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影视教育论文

对中国高校影视艺术教育现状的思考

2016-09-13 10:16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影视艺术的发展直接影响着社会的进步与精神文明的建设,也影响着民族思想文化的集中与传统文化的传承。高校艺术影视教育在办学主体多元化的功利性因素驱动下呈现空前繁荣的假象,导致影视艺术人才培养被泛化等一系列问题,我们必须通过对现象的反思与分析,全面探讨影视艺术教育的发展模式,才能实现影视艺术教育的和谐均衡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与精神文明的建设。

 

  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的影视艺术教育在短短的十年之余迅猛发展,有如雨后春笋,创办影视专业的院校从南到北、从东到西、从发达的地区到欠发达的地区、从专业院校延伸至综合型的大学乃至普通的院校,这种空前繁荣与政府的导向、当前的市场经济、文化需求、办学模式及教学观念的解放有着密切关联,但这种现象与社会关联的背后,也有着教育产业化、办学主体多元化的功利性因素驱动。诸多高校不论是否具备办学条件、师资力量如何,基础设施怎样,都纷纷以各种形式介入影视艺术教育领域。美国著名高等教育学者伯顿﹒克拉克根据影响高等教育系统的主导力量的不同而将其划分为三种基本类型:政府导向型、市场导向型和学术导向型。因此,这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高等教育的发展由政府、市场到真正的高等教育主体为价值取向的演变过程,并在这种背景下掀起的影视艺术教育大潮,势必出现经营粗放教育功利化人才培养被泛化无特色、无特点、缺少竞争力等弊病。

 

  一、政策导向触发影视艺术教育多元化格局

 

  在影视产业迅速发展的今天,市场的需求呈现一种多元化的局面,影视产业的发展也面临多元化的语境,国家对转型期经济下的影视产业进行了宏观性的调控与指导,如2003年国家广电总局推出的《关于发展我国电影产业的若干意见》,2009年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20101 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20104月,央行、中宣部、财政部、文化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九部委联合下发《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20106月文化部下发的《关于加强文化产业园区基地管理、促进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的通知》等,这在一定的程度上加快了影视文化产业的发展,扩大了市场的需求,刺激了影视文化教育事业的繁荣,催生了各类影视专业人才的培养,促进了高校相继前后开设各类影视专业,呈现一种多元化的格局。

 

  影视艺术以其独特的视听语言成为最年轻最富有潜力的新兴艺术形式,并以艺术与技术的综合优势引人瞩目,它的发展直接影响着社会的进步与精神文明的建设,民族思想文化的集中与传统文化的传承。国内外的实践经验证明,高质量的影视艺术作品不仅促进经济的繁荣,而且有利于扩大整个民族的国际形象与地位,美国好莱坞的电影、日本的动画与卡通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就足以说明这一切。近年来韩国在影视与游戏产业的投资与发展中获取的巨大成就也是有目共睹的。正因为如此,自211工程以来,我国鼓励地方和民间办校,大力发展影视艺术产业,着力影视艺术人才的建设与培养,但有些政府学校和教育机构的人却就此机会通过计划外招生创造收入,诸多职业技术学校在当地经济的推动和政府的支持下,大多都变成了高校,似乎一夜之间,全社会都需要研究型或是综合性的人才,重虚名而忽视实际能力的培养,致使高等学院快速增多,职业学院虚化,紧跟相随的影视教育在高校的学科建设中铺天盖地而来,无论是专业性的学院,还是综合性的大学,无论是国家重点大学,还是省属重点,或者是地方的一般二级学院,全都蜂拥而上建设影视类的专业,这种多元化的局面,在一定的程度上加快了人才的建设,但这种多元化的格局是否对教育、对人才培养都具有实质性的意义,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当然很多高校也实行了所谓的针对性人才建设,即实行的“2+2模式“2+1+1模式“3+1模式,并以此来作为扩大招生的原由,这种国内加国外的教育经历,或者是校企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否真的有利于影视艺术人才的培养,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这是作为一个影视艺术的教育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二、高校影视艺术教育的商业化倾向

 

  近年来所推崇的教育产业化,其概念是从国外引进的。早在几十年前,世界上一些著名大学就进行了教育产业化的尝试。美国斯坦福大学开辟了学校工业园,使教学活动、科研成果与工业园的发展双向互动、彼此推进,最终形成闻名于世的硅谷科学工业园”;麻省理工学院为了在教学方面获得有意义的突破,在80年代后期开始把工程教育和制造工艺紧密结合起来,建立了学校与企业之间进行科技协作和成果转让的横向联系,最终形成了全美科技实力雄厚、经济潜力巨大的波士顿中心。但我国的教育形式呈现一种多元化的格局,市场经济多方面的影响,大多的教育都有商业化的倾向,影视艺术教育尤为突出。

 

