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意识形态是反映特定的经济形态、阶级或社会集团利益与要求的观念体系,电影在本质上是个体对物质世界的重新构造,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作为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美国喜剧电影《博物馆惊魂夜》利用隐蔽和象征的方式再现了一幅关于历史的想象性图景,将美国的意识形态传播给观者,来实现对主体的询唤。
关键词 意识形态 想象关系 历史再现
看过美国喜剧电影《博物馆惊魂夜》的观众一定仍对它温情而搞笑的故事情节记忆犹新,逼真的特效让观众自由地畅游在影片所营造的童话世界之中,享受着电影的神奇魅力。但是,在笑过后再细细品味时就会发现事情并非如此简单。这部影片将美国的主流价值观和意识形态表述得淋漓尽致,令我们不得不佩服美国电影的伟大想象力和生产力。观众在笑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就认同了美国的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是“系统的,自觉地反映社会经济形态和政治制度的思想体系,表现在政治、法律、道德、哲学、艺术、宗教等形式中。”广义上的意识形态内容包括一国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政治文化、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等,因此美国一直十分看重意识形态在其战略思维中的作用。正如一位学者所言:美国是丢不下意识形态的。电影作为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更是将美国的意识形态传播到世界的个个角落。阿尔都塞在《国家机器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一文中为意识形态下了一个这样的定义,“意识形态是一种‘表象’,在这种表象中,个体与其实际生存状况的关系是一种想象关系。”在这种“想象关系”中,意识形态国家机器通过整合和提供令人信服的合法化表述来协助国家机器实现它的统治与运转。wwW.133229.coM让我们借这部美国影片《博物馆惊魂夜》来看一下美国电影是如何再现美国意识形态的?
“复活”了的历史人物
作为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电影具有多种社会功能,诸如对现实进行临摹与复制,对国家意识形态和主流价值观进行传播,对公民进行教化。对国家“软实力”的优越性进行宣传等等。在电影提供的“想象性关系”中,每个人都能在其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合法位置,并从中获得抚慰。影片《博物馆惊魂夜》就再现了一幅整体的想象性图景。在美国历史自然博物馆里上演了一部美国版的历史神话。在这部影片中,出现了许多位有名的历史人物,可他们却与历史的记载有着很大的差别。在电影中,他们俨然已成为了符号,他们在美国制造的狂欢盛宴中“复活”了,表演着新的“历史”,用隐蔽和象征的手法阐释着美国的意识形态。影片中一位很重要的历史人物:美国第26任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在白天的博物馆里,他只是一件普通的蜡像,要靠讲解员来讲述关于他的历史故事。当夜晚来临,复活了的罗斯福被亲切地称作泰迪,这让观众想起了那只憨态可掬的泰迪熊。他背着猎枪,骑着马穿梭在夜晚的博物馆里,站在远处含情脉脉地注视着那位印第安美女萨卡加维亚。观众一定不会想到正是这位泰迪在历史上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只有死了的印第安人才是好的。影片中他对印第安女人的着迷就如同他在历史上着迷于美国西部广袤的土地一样。萨卡加维亚就象征了美国西部那片美丽而神秘的土地,泰迪在觊觎这片土地。当萨卡加维亚遇到危险时,是这个害羞的男人不顾一切地冲出去救了他的“女神”。他成了“女神”的英雄,获得了爱情。萨卡加维亚的脸上从此有了笑容,也不再孤独。两个人的对话,更是意味深长。“你救了我”。“你值得我救”。是的,印第安人和这片土地只有在美国的保护下才会获得“幸福”,也只有美国才能让这一切变得有价值,美国用电影为它那段不光彩的历史找到了合法的解释。
影片中还有—位不得不说的历史人物一人称上帝之鞭的匈奴王阿提拉。历史上,他率领匈奴人征战欧洲,统治着从中亚咸海到大西洋,从波罗的海到阿尔卑斯山的辽阔疆土,他也促成了欧洲历史的转折,将丛林里的日耳曼人推上了历史的舞台,并与后者一起结束了罗马人的时代。而在这部影片中,观众只知道他是“罗马帝国唯一真正的威胁”,整部影片观众都不知道他在大声喊叫些什么,印象最深的大概就是如莱瑞在书中所读的那样,是个“野蛮和凶恶”的人。当影片的主人公莱瑞试着用书上所记载的那样,用巫术来使阿提拉听话时,他拙劣的魔术表演却差点让他被撕成了碎片。但是在美国电影的叙述中阿提拉就要遵守并维护美国的秩序,服从美国人的指挥。最后还是莱瑞,这位有点落魄的美国白人“搞定”了阿提拉,他摸着阿提拉的心,用英语讲道:“你为什么喜欢把人撕成碎片,也许是因为很久以前,有人这样对你,在这里,他们夺走了爱。爸爸离开,谁被一个人留下。”这次阿提拉听懂了他所讲的英语,委屈地哭了起来。在莱瑞的怀里,阿提拉像个小孩,而莱瑞就像个父亲,莱瑞拍着他的背,说着:“没事了,没事了。”在电影里,阿提拉重新获得了爱。笔者十分敬佩美国人的想象力,将故事编的合情合理,潜移默化地传达着美国意识形态的优越性。温情地告诉观众:不管你是什么人,只要来到美国,你都不再孤独,因为这里有爱,你会得到爱。即使你很残暴,你也有权利得到爱。
在电影中,这些历史人物不再与历史有关,他们的“复活”是美国实用主义的表现,他们只是传播美国意识形态的符号,他们的出现是要为美国的现在和未来服务的,上面鲜明地印着“美国制造”。
美国全球化的历史使命
近年来,美国一直在全力宣扬全球化,更准确地讲是美国领导下的全球化。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就曾讲过这样的话:“在新一代的卓越技术的帮助下,我们的父辈和祖父辈所经历的那个世界上的壁垒、障碍和边界正在被打破。成百上千万的人们每天使用手提电脑、cd和卫星,在几秒钟内将观念、产品和财富传送到世界的各个角落。”正如他所讲的那样,我们不仅看到了一个经济的全球化,还看到了一个文化和知识的全球化。在宣扬全球化的过程中,美国的领导人更热衷于强调全球经济、政治、文化的“秩序”和“运行规则”。克林顿在一次讲演中曾说过:“美国的责任在于帮助人们为21世纪的大道撰写规则,保护那些已经加入了国际大家庭的国家,孤立那些不肯加入的国家。”如果你不跟从美国宣扬的全球化,将来你就会与历史相悖。这就是美国的意识形态之一:美利坚民族是上帝选中来拯救人类的。这听起来似乎有些可笑,但美国人一直都在用行动来完成上帝赋予他们的这个使命。那么这部影片是如何来“再现”这一意识形态的呢?
