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

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的产业联动模式的构建分

2015-10-24 09:20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要: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的产业联动既包括地区间的产业对接,也包括产业从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的地理空间转移,本文枚举了区域产业联动中的对接与转移模式,并阐明欠发达地区如何根据不同区位优势选择特定模式与发达地区进行区位优势组配,实现区域利益增长。
  关键词:产业联动;欠发达地区;发达地区
  一、区域间产业对接模式
  按照产业对接的方向和对接环节可以把产业对接模式划分为垂直、水平型、市场型产业对接,在每一种产业对接模式下还可以进一步划分为不同内容、不同方式、不同目标的对接模式,具体内容视研究对象而定。
  1、垂直型产业对接模式。
  在这一模式下,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的相同产业可以建立垂直型产业联动,是基于产业链垂直联系而发生的产业联动过程。产业垂直联动的基础是产业内垂直分工,即在生产同一种产品的过程中,按照价值链或生产环节上的比较优势,从生产组织上把技术密集工序与劳动密集工序在空间地域上分开。产业分工和产业链上下游合作是区域联动的原因,这种联动模式是位于价值链和生产链上不同环节的经济主体之间发生的联动,其基础是地域分工。
  2、水平型产业对接模式。
  水平型产业对接是指企业之间基于相互信任而在技术、信息、市场等水平层面上形成的的合作与联动,其中交互式学习、知识创造和分享、邻里关系共建和社会文化根植是其核心内容。在水平型产业对接中,虽然产业的互补性仍然得到体现,但区域之间基于信任的合作竞争和技术扩散与共享是这一联动类型的主要特征,而这些特征是基于产业链合作的垂直型产业联动所缺乏的。水平对接是相对高级的联动模式,产业联盟是水平型联动的主要表现形式。
  3、市场型对接模式。
  在对外开放过程中,发达地区企业通过实施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在开拓国内外市场、建立销售网络上积累了丰富经验,创立了数量较多的产品名牌,企业产品设计和市场开拓能力已处于相对较高水平。欠发达地区企业可主动挂靠发达地区的企业集团,或与其合作,借用其销售网络与品牌运营经验,把自身具有地区特色或具备比较优势的产品逐步培育成品牌产品,实现开拓外部市场的目标。
  二、区域间产业转移模式
  (一)按照产业转移的类型分
  1、成本导向型转移模式。
  成本导向型转移是以降低成本为主要目标的一种产业转移模式。企业的经营成本主要包括土地、资本、劳动力和技术等具有不同流动性的要素成本,地区间转移是在比较成本优势的诱导下,进行异地发展。发达地区产业发展进入成熟期后,产业空间集聚程度上升,土地、劳动力、资本、能源配置等要素供给不足,集聚负外部性日益增大,阻碍产业进一步发展。因此,不论是从产业升级的内在要求,还是从成本增加的外部压力来看,发达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及出口加工型制造业都有必要向内陆地区转移,实现本地区的产业结构优化。而从承接转移地角度来看,承接这部分产业可以有效地解决劳动力就业问题,为本地经济增长做出贡献。
  2、扩张性产业转移模式。
  在这种产业转移模式中,向外转移的产业在原区域仍属于成长型产业,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占有较高的市场份额。但由于该产业技术水平低,导致其资源集约度不高,产业增长必须依靠大量的资源投入。为维持区域可持续发展,政府鼓励企业以占领外部市场、扩大产业规模,或充分利用目标区域的投资、技术等生产要素等为目的,进行产业转移。这种类型的产业转移一般集中在目标区域的传统优势产业,因为相较于目标区域其他产业,转移的产业技术梯度更高、更具优势。
  3、配套衔接型转移模式。
  配套衔接型转移模式是一些产业通过引进其龙头企业,建立起产业集聚效应,从而吸引大量相互配套产业链企业来投资落户的一种产业转移模式。这类产业转移的目的是加工企业出于与大企业集团形成更加紧密联合体的需要,按大企业集团扩张发展的要求,到大企业集团生产基地投资办厂、就近配套,从而有利于及时获取生产信息、调整产品结构。与此同时,配套衔接型企业也节省了运输费用,降低了生产成本。
