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的质量亟待提高,这是当今社会各阶层的普遍呼声,而提高中学语文教学质量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就是文言文教学。学好文言文,可以加强学生的语言文学方面的修养。而要求学生学好文言文,首先要注解好文言文,讲授好文言文。
对文言文词语和翻译的教学,我们基本上都采用教科书上或教参上的说法或理解,但教材中的文言文注释存在诸多的问题。同时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也很少教学生一些阅读文言文的方法或是理解文言词义的方法。
1 文言文注释中存在的问题
1.1 词义辨析方面:
(1)关键词义含混带过
教材的注解,只介绍其然,不介绍所以然。
如《鸿门宴》中“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教材下的注释,对这一句翻译为:“做大事不必注意细枝末节,行大礼不必讲究小的谦让。”这里,对“让”没有单独注释。由整句话的翻译可以推出,教材的编委,把它理解为“谦让”。事实上,把“让”理解为“谦让”是不准确的。《说文》中注:“让,相责让”,以言辞相责备。比如,《信陵君窃符救赵》中“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让魏公子曰……”以及《汉书·苏武传》中“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单于顾左右而惊”。这些句子中的“让”,都解释为“用言辞相责备”的意思。
(2)语境义误代基本义
有的文言文篇目词义的注解不是很细腻,把语境义当基本义教给学生。
如《察今》中“雍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 。“循表而夜涉”文下注为:顺着标记在夜里渡水。这里,对“涉”也没有单独注释。由整句话的翻译可以推出,教材的编委把它理解为“渡水”。《说文》注“涉”,徒行厉水也。在甲骨文中,“涉”指两个脚趾一前一后,徒步涉水。所以,“涉”的基本义应理解为“徒步涉水”,课文的注释不是很细腻,很清楚。
(3)某种意义孤立存在。
如《马说》中“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文下注:临,面对。这种说法是不准确的。《说文》中注:临,监临。俯下身子,面对盛水的器皿照镜子。这种用法,古书中很多。比如《论语·为政》“临之以庄则敬”。皇疏“临谓以高视下也”。《左传·昭公六年》疏:临谓位居其上,俯临其下。
其实,学文言文的词义与学外语有相似之处,某种意义不是孤立存在的,在其他的地方会有相似的解释。新课标也要求中学生有一定的文言鉴赏能力。我们认为必须在真正准确读懂字词的基础上才能鉴赏。像“执策而临之”的“临”由“俯下身子看”,引申为“居高临下”,就非常传神地把千里马的悲哀刻画出来了。
1.2 语法判断方面
对词类活用的判断,教材中往往有错误或不准确的表述。
如《信陵君窃符救赵》“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文下注:朱亥拿出袖子里笼着的铁锤,一锤子打死晋鄙。此处把“椎”注为“一椎子”,不准确,此处的“椎”,应是名词活用作状语,用铁锤。
文言文中,名词活用作作状语的例子很多,如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鸿门宴》)中的“兄”;“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鸿门宴》)中的“翼”;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狼》)中的“犬”,这些词语都是名词作状语,可解释为“像……一样”。
2阅读理解文言文的方法
准确理解文言文应沿循训诂的研究精神,秉持科学严谨的态度,考证字句在语境中的准确解释。
所谓训诂,按照黄侃先生的说法,就是“解释”,就是“用语言解释语言”,具体地说,就是用现代语解释古语。训诂方法除了常用的形训、音训外,义训。这里主要说一说义训。义训,就是直陈词义,而不借助于音和形。(周大璞《训诂学要略》)四川大学张永言也认为,形训、声训以外的训释字(词)义的方式都属于义训。义训的依据主要有援引已有的训诂的结论、利用语言环境确定词义。
2.1援引已有的训诂的结论
如《史记·李斯列传》:“物极则衰。吾未知所税驾”中的“税”,应该解释为“脱”。依据的是:郭注,西汉杨雄《方言》:“税,舍车也。”“税犹脱也。”
读文言文,有时碰到选择义项的问题,要找到唯一的正确的解释。
如《左传·文三》“秦伯伐晋,济河焚舟,取王官及郊。晋人不出,遂自茅津济,封崤尸而还”。此处的“封”,《左传》杜预注:封,埋藏之。东汉贾逵说:封,识之。两种义项,都可以说得通。但在这个语境中,只能取其一。刘文淇《疏证》引朱骏声说:崤败在僖三十三年四月,封尸在文三年。阅三载之久,岂尚有可以埋藏之尸?唯表识其地而已。可见此处的“封”,可解释为“立碑作标记”。
2.2利用语言环境确定词义
2.2.1观境为训
观境为训也叫“据文定义”,即根据词语所处的语言环境,以推求词义的准确含义。所谓语言环境,指一个词所在的上下文(本句、邻句、全篇等),乃至整部著作、整个时代的著作、整个历史时期的语言运用情况。
(1)根据“连文”、“复语”探求词义。
如《史记·乐毅列传》中“具符节,南使臣于赵,顾反命起兵击齐。”顾:本义“回头”;反,返回。
王念孙《读书杂志》中“顾反者,还反也。
《韩子·外储说左篇》中“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汝还,顾反,为汝杀彘。’”都是同样的用法。
(2)根据“对文”探求词义。
所谓对文,就是指处在结构相似的上下两个句子中的相同位置上的字和词。这样的字和词往往是同义词或反义词。根据对文的这一特点,可以利用它来求得某一词的确切的解释。
如“言可闻而不可殚,书可观而不可尽(《法言》)中“殚”“尽”对文。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穷”“达”对文。
《岳阳楼记》:“沙鸥翔集,锦鳞游泳。”课本注:“时而飞翔,时而停歇”。“集,栖止。鸟停息在树上。”根据对文,“翔”“集”是两个词,从而推断“游”“泳”也应该是两个词。《说文·水部》曰:“泳,潜行水中”;《玉篇·水部》曰:“游,浮也。”所以,“锦鳞游泳”的正确解释应为“漂亮的鱼儿,时而浮出水面,时而潜入水中”。
像上面的例子,可以在文言文的骈文或者诗词的对仗中找出许多。
2.2.2比较互证
比较互证,即通过排比、归纳用法类似的语言材料,比较分析它们在用法上的异同,来获得对某些疑难词语的解释。
《诗经·邶风·终风》每章的首句依次是:“终风且暴”“终风且霾”“终风且曀”。《毛传》曰:“终日风为终风。”《韩诗》曰:“终风,西风也。”王念孙认为“此皆缘词生训,非经文本义。终犹既也,言既风且暴也。”这个结论是在归纳、排比语言材料的基础上得出的,如《诗经·邶风·燕燕》中“终温且惠” ,《诗经·邶风·北门》中的“终窭且贫”,《诗经·小雅·伐木》中的“终和且平” ,《诗经·小雅·正月》中的“终其永怀,又窘阴雨”。
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不能迷信参考书,跟着注释走,应沿循训诂学的研究精神,秉持科学严谨的态度,考证字词在语境中的准确解释,给学生正确的引导,教之以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真正做到“以其昭昭,使人昭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