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明代话本小说要兼顾到说话艺术本身的特点,满足作为说话底本的要求,在叙事策略上频繁运用复述手法。本文旨在探讨复述手法在话本小说中运用的特点、原因及叙述效果,考察深藏其中的说话传统和社会文化心理,并进而追踪话本小说衰亡的原因。
关键词:话本小说;复述手法;说话传统;文化心理
明代话本小说(含拟话本小说)以冯梦龙、凌蒙初编纂的“三言”“二拍”成就最高。姑苏抱瓮老人见其“卷帙浩繁”,深感“流览难周”,又“罗辑取盈,安能事事皆奇”,①因此从中选出四十篇,汇成《今古奇观》。本文主要以《今古奇观》采录的四十篇话本小说作为研究对象,考察话本小说在叙事策略上复述手法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一、复述的涵义及特点:
复述,也即是重复叙述同一件事,主要指某一情节在小说中被反复提及、多次叙述。据笔者统计,在《今古奇观》全部四十篇作品中,至少有半数以上的小说运用了复述的手法,依次是第2、4、11、13、18、19、21、23、24、27-31、34-39卷。②详情见下表:
一般来说,复述的内容不是虚幻性的或游离于情节之外的东西,而恰恰是小说中主要人物的某段重要经历或事迹。当这段经历或事迹在小说中最初出现时,由隐藏的说书人(叙述人)以第三人称的方式加以交代,一般描述得既详细又具体生动。之后就成为核心情节被主要人物或知情人加以复述,推动情节进一步展开和演变。
二、复述手法背后隐藏的说话传统和深层文化心理:
1.复述作为发端故事,具有介绍和聚合人物、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作为说话,一般要求故事曲折生动,线索清晰。因此话本小说大多按时间先后叙述主要人物的经历,故事就演化成一个个前后承接、有着因果联系的情节链。复述的内容往往处于情节链的开端,可以称之为发端故事。后面的情节由此生发,故事的发展走向也由人物对这个发端故事的态度加以控制、推进,直到结局。因此,从情节的安排来将,复述具有介绍、聚合人物、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也可以简化线索、便于听众随时把握小说节奏,还可以调整听众心理、舒缓听众的紧张情绪,也便于迟到的客人尽快进入情境。
2.复述手法的程式化运用源于道德教化目的。
从民族文化心理来看,话本小说作者既有取悦市民、追求离奇骇异的效果的一面,也有教化世人、传播社会主流观念的一面,具有强烈的劝善惩恶、宣传宿命和因果报应观念等道德教化目的。发端故事成为小说中众多人物的道德试金石:同情、帮助弱者的人物得到善报;欺凌、迫害良善的恶徒遭到报应。
例如《吴保安弃家赎友》中,吴保安离家奔波十年,成功地从蛮夷之地救出未曾谋面的朋友郭仲翔。小说中两番复述推动了事情的解决,同时极力张扬封建伦理道德,并借助高官的帮助、朝廷的施恩进一步肯定这种“义”的观念。
在另外一些作品中罪恶得到惩罚。例如《王娇鸾百年长恨》中王娇鸾给薄情郎和吴江县令一前一后两封书信,复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将一腔怨愤和悔恨合盘托出。周廷章因此被官府定成三罪,乱棒打死。
3.复述体现话本在叙事策略上的两难境地。
话本小说带有教化目的的创作观念有利于反映普通市民的道德理想和追求,得到共鸣;但过于直接、浅显地表达主题、过于关注人物的道德评价也带来创作上主观图解、直白僵硬的毛病。这些小说在表现丰富复杂的人性方面还存在一定的欠缺。话本小说最终因为内容和形式的逐渐僵化而丧失了活力,从“二拍”开始话本小说走向衰亡。
复述手法的程式化运用显示了叙事策略上的两难境地:单个故事的独特性和各个小说主题在整体上的一致性之间形成冲突,最终个别性被后者严重削弱,形成所有文本价值取向上的一致和故事结局的千篇一律。这与复杂、真实的生活之间产生巨大的距离,可见话本小说的逐渐衰亡从复述手法的程式化运用中已现端倪。
注释:
① 笑花主人《今古奇观序》,参见《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三册,229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② 抱瓮老人辑《今古奇观》,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