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情感电影创作中,以黄蜀芹、彭小莲、陆小雅、鲍芝芳等为代表的女性导演,用女性的视角,为电影增添了丰富、深度、独特的表达。而以谢飞、夏钢、张艺谋、孙周等为代表的男性导演,在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中,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开始调整艺术观念,将镜头对准娱乐繁华起来的都市。第五代导演同第四代导演同场竞技,年轻导演们的文化反思和影像造型意识的成熟,使得他们在表现两性情感方面,相比于80年代前期的以国为家的大时代表现方式,有了更深刻的文化和现实的纵深感,并为情感电影开拓了更为广阔的题材范围和表达空间。
这一时期的男性导演,从不同层面对两性关系给予了关注和反思。这样的反思,不自觉地折射了男性对于女性的态度和潜意识的观点。这些电影大致可以分为以下类型。一是借助传统封建的老旧习俗来反思女性曾经做出的挣扎和最后对传统观念的归顺与臣服,或者对改变所怀有的无望的期待,如电影《湘女萧萧》《月牙儿》《春桃》《寡妇村》等。二是反映都市中男女婚姻爱情题材的电影,如《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轮回》《初恋时,我们不懂爱情》《太阳雨》《嗨!姐妹儿》《鸳鸯楼》《女儿经》《同龄女友》 等。三是反映女性地位提高之后对于男性心理及生活影响的电影,如《女局长的男朋友》《女市长的私人生活》等。四是对进城后青年男女在繁华中情感变化的电影,如《女人街》《给咖啡加点糖》《合同夫妻》等。五是农村青年男女反抗旧式婚恋观的电影,如《你爱我吗》《两厢情愿》《私奔》等。这些电影从不同角度对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从都市到农村两性情感的变化做出了阐释与分析,而在情感的演绎中,不免带上了男性编导者的视角和观点,并因此凸显出与女性导演不一样的情感色彩。
《湘女萧萧》《月牙儿》《春桃》《寡妇村》等几部电影,延续了20世纪80年代前期《良家妇女》《边城》等影片对于特定地域、特定时代及特定民俗的批判与反思的精神,对现代文明与传统守旧习俗的冲撞进行了细致的剖析。谢飞的《湘女萧萧》与《边城》一样,改编自沈从文的小说,人物环境同样是风景秀美的湘西,也同样讲述了一个少女在成长中,曾试图冲破传统,找寻真爱,最后却又与母亲一样归顺传统的故事。只是《边城》中的翠翠一直处于被动的等待中,而萧萧却试图反抗,她在听了人们讲的镇上女学生的新鲜事后,沉睡的心悄悄萌动,向往自己也过上自由平等的生活,所以在这种思想变动下, 她虽然有了小自己多岁的“丈夫”,但还是大胆地与家中的长工花狗相爱,并有了孩子。这种反叛的行为,纯情羞涩的翠翠是全然不会有的。但两部电影相似的是,其中的男性在面对情感变动之时,都选择了逃避,留下女性独自承担苦痛。而最终萧萧逃过被沉潭或发卖的悲惨境地,并不是因为男性的怜悯,而是因为族人的迷信和家人的善良,这里的家人,显然是萧萧同样年轻的婆婆,这个守寡的女性与萧萧有着同样的孤寂和不幸,所以她能够理解并接纳萧萧及其所怀的花狗的孩子,而这种宽容,虽然让萧萧逃掉了悲惨的命运,却又不可避免地使其失去了对命运的抗争,沦为与婆婆一样守旧的传统女性。电影结局中,长大的男性躲在屋后,对给儿子娶亲的萧萧的窥视,也反映了编导者的视角,即男性对女性在旧式婚姻中冷漠麻木的一种同情和怜悯。
