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师范教育论文

欠发达地区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和解决的范

2015-09-01 08:37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重点难点都在农村。在欠发达农村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教师的专业发展状况直接决定农村教育的质量。调研发现,欠发达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面临着一些问题。以居住地、工作状态、兼职、工资及工作调动等为主体的调研数据表明,居住地影响了工作状态,工资影响了工作状态,兼职影响了工作状态,进县城影响了工作状态,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导致了欠发达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欠发达地区农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以及教师付出艰辛的努力。
  一、缘起
  一般来说,欠发达地区,是指那些有一定经济实力和潜力,但与发达地区还有一定差距、生产力发展不平衡的区域。由于这些地区经济实力不足,难以为教育事业提供比较好的经济条件(除非在决策和行动上高度重视教育),这直接制约了这些地区教育的发展。为研究农村欠发达地区教师的专业发展状况,笔者对某欠发达农村初级中学(以下简称为A校)进行了调研。调研中,一个奇怪的现象引起了笔者的关注:初中某年级的一个班级,任教教师大多是具有中学高级职称、经验丰富的教师,但是这个班的现状(包括课堂教学)不尽如人意,学生不满意,领导也不满意的现状在学校私下里成为笑谈。
  为解析这一现象,笔者对教师专业发展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问卷如下:
  近几年调动进县城的老师数: 位
  (填表说明:1.居住地:指日常居住地,比如县城、学校和学校附近;2.工作状态:积极、一般、应付等;3.兼职:宿舍管理、门卫、实验室、图书馆、行政办公人员等;4.备注栏:未尽事项)
  基于对教师专业发展状况的调查,笔者的关注点主要在于居住地、工作状态、工资、兼职以及调动进县城五个方面。其中居住地、工资、调动进城数据是相对客观的;兼职虽是暗地里进行的,但这种现象长期以来一直存在,且大多是学校领导和教师心照不宣的状态;对工作状态的界定主要来自于学校领导在安排工作时教师们的接受程度(比如教什么课程、工作量大小、是否愿意当班主任等)、工作积极与否、工作业绩如何等,这一调查主要来自于学校管理层,其中一定程度上含有主观评价的成分。笔者试图对这五个方面的状况和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基于调研数据的分析,揭示欠发达地区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并提出对策。
  二、A校教师专业发展调研数据及其分析
  在对调研数据的研究中,笔者发现性别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班主任、行政办公人员等方面大致在基本合理的状态下,所以不作探究。本文主要探究居住地、工作状态、兼职、工资及工作调动五个方面。
  1.工资
  根据调研数据,A学校教龄26年的中学高级教师月工资3 124(实领2 827.89)元;教龄27年的中级教师月工资2 736.5(实领2 476.54)元;教龄15年的初级教师的工资2 209(实领约2 000)元;本科学历的初任教师月工资1 881(实领1 881)元。其中一些早就评上高级、中级的教师,由于当地经济欠发达,很多年并没有拿到相应职称的工资。即使是拿到职称工资的,也和发达地区同职称教师的收入相差不少。由于受当地条件的限制,一些工作很多年的教师至今未能评上发达地区教师早就评到的相应职称,比如教龄27年的有着符合中学教师资格要求的教师至今仍拿中级工资。同时,又由于A校还没有兑现绩效工资,与兑现绩效工资的地区相比,差距进一步拉大。
  2.兼职
  由于上课的积极性不高,很多教师选择做一些后勤工作,其中宿舍管理9人,门卫4人,实验室1人,图书馆1人。这样不需要太多人的工作岗位涌进了不少教师。这种情况有很多原因,一是一些教师经过很长时间的努力工作后,基本解决了个人的职称问题,在专业发展上缺失了继续前进的动力;二是年龄比较大的没有解决职称问题的教师,由于一些方面的限制,比如学历、教学科研、职称指标等,也缺失了进一步解决职称问题的动力,不愿潜心于教育教学;三是由于一些社会因素的影响,产生了一些不利于教师职业发展的想法和做法。
  在兼职方面,有一个现象在调研数据中没有体现出来,即一些教师在自己家里从事一些和农业生产有关的工作。因为一些教师的家属从事农业生产,他们会有一些精力牵扯在农业生产上。原来这是一些比较普遍的现象,现在的情形却有所改变,一些原本不从事农村生产的教师却由于其他原因(更多是经济原因)从事农业生产或其他经济活动。这种现象有很强的引导作用,使得其他教师看到这些教师的“成就”后心有所动。
  3.工作状态
  经过对A校教师的工作状态的统计,我们可以发现工作状态积极的有20人,占比28.2%,其中年轻教师9人,中层以上学校领导6人;一般48人,占比67.6%;内退1人;病休2人。需要说明的是,工作积极的20人还是存在着一些主观因素,因为被调研者在填写工作状态这项时会有一些主观倾向。在设计时还有“工作应付”一项,但没人填写,实际上据私下访谈,应付的教师还是占一定的比例。在工作积极的20人中,年轻教师9人,中层以上领导6人,其余5人。作为学校骨干力量的中年以上教师工作积极的少得可怜,这种现象直接决定了A校发展的很多问题,比如由一批高职称的教师承担主要教学任务的某班成为学校的笑谈;长期形成的以老带新的教育和教学局面很难得以维系,年轻教师的专业发展面临着尴尬的局面。
  4.居住地
  调查数据显示,A校71名教师住在县城的有50人,占比70.4%;住在学校及学校附近的有21人,占比29.6%。A校驻地距离县城30多里,住在县城的教师到了下班时间就回县城家里,第二天在上班之前到学校。在离开学校和回到学校之间的时间段里,教师很难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关注学校和学生,学生有事情不能及时解决,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没有时间保证,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受到影响。