  我国的影视艺术教育进入门槛不高、教学设备的投入可大可小、一般基础性师资转型相对较快;同时,开设影视艺术专业生源多、收费高,更多的是迎合办学主体功利性的追求和缘于经济利益的刺激,导致高校艺术教育的商业化倾向日趋严重,以至于各个高校都在相关的专业下开设影视方向,加大收费力度;又或者是在高校里普及开设影视专业的选修课;也或者是高校各自筹建影视专业,成立专业的影视学院,并以此来扩大招生,吸纳大量的学费充当可观的高校财政经济收入,甚至一些高校和独立的院校连一个相关的影视专业老师都没有,居然大张旗鼓开设影视艺术专业面对全国招生,并运用一些非专业的老师担任相关的课程教学。而具有积极意义和代表发展方向的教育产业化,应该是教育、科研、文化创意、企业一体化,是利用学校的科技优势和文化资源与创新意识,通过学校与企业的联合,或者是学校创办企业与企业相联合,加快科技成果或教学成果的转换,在实现经济和教育同步增长的同时,使教育发展经费得到圆满的解决。

 

  我国目前的影视艺术教育,只是一味的扩大招生,捞取相关的经费,而没有加大力度对师资的建设,设备的投入,市场的调研,人才输送渠道的搭建,这种现象最终也导致了教育的功利化和人才培养泛化的局面,在世界著名大学推行教育产业化的进程中,始终坚持把学校作为保存、发展和传播文化遗产的公共机构这一根本,决不允许动摇学校传播知识、追求学问的神圣地位,而当前这种影视艺术教育的现状,并以影视艺术扩招来提高财政收入的现象是值得每一位教育者所关注与思考的问题,作为高校的领导和决策层是否站在了人本主义的立场与人才队伍的建设与培养的视角上去思考与分析过这一系列的问题,回归教育的本质与职能。

 

对中国高校影视艺术教育现状的思考


  三、市场导向催生影视艺术教育功利化

 

  近年来,美国大学暴露出过度商业化和急功近利的问题,大学教育忽视人文及人格教育,不重视对学生进行价值观和传统伦理观的培育。上个世纪80 年代,当个人电脑、因特网、好莱坞电影等新事物的出现使美国引领了世界潮流,在这种繁荣景象下,美国政府放松了道德和法律监管,最终引发了从华尔街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其归根的原因是由于拜金文化给华尔街金融人才所带来的自我膨胀和过度贪婪。美国总统奥巴马最近提出,美国应该在经济发展中重视道德观念。而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院士在第四届复旦基础教育论坛上就曾痛批教育功利化,他说:我深刻地感受到现在许多学生对成功的理解非常偏颇……总希望找秘诀、走捷径。”“我们培养的学生,要有对个人、对整个国家、对人类的责任感。如果学校教育只注重知识,不重视德性培养,那么培养的人越有知识,越可能成为社会的祸害。杨玉良教授对此有着强烈的危机感。

 

  教育的功利化在影视艺术教育中尤其突出,其原因不光是高校的价值取向,更多的来自于市场的因素。目前政府大力发展文化艺术产业,在一定的程度上刺激了文化与艺术的市场,并初步形成了一定的经济圈,间接地导致了当前的艺术热。这与当前的经济背景,人们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发展在某种程度上的断层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如近年计算机在城市家庭里的普及之势,网络信息日益大众化的同时,各种流媒也纷纷使出浑身解数,加大信息量的同时,大力发展娱乐新闻八卦新闻体育新闻等吸引网民,并各出绝招,挖掘别人的隐私,窥探别人的秘密等一系不道德的行为。就连各大城市的早报、晚报、商报也无不例外,正因为这些媒体对各种栏目力度的加大,间接增加了人才市场的需求量。同时,一些影视娱乐产业快速的发展,加快了人才市场对电视、电影类的演艺人员、策划人员、制作人员等需求,刺激了高校对影视艺术人才的培养。

 

  如果高校只是针对市场目前的人才需求而盲目地增设影视艺术专业,扩大生源来盈利,最终必会导致人才拥挤与质量下降。如用中文的老师教影视专业的《影视欣赏》,中文老师对影片的思想、文化深度、结构层次肯定是有优势的,但作为《影视欣赏》课,除了剖析影片的深度、剧情的结构外,也应该加大力度去探析影片的色调、剪辑的技巧、镜头的运用等,诸如之类的课程比比皆是。再或者请校外的技术人员进入高校担任专业技术课程,这种形式确实在一定的程度上刺激了学生的能动性,但诸多事实证明,这种模式培养出的大多学生除了能按步骤完成技术训练或是做相同的案例之外,基本不能运用所掌握的技术做创造性的东西。而市场上的这种艺术形式又过度地依赖于欧美、日本,对人才的要求也只是停留在技术的模仿层次上,近年的科幻片大多都留有好莱坞电影的影子,而动画片也摆脱不了日本动画的技术与模式,这些也间接导致了中国艺术教育的功利化。作为一个教育者,一个从事影视艺术教育的人,我们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市场的需求等于当前人才的培养模式吗?急功近利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真正人才的长远发展吗?作为教育者是从眼前的利益和效果出发还是从人才长远的发展去考虑呢?培养怎样的人才有利于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呢?

