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是有密切联系的.高质量人才的培养必须靠两者的相互衔接和共同努力。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我国中等与高等教育相互衔接的状况并不令人满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为此,本文特选择美、英、日三国中等与高等教育相互衔接的状况作一比较,以期对我们有所启示。'
有人说美国的教育既注重培养学术尖子又造就实用人才,而日本、英国却不同。如果说英国的教育以培养具有绅士风度的学术人才为主的话,那么日本的教育则更注重培养实用技术人才。但不管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为主,就教育对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而言,三国的教育无疑是比较成功的。而这与它们中等与高等教育的密切配合、相互衔接不无关系。美、英、日三国在中等与高等教育的衔接方面虽然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它们在制度上保证了两者衔接的可能性。这些制度包括义务教育制、选课制、高校招生制和培养目标等。并且在这些方面,三国的发展都呈现出某种共同的趋势。
在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衔接上,美国是比较重视的。早在19世纪末,1893年,全美教育学会(NEA)便设立了一个10人委员会,该委员会制定了一套统一的大学预科课程,作为全美中学课程的参考,课程内容包括4种大学预科主修科目,即古典科、英文科、现代外语科和拉丁文综合科。1899年,NEA又设立大学入学资格委员会,负责制定中学课程和大学入学资格标准。按照该会建议,中学生必须完成1〇个学分,包括外文4学分,英文2学分,数学2学分,历史和科学各1学分。20世纪以来,美国社会发生了急剧的变化,随着工业的兴盛,中等教育的普及,诞生了综合中学(ComprehensiveHighSchool)。这种中学担负3种基本职能:“为所有学生提供普通教育.为那些想进一步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提供预备教育,为余下的人提供职业教育。”①1918年NEA属下的中等教育研究小组发表了名为“中等教育基本原则”的文件,其对中学教育的目标阐述了7个方面.这就是健康、掌握基本知识与技能、健全的家庭成员、职业、公民、善用闲暇和道德人格。这些原则的确定把中等教育从因袭的-单纯着重学术科目学习的框框中解放出来,既注意了中学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衔接,又注意了中学教育的相对独立性,这种相对独立性在1932年至1940年美国进步教育学会进行的8年实验研究中又从大学方面得到了强化的依据,这使中学在适应学生升学要求外,主动根据社会需要开设新的课程以适应学生的发展和就业需要,打开了新的思路。1961年,NEA的教育政策委员会根据形势的发展和综合中学教育质量的改善要求,修正了上述的“中等教育基本原则”,宣布学校的中心目标是发展学生的理性能力。
自从教育响应工业社会发展以来,新兴的等合中学容纳了85%的适龄中学生,其余15%就读于私立学校和学术中学。美国的中等学校,不论是综合性的,学术性的,或是专门技术性的,都有一个共同的课程组织。这一部分的课程内容由政府规定,称为普通教育(GenneralEducation)。这种普通教育含有双重意义,一是一般公民应达到的起码教育,一是通才性基础教育。在此基础上,各类学校可以根据本身的要求加重学术学科的教学,准备学生升读大学,也可以同时加强技术训练,准备学生毕业后立即参加生产工作或升读专科学校。1983年4月,美国高质量教育委员会对高中教学内容提出了新的建议。该建议指出丨“凡是要取得高中毕业文凭的学生最低限度应有‘5项新基础课’的基础,即在他们4年的中学^间要学习下面的课:1.4年英语;2.3年数学;3.3年科学;4.3年社会方面的课程;5.半年计算机科学。对准备升入大学的学生,不管他们以前学过多少外国语,强烈建议他们在中学期间再学两年外国语。无论学生的受教育和工作的目标是什么,新基础课是离校后取得成功的基础。因此,5项基础课是现代课程的核心。”©他们认为,正是这些基础课,加上美术、表演艺术和外国语等课程的良好教育,组成了美国文化的思想和精神。
与这种中学教育相应,美會的高等教育便出现了“重术轻学”与“重学轻术”并存的局面,这也为高等教育的普及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随着社会对人文教育与应用技术教育之间分离的批评日益增多,美国各大学增加了课程设置中的普通教育成分,把普通教育和专业教育视为实现人才培养共同目标的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
美国是一个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其中等与高等教育的衔接,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市场机制来调节的。美国大学的招生过程是大学和入学申请者之间的互动过程,没有政府机构的直接介入和干预。各大学为录取优秀的新生,极其注重对自己的宣传,有的甚至还邀请大批优秀的中学毕业生来校观光,以加深学生对学校的印象,增加互相间的了解和感情。各大学录取新生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既有“门户开放型”、“选拔型”的,也有“竞争型”的。虽然入学标准多元不一,但有些条件仍然是共同考虑的。诸如高中学业表现、入学测验分数、个人特质、居住地、推荐信等。