  (二)按照转移的空间组织形式分
  1、转移园模式。
  转移园模式是准备承接产业转移的地区在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或土地总规确定的建设用地中,划出一定面积的土地,规划建立转移园区,并把转移园区建设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平台,对接当地的优势领域。大多数转移园区按照“政府主导、商会组织、企业实施、市场运作”的原则,实现产业集群或产业链的转移。从广东省的转移园建设经验来看,主要有三种建设模式,一是转出地为主导的合作模式,如中山火炬(阳西)产业转移工业园、东莞石龙(始兴)产业转移工业园;二是以转出地政府委托开发的合作模式,如中山(河源)产业转移工业园;三是以转入地政府为主导、转出地政府支持的合作模式,如和平县福和产业转移工业园等。
  2、共建园区模式。
  共建园区模式是在政府层面由共建双方政府根据各自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在优势互补、资源共享、集约化发展,利益双赢的前提下,做好产业转移布局规划,有序引导产业转移。从实践来看,这一模式的另一特征是建立企业化运作机制,引入社会民间资本在产业承接园区所在地注册成立联合开发公司,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的原则负责共建园区的公共配套设施建设,这种合作模式突出政府牵线搭桥与发挥社会资本共建产业发展平台的作用。例如江苏的江阴—靖江园区主要由江阴经济开发区出资在靖江成立投资有限公司负责操作,园区经济事务由江阴经济开发区负责,社会事务则由靖江委托园区管理。
  (三)按照产业转移的空间距离分
  1、渗透式产业转移模式。
  渗透式产业转移主要是指产业发展存在梯度差异、地理位置相邻的区域,通过梯度高的地区向梯度低的地区逐步转移成熟产业,实现各自的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它一般需要具备以下条件:一是产业转出地与承接地边界接壤,产业转移空间较近,转移半径一般在一小时车程左右;二是转出地与承接地存在较大的经济落差,一旦交通等瓶颈障碍被打破,就会引发产业转移;三是转出地区产业发达并出现一定程度的饱和。

 2、跳跃式产业转移模式。
  跳跃式产业转移主要是指地理位置不相邻的地区,由于产业承接地创造出具有吸引产业移出地企业的有利条件,使得高梯度地区企业跃过相邻地区而向产业承接地转移产业的现象。跳跃式产业转移的特点是产业转移半径较长,往往要跨越若干行政区划,产业转移具有明显的空间跳跃的特点。一般来说,传统产业主要采取梯度转移方式,主要着眼于与地理邻近和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地区,跳跃式产业转移则以资本密集型、技术型产业、市场开拓型产业转移为主,更注重承接地的交通区位、资源、技术、人才、研发能力、市场潜力等综合条件。
  三、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间的产业联动模式选择
  1、具有工业基础、市场潜力大的欠发达地区县,可以采取水平对接与市场对接的模式,与发达地区的产业集群形成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关系。
  1)产业联盟模式。
  产业联盟通常是大量相同产业或相关产业的企业为了追求产业间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以一个主导产业为核心,以及其密切相关的支撑机构自发联合在一起,形成利益共结的联盟。随着发达地区经济发展逐步进入工业化后期与后工业化阶段,原有的工业尤其是轻型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将下降,逐步发展成为区域技术创新、贸易、金融服务等中心,发达地区的极化效应减弱,梯度转移力度将进一步加大,可在欠发达地区的新兴工业集群的发展基础上,与欠发达地区在区域产业间的技术、物流、金融服务等水平合作上增强合作,通过组建产业联盟,结成优势互补、风险共担的长期合作关系。
  2)品牌—制造扩展模式。
  品牌—制造扩展型模式主要是拥有品牌产品和销售网络的发达地区企业把产品生产基地向其他地区扩展,以品牌为核心资产实施资本扩张,创建大公司或企业集团,在欠发达地区新建或收购产品制造企业。随着发达地区制造业进入品牌与制造分离的时代,“外包生产”逐渐成为产业发展的新型方式,欠发达地区企业可与大品牌建立“品牌+制造”的合作方式,把品牌、资金和先进的管理与欠发达地区的土地与劳动力优势相结合,达到互利双赢的目的。这一对接模式主要适用于已经形成较大影响力品牌效应,且在区际分布上具有明显梯度的产业之间的合作。
