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巴黎》是2011年由伍迪·艾伦编剧并执导的美国电影,尽管从导演到制作都为美国人,影片却弥漫着浓浓的巴黎浪漫气息。影片故事发生在巴黎,以主人公著名好莱坞编剧吉尔(欧文·威尔逊饰)的视角讲述了他与未婚妻伊内兹(瑞秋·麦克亚当斯)之间的矛盾。吉尔几乎每个午夜都在巴黎的城区游荡,午夜的游荡使他的心离这座城市越来越近,却与他的未婚妻渐行渐远。这部影片主要采用了两种电影叙事手法:经典叙事手法和艺术电影叙事手法。本文将着重分析这两种叙事方式是如何服务于故事情节的展现,即不同的叙事方法提供不同的信息:经典叙事手法主要展现主人公的物质世界,而艺术电影叙事手法主要展现主人公的情感和心理状态;不同的叙事手法也展现了电影中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以及导演伍迪·艾伦对其的个人偏好;影片对两种叙事手法的交叉剪辑激发了观众的观影期待。
在《午夜巴黎》中,经典叙事手法和艺术电影叙事手法交叉呈现,影片运用平行剪辑手法,交叉展现了现实世界和午夜巴黎的奇幻世界。发生在现实中的故事(2011年的巴黎)运用经典叙事手法,故事有着清晰的因果关系,并且,故事中的信息被清楚而快捷的传递给观众。在现实的故事中,吉尔和他的未婚妻伊内兹来到巴黎度假。有一天,当吉尔在午夜漫步在巴黎街头,他发现自己无意中竟回到了1920年前后的巴黎。第二天,当他试图与他的未婚妻分享这段奇遇时,她不但认为这只是吉尔的幻想,还在她父母和朋友的面前嘲笑他。吉尔渐渐的迷恋上在午夜穿越回20世纪20年代的巴黎,与此同时,他与伊内兹之间的争吵越来越多。于是,他决定与伊内兹分手,并且搬到巴黎来生活。最后,他摆脱了活在过去“黄金时代”的想法,决定活在当下。总体来讲,这个故事的叙事采用好莱坞经典叙事手法,叙事从吉尔和伊内兹之间的矛盾展开,经历了一系列的事件,到最后矛盾得到解决。相反的,影片中另一个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巴黎的故事采用了艺术电影叙事手法,与发生在现实的故事相比,这个故事有着较为松散的结构和逻辑,故事中穿杂着较为随意的谈话,派对和舞蹈。例如,男主人公吉尔与海明威之间的对话,以及红磨坊的舞蹈。与此同时,男主角吉尔在艺术电影叙事手法的故事中表现得更像一个游离在故事外的旁观者,而非一个故事的参与者。他不断对他遇到的人物和听到的古老音乐感到吃惊,20世纪20年代巴黎稀疏平常的夜生活对于吉尔来说更像是一场盛大的派对。并且,导演对于吉尔离奇遭遇的安排是无解的,观众很难从影片中推断出这个“穿越”发生的原因,也无法得知“穿越”是真实发生的还是只是男主角吉尔的梦境或是想象。两种叙事手法所展现的故事,貌似是两个相对独立的故事,然而与此同时,却又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接下来的章节,将详细分析两种叙事手法是如何运用在《午夜巴黎》这部影片中的。
首先,不同的叙事方法在影片中提供了不同的信息。根据美国当代电影理论家大卫·波德维尔的理论研究,好莱坞经典叙事手法往往展现了电影人物通过努力解决困难或者达到某个目标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主人公会与其他人物或者所处的外界环境产生矛盾。[1]在《午夜巴黎》中,好莱坞经典叙事手法主要展现了吉尔的物质生活,以及他与所处外界环境所产生的矛盾。影片中,吉尔是一位成功的好莱坞编剧,并且过着富裕的生活。但是,他本身并不认可自己现在的成就,想要重新找回自己,完成一本属于自己的小说。但是,他的未婚妻伊内兹是一个只看重物质和结果的女孩,她希望吉尔可以停止现在的痴心妄想,恢复到原来正常的状态。影片中,吉尔与伊内兹,与伊内兹父母,以及与伊内兹朋友的多组对话展现了他与周围人物之间的矛盾。例如,伊内兹和她的朋友经常对吉尔的梦想进行嘲笑和批判。除此以外,导演在经典叙事手法的故事中对艺术电影叙事手法故事的展开做出了铺垫,并且解释了缘由。
