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职业教育论文

中职学校培养民族工艺人才的实践路径的建设

2015-09-17 11:40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民族工艺人才是民族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在现代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由于从事此类行业人员匮乏,民族工艺人才成为社会奇缺的保护性人才,是承载着传统文化的“活化石”。以培养社会急需的各类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的的中等职业学校,成为承担民族工艺类人才培养的优良场所,在此类人才培养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一、中职学校与民族工艺人才培养
  (一)民族工艺面临传承乏力等诸多问题。在工业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广西民间仍保留着许多传统手工技艺,创造出了无比璀璨的民间工艺品,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宝库。但是,民族文化尤其是一些富有地方特色的工艺技艺逐渐消失的局面依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好转。民族饰品工艺流程极其复杂,一件饰品要经过几十道工序才能完成,并且多以家庭作坊式工艺制作,并不外传。如苗族饰品制作工匠一般都是子承父业,手艺极少外传。苗族银匠在造型设计上善于从刺绣及蜡染纹样中汲取创作灵感,从而使本民族饰品达到臻于完善的境界。优秀民间工艺属于中华民族文化的结晶,往往能穿越时空,凝结成大众生活的一道风景。然而,属于这些结晶之一的“新塍花烛”,目前正在从人们的视野里逐渐淡化和消失。其原因从表面上看是“找不到质地优良的重磅蜡”,从深层次看,人们的工作节奏加快、商家的追逐利益最大化、青年一代对传统文化的不屑与茫然等因素,都会使人无暇关心和顾及民间工艺的绵延与传承,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民间工艺的逐渐萎缩,后继乏人。
  (二)中职学校在工艺技艺传承中的特殊作用。中等职业学校区别于普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点是培养对象和培养目标的差异。中职学校培养对象一般是初中毕业生,此类学生正处于掌握技能、发展动手能力的最佳年龄阶段,记忆力好,并具有较丰富的想象力和一定的创新能力。中职学生多数来自农村,掌握一技之长、取得一项谋生本领是学生及其家长的首要目标,也是中职学校的重要培养目标之一。因此,应在中职学生中普及民族工艺技艺知识,使其中的部分有民族工艺学习兴趣的学生掌握某种工艺技能,从而达到传承民族工艺、取得谋生手段的双重培养目标。此外,中职学生有相对于高职学生动手能力较强的优势,又有肯吃苦精神和不怕“低就”的择业心态,传承民族工艺技艺,培养民族工艺人才成为开设有民族工艺类专业的中职学校历史性的责任。
  二、中职学校培养民族工艺人才的实践
  (一)与地方产业紧密结合,适时开设民族工艺品制作新专业。梧州地处两广交汇处,是广西乃至整个西部开发的最前沿,随着交通条件的逐步改善,优越的自然环境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港澳游客及周边省份游客。梧州又是闻名于世的“世界人工宝石之都”,人工宝石产量占世界总产量40%的份额,在国际人工宝石加工和贸易方面占有重要地位,从而为宝玉石加工、民族饰品设计制作等相关专业的就业提供了充足的空间。
  目前梧州成规模的人工宝石及首饰加工企业有500多家;拥有5台以上磨石机的加工散户集中在120多个“宝石村”,并向周边地区扩展。宝石从业人员超过12万,拥有加工设备8万台(套)。但据调查,就业人员的文化素质普遍偏低,80%以上的从业人员只有初中以下文化;技术人员严重缺乏,每年需补充技术人员和熟练工人1000人以上。因此,应充分利用梧州横贯东西的独特区位优势,以梧州市第二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宝玉石加工专业及校外实训基地为依托,将传统的民族饰品制作与宝石加工技术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充分利用区内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使民族文化元素融入文化产品,提升民族饰品的品位。基于梧州人工宝石产业的迅猛发展现状,2007年,学校在宝玉石鉴定与加工专业基础上,适时开设了民族工艺品制作专业。
  (二)以现代学徒制为核心,为学生量身定做人才培养方案。现代学徒制是“传统学徒制融入了学校教育因素的一种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不断深化的一种新的形式”。
