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英语教学论文

语篇分析、图式理论和英语阅读教学

2016-06-16 16:14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英语教学领域,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尤为重要。随着图式理论以及语篇分析的引入,大学英语阅读教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图式理论认为阅读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强调阅读者的背景知识对理解文本的重要意义,因为背景知识对激活阅读者理解文本所需的相关图式是必不可少的。

 

语篇分析侧重语篇的高层次结构,通过分析语篇中的衔接、连贯与语境,强调将语言因素、文化因素、心理因素相结合,才能确保对文本的正确理解。文中分析了图式理论和语篇分析的理论背景及其对英语阅读教学的启示,并举例说明了这些理论成果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实际运用,提出以图式理论与语篇分析相结合,对促进大学英语阅读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实践证明,阅读能力是外语教学领域听、说、读、写、译五种能力中最重要的。这不仅是因为学生学英语主要是通过书面语获取信息,而且阅读能够提供最有效的,也是最重要的语言输入,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因此,阅读能力的培养应该是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努力方向。那么,如何进行有效的大学英语阅读教学呢?显然我们不能走语法翻译法为主的传统老路,因为这是一条已经证明行不通的路。总结多年的大学英语教学实践,笔者认为语篇分析和图式理论对大学英语阅读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两种理论的配合使用将收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一、与英语阅读相关的图式理论与语篇分析理论

 

  图式即对客观世界的经验,是人们对于某一客体、事件、行为的许多种属性组合的知识建构。图式是一种包含了有关客体和事件的一般信息的知识结构。图式的种类又包括:事件图式、场景图式、角色图式、故事图式等。图式理论认为,新的经验只有同记忆里相同经验的模式相比较才能被大脑理解,因此,图式理论是一种关于知识表征及对知识表征有效应用的理论。该理论认为,图式是认知的基石,一切信息加工都要建立在图式的基础上;阅读理解是个相当复杂的、积极的心理语言过程;读者头脑中的图式通常有六个作用,即帮助吸收课文、帮助推论、调节注意力对重要信息的加工、有条不紊地搜索记忆、进行信息概括和通过推论重新组织原始信息。

 

  语篇分析(Text Analysis)是对比句子更大的语言单位所做的语言分析,目的在于理解人们如何构造和理解各种连贯的语篇。语篇分析理论的基本范畴包括衔接、连贯和语境等。

 

  1. 衔接(Cohesion)是指一段话中在语法或词汇方面有联系。这种联系可能存在于不同的句子之间,也可能存在于一个句子的几个部分之间。衔接手段可分为指称、替代、省略、连接和词汇衔接等五种。(Halliday & Hasan1976)衔接是语篇的有形网络,体现在语篇的表层结构上。

 

  2. 连贯(Coherence)是指语篇中语义的关联,是语篇的深层结构,它通过逻辑推理来达到语义连接。例如:

 

  AWhat time is it?

 

  BWellthe postman’s been here already.

 

  这个对话没有采用上述诸衔接手段,但是通过分析,我们可以推测出AB两人都知道邮递员每天来的时间,A通过B的回答可以推断出现在是几点,因此可以说,这个对话实现了语义连贯。

 

  3. 语境(Context)是语篇分析的基础,任何语篇都是一定语境的产物。语境可以分为三类:语言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语言语境指语篇内部的环境,或称上下文。情景语境指语篇产生时周围情况、事件的性质、参与者的关系、时间、地点、方式等。文化语境则指说话人或作者所在的语言社团的历史、文化和风俗人情。这三种语境都有助于理解语篇的意义和交际意图。

 

  二、图式理论与语篇分析理论对英语阅读教学的启示

 

