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与世界电影几乎同时起步,但是中国高校的影视教育却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中国高校影视教育在电影诞生后的几十年里几乎是一片空白,一直到“文革”之后,在国家方针政策的指引之下才逐步发展起来,但明显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1895年12月,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一个咖啡馆的地下室里售票放映自己拍摄的12部短片,标志着电影的诞生,1896年8月,西洋影戏登陆上海徐园,标志着电影进入中国,1905年,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谭鑫培主演的电影《定军山》标志着中国电影的诞生。从上面这些史实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的电影事业与外国电影事业几乎同时起步,时至今日,已有了一个世纪的沉淀。百年之中,中国影视艺术发展速度之快、影响面之大,是其他任何艺术所无法比拟的。中国一大批的电影、导演和演员在世界范围内广获声誉。但是,在高校影视教育方面,中国却远远落后于美国、法国等西方国家。
一、中国高校影视教育发展历史
影视艺术作为一门综合艺术,对于帮助大学生了解社会与历史、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美国教育界在这方面走在了世界的前列。早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就在大学校园中开设了影视文化、影视教育方面的课程,培养大学生的影视艺术素养。现在,影视教育已经在美国各类大学得到了广泛普及,甚至有的大学强制性地规定本科生在大学期间必须要修满若干学分才能毕业。比如,麻省理工学院就规定所有本科生必须修满8门人文艺术社科学院的课程,拿到32个学分才能毕业。在一系列政策的引导、影响之下,美国现今已在大学教育中形成了非常完善的影视教育体系,并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作为一个电影历史悠久的人口大国,我国的影视教育情况非常落后,20世纪初,当电影进入中国之后,中国出现了一些培养电影专业人才的学校:1922年4月,在上海成立了中国第一所电影学校影戏学校,后来又陆续成立了中华电影学校和昌明电影函授学校。解放战争初期又成立了东北电影制片厂,举办过四期电影培训班;新中国成立后,又先后建立了北京电影学院和北京广播学院两所影视专门化的高等学府。[1]这些中国最初的艺术院校为我国培养了大量电影专业人才,但是在电影诞生之后、 “文革”之前的几十年里,中国普通高校开设影视课的历史还是一片空白。直到 “文革”结束后,这种空白的尴尬局面才得以完结。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全国各大高校纷纷开设影视教育相关专业课程,这其中,四川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学校在中文系率先开设的电影课程颇具影响力。然而,因为没有影视教育的经验可以借鉴,中国高校中的影视教育教师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和严峻的考验。为进一步提高影视课教师的综合素质,中国电影家协会、中国电影资料馆、北京电影学院、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于1983年联合举办了中国第一届“高等院校电影课教师进修班”,着重提高影视课程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教学能力。1984年,国家教育部又进一步发布了《关于举办高等学校电影课教师暑期进修班的通知》的政策文件,在文件中着重提出在大学文科有关专业逐步开设电影课程的建议。教育部的这些举措对推动中国高校影视教育的快速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从此以后,影视教育在中国高校的教育体系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1985年,中国影视教育的发展又出现了一个里程碑式的文件。为保证、督促全国高校进行影视教育,国家教育部印发了《(关于高等学校开设电影课程的情况和意见)的通知》,在通知中,教育部明确指出:“通过两期电影课教师讲习班的学习,全国高等学校电影教育已出现了一个新局面。”并强调:“有条件的综合大学和师范院校中文系,应把电影课作为重要选修课,正式列入教学计划。”[2]这样,普通高校开设电影课、进行影视教育被中国最高教育行政部门以正式发文的方式广泛执行。
随着素质教育、美育教育观念的推广、开展,1996年,原国家教委颁发了《关于印发〈关于加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意见〉的通知》,把大学影视鉴赏等艺术课程的开设强调为“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具有其他学科所不能代替的重要作用。”[3]经过贯彻、落实,《关于印发(关于加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意见)的通知》逐渐成为了中国高校普及影视教育、素质教育的纲领性文件。
2003年,为贯彻落实《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和《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尽快使全国高校艺术教育、影视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工作步入正常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促进全国高校艺术教育工作的健康发展,12月28、29日,教育部办公厅在上海召开了“全国普通高校艺术教育工作”研讨会。本次研讨会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目标,就加强普通高校艺术教育课程建设,建立和完善高校艺术教育管理体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加强艺术教育的保障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对全国高校影视教育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至此,在国家政策的指引之下,各大高校影视教育如虎添翼,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二、中国高校影视教育发展现状