影片中,莱瑞三个夜晚都在博物馆里恢复着“秩序”。第一个夜晚,他靠西奥多·罗斯福恢复了秩序。第二个夜晚,即使他接受西塞尔的建议去温习了历史知识,但他仍力不从心、狼狈不堪。在他要放弃时,他看到了这样的一幕:一个尼安德特人溜出了博物馆,第一道曙光出现时,他就成为了灰烬。莱瑞就在这时明白了自己的使命,他要保护博物馆里的一切。他从罗斯福的手中接过了使命——那串掌管 博物馆的钥匙,同时也是拯救人类的钥匙。博物馆就是全球,美国要保护它。第三个夜晚,他脱胎换骨,成为博物馆里真正的守护者和拯救者。所有人都听从他的指挥,在他的领导下,大家团结起来让坏人得到了惩罚,博物馆也恢复了秩序。最后,莱瑞不仅让博物馆井然有序。还让博物馆里充满了欢声笑语,一片歌舞升平,所有人都在狂欢。美国完成了上帝赋予它的使命。成为世界的领导者,将世界引向了光明,推动全球的自由民主与和平。正如现任总统布什在第二次就任演说中说的那样。美国要做黑暗世界的灯塔。这部电影不仅为观众再现了一份整体的想象性图景。还完成了对观众的主体询唤。
美国的历史观
十九世纪的一位作家约翰·奥萨利班在一篇《前途远大的伟大国家》的文章中说:“美国命中注定要采取好的行动。我们除了对一些可以吸取的经验以外。对过去的事情一概不感兴趣。远大的未来才是我们的舞台,我们的历史要在未来中创造。”《博物馆惊魂夜》就恰如其分的解释了这段话,也准确地表达了美国对历史和未来的看法。美国的历史就是未来,世界的未来是要靠美国来领导的。看过电影之后你会发现,美国这个本没有什么历史的国家却在电影中完美地再现了属于自己的历史。
影片中,有两个小人一定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个是罗马帝国的统帅屋大维,另一个是美国的探险家杰迪。莱瑞说他们都是优秀的领袖,他们心里所系的都是人民的福祉。虽然两个人生活在不同的年代,但他们身上却有着共同的特质,即西方文明几千年来积淀的一种外向型的开拓精神。他们可以并应该一起开拓美好的未来。但影片中有一个镜头却一定会令观众会心而笑的,就是伟大的罗马帝国统帅,被杰迪送上了断头台。这一幽默的场景隐蔽地表达着美国对历史和未来的看法,美国已远胜于欧洲,而欧洲却骄傲自大地沉浸在历史的辉煌中,未来必将胜于过去。对美国而言,未来才是最有意义的。
影片还通过角色设置来建构美国的历史观。西奥多·罗斯福代表过去,莱瑞代表现在,而他的儿子尼克则代表未来。正是从西奥多·罗斯福开始,美国将目光投向世界。而成为20世纪最伟大的国家。每一个美国人都为此而感到骄傲,他们现在要做的就是继承先辈的使命去开拓未来,因为只有未来才是美国的历史。在电影中,泰迪·罗斯福一直引领莱瑞走向成熟,让他懂得责任与使命,告诉他现在是他该大显身手的时候了,“美国靠每一个平凡人”去开拓未来。也是泰迪在最后告诉尼克,他的父亲是一个了不起的人。莱瑞重拾信心回到博物馆,除了要完成上帝赋予他拯救人类的使命外,还有就是要得到他儿子的认可,也就是他为未来而写的历史。莱瑞不仅让他的儿子看到了未来,也让观众看到了未来,由美国创造的未来是多么的奇妙,而令人向往。
就这样,美国用电影,这个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将美国的意识形态输入到了观众的脑中,留在了观众的心里。观众在为《博物馆惊魂夜》这部影片喝彩的同时。也成了一个俯首称臣的人。影片成功地完成了对美国意识形态的演说,神话也就此产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