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5-0013-03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我国高等农业院校在应用创新人才的培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对高等农业院校的应用人才培养标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对发达地区而言,欠发达地区在人文观念、历史文化积淀、经济条件、教育水平等诸多方面呈滞后性,[1]这决定了欠发达地区高等农业院校要结合自身优势和条件,建立一种符合自身发展规律的应用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变革的过程中,高等农业院校与企业共建教学基地,这对学校的应用人才培养和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都十分必要。
一、欠发达地区高等农业院校与企业共建教学基地的必要性
1.高等农业教育发展规律的要求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欠发达地区高等农业院校不能脱离社会发展培养各种类型人才。为此,高等农业院校的办学目标、发展定位、培养模式和评价标准等均要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予以体现。[2]而实习作为人才培养全过程的一个重要阶段,能实现学生带着校内所学的专业知识直接面向岗位、面向社会,让学生能结合本专业将来从事工作的岗位要求进行动手实践操作训练。学校和企业共建实习基地等于给学生提供一个专业训练的机会,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可以丰富学生的社会知识,同时规范的实习基地可以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为学生知识框架的建构起到积极作用,从而进一步丰富高等农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内涵。
2.高等农业人才培养改革的需要
人才的培养质量的提高是高等农业院校生存和社会发展要求的结合点。人才培养策略的调整与改革,涉及到专业调整、教学模式的变革,直到教育观念发生改变。在人才培养结构的调整中,校内培养条件的完善和规范的外部实习基地是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如果缺乏良好的校外教学实习基地,没有规范的实习条件,就会导致农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加剧学生的就业问题,影响高校的正常人才培养进程。欠发达地区高校的经济条件无法像经济条件好的地区院校那样,可以通过自身的条件建立完善的校内外实习基地,达到对学生实践能力的系统训练。所以,欠发达地区的高校在不具备优势条件的情况下要通过各种途径与企业共建实习基地,充分利用企业的设备优势和条件优势来实现对学生能力的提高。
3.高校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需要
实习是学生的专业学习与未来工作的一个过渡阶段和交接点。学生在实习基地受到企业有丰富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的熏陶。通过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在现场对学生进行培训,让学生经历真实的生产流程和实际操作等,使学生能将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岗位实际结合起来,使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认识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也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与以后的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2]并实现逐渐将知识转化为现实的能力。当前,适合高等院校对接的企业很多,并且许多企业拥有先进的设备条件。学校应根据专业特点和社会需求情况,致力于与符合自身学科特色的企业共建校外实习基地,根据市场需求培养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
4.企业实现自身持续发展的需要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之间的竞争过于激烈,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人才的竞争,所以很多企业积极通过各种途径寻找吸引人才。企业通过与高校共建实习基地就是在学生上学阶段把企业的自身理念传递给学生,同时利用企业自身的设备条件和技术条件培养需要的人才,这是一种人才竞争的手段,是与其他企业进行的一种隐性竞争。企业积极把握机会与高校合作,并通过高校的文化素养提高企业的精神内涵,这也是企业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需要。
二、欠发达地区高等农业院校与企业共建教学基地的问题