  5.工作调动
  近几年调走的教师有15人。除少数学校领导(2位)因教育局调配发生工作变动外,绝大多数调走的教师为各学科骨干教师,调动去向为进县城。这些教师是在A校成长起来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大多有着“教学能手”、“优秀教师”等称号。他们进城之后,学校不得不引进一些刚入职的教师,教师队伍很难稳定,教师的专业 发展受到很大影响。
 三、A校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及对策
  从对A校调研的分析看,教师在专业发展上存在着一些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
  1.A校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
  第一,工资偏低导致教师对教育教学工作渐渐失去热情。这是教师专业发展最严重的问题。A校教师工资偏低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农村教师工资由镇级财政发放,由于农村财政状况不尽如人意,农村教师的工资水平呈现直线下滑的趋势。A校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很长时间内连基本工资的70%也不能足额发放,往往是一年还欠几个月。老教师退休没有退休金,教师们不能像城市教师那样有住房公积金等等。至调研时止,虽然A校教师的工资待遇有所改善,但状况还是不能令教师们满意。对工资状况的长期不满意使得教师渐渐失去对教育教学的热情,没有了热情,他们也就失去了全身心搞好教育教学的动力,致力于教师专业发展更无从谈起。
  第二,教师兼职使教师专业的专注度降低。社会发展的经济驱动因素越来越明显,它不仅影响了教师眼前的工作积极性,同时更影响了教师长远的发展和教师专业队伍的稳定。虽然教师这个职业受到国家的重视,教师们也有做好工作的主观愿望,但工资状况直接影响了教师的工作状态。比如,和附近经济发展比较好的县区比,中学高级教师的收入(包括绩效工资)差近2000元。兼职以中年以上教师为主,这些教师上有老人需要赡养,下有孩子正处于纯消费的中学或大学阶段,各种花费比较多,在教学之余从事和农业生产有关的第二职业以“补贴家用”。从事第二职业无疑分散了精力,教师很难把精力投入到教育教学中去,致力于专业发展。
  第三,教师职业道德水准受到影响,热爱教育事业、忠诚教育事业这些优良传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尽管各级教育管理部门不断进行教师职业道德方面的培训和教育,但是表面文章做得多,促动教师心灵的少,教育行业里曾经的“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的氛围逐渐淡化,教师的教育理想、教育行为不同程度上出了问题。
  第四,农村教师居住地的改变导致了教师在学校时间的减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在学校或学校附近住,可以及时地掌握学生的情况并施以教育,教师居住的地方离学生太远会导致不能及时实施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居住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城镇化成为一个大趋势,包括教师在内的很多人选择把家安在县城有着很多优势,比如生活、孩子上学、医疗等,这是社会进步使然。这种情况在客观上减少了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不利于他们的专业发展。
  第五,调动进城不仅影响了欠发达地区农村教师队伍的稳定,也影响了这些学校教师队伍整体的专业发展水平。由于城市各种条件的优势,农村教师进城成为一种必然选择。一般来说,年轻教师经过在农村学校一段时间的历练和成长,在教育教学方面逐步成长为一个比较优秀的教师,这时他们进城的机会就大增,一旦有机会他们就会离开农村学校。这样,欠发达地区农村学校就成为年轻教师成长的练兵场,一旦练成优秀教师,学校领导就开始担心他们的流动并对他们的流动无能为力。这种现象长期以来存在于欠发地区达农村学校,不仅教师队伍不稳定,而且整个学校的专业发展水平难以持续提升。
  本调查虽然是在A校进行的,但在很大程度上折射出欠发达地区农村教师专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工资水平偏低导致了兼职现象的出现和蔓延,继而导致了教师队伍工作状态不佳。教师居住地的改变客观上带来了在学校滞留时间的减少,优秀教师的不合理流动使得A校的教师专业水平始终处于较低的水平。
  2.提高欠发达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对策
  A校教师专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是现实的,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政府(包括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等共同付出努力。
  第一,从政府层面看,要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优化农村学校的育人环境,消除农村教师的后顾之忧。在当今社会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仅依靠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是不够的。政府应该切实落实按照国家有关教育的相关政策和法规,为农村教师提供一个比较好的专业发展环境。《纲要》的第四部分“保障措施”第十七章“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第五十四条指出:“提高教师地位待遇。不断改善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吸引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依法保证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落实教师绩效工资。对长期在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教师,在工资、职务(职称)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完善津贴补贴标准。建设农村艰苦边远地区学校教师周转宿舍。”政策的关键在落实,只有真正落实了才可能真正解决农村教师的后顾之忧。