文章的体裁结构或篇章框架其实就是图式理论所说的形式图式,以及语篇分析理论中所说的语篇类型,讨论的都是各类语篇结构最基本的特征。图式理论研究的重点在于内容图式对于新旧知识联系的催化作用,侧重于从内容角度促进阅读理解。图式理论认为,图式在阅读理解中占据重要位置:在阅读之前,图式起到预期作用;在理解过程中,图式成为意义表征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阅读之后,图式对信息的储存提取起到组织的作用。阅读是读者已有背景知识的运用过程,如果具备较多的背景知识,在理解加工课文时这些背景知识就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语言水平的不足。尽管图式的内容因人而异,因社会群体而不同,因文化差异而相差很大,但图式与图式之间的关系构成语义的连贯性,即理解的线索。

 

  较之图式理论,语篇分析理论主要侧重于从语言因素的角度来研究阅读理解。语篇分析要求读者将课文作为一个整体,不仅要对语义的基本单位即小句的功能进行分析,而且要分析语篇的衔接手段、语用功能,应用篇章中的组织结构模式及话语标记去系统地分析语言材料在文章中的意义。

 

  上述分析表明,图式理论与语篇分析理论在英语阅读教学实践中具有很强的互补性,比较理想的方法是根据具体语篇特点去分析,将两种理论结合起来使用。一方面,发挥内容图式的预测内容、表征知识、搜索提取记忆、通过推论重组原始信息等功能,帮助学生同化吸收阅读内容;另一方面,利用语篇分析理论理解结构的衔接、语义的关联,把握篇章结构框架,借助语言进行语境的再组织,从作者如何构篇的角度去解读用于交际中的语篇,实现读者和作者的动态交流与合作。

 语篇分析、图式理论和英语阅读教学

  对图式理论和语篇分析理论的探讨,结合教学实际,可以使我们阅读教学的视野更为开阔。笔者认为,要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从以下三方面着手:一是帮助学生打好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二是丰富学生的外国文化背景知识和其他学科背景知识,三是从语篇层次进行阅读教学。

 

  1. 对于刚入校的学生,应以语言基础知识教学为主

 

语言基础知识主要包括词汇知识和语法知识两大类。一般而言,语言知识的丰富程度与所读文章的理解是成正比的。一个词汇和语法知识十分贫乏的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得不将大部分时间用于语言解码,无暇顾及其他的信息处理,更无法理解字里行间的意思。

 

此时的英语教学要以扩大学生的词汇量为主要任务,教师要督促他们多读、多写、多记,通过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巩固教学内容;同时传授一些记忆法,引导学生结合语音、情景,并利用语音、语义和语法关系联想复习原来所学到的单词;引导学生掌握构词法的基本常识,通过辨析和归纳整理,建立起便于其记忆和应用的新图式,有效扩大词汇量。除此之外还要求学生全面地了解词义,即词汇的宽泛性,包括内涵、外延及其习惯用法。

 

  2. 随着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教学中应当逐步加大背景知识的分量,培养学习者运用已具备的相关背景知识对阅读材料进行猜测、推断、概括等综合分析的能力

 

在此过程中,必须特别注意调动和激活学生已有的图式知识,即以等级层次形式储存于长期记忆中的一组相互作用的知识结构。学生头脑中已存在各种各样的图式,只是在理解阅读材料时没有意识到要调动这些知识去理解。教师应教会学生,阅读是一种认知活动,阅读不能只看语言,还要充分调动已经存在于脑海里的图式知识。就具体课堂教学而言,教师可以采用提问和讨论的方式来调动学生已有的图式知识。例如在讲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上海外语出版社)1册第四单元American Dream的课文之前,可以先向学生提问对所谓美国梦以及近几年热炒的中国梦的理解和看法,并就这个论题展开讨论。由于问题和论题都和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学生非常熟悉并有自己的看法,讨论起来很感兴趣。通过提问和讨论,学生头脑中原有的图式知识被激活,并与输入的新信息产生了呼应,从而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

 