美国中学的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而不要求学生死记书本知识,习明纳(Seminar)在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一切都较好地保证了学生能很快地适应大学的学习。
为了提高中等教育的质量,美国近年来多次掀起了教育改革的浪潮,以前大部分州实行的六•三•三学制纷纷转为四•四•四学制,以延长中学教育年限。最近,他们又将高中教育延长1年,专门进行职业教育,以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要。
二
英国的教育与美国的教育有着很大的区别。从入学标准来看,各类高等学校中全日制学生的大学标准十分严格,大学更严。只有12—13%的适龄中学生可以升入不同类型的高校,其中升入大学的仅占适龄中学生的5—6%。
在70年代以前,作为英国高中教育主体的是文法中学的第六学级(GrammarSchool,Sixthform),而70年代后则让位于综合中学的第六学级(ComprchgnsineSchoolSixthform)。
后者比前者更注重现实的要求,更注意与初中和大学的衔接。英国现有的高中可分为两大类:
以第六级学院(SixthFormCollege)和中学第六级为主的“中等学校”;以继续教育学院(FurtherEducationColleges)和技术学院(TechnocalColleges)为主的“继续教育”学校。前者类似我国的普通高中,后者类似我国的职业高中。这两类高中均以16—19岁的青少年为教育对象,在课程设置上既包括普通教育又包括职业技术教育的内容。不同的是,前者更注重普通教育而兼施职业教育,后者则相反;前者旨在为学生的升学作准备,后者则主要为这一年龄段的青少年走向职业生活作准备。但不管是为升学作准备的第六级学院和中学第六级,还是为职业生活作准备的继续教育学院、技术学院,它们在中学(4一5年级)阶段都要求学生学习广泛而平衡的一系列学科。如在其中学4一5年级的课程安排中,就包括了英语、数学、综合科学、技术、现代外语、历史、地理、美术、音乐、戏剧、设计、体育、商业高数等学科。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及高等学校中新学科的建立,在第六级学院和一些中学第六级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学术性课程,俗称“高级课程"(advancedLevelsubjects),包括计算机科学、地质学、工程科学、电子系统、商业科学、政治学、社会生物学、人类生物学、环境科学、心理科学、设计技术、金工、木工、舞美艺术等。一些第六级学院甚至还开设了通讯科学、国家事务、经济地理、动物学等课程。尽管各学校所能提供的学科数量不一,但绝大多数学校往往为一门重要的学科提供不同的课程计划,以满足不同的学术要求;同时,为了使课程适应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发展,还实行了SIS(ScienCeInSociety)课程计划和STS(ScienceTechnologyandSociety)课程计划,这两种课程计划既适合于理科学生,也适合于其它学科的学生。
总之,在今天,英国普通高中阶段的课程已不再像过去那样只面向少数天才的青少年,仅施以普通教育、学术教育或学科教育。随着功利的、职业的、技术的传统以及继续教育课程的曰益普通化,它与继续教育之间的差别正在缩小。这反映了中等教育发展中“普通教育职业化”和“职业教育普通化”的世界趋势。
英国高等教育现行的招生制度是证书制。升入第六学级或第六级学院的学生,在接受了为期2年的高中教育后参加严格的“高级水平的普通教育证书(GCEALevel)考试”(俗称“18岁考试”),合格者获“高级水平的普通教育证书”。此证是英国中学生升入大学的通行证,合格者一般都能升入大学或多科技术学院(Polytechnics)继续深造。这种考试十分严格,虽然不是全国统一组织的,但也不是各高校自己举行的。它由8个考试委员会组织,考试水平由英国教育和科学部所属的高校课程考试委员会监督和协调。
英国的高中毕业生在进入大学后,一般较早地进入了专业学习阶段。因为在入学前,学生已针对大学专业教育的特点,进行了较好的专业基础学习,甚至对大学的某些专业课已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他们进入大学后,只修所选专业的专业课程,通过3年的学习即可获得本专业的学士学位。因此,在英国,学生从普通教育阶段过渡到高等教育专业学习阶段是比较自然的。
英国高等学校的教学方法包括课堂讲授、个人阅读、集体讨论或辅导课、作业、测验等,有的还加上课外实践,能较好地适应不同学生的特点。大学里实行传统的导师制。每位学生都有一位导师,教师每年给学生布置所学专业应读的书籍与学习研究范围,不同年级的学习内容之间存在着有机的联系,学生一进校便有一个正确的学习目标,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至于走弯路或徘徊不定。
日本政府历来重视教育。二战后日本颁布的《学校教育法W见定高中是在普通教育基础上,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以实施高等普通教育和专业教育为目的。”®在这样的目的指导下,高中毕业生既可以直接升学,也可以直接就业。