  3)“销地产”对接模式。
  “销地产”模式主要是在产品的销售区域组织生产,然后在当地销售的模式,它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简化销售环节,增强企业的供应链能力。欠发达地区可以积极吸引发达地区优势企业直接在欠发达地区县建立生产基地,生产当地市场所需要的产品。通过这种形式的合作,不仅可以使企业降低运输费用和劳动力成本,实现市场拓展和低成本扩张,而且可以增加商品供给,满足当地的消费需求。目前,这种模式主要适用于轻工业领域中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制造加工业,由于受到技术、资金等影响,这些产业的生产大多集聚于东部发达地区。
  2、具有一定农业、工业基础,交通区位条件较好,但规模较小、生产性服务业配套较落后的欠发达地区,可以采取与发达地区产业垂直对接的模式,形成产业内分工的协作格局。
  1)特色农产品对接模式。
  欠发达地区县往往农业基础好,农产品资源丰富,蔬菜、畜产品、食品等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基本形成。可以通过向发达地区推行订单农业、会展农业及直供直销、连锁配送、网上交易等多种营销方式,培育经纪人、营销大户、专业合作组织等市场主体,加大对发达地区的农副产品输出,促进农产品销售网络逐步覆盖发达地区。组织欠发达地区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在发达地区设立窗口,通过采取有效的运营措施,让农副产品成为名牌商品。
  2)零部件生产基地对接模式。
  在企业成长过程中,为集中精力研发核心技术,部分拥有技术优势的发达地区企业将把自己的零部件或初级产品生产基地向内陆地区转移。欠发达地区县可以利用发达地区企业生产基地转移的机遇,寻找产业链的衔接点,建设发达地区大型企业的零部件产品配套基地,促成企业与龙头企业之间建立直接配套关系,加强与发达地区企业的合作。从产业来看,零部件生产基地转移型对接模式可以应用在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在资本与技术密集型的产业的合作上,如汽车、计算机和机器设备制造、家电等产业的合作。
  3)委托加工对接模式。
  委托加工是对外贸易发展中出现的一种贸易方式,主要表现为来料加工和来样加工,具体方式为由委托方提供原料或样式样品,加工方负责组织生产但不负责销售,将加工后的产品全部返还给委托方,委托方向加工方支付加工费。这一模式主要适用于发达地区的支柱型劳动密集型产业,这些产业往往在发达地区具有发展历史久,产品质量高等特点,对劳动力存在大量需求,欠发达地区可以利用自身的劳动力资源,通过委托加工的方式,加强与发达地区的合作。从产业来看,委托加工型对接模式可以应用在两地区纺织、服装、制鞋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对接上。
  4)产业与科技成果对接模式。
  科技成果与产业发展对接的方式多样,如正式与非正式对接、长期与短期对接。既可以是研究人员利用自己的科研成果创办新企业,也可通过专利技术许可和技术转让实现成果转化,还可根据自己的技术要求与高校联合开发或要求高校提供咨询服务等。欠发达地区企业的创新能力相对薄弱,在产学研合作上缺乏基础和经验,可采用委托开发、寻求科研机构咨询服务等对接模式,对适宜引入欠发达地区的高新技术成果,通过市场化方式实施技术嫁接,改造本地区传统产业,促进产业升级。如福建漳平市总投资5亿元的天守(福建)超纤科技项目,对接引进水性创新型绿色优质环保生态合成革、功能性无纺过滤新材料生态非织造布生产技术,建成后有望成为中国最大的鞋面超纤合成革生产基地,大大提升了该地区纺织产业发展层次。
  3、土地资源丰富、工业建设用地面积较为宽裕、交通区位优势比较良好的欠发达地区县,可以采取共建园区模式,承接发达地区因土地限制不能落地的大型工业项目。
  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共建园区模式具有多个优点:一是突破了以股权关系为纽带的企业产权制度的局限,转为技术合作、外包、战略联盟等非产权合作关系的本地化与属地化管理相结合的机制;二是突破了传统的“全能”型企业内部垂直一体化的分工模式,转为社会化的专业性分工,是一种富有效率的资源跨行政区整合的组织制度创新形式;三是共建园区产生的产值、税收,由所在地政府和引资方按比例分成,可以避免地方政府间为争夺税收资源而妨碍产业转移的顺利进行。近年来,“共建园区”的实践已在国内的地区间经济合作中取得成效和经验,形成委托包干合作模式、援建模式、托管模式、股份合作模式、产业招商模式等多种模式。

