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职业教育论文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指导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015-10-04 15:09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要:近年来,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迅速,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较高水平,但较高的离职率与专业对口率的偏低说明高职院校应进一步加强学生的职业指导工作。高职院校应对职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采取转变人才培养观念,建立系统化、科学化的职业指导体系,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提高职业指导的专业化水平等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指导;问题

  近年来,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迅速,掌握一技之长的高职院校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毕业生就业率保持较高水平。以江苏省为例,截至2010年9月1日,江苏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87.10%,其中研究生就业率为79.30%;本科生就业率为84.36%;高职(专科)生就业率为89.90%。麦可思完成的《高等职业院校2009届毕业生就业状况与就业能力分析报告》显示,高职院校2009届毕业生工作与专业对口的比例为57%。部分专业仅为33%;高职院校2009届毕业生半年内的离职率为45%,离职的主要类型为“主动辞职”(占87%)。较高的离职率与专业对口率的偏低说明高职毕业生在职业选择、职业适应、职业意识、职业道德与职业发展能力等方面的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需要大批具有较高专业技能、职业素质过硬、具备一定职业发展能力的高技能人才。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主力军,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职业指导与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择业观,提高自身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更好地适应工作和社会,提高就业质量,显得十分重要。wwW.133229.cOM
  职业指导是培养人的职业意识、职业品德、职业能力的教育过程,是帮助个人根据国家需要、职业要求和自身特点选择职业并适应职业的活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职业指导应通过科学系统的职业指导与教育,对学生进行职业知识的传授、职业意识的培养、职业观与职业道德的教育,帮助他们了解自己,了解工作世界,获得职业信息,做出正确的职业决策。实践表明,有效的职业指导能够使高职学生接受最适合自己特点的职业教育,确切地了解所选职业的特点、对职业素质的要求,帮助高职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为其事业的成功和人生价值的实现提供良好的开端。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指导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重视不够,职业指导的专业化程度不高高职院校大多由中专校升格而来,受传统理念的影响,更多关注的是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与训练,对学生的职业指导与教育投入少。职业指导部门多以推荐就业、办理就业手续等行政工作为主,职业指导专职人员也基本上是原来的学生工作人员、教学管理或就业机构的工作人员,大多数不具备职业指导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部分学校专职职业指导人员数量配备不足,迫使现有的工作人员超负荷运转,其参加进修、培训的时间也不能得到有效保证。这些因素使得高职院校的职业指导工作流于形式,难以为学生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许多学生觉得职业指导可有可无,在自己职业选择的问题上盲目而焦虑,缺乏目标,既不了解职业的具体要求,也不清楚自己适合什么样的职业和未来应怎样发展,毕业后进入工作岗位屡屡受挫也就是必然结果了。
  就业导向性导致职业指导工作的功利性为应对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以及政府、社会赋予学校的就业工作压力,高职院校的职业指导工作多以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将学生“送出去”为中心目标,工作内容以招聘信息发布、就业政策宣传、择业技巧传授等为主,对学生职业道德的教育、职业价值观的引导、职业适应与职业发展能力的培养涉及较少。政府和高校所倡导的“先就业、后择业”的主流观念在短期内不失为解决大学生就业、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的一种好方法,但对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稳定就业市场、促进学生职业发展将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高职毕业生短期内较高的离职率导致用人单位对招聘高职毕业生热情不高,学校的办学声誉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职业指导形式单一、缺乏系统性高职院校的职业指导工作多以开设一到两门就业理论课程、一个学期组织几次讲座为主,课程的课时量一般较少,讲座的内容也不够全面,缺乏完整性。职业指导也仅仅作为一种工具,相对独立地开展工作,与专业教学、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等工作结合不紧密,缺乏系统性,不能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另外,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社会总以“成大功、立大业”肯定个人成功,校园内组织的各类以职业指导为目的的校友报告会,也多以知名企业家、政府官员为主。这对促进学生成长成才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但无形中对学生职业观的形成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加之现代社会对金钱、地位的看重,导致一些毕业生眼高手低、急功近利,对艰苦、平凡的一线技能与服务岗位不屑一顾,梦想着一步到位,不愿意从基层做起。这显然与职业教育本身的培养目标相去甚远,高职院校现有的职业指导工作并未真正充分发挥其培养、教育、帮助人的作用。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指导的对策