  现代学徒制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深化的产物。梧州市第二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基于订单培养的“现代学徒制”是通过与梧州市金宝首饰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以订单培养的方式,为企业提供产品外协加工、员工技能培训等服务项目,形成校企交融格局。通过校外的生产性实习和校内的教学实施,以项目为驱动、以技能为核心,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梧州市第二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基于订单培养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在专业教学环节通过五个步骤展开教学实施。第一步:在校学习基础知识和接受熟练工基础技能指导,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手工操作技能。第二步:学习专业基础知识及专业基本技能,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尽快适应由学生到学徒的角色转变。第三步:学习专业知识和培养方法能力,培养学徒选择和应用和知识的能力及实践能力。学习首饰成型设备操作技能。第四步:专业能力提升培养,通过在操作中共同完成复杂程序中的分工协作,培养学徒的创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第五步:生产性实践,以企业为主,校企共同对学生(学徒)进行指导和管理。
  通过以上五个步骤的不间断循环式学习,学生在企业与学校间、师傅与工友间学到了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工厂单一学习环境中都无法学到的完整的理实一体知识,从而大大提高了学习能力和工艺技艺水平。
  (三)编制、开发富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校本教材。校本课程的开发能够使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化、个性化,它能够提高课程的适应性和时效性,开辟新的育人环境,展现学校教育特色。“在校本课程开发中,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进行再加工、再创造,开发出符合本校实际的校本教材能够较好地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地发展。”因此,结合中职学校实际,开发富有本地人文景观、民族民俗、艺术建筑的课程,就显得尤为必要。
  学校根据民族工艺类专业特点,组织抽调具有民族民俗文化背景、工艺美术类专业背景的研究生教师团队,有计划地对规划建设的课程和教材内容的范围进行初步论证,并组织专业教师深入靖西壮族、三江侗族等民族地区进行实地调查,赴企业调研,现场考察 ,听取企业专家、熟练工意见。该专业教师与行业协会和企业合作开发了《广西各民族工艺品制作流程》等12部校本教材。并制订了相应的教学计划,实施新课程教学试点。根据试点得出的效果反馈,修订完善新课程和教材,拟建设“人工宝石鉴定与评价”等3门专业主干课程的网络学习课程,并组织职教专家、企业专家、熟练工和专业教师对新课程进行评审。
  梧州市第二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对传统的课程教学内容按“必需、够用”的原则进行整合:摒弃单纯的民族饰品手工制作教程,将宝石首饰设计、宝石镶嵌技术等宝玉石加工课程引入其中,对接人工宝石首饰加工、质量检验与鉴定等技术岗位,构建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在保持民族特色的同时,融入现代时尚元素,努力提高民族饰品品位。开发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的新课程体系。开发与企业岗位衔接的新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方式,以精品课程建设带动专业课质量提升,提供与课程体系匹配的校本教材。
  经过近几年的实施,实践证明,梧州市第二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的民族工艺类校本教材在开阔学生视野、传承民族文化方面起到了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四)组建一支稳定优秀的专家型教师队伍。一支稳定、专业的教师团队是民族工艺类专业发展的基石。近年来,通过选拔高校优秀毕业生,从企业引进高级技术人员,对本校现有教师进行专业培训及转专业培训,学校培养了一批理论扎实、实践丰富、踏实进取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民族工艺能工巧匠、技能大师源自民间。为此,学校自2010年发起了“寻访民间工艺技艺第一人”的大型巡访活动,为引进民族工艺技艺人才创造条件;进行专项课题研究,通过深入民族地区调查研究,结合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及学校自身发展需要,初步制定了《中职学校民间艺人引入制度》,为专项人才引进提供了制度保证。此外,还在相关合作企业及一些退休老技术人员中聘请了一批有技术有能力的技术人员担任实训教师。适应专业发展的需要,学校设立了校企合作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定了相关的合作协议,建立一支理论和实践经验丰富的团队,为专业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创建一流的校内实训基地。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的重要标志就是实践教学,“它是职业教育的特色和灵魂,是职业教育赖以生存的根基”。先进的实训设备为学生在第一时间掌握前沿知识和先进技能创造了有利条件。
  梧州市第二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在原有的宝玉石首饰加工实训室基础上,经过不断地改扩建,至2012年,初步建成1560平方米的民族饰品设计与制作校内实训基地。基地拥有国内中职学校一流设备,购置了首饰雕刻机、激光点焊机、珠宝首饰微镶机、金属模注蜡机等先进设备,满足了学校日常实训的需要,并面向社会提供培训及设计、鉴定等服务。建成广西民族文化与饰品展览室、传统民族饰品工艺流程展示室等民族文化展览场所,设有民族工艺品创意设计等11间实训室。不仅满足了本校学生日常实训需要,还为梧州职业学院相关专业学生开展实训提供了场地与设施。
