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影视教育论文

论动画电影的游戏精神

2015-07-04 09:35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要 《功夫熊猫》受人褒贬不一,但票房亦佳。就动画电影作品本身而言,究竟如何对待,我们有必要回到原点,给动画以最初的精神阐释。
  关键词 《功夫熊猫》 动画 游戏精神
  
  《功夫熊猫》受人褒贬不一,但票房亦佳。就动画电影作品本身而言,究竟如何对待,我们有必要回到原点,给动画以最初的精神阐释。
  
  一、动画的游戏精神
  
  动画具有具有距离的美感、自由的假设、愉悦的徜徉。而这种距离、自由和愉悦,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游戏精神的存在。
  首先,动画充满夸张和想象,擅长营造“梦境”。看动画成了一段“虚拟的时光”,具有和游戏类似的体验。
  其次,动画和孩子的密切关系表明动画的游戏特征。孩子代表着“轻松、有趣、天真和冲动”的人类本性,这些本性在动画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而席勒认为“只有当人是完全意义上的人,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时,它才完全是人”。孩子的世界,是真正的游戏世界。
  因为游戏的过程性快乐和重复性体验,使得游戏和重视功利、线性前进的现实拉开了距离。因此。动画不妨解释为“一群承载着孩子梦想的造型在一定的规则和时空里进行的一场游戏。”
  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中论述“游戏——人的延伸”时分析棒球逐渐衰落的原因时认为:棒球偏向专门分工。球员位置固定,弱化了游戏给人们带来的“多样的满足”。从游戏的角度而言,动画也是“人的延伸”,以丰富的想象承载着“多样化”的梦想。
  
  二、功夫熊猫:老鹰捉小鸡的游戏
  
  我们把2008年动画电影《功夫熊猫》看作一场游戏的话,它和现实中的“老鹰捉小鸡”游戏相比,两者竟然有着如此的相似。wWw.133229.COm
  从游戏的角度看,本次游戏参与双方为两队,不妨称为光明队和黑暗队:
  1、光明队:阿波扮演“母鸡”:“五杰”辅助阿波。“小鸡们”是和平谷的居民们。
  2、黑暗队:泰郎扮演“老鹰”。
  游戏规则:“老鹰”期待打败“母鸡”,取得龙之卷。“母鸡”人选待定,但职责是保护“小鸡”。
  另外,《功夫熊猫》有着突出的游戏因素:1、阿波父亲的长相和阿波的“熊猫长相”之间的“距离”,可谓大相径庭。这种“距离”,打破了常规。并且具有滑稽意味。
  2、憨态可掬、手脚并不麻利的熊猫担当了和平谷“保护伞”的重任。这本身就有一种“玩”的意味。这主要表现在:一是阿波并不具备学习功夫的充分条件:身材臃肿、白日做梦、傻头傻脑,且具有“叶公好龙”之嫌。二是阿波扮演的是打破游戏规则的角色。在在动画影片中所要进行的又一“游戏”——龙战士挑选大会中,阿波以“闯入者”的身份强行加入到了“光明队”。而最终阿波扮演了“母鸡”的角色,成功保护了“小鸡”,打败了“老鹰”。
  阿波还具有“敢打敢输”的“游戏精神”。当师傅对它学习功夫的潜力已经趋向绝望的时候,阿波“伤心地偷吃”猴子的饼干,并且紧贴在高墙上——师傅问:“你怎么上去的呢?”阿波顿时跌落地面。阿波执着于“功夫”,却不被“功夫”所累,即使怀疑自己学习功夫的天分,却能“适时而动”,不严肃而悲哀,终而有所成。
  
  三、功夫熊猫:动画系谮之间
  
  我们不妨把《功夫熊猫》放到整个动画发展的背景中进一步分析。就不同的动画类型而言,它从属于四大主要的动画系谱,如图:功夫动画、熊猫动画、成长动画和3d动画。
  
  1、有文章将功夫动画总结为“四大门派”——东成西就派《功夫熊猫》《花木兰》老树新花派《葫芦兄弟》和《宝莲灯》更新换代派《变形金刚》和《忍者神龟》中西合璧派《魔比斯环》。
  其共同的游戏模式:首先是游戏队员的组成为两队:正义队和黑暗队,即游戏在两组队员之间展开:其次是滑稽、搞笑、打闹的游戏场面:再次是具有在“游戏”和“历险”中逐渐成长的主题。
  2、据笔者统计,中国动画所涉及的动物主人公有50种左右,其中“熊猫”主题主要有9部《熊猫百货商店》(1979)、《小熊猫学木匠》(1982)《熊猫历险记》(1983)《熊猫胖胖:怪信》(1984)、《熊猫小胖》(1984)、《熊猫胖胖:空中遇险》(1986)《熊猫京京》(1996)《巴布熊猫》(2006)、(金牌熊猫)(2008)。但其主要以动画短片和连续剧为主,动画长片没有。


  在国外,关于熊猫主题的动画主要有《熊猫家族》(1972)《趴趴熊》(1995)《熊猫z》(2008)、《功夫熊猫》(2008)等。前三者是日本系列动画片,最后者是本文所谈论的美国动画电影。所以,此次《功夫熊猫》在“熊猫谱系”中脱颖而出,是填补了熊猫动画长片的空白。新浪“你关注《功夫熊猫》的原因”调查中,共计5086票中“动画加功夫加喜剧”占40.33%,“主角是熊猫”占35.83%,“故事本身”占18.68%。可见,动画长片、功夫和熊猫的结合是极具魅力的选择。
  3、成长主题模式中,游戏的体验就是“矛盾——解决矛盾”所带来的愉悦和快感。另外。“智者”常常是动画主人公成长的“导师”。他们往往并不真正介入“游戏”,例如《功夫熊猫》的神龟《花木兰》的木须龙、《千与千寻》的锅炉爷爷等。他们代表的是孩子对智慧世界的向往,也是孩子成长的指路人。无论是被“醍醐灌顶”,还是“自我救赎”,最终的结果都是“孩子”的成长。
  4、3d动画成为当前动画的主流之一,而《冰河世纪》、《虫虫危机》、《海底总动员》、《怪物史莱克》等也的确彰显了3d动画的魅力。《功夫熊猫》的3d效果和传统中国的山水风景和韵味相结合,多了一份柔美和婉转。抵消了3d动画的“机械”和“僵硬”。
  处于熊猫动画、功夫动画、成长动画和3d动画的交叉口上,《功夫熊猫》集四者之长。
  
  四、游戏在动画之外
  
  在“动画外”的世界,有声音反对《功夫熊猫》的“窃取”行径,主张抵制《功夫熊猫》的播出,是否有失于游戏精神呢?
  十年前《花木兰》问世。十年后《功夫熊猫》问世。要是再过十年呢?
  不妨把动画重新定位为一种真正的游戏。在动画内外,都以游戏的态度、规则和精神去对待。没有游戏精神,动画的春天不会到来。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