  转变人才培养观念,促进学生的知识、技能、职业素质协调发展高职院校的毕业生除了应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外,更要具备正确的价值观、较强的职业素质与职业发展能力。学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是可以通过教育培训在短期内获取的,而职业兴趣的激发、职业观的形成、职业道德与职业精神的培养、职业能力的发展则难以在短期内迅速实现,而这些将对学生的职业选择、职业适应乃至职业生涯发展起到关键性的作用。高职院校应积极转变观念,在做好学生知识传授、技能培养的同时,加强对学生的职业指导与教育,从重视解决学生当前就业问题扩展到关注学生终身职业发展,实现学生就业的人职匹配,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

  统筹兼顾,建立系统化、科学化的职业指导体系高职院校的职业指导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与学生的专业学习、生活指导与心理辅导相结合,贯穿于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学习过程,渗透到每位教师的专业教学过程中。在职业指导的内容上,要根据学生在校的不同阶段有所侧重。在低年级,应注重职业认知与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与教育,帮助学生了解职业规范,建立职业价值观意识,明确职业素质要求。在高年级,则应以工学结合为途径,重点加强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培养职业精神,提高学生选择职业、适应职业和从事职业工作的能力。在职业指导的形式上,一方面,要切实提高职业指导课程的教学质量,积极推行体验式、互动式教学,通过案例分析、分组讨论、社会调查、情境模拟等多种形式,提高课堂教学的吸引力,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现效果最大化。另一方面,要在组织好各类职业指导讲座的基础上,通过学生社团、职业测评、职业咨询室、工作坊、素质拓展、社会实践等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较为全面科学的个性化职业指导与服务。
  校企合作,建设有行业、企业特色的专业文化和校园文化,以此促进学生职业意识和职业素质的培养高职院校推行的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要通过校企合作将行业精神、企业文化引入校园,充分发挥文化育人功能,建设有行业、企业特色的校园文化,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感受职业文化,培养职业意识,形成良好的职业素质,缩短毕业生的岗位适应期,帮助他们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从学生向职业人的转变,实现毕业生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笔者所在的院校属交通行业,担负着为交通运输行业培养输送大批一线建设与服务人才的重任。交通运输行业在多年来的大建设与大发展中形成了艰苦奋斗、勇于创新、不畏风险、默默奉献的“交通运输精神”,这种行业精神时时、处处体现在交通运输行业每一个具体的工作岗位上。应将这种行业精神引入校园,纳入职业指导范畴,作为学生教育与培养的重要内容,对即将成为交通运输人的高职毕业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精神与职业素质的培养。
用新时代的劳模精神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职业观是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职业问题上的综合反映,在帮助大学生正确选择职业、规范大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爱岗敬业、争创一流,刻苦钻研、精益求精,艰苦奋斗、锐意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新时代劳模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突出表现,理应成为高职院校面向学生开展职业观教育的核心内容。新时期的劳模是集知识、技能、管理于一体的杰出人才,各行各业的能工巧匠、技术专家、创新人才、服务标兵理应成为高职院校校园报告会的主角,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偶像。应在校园内营造学习模范、崇尚模范的良好氛围,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观,热爱自己的事业,忠于职守,胜任本职工作,服务社会,合作互助,养成“利居众后,责在人先”的高尚情操。
  加大投入,提高职业指导的专业化水平职业指导涉及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及人力资源管理等多个学科的知识,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高职院校要加大投入,设立专门机构、专项经费,配备专业人员,加大职业指导师资队伍的培养建设力度。要实行资格准入制,有计划、有组织地对职业指导人员进行业务培训,逐步建立一支精通业务、熟悉市场、善于服务的,具有强烈的政治责任感、事业心和良好职业道德的专业化工作队伍。要引入科学的职业测评工具和高质量的职业指导网络课程,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提供更为个性化的职业指导与服务。同时,要促进职业指导的社会化,将社会上专业的职业指导机构引入校园,直接面向学生提供职业咨询与测评服务,推进校园职业指导工作的专家化。
  参考文献:
  [1]朱启臻.职业指导理论与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2-5.
  [2]骆雄辉.高校职业指导教育问题探究[j].学理论,2010,(16):181-183.
  [3]黄得群.职业指导理论综述及其相关概念的界定[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2010,(3):71-72.
  [4]魏建新.对高职院校开展职业指导工作的几点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0,(20):73-75.
  [5]郑卫东.高职院校与大学生成长观[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1(2):9-11.
  [6]王尹芬.各国不同的职业观下的高等职业教育[j].理工高教研究,2009,(5):145-148.
  [7]高等职业院校2009届毕业生就业状况与就业能力分析报告[ol].[2010- 09-10].http://61.153.17.52:8080/001/article view.aspx?page=98&id=292.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