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传统的高中思想政治课学业评价存在学业评价目的不明或错位,评价内容侧重于认知领域的评价,评价方法单调,评价主体单一等问题。根据现代教育评价理论,高中思想政治学业评价应突出评价的发展功能,采用多元化的、开放性的方法,突出过程性评价。论文建构了一个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思想政治学业评价体系,并对新学业评价体系的实施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在实验区紧锣密鼓地进行,从实验区返回的各种信息看,教学评价被认为是制约课程改革成败的一个关键问题。因此,如何转变广大教师、教育管理者和学生家长的评价观念,建立符合“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理念的新课程评价体系,是摆在各阶段、各学科教学工作者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从高中思想政治课学业评价角度看,我们必须总结往昔的学生学业评价改革所取得的成绩,反思传统的思想政治课学业评价存在的问题,根据新课程评价理念建立一个新的学业评价体系,促进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改革。
一、高中政治课学业评价反思
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高中思想政治评价与考试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在引进外国先进教育评价理论的基础上,我们把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注意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提出综合评价理念;在高考、会考等大规模的考试中,无论在命题指导思想、试卷结构、命题技术等方面都作了较大的调整和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中学政治教学向素质教育的转轨。www.lw881.com但是,这些改革毕竟是低层次的、局部的,在旧课程教学体系下,高中思想政治课学业评价中既有传统课程评价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有本学科独有的弊端。
(一)学业评价的目的不明或错位,过分强调与高考的联系
不少教师不甚清楚过程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在功能和目的方面的区别,分不清水平考试与选拔考试的异同。由于迷信高考,他们一切以高考为定向。有些学校从高一开始就针对高考抓教学,紧扣历年高考试卷中的考点进行深度讲解,然后设计类似于高考政治试题来考核学生,结果不仅挫伤了学生的自信心,而且造成了学生知识结构的缺陷,导致学生片面发展。
(二)评价内容上偏重于对理论知识的考核,忽视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评价
高中思想政治的教学目标是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统一,可是,传统的学业评价侧重于认知领域即学科知识的考查;虽然随着高考命题指导思想实现“以知识立意”向“以能力立意”的转变,[1] 近十多年来,政治科考试在注重知识考查的基础上加强了对学生的理解能力、应用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运用政治术语正确表述等学科能力的考核,但这些能力归根到底是应试的能力,而适应现代社会学习和生活必备的社会实践、社会调查、社会交往能力,以及学科研究能力、批判反思能力和创新精神等则无从考评。从理论上说,思想政治课是“德育课程”,是学校德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或主导力量,但事实上,思想政治课评价跟其他智育课程的评价并无什么差别,因受纸笔测试形式的制约,命题人员很难通过一纸试卷对学生的思想感情、政治态度和主流价值观进行考核,因为这种考试形式不符合品德发展和德育评价的规律,其评价结果也是令人怀疑的。
(三)评价方法单调,过于注重纸笔测试和量化评价,很少采用过程性评价的手段与方法
许多教师除了用纸笔考试来评价学生外,不知道还能用其他方法评价学生。只重视用抽象的考分来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不重视采用多种方法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品德发展作实质性的描述评价。这种单调、抽象的评价方法自然无法反映学生思想政治学习、品德培养过程中的真实情况。当然,出于满足上级学校招生和用人单位招工的考核形式上的要求,学校也注重对中学生进行日常操行评定,主要由学校的政教处或德育处根据各省、市颁发的《中学生思想品德考评方案》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评价,但在实施过程中,这种考核多半流于形式,主要工作就是填报《中学生德育考核表》。因此这种评价的权威性、真实性无法保证。上级学校招生和用人单位招工、部队征兵时,也只把品德评价表的信息作为一种参考,考试分数仍然是最重要的考核指标。
研究性学习评价是过程性评价的一种重要形式。这几年,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教学形式在中学各科教学中普遍得到开展,不少学生在政治学科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取得了令人惊奇的成绩。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态度得到转变,科学精神和人文素质得到提高。但是,除了上海高考的个别学科外,[2] 其余省区的高考试题中都没有体现研究性学习的试题。出于所谓的公平、公正性要求,高校招生也基本上不看重学生平时成绩,因此,过程性评价在功利化的应试教育面前显得毫无价值。
(四)评价主体单一,没有形成多元主体参与的学业评价模式