日本是一个高学历的国家,其高中毕业生约有50%升入高等学校;同时又是一个重学历的社会,进入什么学校意味着一个人一生的职业是否稳定、收入是否丰厚。因此,日本的升学竞争十分激烈(不是能否升大学的问题,而是升什么大学的问题)。日本高校的招生制度是高考制,招生考试包括全国统考和各高校单独组织的考试。“国立大学第一次统一考试”由大学考试中心统一组织,主要考中学的各门必修科目。通过这次统考的学生,还必须参加各校自己组织的“第二次考试”。这次考试根据各校的专业特点和要求,考学生专业学术性问题.出题范围主要是中学的选修科目。第二次考试的成绩是学生被录取的唯一标准,“一锤定乾坤”,与我国的高考很类似。
随着社会的发展,日本中、小学教育在重视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和正确判断能力的同时,还规定必须实现以下3个目标:“(1)培养具有丰富人性的学生;(2)安排既有余地又丰富多彩的学校生活;(3)在重视作为国民所必须的基础的、基本的内容教育的同时,要进行适应学生的个性和能力的教育。”@究其实质,即以培养和谐发展的人为目标,强调培养学生的能力,把思考能力、判断能力和创造能力作为智能的基本要求,注重体育和德育,尊重本国的文化传统。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日本高中设置了内容丰富的课程,包括以实施普通教育为主的课程和以实施职业教育为主的课程两大类。以普通教育为主的普通科以学习普通教育科目为主,如日语、数学、社会学科、科学、英语等,兼习一些职业课程;以职业教育为主的职业科也须开设普通教育科目,作为必修课,而且学生必须达到规定的学分才能毕业。
同时,日本各大学也根据《大学设置基准》,相应地设置了丰富的课程。这些课程包括一般教育科目、外语科目、保健体育科目和专业教育科目。其中,一般教育科目又包括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3个门类,不论文、理、工的学生都必须从每一门类中选学3门以上的课程。这些课程很多是学生在中学已经打下了一定的基础的,在大学里只是进一步深入学习,且一般在低年级时修习。因此,大学新生能较好地把大学学习与中学学习联系起来。这种课程计划,使大学生的知识面较广,知识结构合理,思维开阔。并且,日本中学课程的系统性很强,以基本训练为主,这对干大学的学习是有利的。
近年来,日本针对其教育过分形式化、模式化,缺乏灵活性和伸缩性,培养的人才缺乏个性及“教育荒废”等弊病,从重视个性原则和向终身教育体系过渡的观点出发,极力重组教育体系,使之由僵硬化、划一化、封闭化向自由化、多样化、个性化、国际化方向转变。在中、小学教育改革方面特别强调指出:“应着眼于培养学生具有作为一个人所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丰富的个性和社会性,具有真才实学、健全的体魄和美好的心灵。”®大学也按新的《大学设置基准》进行了与之相应的改革,把高等教育的信息化、国际化、个性化、高度化体现在课程改革之中.改变了过去课程的划一化倾向。®
四
通过以上对美、英、日三国中等与高等教育衔接有关制度的分析,我们认为它们有如下一些共同特征:
1.高等教育一般是在较长年限的义务教育基础上进行的,大学生具有较好的文化基础从本世纪中叶开始.各发达国家的教育都经历了一个进一步延长义务教育年限、提高教育水平、普及完全中等教育和扩大高等教育的时期。英国从1969年起实行11年的义务教育(5—16岁)。美国各州先后把义务教育年限延长,有的州达到13年。日本则于1947年起把义务教育延长到9年。我国虽然于1986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但由于种种原因,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很难落实。如果没有强大的义务教育作基础,就很难造就良好的高中教育,也就难以选拔出优秀的大学新生。
2.中等教育的培养目标由单一向多样化转变,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日益融合随着高中教育的普及,以及高等教育规模的日益扩大,美、英、日三国中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已由单一转向多样,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日益融合。具体地说,第一,它要把广大青少年的文化科学水平提高到高中程度,以便在此基础上把一部分人送入高等学校,在施以一定的职业训练后把其他的人送上职业岗位;第二,双轨制和单轨制结构的中等教育的目标日趋一致。而我国的普通高中与职业高中则基本上是两条完全不同的轨道,除特殊规定外,一般只有普通高中的学生才可能升入大学。但普通高中的升学率又比较低,大部分普通高中生是在没有任何职业准备的情况下进入社会的。这既造成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也给社会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实际上,我国生产力的总体水平仍很低,各地区发展又不平衡,产业结构从总的来说还是低重心的,需要大量的中、初级技术工人。这与学术教育职业化(Vocationalisation)和职业技术教育学术化(academici-sarion)的世界中等教育改革的潮流是相悖的。
3.大、中学课程设置的范围扩大,某些课程的深度也有所增加在选课方面必修与选修并行,普遍推行学分制,以培养学生的素质和个性为主。
4.高等学校招生制度的改革,是美、英、日三国的普遍趋势实行证书制的国家在逐步采纳选拔制的优点;而实行选拔制的国家也日益重视证书制的长处.两者逐渐靠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