艺术电影叙事手法主要展现了男主人公吉尔的精神状态。与经典叙事手法不同,艺术电影叙事手法主要展现人物情感,或是人物的精神世界,而并非是一个完整有充分逻辑性的故事。[2]艺术电影叙事手法中所展现的人物时常缺乏明确的目标,并且,他们会不断的质疑自己,直到最终找到一个想要的答案。例如,在《午夜巴黎》中,起初,男主人公吉尔并不非常明确的了解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当他穿越回20世纪20年代的巴黎时,他与毕加索的一位情妇相爱。然而,这段爱情使他对生活更加的迷惑,他不知道一个男人是否可以同时真正爱上来自两个时代的女人。在之后的穿越中,他不断地纠正自己的思维,并最终找到了内心的答案。在某种程度上,吉尔的穿越更像是一种心灵的治疗。在这个过程里,他找到了他现实生活中所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法。首先,他发现作为艺术家,是需要一个支持性的环境来进行创作的。在20世纪20年代的巴黎,他被心中的偶像所支持着。例如,海明威和菲茨杰拉德视他为朋友,格特鲁德·斯泰因帮他修改小说。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他在一个错误的环境里,他周围的朋友,乃至未婚妻都在嘲笑他的梦想。于是,他决定离开这个错误的环境,到一个可以鼓励他创作的环境中去。其次,吉尔克服了他对“黄金时代”情怀的迷恋,最后回到了真正属于他的时代。在他的穿越旅途中,他发现无论在哪个时代,几乎所有的艺术家都渴望生活在另一个他们心之向往的“黄金时代”,而与此同时,他们又都活在别人的黄金时代里面。最后吉尔发现,其实这并不关乎时间,而是关乎生活本身。他克服了他的“黄金时代”情怀,选择留在了真正属于他自己的现在。在影片的这一部分,导演更多的是在抒发情感,而并非是在讲一个故事。这份情感并不仅仅局限于吉尔,它也寄托了导演伍迪·艾伦自身的情感。
第二,两种叙事手法展现了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以及导演自身的偏好。在《午夜巴黎》中,好莱坞经典叙事手法所讲述的故事展现了一个典型美国人的生活方式,艺术电影叙事手法则展现了典型法国人的生活方式。在经典叙事手法所展现的故事中,几乎所有的美国人都被描绘得较为消极,例如,他们对汽车的过度
依赖,对金钱的过度挥霍,以及过度的物质主义。甚至伊内兹最有教养的朋友保罗,也只是会炫耀自己空洞的学识,却并不能真正理解艺术和享受艺术。不同的是,在艺术电影叙事手法所描绘的故事中,人们所关注的东西则是书籍,绘画以及爱。除此之外,两种叙事手法的剪辑方式也是不同的。在经典叙事手法的故事中,镜头快速地切换,就如美国人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而在艺术电影叙事手法的故事中,伴随着舒缓的音乐,镜头缓慢的切换,并且使用了许多长镜头,恰如其分的展现了法国人悠闲自在的生活方式。这两个故事的戏剧性对比,也反映出了导演伍迪·艾伦自己的偏好,以及对巴黎生活的渴望。
第三,影片在两种叙事方式之间的切换激发了观众的观影期待。根据大卫·波德维尔的理论研究,当受众观看电影时,他们会获取线索,回想之前的信息,预测故事情节的发展,连贯的将整个故事串联起来。[3]然而,在《午夜巴黎》中,由于两种叙事方式的不断转换,打破了常规的受众观影模式,使受众对故事情节的预测变得较为困难。同时,这也激发受众对两个故事情节发展的期待。例如,当受众观看到吉尔和伊内兹在酒店的争吵时,会对之后情节的发展产生疑虑,比如,“他们还会不会在一起?”或是“他们还会不会结婚?”等。然而就在这时,镜头又突然切换到吉尔行走在过去时空的画面,使得这些疑虑不能立马得到解答,从而使得受众对之后的情节发展产生更强的期待。虽然两个故事不断转换,但是受众不会对其产生困惑,因为每个故事都有许多自己的标志。第一,时间的标志,即穿越回过去的故事只会发生在夜晚;第二,媒介的标志,即乘坐古老的马车或者汽车为主人公穿越回过去的主要工具;第三,布景与道具的标志:例如,电影的色调在两个故事中是不同的,发生在过去的故事的色调更为昏暗一些,营造出一种复古的气氛。再如,在道具方面,在发生在过去的故事中,房间的布景和演员的衣着是完全按照当时的年代风格来装扮的。
总体而言,《午夜巴黎》这部影片运用了好莱坞经典叙事手法和艺术电影叙事手法来对影片进行了更好的诠释。在经典叙事手法所描绘的故事中,导演主要展现了主人公吉尔生活中所存在的问题和矛盾,而在艺术电影叙事手法所创造的故事中展现了主人公的精神世界,以及对他现实生活中问题、矛盾解决方法的探寻过程。两种手法的频繁切换,也增添了影片情节发展的悬念,使影片更具有观赏的趣味性。
参考文献:
.New York and London: McGraw-Hill Companies,2007:78-79.
.1979:716-723.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198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