在我国农业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高等农业院校的毕业生就业前景非常广阔,高校和企业合作前景特别良好,但还有一些问题客观存在,需要在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的努力下才能解决。深入研究可以看出,我国的校企合作教育研究许多都是以高职院校作为对象,高等农业院校的学校和企业合作教育模式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相比还是比较薄弱,我国高等农业院校实行校企合作共建基地还存在一些问题。
1.高等农业院校对于实践教学的重视不够
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多数高等农业院校的实践教学环节还存在一些比较严重的问题,特别是一些和农业生产发展相联系比较紧密的学科,例如农学、动物科学等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如果只是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简单地进行理论的教授和灌输,对于促进学生掌握知识并不能体现出特别明显的作用。现实生活告诉我们教室里不能种出水稻、黑板上不能养出猪,因为只有理论的掌握而没有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学习并不能完全掌握学习内容,特别是在以后的实践工作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学校对实习阶段不够重视,根本谈不上应用型人才培养。同时,由于有效的人才供给,企业不可能有强烈的与农业高等院校共建实习基地的意向。
2.高等农业院校与企业实现合作的力度不够[3]
在学校和企业合作的过程中没有相应政策和机制能够吸引企业进入学校合作,缺乏办校进厂的行动和决策,高等农业院校与企业的合作属于浅层的合作,学校和企业的合作流于表面化。从而使学生在企业中实习的身份不是特别明确,企业并没有按照自身的规范制度对学生进行严格的管理。学生也并不把自己视为企业的员工而进行严格的自我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学生难以学到有用的东西。由于高校与企业的共建比较薄弱,除了共建一些简单的设施外,校企在共同进行教材开发、共同培训教师等方面的合作都比较少。而校企合作依靠共建基地建立研究中心,进行新产品开发、技术创新则更难。企业和农业高等院校本来应该互相取长补短,充分发挥出各自的行业优势,形成优势互补,但现实中显然合作不够。
3.高校和企业合作的教师队伍建设不成熟
高校和企业合作中需要一支在技术上拔尖的人才队伍,即具有一支优秀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因为在农业高等院校中没有条件也不可能把所有教师都培养成为能够既懂科学研究又可以给学生上好课的实践专家。目前有很多高校在师资队伍建设的过程中,提出要培养出全能型的教师,其实这种做法相对来说是比较片面的。在知识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教师队伍的建设也需要相应改革,但是就
现实情况而言,很多高校没有抓住和企业合作的机会来进行队伍建设。同时企业对于技术工人(师傅)的培训也不太到位,不应该是盲目而应该是有选择性去培训。这就要求高等农业院校在满足自身需要的同时要有效配合企业进行队伍的相关培训。就这一点而言,培训员工水平的高低和学生实习的效果有非常直接的联系,培训的员工水平高了,也就可以给学生帮助了。
4.高校和企业合作共建教学基地的投入不足
农业院校没有充足的资金进行全面的投入,而企业的资金投入力度也小,造成在合作的过程中教学基础设施落后,教学条件跟不上,实践水平和实际工作有不小的差距,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和企业的合作就很难达到有效的目的。此外,一些教师或高校的内部单位为了短期利益“各自为战”而与企业进行短期表层的科研合作,没有那种以学校为主、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的校企合作,这样一方面造成高校与企业资源的共享不足,另一方面造成企业的资源利用率偏低,反映出校企在管理上投入精力偏少,缺乏有效、全面和完善的管理。
三、欠发达地区高等农业院校与企业共建教学基地的对策
欠发达地区经济和文化发展相对落后,要解决这些问题,学校和企业应发挥应有的作用,需要高等农业院校探索出与企业合作促进发展的新模式。
1.政府要为学校和企业合作提供支持
高等农业院校和企业是共建教学基地的两个主体,也是发展校企合作的两个核心。但是在合作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学校和企业都难以解决的问题,这就需要政府的参与和扶持。同时在合作的过程中企业往往由于无法见到短期效益出现退缩的问题。这就需要政府能够通过制定相关的政策进行调节,例如,企业在共建实习基地的过程中进行了大量的资金投入,解决学生的实习问题,那么国家就可以通过减免企业税收对企业进行补助。这样就可以使国家、企业和学校三方都得到好的发展。从这一方面来看,国家在学校和企业的合作中起了支撑和保障的作用。
2.高等农业院校和企业要建立互信合作机制[4]