  另外教师(不仅仅是农村教师)的工作时间和绩效需要政府部门认真面对和解决。我国《劳动法》第36条规定:“国家实行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8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44小时的工时制度。”国务院1995年修订的《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第三条规定:“职工每日工作8小时,每周工作40小时。”事实上,教师这一专业的工作时间绝大多数都超过了国家规定的时间,回家备课、改作业到深夜是常事。就工作性质来说,教师的工作时间远不止每天8小时、每周40小时。教师工作不是简单劳动的叠加,用简单的计算很难体现教师的工作。这些都是需要政府部门协调其他部门解决的问题,应通过经济手段来体现政府对教师特殊工作的认同,进一步促进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目前,很多地方为了稳定农村教师队伍出台了对农村教师的优惠政策,包括农村教师补贴、鼓励城市教师到农村任教等等。这些政策对稳定农村教师队伍具有积极意义,要继续保持,并不断地更新政策以进一步激励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自觉性和自主性。
  第二,从学校层面看,首先,要改变不会、不易、不好管理的局面,实行规范化、科学化管理,提高管理水平,以管理规范教师的专业发展。造成欠发达地区农村教师专业发展问题的原因有很多,但疏于管理无疑是一个重要原因。疏于管理体 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不会管理,缺少教师专业发展的管理经验;二是由于教师待遇低带来的不易管理;三是由人情世故带来的不好管理,比如在管理上不能一视同仁、厚此薄彼。不会、不易、不好管理的局面是学校难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原因,欠发达地区农村学校必须按照规律实行规范化、科学化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其次,坚持以教师专业发展为本,构建有利于教师专业成长的教师培训和管理制度,切实致力于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发展关键在于教师队伍的发展,学校应该以教师的专业发展为本,建立健全教师专业发展的规章制度,构建教师专业发展的校本体系,结合传统的教师专业发展途径,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各种形式促使教师的专业发展,比如利用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各种形式的培训、各种形式的校际交流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再次,营造学校专业发展的氛围,建立学校层面的教师专业发展团队,给不同专业发展层次的教师提出目标和要求,促使他们沿着职初教师、经验型教师、专家型教师的路径不断发展和提高。最后,充分发挥评价的作用,引领教师的专业发展。不同年龄的教师有不同的专业发展特点,学校应该认真研究这些特点,针对不同的特点通过评价引领他们的专业发展愿望,尽可能地通过一些自主的措施使教师享受自己专业发展的成果。
  第三,从教师层面看,教师应该加强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应该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应对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各种专业挑战。《纲要》第五十二条指出,“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师要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应该说,在欠发达农村地区从事教育事业更需要教师的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师的淡泊名利更加弥足珍贵。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是教师从事教育事业特别是农村教育事业的基本保证,落实这一精神就成为提升欠发达农村教师专业水平的首选之路,在此基础上教师应该不断学习,以提升自身的专业化水平为己任,使专业发展成为自身的内心需要。
  A校的现状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欠发达地区农村教师专业发展面临的问题,这些问题需要政府、学校、教师等各个方面认真面对并加以解决。2013年3月28日至4月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在云南、贵州考察时指出,贯彻党的十八大和“两会”精神,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重点难点都在农村。农村教育的重点在教师,应该重视欠发达地区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解决这些问题,以促进欠发达地区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
  (作者单位:齐鲁师范学院山东省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 本文由第一论文 网选自《中国教师》2014年13期,版权归原作者和期刊所有,如有异议请联系,本站将及时处理。(lunwen.  1kejian.C O M)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