介绍和讨论关键词也是激活学生已有图式的有效方法。教师可以在阅读前有意识地仔细选出关键词语,在上课时发动学生进行讨论,并因势利导,把他们的思维引到文章的脉络上来。也可以先让学生在课堂上花几分钟对课文进行快速阅读后将关键词语找出来。还是以上述单元为例,与“American Dream”的憧憬和实现有关的词汇,包括povertyeducationskillmoneywork hard等等,通过讨论学生可以回答“Why does Dr. Hertz say the American Dream is in one’s head and in one’s pocket”,从而对整篇文章的内容有了总体的了解。

 

加强背景知识的教学,构建新的图式知识。对于学生尚未具备的图式,教师应设法帮助他们建立新的图式,以求达到对阅读材料的正确理解。由于一种图式存在于某种特定的文化背景中,而在另一种文化中却是空缺的,学生若不具备这种背景知识,就必然造成阅读理解上的困难。

 

例如《大学英语综合教程》(上海外语出版社)4册第四单元“The Multicultural Society”,如果学生对美国作为移民国家的起源没有任何了解,对美国的主流文化等知之甚少的话,就不能进行流畅地阅读。因此,在学生进行阅读之前,教师应尽可能地介绍一些文化和历史背景知识给学生,也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进行与主题有关的有目的的讨论来导入背景知识的讲解。

 

  3. 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应当加强语篇水平上的阅读教学

 

语篇是指连续语段或合乎语法语义连贯的有一个论题结构的语言整体。在此阶段,老师应重点教会学生对文章内部篇章结构的理解以及对文章整体信息的获取。通过把握文章的主旨大意,理解文章的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内在关系,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作者的思维模式和写作意图,实现与作者之间的交流,最终达到交际理解的目的。整个阅读过程中,学生要始终把注意力放在对课文整体思想内容的理解上。这种模式强调的是意义而非形式,其主导思想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并不需要准确地识别每一个单词或句子,重要的是寻找最有用的语言线索去理解、评价、重现作者的思想或观点。

 

显然,在泛读教学环节,更需要进行篇章水平的阅读教学。教师要求学生学会抓住课文材料中最重要和最有用的信息,从而对课文有一个总体的了解,然后确定课文中每一个段落的主题思想,从而确定整篇文章的主题思想。对于课文中的一些难句,学生要学会通过联系上下文猜测和理解句子意思,并因此掌握一些短语、词组和单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教师若能将图式理论和语篇分析理论应用于英语阅读教学中,必能丰富学生的语言知识,培养他们的语言认知能力并能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例如上述《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第2册第一单元“LearningChinese way”,学生根据已有的图式,不难推出本文一定还会讲“LearningAmerican way”,再根据篇章结构推理,本文至少有三部分:Chinese learning styleAmerican learning style and my way。学生在课堂上通过所给的提示,就能进入互动模式的阅读。“Chinese learning style”意味着学生依赖老师,而老师会把着手教,这样就忽略学生们的创造性。“American learning style”则是一种很放手的学习风格,学生虽然有了创造性,却少了自控性和技能水平。那么最好的方式就是将两种学习方式相结合。

 

  通过与自己已有图式的比对和语篇分析,学生可以通过课文中的语境猜测生词的意思,同时也可充分体会语篇表层结构中各个句子之间的衔接、深层语义的连贯,从而使逻辑结构更加清晰明了,达到深层次准确理解的目的。可见图式理论和语篇分析理论在英语阅读理解中的应用各有侧重,各有所长。在教学实践中,只有根据具体阅读材料的特点将此二者结合使用、取长补短,才能珠联璧合、相得益彰,真正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理解水平,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

 

  三、结语

 

  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综合运用语篇分析和图式理论的研究成果,引导学生掌握不同语篇所具有的不同的交际目的和语言策略,并在阅读过程既掌握语篇的图式结构,又了解语篇的建构过程,从而完整准确地理解语篇含义。

 

  作者:戚莉燕 来源:新课程研究·中旬 20165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