由于观念和机制不到位,现在的学校和企业合作还是一种浅层次的合作,或者可以说是表面化的合作,因此,构建互信合作机制对于协调管理较为迫切。首先,校企双方不管是学校领导、企业领导,还是基层的员工都要加强对校企合作的理念的认识,要明确学校与企业合作的基本措施和原则、思路和目标。在学校和企业的合作中要实现制度完善化、管理的系统化、操作的规范化要求,同时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基本原则。至于合作方式,可采用共同建设的形式,或是股份制合作的形式。[3]其次,在校企合作中实现利益互惠互利要体现在多个层面,对于高校而言,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要通过有效的方式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优秀人才,确保学生能力实现提升。对于企业而言,在这个过程中有自己的利益目标,那就是获得一些新理念和新技术。高校和企业或是技术方面的输出和输入,或是资金方面的输出和输入,但是不管是何种模式,最后的目的就是有效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
3.高等农业院校要构建有效的合作运行机制
高等农业院校要责成相关的管理部门牵头,明确各自的职责、权利,探索与企业建立管理层次清晰、由权威性和代表性的机构进行规范管理的企业发展模式。要围绕农业人才培养的特点,主动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实践模式体系。要结合专业特点与企业一道完善基础设施;结合教学基地特点共同努力编制、修改和完善相关的指导手册;结合封闭与开放的实习管理实际完善合作企业接纳学生顶岗实习的相关管理制度;结合学生专业对就业能力培养要求,建立与农业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实践教学的发展监控体系,保证实习的教学质量,形同时,高等农业院校结合学生的成长特点和岗位发展要求,不断增加适应农业科技发展和农业水平提高的新内容,使基地可以为需要技术服务的农民提供高层次和全方位的服务。同时要不断与企业扩大合作的领域和范围,特别是在人才培训、科技推广、技术培训、科学研究等方面开展全方位的合作,真正达到双赢的目的。通过相关的管理机制,保证这种合作模式长久发展和良性运行。
4.高等农业院校要与企业建立质量评估机制
高校和企业进行积极的强化合作,学生实践的质量是主导。学校应运用自身的优势来弥补企业缺乏理论内涵的不足,企业也应做到在发展的过程中将新的技术和理念和学校共享。教学基地建设必须都要把实践质量摆放在重要的位置,建立评价机制。评价应该重点放在考量高校与企业单位合作教学基地是否促进双方的发展,特别是对学生能力的发展,要考察是否能够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教学环境,让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真正学会本领,实质接触到企业的运行发展;要评价基地的运行是否扩展学生知识面,是否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5.校企共建教学基地要培养优质“双师型”队伍[6]
人才是保障一切活动有效进行的主要因素,所以高校和企业在合作中要积极有效培养出一支高效的带教队伍。这是校企合作实现既定目标的首要保证和关键性因素。高等农业院校应以此为主要的突破口,积极促进队伍建设,不断提高高校教师的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实践指导教师要积极吸收社会上先进的思想人才理念实现为学生服务。同时,高校在合作中也要积极培养或培训企业人才,不断给企业技术人员传授最新的技术和更新他们的知识储备,促进企业人才的教学水平和能力提高,从而在根本上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为更完善的校企合作建立稳定的发展桥梁。
6.校企共建教学基地应着眼企业建立辅导员制度[7]
辅导员在大学期间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学习生活指导的重要成员。企业管理人员有丰富的管理经验,同时他们也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具有很强的操作能力,这些对学生都有很大的帮助。因此,可以通过制定相应的制度措施,由企业管理人员担任学生实习辅导员并深入到学生中加深双方的交流和互动,这不但可以扩大企业在学生群体中积极的影响力和凝聚力,让学生更深层次感触企业文化,帮助学生更好地将专业理论和企业实践相结合起来,同时更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帮助更多的学生在本行业实
现就业。
参考文献:
[1]杨一芹.欠发达地区高等职业教育评估体系的构建[J].教育理论研究,2004,(12).
[2]刘正远,段玉玺,吕杰,等.农业院校农科教合作校外教学实习基地建设实践[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42-45.
[3]张影.高等农业院校实践教学校企合作模式的研究[J].农业与技术,2012,(9).
[4]张渊,余建,程超.高职院校校企合作途径探索[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4).
[5]刘正远,段玉玺,吕杰,等.农业院校农科教合作校外教学实习基地建设实践[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42-45.
[6]王宇.关于校企共建教师教学团队的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09,(9).
[7]盛馨,熊富强.高等农业院校校企合作教育的内涵新解及模式创新[J].中国农业教育,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