在我国的教师教育过程中,由于其课程设置缺乏对师范生进行教育测量与评价方面的专业训练,导致我国大多数政治教师在考试评价方面的专业化水平较低,影响了他们在多元评价主体中的主导作用的发挥。近年来,随着主体性教育思想在教学评价中的运用,我们在平时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和年终操行评定中,开始注意学生自我评价的作用,在一些学校举办的“开放日”中,学校敞开大门欢迎社会各界人士尤其是学生家长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进行评价。但在总体上我们还没有形成评价主体多元化的模式,学生的评价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更没有形成多主体(教师、家长、学生、管理者等)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学业评价模式。
二、高中思想政治模块学业评价的价值取向
思想政治学业评价是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各个课程模块的教学特点而进行的标准参照测验,其立足点在于测试学生是否达到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要求,它是一种水平考试而非选拔性考试,如果按照高考的要求来评定学生某些模块的学习,容易让许多学生产生挫败感而失去学习信心。因此,我们反对把模块学业评价变成高考模拟测试,反对以功利心来对待任何教学评价活动。
根据发展性评价的理念,高中思想政治模块学业评价应有一个正确的功能定位和价值取向。
(一)学业评价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新课程所倡导的发展性评价既考虑学生的过去,重视学生的现在,更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尤其要发现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特长。因此,新课程标准指出:评价要全面、客观地记录和描述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发展状况,注重考查学生的行为,特别关注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表现。要对学生的能力发展给予肯定性评价。如学生的沟通、合作、表达能力,搜集与筛选多种社会信息、辨识社会现象、透视社会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持续学习的能力等,都要注重从积极的方面、用发展的眼光给予评价。学业课评价要促进学生在掌握哲学社会科学知识基础上,形成学科素质和能力,促使部分学生养成专业志趣和学习热情,点亮理想的航灯,激励他们为繁荣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贡献自己的青春和智慧。
(二)要把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突出评价的过程性
理想的课程评价应是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的有机结合,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评价的真实、准确、全面。在实践中,如何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评价一直是一个困扰广大教师的难题,新课程标准指出,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评价主要应“依据学生在课程实施中参与各类活动的行为表现,以及学生对当前社会现象和问题所表达的关切、所持有的观点”。[3] 可见,过程性评价是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进行评价的最有效的形式。过程性评价包括成长记录袋、表现性评价和谈话法、观察法、描述性评语、项目评议等评价工具。如表现性评价创设了真实的情境,通过学生活动或完成任务的过程,不但能够评价学生知道了什么,而且能够评价学生等级制和评语制,成绩评定后不在班级上随意公布和排队,以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给学校创造较宽松和快乐的学习环境,尤其面对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要多鼓励和多关怀。
(三)学业评价主体多元化
发展性评价把学生作为学习评价主体,提高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之间相互评价,既促进了小组合作学习,也使过程性评价在中学思想政治教学中真正成为可能。在新课程评价中,学校要依靠和发挥学生家长对子女的教育作用,发动他们关心和参与学校的教学评价活动,提出建设性的改进意见,协同教师帮助学生选择课程,确定未来的专业发展方向。要发挥思想政治教师作为“评价专家”的积极作用,通过教师整合各种评价信息,使学生获得相对客观的评价结果。
总之,我们要建构一个既重视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又重视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既重视量化评价,又重视质性评价;既重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又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既发挥评价的甄别功能,又突出评价的激励与发展功能为特征的学生学业成绩评价体系。
三、高中思想政治模块课程学业评价体系的构建
根据发展性评价的基本理念和思想政治学科特点,高中思想政治课学业评价应在“2×2”的评价框架① 内进行,即两种不同的评价水平、两种不同的评价方式相结合。[4] 两种不同的评价水平是指在实施评价水平的层次上分为第一层次的模块学业成绩评价和第二层次的毕业水平评价。两种不同的评价方式是指在两个不同层次的评价中包括两种评价方式——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一)第一层次的模块学业成绩评价
思想政治模块学业成绩应该是包含终结性的成绩测验和过程性评价的一种综合性评价。
思想政治模块学业成绩测验是终结性的成绩测验,目的在于检查学生在该课程模块的学习所达到的水平。高中思想政治课包括四个必修课与六个选修课模块。必修课是基于概念、规律和知识学习的模块,要求学生掌握指定的知识与技能;选修课程是基于必修课程教学的延伸和扩展,是体现课程选择性的主要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