相比之下,《春桃》中的女性春桃要比萧萧、翠翠、月牙儿和《寡妇村》中的寡妇们,更有决定自己命运的反抗精神。这部改编自许地山小说的电影,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一妻二夫的三角恋的故事,电影中的男性李茂和向高,一个是战争中流落他方而后残疾回归的前夫,一个是无丈夫之名但却有丈夫之实的健康男人,也即一个是代表了传统既定的婚姻,一个则是没有名分但实际存在的爱情,春桃徘徊在两个男人之间,也即徘徊在传统婚姻与真正爱情之间,男人李茂想要行使自己作为名义丈夫的权力,将春桃“卖”给向高,却遭到春桃的训斥与反对。这个独立坚强且不屈从于任何男性的春桃,用自己的正直善良和勤劳,最终赢得了两个男人的尊重,并获得了向高长久的爱情。所以这是一部温暖的电影,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女性反抗传统的挣扎的力度和对现实表达的深度。同时在某种意义上,带上了一种因为传统积习下来的对于女性温顺的心理原型。因此到2007年,也就是接近20年之后,王全安的电影《图雅的婚事》,同样表述了与《春桃》中的女性相似的困境和模式。
在对都市情爱的表达上,1988年由王朔小说改编成的电影《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和《轮回》可以作为当时都市男女生活状态的生动表达。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即将到来的过渡时期,人们在改革开放和经济体制转变的都市中,因经济发展和物质的丰裕,精神上也陷入空虚和失落,情感上出现变动和摇摆,一些社会闲散青年开始挑战昔日的道德观,表现出来就是王朔电影里游逛无业的痞子。《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中,男主人公张明就是这样一个假冒警察敲诈嫖客的痞子,他没有工作,又从不想去走一般人的正道,热衷于骗取来的正义感。他对人生有着不亚于常人的看法,认为人生无法预测未来和结局,不能决定是喜剧还是悲剧,所以为了不后悔,要做自己最喜欢的事情。但同时他又对自己的人生感到空虚悲凉和孤独,他不爱任何人,也爱不上任何人。当时社会状态下,人心浮躁不安,两性对于彼此的态度,都充满了矛盾和怀疑。从影片中男女关于爱情的一段假设,便可看出两性对于情感的态度。男性张明对于男女相遇后的解释是:女性水性杨花,又爱上了别人,最后两个人都晚景凄凉,再次 相遇,只能唏嘘感叹。女性吴迪也同样悲观,她认为是女人爱男人,但是男人根本不爱女人,而且还骗了女人,抛弃了她,最终女人唯一的选择则是死亡。而同时在推测中,男女两性都认为对方会欺骗自己的感情,社会的浮躁变动,也让男女之间不能够互相信任。女性的观念,在对爱情的执著中,依然有殉情的传统;男性比女性对待情感要更为理智和冷静。电影中的结局,也证明
了女性的这种猜测,男性欺骗了女性,在吴迪试图通过爱情感化张明停止犯罪行径时,张明佯装答应,但依然故技重施,终于在张明案发入狱时,吴迪割腕自杀。电影借助吴迪之口,表明女性对于男性的不满,认为都是男的错,是男人欺骗玩弄女性,让女性受到伤害。电影自始至终贯穿着这种认识,对男性的欺骗给予批判和反思。并用男性出狱后的悔改和对一个与“作家”打得火热的姑娘的真诚规劝,来强化这种观点。而在《轮回》中,男性更为懦弱和逃避,表面上主人公石邑活得潇洒自如,但却没有真情实感,处处骗人,也被人骗。而女性在其中则扮演着拯救男性的角色。石邑中学时的恋人刘华玲在他做生意赔钱时为他解难,单纯漂亮的舞蹈演员于晶在石邑被流氓在腿上钻了洞拄拐杖之后,依然为了爱情嫁给了他,并为了生活而为歌星伴舞挣钱。但是石邑始终没有在女性的鼓励下坚强站起,反而因此生出自卑,并认定自己只是貌似强大,实则渺小。最终石邑坠楼自杀,而于晶则生下他们的孩子,取名石小邑,以表达对爱情的忠贞。两部电影对于男性的诠释,与当时浮躁的时代紧密结合,男性在市场经济大潮来临之前,选择了玩世不恭、逃避或者沉沦,对待情感则是欺骗,而女性则一面固守传统,一面表现出与男性不同的对待现实的勇敢和坚强。 在同样发生在都市中的《鸳鸯楼》中,通过六对小夫妻,更为全面地展现了两性间的矛盾和隔阂。电影中的夫妻,各自都存有矛盾。新婚夫妇的矛盾来去匆匆,是鸡毛蒜皮的打闹,但这种打闹以温馨始,又以温情结。影片的开始,镜头飞快地在阳台和高楼大厦间转换,影片在不同夫妻间转换时,则通过一扇都市气息浓重的电梯开合来过渡,影片结尾,电影让一对对去上班的夫妻重新归于繁华的都市街道,所有的矛盾,似乎从未发生,但实则隐藏在汹涌的人群中,两性之间只是暂时达成和解。