  (六)选定有长期合作关系的校外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模式是依托工厂、企业“顶岗实习”、“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等方式实施的一种实训模式。校外实训基地有利于校企之间建立更紧密合作关系,有利于学生对企业对产品对市场的深度了解,有利于学生的择业与就业,对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民族工艺品制作专业与梧州卓晶宝石有限公司合作建设的实训基地是自治区首批校外示范性实训基地。其真实的首饰生产环境是任何校内实训基地无法比拟和模仿的,因此,有计划地将民族工艺品制作专业学生送进相关校外实训基地,对于学生知识技能的全面提高乃至个人的健康成长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在校外实训基地的实践,师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水平均得到了较大提高,民族工艺品制作专业选送的民族工艺作品,在2010年至2013年的全国中职学生技能作品展洽会上连续荣获二等奖优异成绩,并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充分肯定。
  (七)文化引领,升华专业特色,创品牌效应。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学校发展的灵魂。加强民族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是挖掘、传承民族文化,彰显民族特色,使学校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树立民族学校品牌,大力推进名校、名师、名教的需要;是建特色校园、开特色课程、促特色管理,鼓励学校集聚优质教育资源,创建民族特色学校的需要。
  2010年,广西教育厅将梧州市第二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定位为2010~2012年广西15所民族特色学校三年建设规划首批发展的3所民族特色学校之一。梧州市第二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的民族文化校园建设,是以民族工艺品制作专业为依托,以传统民族工艺为基础,将壮、瑶、苗、侗等丰富多彩的广西民族文化与梧州土生土长的龙母文化及粤地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既是专业发展的延伸,同时又促进了专业的发展。2013年4月,民族工艺品制作专业与“民族特色校园文化”特色项目同时获得教育部重点专业建设和特色项目建设批复。
  三、结语
  综上所述,以掌握技能为基本目的的中职学校在民族手工技艺传承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梧州市第二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民族工艺品制作专业从地方产业需求、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开发、师资队伍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民族文化特色校园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民族工艺品制作人才培养的实践,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目前仍存在不少的问题需要解决。主要表现在:一是招生面临窘境。民族工艺品制作工艺复杂,周期较长,就业面较窄。再加上人们传统观念上对民族工艺人才、民间艺人等社会阶层认可度较低,从事该行业的人才社会地位不高。受个人认知及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该专业面临着曲高和寡的尴尬境地,生源严重不足。二是学生浅尝辄止。中职学生群体普遍缺乏学习自觉性和对个人行为习惯的自律性,学习的随意性很大。而民族工艺品制作专业所要教授的知识与技能则需要一个较长时间的消化过程,同时需要较高的文化底蕴、较深的理解能力和悟性。多数中职生难以潜心研究,消化吸收并有所创新。三是专业师资匮乏。优秀的民族工艺品制作大师是支撑民族 工艺品制作专业不可或缺的资源,但由于体制问题困扰,目前政府层面还有没相关的民族工艺大师引进机制等配套制度,无法保障制作大师的各项权益,导致民族工艺品制作专业师资虽有从专业院系毕业的优秀教师,但工艺制作大师级人才依然十分匮乏。中职学校应该采取措施解决存在的问题,为民族工艺才人培养创造更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王振洪,成军.现代学徒制:高技能人才培养新范式[J].中国高教研究,2013(8)
  [2]司永胜.发掘地方人文资源 创编特色校本教材[EB/OL].(2011-10-06) [2013-08-20].http://wenku.baidu.com/view/124ab557ad02de80d4d84002.html
  [3]韩真良.市场营销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实践研究——以黔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北方经贸,2008(4)

;B版》2014年第4期,版权归原作者和期刊所有,如有异议请联系,本站将及时处理。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