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英语是一门重要的学科。随着全球化的步伐越来越快,人们对于学习英语的热情越来越高。大学英语也成了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在大多数高校,英语课程都是学校的通识必修课。英语课程的地位得到提高,高校英语教育的要求也就相应地提高了。然而在这样新的形式下,随着全国教育改革的推进,大学英语教育仍然存在一些显著的问题。英语教育的问题在高校教育中导致英语学科设置不能满足时代的需求,不能适应学生发展的规律。因此,本文将从现阶段大学英语教育的实际情况出发,阐述目前高校英语教育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对课程设置、教学实践以及教学反馈系统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希望能使大学英语教育的问题得到一定程度上的缓解,使大学英语学科符合教育的规律。
一、前言
大学英语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门必修的课程。从课程目标的角度来将,大学英语对学生的英语理解和运用能力具有不可磨灭的作用,对于提升大学生的听说读写水平产生举足轻重的效果。作为大学的必修课程,大学英语教育的受众范围很广泛,这也从一个侧面表明人们学习英语的热情极其高涨,对英语教育的需求也非常高。因此,大学英语教育的质量将影响到千万英语学习者的学习情况。
二、大学英语教育的普遍问题
(一)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缺乏科学性
在课程设置上,大学英语教学确实是一门必修课程,这是因为全球化时代大背景中,英语作为一门国际交际语言,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十分显著,英语运用能力也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体现。然而目前我国的英语课程设置缺乏科学性,不管之什么专业,不管是什么高等院校,英语课程设置都千篇一律,英语课程的难度也没有体现学科的层次性。学校在设置课程时没有立足于本校的具体情况,也没有分析不同专业、不同班级的学生之间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之间的差异性。
(二)英语课堂教学方法单一
长期以来,英语课堂教学的最大难题在于英语学科性知识的学习与生活实际的需要存在结构性偏差。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单词、语法在教学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英语作为一门工具语言,它的第一功效是运用到实际生活的语言交际和理解中。但是在大学校园的真实环境中,英语的使用率基本为零,学生认为学习英语的意义显得很寥寥,所以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不高,课堂效率低下。此外,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不管是讲授单词、语法、阅读还是音标,总是重复使用一种教学方法。比如某大学教师在讲关于Mark Twain and the Muddy Mississippi的主题阅读时是从分析文中的单词、语法,但是在讲解My friends主题讨论也是从单词、语法的角度讲解。总之,教师总是想尽一切办法把教学内容塞进学生的脑海中,也不管学生能不能接受。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学习效率进一步降低。这就是我国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现状。
三、改善大学英语教学的对策
(一)优化大学英语课程结构
从教育层面来讲,科学的教育制度应该正视教育发展的规律以及人的发展规律。因此,国家应该适当给予大学设置英语课程的自主权,让大学根据自己的发展定位和本校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设置相应的英语课程。不能盲目地搞“一刀切”。学校也要建设完善的英语教学机制,从课程设置、课堂教学到教育评价都要制定相应的符合学情的制度。比如通过组织英语水平测试评价学生的英语水平,然后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进行分班教育,水平较低的学生分在基础班,水平较高的学生分在提高班。这样的话,低水平的学生学习起来不会太吃力,高水平的学生学习起来也不会太枯燥。
(二)创造结合学生的生活语境的教学方法
在我国,很多人学习了几年英语之后,却无法用英语进行交际,这是一种不可思议却又有因可循的现象,我们称之为“哑巴英语”。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在我国社会的大环境中,注重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略英语的交际功能。因此。学习英语后并没有机会运用到社会交际中,因为在现实的环境中,英语成为交际语言几乎不可能。教师面对这样的困境应该有意识地创造结合大学生的生活语境的教学方法。将英语的单词、语法、音标教学融入到具体的生活语境中,在校园中营造更多使用英语交流的机会。在某大学有这样一堂生动的英语课:教师讲解的是Improving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这一专题,教师灵活的运用角色化扮演和情景化教学方法,再学习了本单元的新单词后,以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为话题开展口语交际,在这次讨论中,学生发言很积极,并且能够自觉的运用到新学的单词。半个月后的检测表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记忆非常深刻。这是通过有效课堂的教学方法创新所取得的成果。
四、结语
近年来,大学英语教育普及程度越来越高。然而高度普及的英语教育并没有使英语学习者的英语水平取得质的提升。大学英语教育深入到课堂,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英语,有更多的时间学习英语。随着高等教育建设逐步推进以及社会的需求日益增长,大学英语教育不得不思考自身的问题以适合教育的发展。
作者:张世斌 来源:商 2015年5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