近年来,中国高校影视教育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少综合性院校纷纷成立了影视教研室、艺术教研室,开设了大量面向全校学生的影视课程、艺术课程。甚至还有很多综合性大学借鉴国外的经验,以学分制的方式强化影视教育的重要性,如山西师范大学要求每个非艺术专业学生在毕业之前必须要修满4个影视艺术学分。总体而言,进入21世纪以来,各个高校越来越重视影视教育课程的开设,但我国的影视教育毕竟还处在一个刚刚起步、发展的过程之中,虽然发展态势和前景一片光明,但还是存在很多问题。
(一)影视教育观念有待改进、提高
我国影视教育的落后,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观念的落后。在国外,影视素养是一个人文化素质的标志,正如著名电影学理论家贝拉•巴拉兹曾说:“一个根本不懂文学和音乐的人,就不会被认为是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一个从来没听说过贝多芬或米开朗基罗的人也不能跻进于有文化教养的行列。”[4]但在中国,由于观念的落后,一般社会大众并没有意识到影视等艺术素养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对提高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性,所以就出现了诸如一个社会的高素质精英人才却可以心安理得地做一个“影视”盲这样的怪现象,并且当事人还不以为然,这也从另外一个侧面说明我国影视教育的推广和普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师资力量比较缺乏,师资专业性尚欠缺
目前,在各高校从事影视艺术教育的普通高校教师大多是“半路出家”者,他们并没有接受过系统、专业的影视艺术教育,大多来自与影视专业稍有关联的一些交叉专业,比如中文、教育学、美学、建筑、新闻等相关专业,很多时候是出于爱好而从事影视教育工作,并非一个专业影视教师。而影视教育作为一个专门的学科,有着其自身独立的专业素养和专业要求,对课程教师有着非常高的专业要求。因而,在中国高校,一般影视课程教师并不能达到这些要求。可以说,普通高校影视艺术教育的师资匮乏、专业素质匮乏是目前中国高校影视教育中存在的最大问题。
(三)影视教育目标不明确,课程设置不合理
我国高校艺术教育的目标还不十分明确,对于影视教育课程对大学生心理、精神层面的影响还缺乏足够的重视。课程设置还不丰富,普通高校的影视艺术教育多为选修课。国外的影视教育与影视行业有着非常密切的内在联系,经常性地进行行业之间的互动与沟通,以改善影视教育课程的教学结构和教学模式,甚至很多院校在自己的教学指导委员会里邀请了业内人士参与,他们直接进行影视课程教学方案的设计与制定,以使教学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在这方面,我国的影视教育做得还远远不够。
(四)教学方法单一
目前中国高校影视课的教学方法基本是相同的:一般是先让学生欣赏影视,再组织讨论,最后教师点评;或者是教师先讲解影视知识,再让学生观摩,最后组织讨论。“欣赏—讨论—点评”或“讲解—欣赏—讨论”是影视课教学的三部曲。此种教学方法较为单一和僵化,很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影视理论知识和其他各种能力,普通高校影视课程的教学方法还有待丰富和完善。
(五)教学内容较随意,教材建设几为空白
到现在为止,各高校没有统一的教科书,普遍缺乏较好的教材。课程教学内容随机性比较强,对于教师的教学内容也没有统一要求,同样是影视赏析课,但教学内容却千差万别。这样的随意性,导致学生所掌握的影视知识偏差较大。课程检验也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教学内容是决定课程好坏的关键,是课程教学的中心环节,应该具备一定的稳定性。而中国高校的影视课程教学既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没有统一的授课内容,也没有统一的教材,此种状况亟待规范。
三、结 语
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风雅的民族,历来非常重视艺术教育,只是后来由于偏重应试教育,导致我们的教育越来越功利化,艺术教育也就渐渐被忽视了。可喜的是,在21世纪,我们国家愈发重视影视教育问题,不仅采取各种措施发展高校大学生的影视教育,对中小学生的影视教育也提上了日程。2009年5月,教育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文化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开展中小学影视教育的通知》,在通知中就如何加强中小学生影视教育等问题作了详细规定,强化了影视教育对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现实意义。
在影视艺术日益翻陈出新的今天,影视课教学面临着更严峻的挑战。我们只有改变落后的教育观念,在原有的基础上作出与时俱进、大刀阔斧的创新,把对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与对人生观的引导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使影视教育课真正成为提高大学生艺术修养、塑造大学生理想人格的艺术殿堂。
作者:滕朝军 母华敏 来源:电影文学 2010年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