 

  四、价值取向导致影视艺术人才培养被泛化

 

  知识教育是人才的根本,是科技发展的基础,然而光有知识是不够的,要成为有能力的人才,还必须要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我们人才结构出现严重失衡的一个根本原因就是现代教育体制思想问题,因为我们社会价值取向决定的教育价值取向,而我们的教育取向,就决定了我们的人才结构。

 

  近年来影视文化的异军独起,各类的影视公司也相应而生,但大多的影视公司以制作为主,对人才的要求基本也是停留在技术的层次上,由于当前的教育以市场为中心,这直接导致了全国各地的高校在影视艺术教育中以技能培养为主。但实际上,在当前的影视艺术教育模式中,学生是否需要经历严格的学院式训练,达到市场中对模仿欧美、日本的影视技术的要求,尤其是接受长期的素描和色彩的基础训练以及计算机的技能训练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种教学体系能使过去艺术教育中形成的权力话语找到得以稳定延续下去的合法化基础,并以当前的市场要求来衡量人才培养模式的好坏。在此笔者不是去否定这些艺术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训练课的合理性,而是认为不能将上述训练作为一种权力话语生效和运作的依据。因为当前的影视特效技术及影视艺术形式的快速发展,这些不同的技能可以通过变量的练习或者是引导性的学习获得,并不一定非要由教师手把手地教。如果一味地追求当前盛行的案例式教学,会导致学生在技术与艺术的形态上产生诸多的雷同,因为影视艺术教育中的经典技术案例或者说其艺术形式都是从国外流进,全国的高校基本通用。再加上大多的学生只会完成此案例,而不会运用各案例之间的一些特性和技巧结合创造新的东西,只是停留在模仿的层次上,这降低了教学的质量以至于人才培养被泛化。

 

  当然,除了技术型的培养之外,更多的高校是没有师资队伍和硬件设备。他们开设了相应的影视专业,但缺少师资;他们扩大了招生的规模,拥有了一定数量的学生,但又缺少质量;他们有相互依赖的学理关系,但又缺少创新;这也是导致人才培养被泛化的主要原因。从上个世纪90年代始,全国从事影视教育的高校寥寥无几,培养的高端人才可想而知。而近年来全国诸多高校快速开设影视专业,对影视艺术教育的人才需求也是一种必然的趋势,诸多高校在缺少影视艺术专业教师之时,就利用本地资源优化,鼓励一些非影视专业教师快速投入到影视艺术教育中,这也势必会降低人才培养的质量。同时,一些高校使影视艺术同一些学科联姻,如在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城市建筑学院、医学院、文学院、计算机学院、软件学院等开设影视专业进行学科交叉,这在一定的程度上扩大了生源,达到了经济上的利益。但专业教师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学科之间的交叉是否真的具有特色也是一个问题,大多的资料显示,全国各类高校在影视人才的培养模式、课程的建设基本雷同导致培养的学生无特色、无特点、缺少竞争力等弊病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加上专业教师资源的稀缺,影视艺术学生的来源多,影视艺术教育的质量不高与人才质量的下降也是一种必然的趋势,人才培养被泛化也是预料之中的事。

 

  五、结语

 

  中国的当代艺术正向国际化的方向发展,面临着艺术全球化的问题,影视艺术以技术与艺术形成独特的视听语言成为最有潜力发展最快的新兴艺术形式,它的繁荣与时代发展、文化潮流、社会经济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它的发展直接影响着社会的进步与精神文明的建设,民族思想文化的集中与传统文化的传承。作为影视艺术的高校教育,我们应该站在文化高度上对市场的需求做一个全面的分析,站在民族思想文化和传统文化上对影视艺术教育进行人才的培养与孕育,更多的应该是进行影视欣赏与批评、影视创作、文化分析等教育。而不是一味地追随市场,对技术进行模仿和再造的教育,当然教育也可以针对不同类型的院校进行相关的细节调整,不能千篇一律,如果综合型的大学与专业的影视学院培养模式雷同,那最终还是会导致人才培养被泛化。影视艺术教育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其独立的艺术精神,激发其创造力,提高其审美情操,让学生以艺术的手段捍卫个体存在的尊严、自由、独立的批判精神,加强民族文化的传承与民族思想的文化的集中,为社会的进步与文明做出相应的贡献。避免一些艺术学院基本丧失了作为人文学科本该秉承的艺术精神,以及培养艺术人才的历史使命,一味地追求利益,以扩招和学生作为资金和财富积累的重要来源,把教师作为这种特定经济体系里运转的工具,我们应当明白:艺术最忌功利、势利,艺术遵循的是文化原则而非技术原则,人格素养、情感熏染、心灵抚慰是其本质。

 

  作者简介

 

  邓进(1981-- ),男,湖北通山人,武汉大学国际软件学院硕士,广西师范大学设计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影视文化。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