 4、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欠发达地区县,可以采取成本导向型转移与配套衔接型产业转移模式相结合的思路,承接发达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与资源加工型等传统产业。
  目前,发达地区向内陆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如纺织、服装、制鞋、家具、陶瓷等产业的转移虽然正在进行,但步伐却较为迟缓,其主要原因是发达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产业集群,在集群内形成了完善的产业链条分工,存在“区域粘性”,导致发达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的推力不足。另一方面,从制度环境方面来讲,欠发达地区制度发展滞后于发达地区,市场发育程度低,对外开放程度小,高素质的管理和技术人才严重缺乏,这些因素都一定程度制约了发达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欠发达地区县的转移。针对这些问题,在进行成本导向型产业转移时,欠发达地区县要着眼于发达地区传统产业的集群整体转移,立足于承接发达地区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整体搬迁目标,建设转移产业基地及相应的产业配套设施。二是要寻找与发达地区优势互补的对接点,确保特色突出、功能清晰,实现错位发展。可根据发达地区各类主导产业的前向、后向关联效应发展相关的配套产业,提高配套产业的水平和规模,加快形成与发达地区垂直层面的产业关联。
  5、与发达地区相隔较远的欠发达地区县,宜采取转移园与跳跃式产业转移模式。
  随着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间的道路、机场、邮电、通信、电力等互联成网,基础设施的大规模建设和完善,跳跃式产业转移的空间可行性已大为增强。目前,不少欠发达地区县已成功实施跳跃式产业转移模式。例如福建长汀县在既无资源优势又无区位优势的情况下,紧紧围绕制度创新,创新工作机制,充分利用本地劳动力资源丰富、积极承接泉州、石狮、晋江、南安等地的纺织业转移,引进南祥、利郎、安踏等一批知名企业,全力打造具有长汀特色的纺织区域品牌,基本形成以纺织产业为主导的纺织企业集群。长汀纺织产业占全县工业经济总量近6成,成为支撑全县经济发展的产业龙头。漳州诏安县通过通过整合资源,以国道324线为中轴,两头开拓,整合成占地15平方公里的闽粤边界经济协作“经济走廊”,初步形成以亿元项目为龙头、千万元项目为支撑的承接转移经济带。截至2010年,已有6个投资上亿元的粤商投资项目建成投产,在投资上千万元的53个重点工业项目中,由粤商投资的项目就占了32个。
  综上所述,欠发达地区在进行区域产业联动模式选择时,应根据自身在不同要素方面所拥有的区位优势,适时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产业转移与产业对接模式,在与发达地区经济的联系中进行区位优势组配,实现资源整合和优势互补。在模式选择上,既可以通过劳动力资源与发达地区的科技、资金要素和产业进行整合,也可通过产业整合,形成产业集群,实现专业化生产,以发挥各地区所具有的比较优势,实现区域经济利益的增长。
  参考文献:
  (1)叶森,区域产业联动研究——以浦东新区与长三角地区IC产业联动为例[D],2009,华东师大博士学位论文。
  (2)徐洪水,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模式与动因分析[J],西部金融,2011年第5期,50—51
  (3)林平凡等,产业转移:转出地与转入地政府博弈分析[J],广东社会科学,2009年第2期,33—37
  (4)《龙岩:科技支撑,红土地迎来新跨越》[N],福建日报,2010年11月2日
  (5)毛广雄,基于社会资本理论的产业转移研究:江苏南北共建开发区模式解析[J],人文地理,2010年第4期,91—96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