在反映女性地位提高之后对于男性心理及生活影响上,电影《女局长的男朋友》和《女市长的私人生活》,也跟《鸳鸯楼》一样,做出了相似的合理的探讨。《女局长的男朋友》中,女性社会地位比男性增高,社会地位转移到家中,男人不愿做了官的女人骑在自己头上,让自己在家里矮了一头。而女人因为工作的繁重又无法担负家里的重任。两部电影中男性都因为两性间的矛盾,制造了麻烦,而家务事也因此上升到法律的层次,试图通过法律的惩罚来解决男性思想上的男权和所谓的尊严。然而这种解决的办法,也只是一种暂时的缓解,两性在深层次上,对于地位的变化,并未能够达到真正的平等。
这一时期城乡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人大量涌入城市,这种变动,也带来了两性间的冲撞。电影《给咖啡加点糖》就反映了这种城乡间不同价值观和婚恋观的冲突。影片通过对一个刚刚进入新生活方式的农村姑娘林霞的心理世界、情感世界的细致刻画,将处在复杂现实中的女性心态表现出来。影片既有轻松愉快充满温情的段落,也隐隐透出某些沉重和压抑的色调,用城市人与农村人的对抗和亲和,反映20世纪80年代末期经济变化及时代变化的复杂性。电影借助城乡两性相爱却无法相守的故事,来探讨社会环境对于情感的影响和阻碍,生活方式的不同,导致人的心灵也无法达成共通,女性屈从于乡村换亲陋俗的命运,城市中的男性则对这样的城乡差别无可奈何。影片结尾,城市男性刚仔的妹妹和同学正在聚会,他们有自己的生活乐趣和追求,属于未来的世界,而这样的世界,是乡村女性林霞永远都无法介入的异质环境,同一个城市的人群中,两性的距离犹如刚仔透过镜头看去的世界,因为隔着一层,而显得美好,但事实上这样的美好,只是一种表象。
在对乡村年轻男女挣脱传统陋俗,反抗老一辈人的观念和思想的表现上,《私奔》进行了很独特的表达。电影将镜头对准一个叫桃花沟的偏僻山村,通过几对自由恋爱男女的爱情经历,来表现物质文明发展的同时,精神文明也亦步亦趋,吹遍落后山村。两性婚姻从不合理的换亲,到新式的集体婚礼,老一代人的思想也从家长专制,到乡长的假装糊涂,并将年轻人的私奔开通地看作形势大好的重要标志。影片在表达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上,渲染上了喜剧色彩,冲淡了一般电影中的悲剧严肃的气息。但是同时这种喜剧色彩也使得电影在反思两性真正冲突上,遭到了削弱,在试图改变上一辈人传统观念的方式上,采取的不是法律,而是封建迷信的方式,电影通过面缸中幻化出的老人的灵魂,来反思过去错误的观念,从而达到教育和警戒在世人给年轻男女自由恋爱让路的目的。这种方式,与电影《女局长的男朋友》通过转嫁洗尿布给老人的方式一样,轻易地转化了矛盾,而事实上,在当时的农村中,封建思想根深蒂固,还没有达到如此轻易解决的程度。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电影对两性关系的表达,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到来和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发展,从都市男女对于情感和认识的迷茫无助,到城乡男女的亲和与冲撞,再到乡村新旧观念的冲突,做出了与现实紧密相连的解读。这种解读,为90年代现实与情感的喧嚣,以及对喧嚣的批评与反思,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参考文献]
[1] 吕微.神话何为——神圣叙事的传承与阐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2] 沈敬国.情爱婚姻论[M].广州:广州文化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