对现实,摆正心态,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不足,才能正确地为自己谋到一份合适的职业。其次,要想在职场快速立足并站稳脚跟,也必须对自己有一个全面、深刻的认识。并根据自身兴趣、爱好、专业方向、能力大小等,进行自我分析、评价,了解自身在职业核心能力方面的优势与弱项,发挥自己的潜力,筛选出急需培养提高的能力,才能制定出真正适合自身的职业发展目标。

  (二)用人单位的要求与高职学生的现状之间的矛盾

  这一矛盾主要表现为:一方面是用人单位求贤若渴,需要大量高技能、高素质(以职业核心能力为主)的综合应用型人才,但结果常常是有好岗位却找不到合适的员工。另一方面是高职毕业生因为他们在职业核心能力方面的不足,为求职东奔西走却又常常遇挫,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工作或岗位,严重制约了他们的职业发展。这一矛盾还在日益凸显。因此,高职学生在学校学习时就应注意提升自己的职业核心能力,因为这种能力绝大部分是无法突击准备的,主要靠平时点点滴滴的积累和养成[4]。

  (三)高职院校的定位与用人单位的要求之间的矛盾

  这一矛盾主要表现为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与地方、行业经济发展脱节[5]。目前,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在发展过程中盲目追求规模效应;专业设置及招生数量主要是根据学校特点、容量、考生人数,而不是社会对不同类型、不同岗位的人才需求量,盲目求大求全;人才培养目标上只重视专业技能,忽视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而企业需要的是德才兼备的,既要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又要有较强的综合素质和社会应变能力的人才。这一矛盾也说明,目前高职院校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开发与训练的认识严重不足。从课题组走访的几家高职院校来看,有些学校的个别领导和老师甚至不了解职业核心能力,能够认真开展职业核心能力教学,并安排有专门教师和保证足够课时训练的没有一家,学校开展职业核心能力教学与培训基本停留在文件上,真正落到实处的较少。

  以上就是这次调查走访所反映出的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以及本课题组的一点浅见。选取的样本并不普遍,分析也不一定恰当,但我们管中窥豹的初衷并没有变,只希望能给高职院校和学生带来一点启发。

  参考文献:

  [1]张琼.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论[M].同济大学出版社,2010-12.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