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艺术教育论文

哈罗德·品特《背叛》中的婚姻伦理的问题和策略

2015-07-14 09:04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哈罗德·品特,英国剧作家、导演,2005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其著作类型多样,包括舞台剧、广播、电视及电影作品。早期作品多被归入荒诞派戏剧。直至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受当时“性解放”运动的影响,哈罗德将对当时社会的婚姻伦理思考,尤其是婚外情作为主要创作题材,相继创作完成了《情人》《收集证据》《沉默》《风景》《往日时光》《背叛》等多部作品。其中最为被中国观众所熟知的是自上世纪90年代起曾多次登上中国舞台的《背叛》。该剧以倒叙的方式,以婚外情为主题,围绕杰瑞、爱玛、罗伯特三人之间错综复杂关系对当时社会的婚姻生活及人物内心进行了描述。本文试从婚姻伦理中的自由意志、理性意志及意识冲突等方面进行分析,回到作品创作时的伦理语境中,对该剧的婚姻伦理进行深入探讨。
  婚姻伦理中自由意志失控的体现
  婚外情通常源于道德自律与情欲放纵之间的冲突。从伦理意义来看,人是一种斯芬克斯因子的存在。斯芬克斯因子包含人性因子和兽性因子,即理性和原欲。婚外情正是体现出二者对决。若人性因子中理性意志发挥作用即表现为道德自律,兽性因子中自由意志没有被约束即表现为情欲放纵。因此当自由意志摆脱了理性的束缚而使得原欲占了上风,进而表现出非理性时,就会导致婚外情的发生。在《背叛》一剧中,杰瑞、爱玛对婚姻的“背叛”行为都是因“欲”而起,都是其自由意志失控的体现。
  首先,我们来看杰瑞。若从最后一个场景逆向解读该剧就会发现,这场婚外情的起因完全是由于杰瑞处于原始欲望而作出的非理性伦理选择。具体表现在最后一个场景1968年冬天,在罗伯特和爱玛结婚纪念聚会的那个夜晚,杰瑞来到爱玛与罗伯特的卧室,此时爱玛为整理妆容正好走进了卧室并被杰瑞的存在吓了一跳。而这时的杰瑞看见爱玛进来,不仅没有离开反而起身走近,并对她一顿夸赞表白。单独面对貌美爱玛所产生的激情,加上酒精的刺激,使得杰瑞欲望膨胀。于是,他不顾爱玛的反抗,强行拥吻她。由此可以看出,杰瑞的这种行为正是其兽性因子中自由意志的体现,来自于动物本能,并无恶意,更与道德无关。而面对杰瑞的激情告白,起初爱玛当作其酒后乱言而对其进行了提醒告诫和理性阻止。然而对于此时完全被兽性因子所主刀的杰瑞来说,原始欲望的控制已经令理性伦理完全迷失。他对爱玛的进一步倾诉表达出了他对自己没有抢在罗伯特之前与爱玛结合的后悔,并因此将先前单纯的欲望转变成为对于婚姻伦理的僭越。至此,他的行为开始发生质变,成为了不道德行为。最终在激情与欲望的驱动下,杰瑞的自由意志逐渐失控,作出非理性的伦理选择。
  接着,我们再看爱玛。应该说爱玛在这场不伦之恋中经历了一个由理性到非理性的转变。起初听到杰瑞的表白,爱玛断然拒绝并劝诫,表现出其理性的一面。然而,面对杰瑞不断地疯狂告白,爱玛开始心动。而当她准备离开时,杰瑞再次抓住了她的胳膊。“他们站住不动,互相对视”的这一举动表明,爱玛选择了接受。究其原因,爱玛选择与杰瑞发展婚外情有其自身原始欲望的因素。爱玛一直按部就班地过着“正经的”中产阶级生活,其内心的激情渴望得到释放。杰瑞突如其来的表白正好成为了一个契机,使其内心对浪漫之爱的渴望被唤醒。但是,在背叛婚姻的行为中,非理性意志对爱玛起到了主导作用。这种非理性意志随着爱玛渴望的增大而增大,最终战胜理性意志,使其彻底反叛婚姻的束缚,投入到全新的激情之中,与杰瑞开始了一段长达七年之久的婚外恋情。对于婚姻的道德逾越,爱玛不仅没有感到懊悔和羞愧,相反在非理性意志驱使下更是全身心投入,任凭原始欲望泛滥。为了与杰瑞一起营造出家的感觉,爱玛作出了种种努力。而这些行为表达出了她试图将这段婚外情稳固下来的想法,错将偷情视作了真情。归根结底,在自由意志、非理性意志与理性意志的较量中,爱玛的情感战胜了理智,她的自由意志在非理性的驱使下最终失去了控制。
  理性意志的重现
  斯芬克斯因子中人性因子和兽性因子总是相伴而生,不可分割,相互制约的。杰瑞一味贪图美色、追求刺激,在自由意志驱使下背信弃义、背叛了婚姻。这时他身上的兽性因子因此得到了充分展现。但与此同时,杰瑞的自由意志同样受到了理性意志的制约。
  这个理性意志的代表就是杰瑞的妻子朱迪思。《背叛》中朱迪思没有在舞台露面,一切有关她的信息都来自于杰瑞的描述。身为医生的她,在杰瑞眼里是个忙碌、尽职、贤惠、本分且充满母爱的女人。在爱玛问杰瑞,朱迪思是否会对其不忠时,杰瑞信心满满地回答:“她不会的。她忙得很。”这样的回答一方面说明了妻子的忙碌是杰瑞出轨的理由之一,另一方面也表明了杰瑞对妻子的信任和肯定。而除了对家庭与孩子尽职尽责,朱迪思对杰瑞的出轨也抱有宽容的态度。朱迪思早已从杰瑞日常生活的一些失态举动中觉察出杰瑞已有婚外情。但她没有当面揭穿,而是选择了保持沉默。她的退让使得他们的婚姻关系得以持续,家庭得以保全。
  纵观全剧不难发现,源于自由意志失控而导致的“激情”之爱一直在受到理性意志的制约。
  首先,在对婚外情的态度上,杰瑞还是具备一定伦理意识的。他并不愿他人知道自己与爱玛的这段感情,尤其是妻子朱迪思。在第六场中一次杰瑞因找不到爱玛写给自己的情书而表现出的“担忧”就说明了问题。这种“担忧”其实是由于婚外情而导致的道德焦虑,这也表明杰瑞仍是一个具备伦理意识的人。他非常清楚婚外情是违背道德的,会造成很多不良后果,对他的家庭造成严重伤害。
  其次,杰瑞对于“家”和“公寓”的认识,也表明了其原始欲望始终被其传统的家庭观念所控制。在第三场景中,杰瑞和艾玛情交7年和平分手。面对着空置已久的公寓房,爱玛深有感触并感到十分惋惜。但是,杰瑞却立即回应说,“它不是家”。显而易见,对于杰瑞来说,与朱迪思和孩子的那个家才是真正的家。由此可见,杰瑞和爱玛对待婚外情的态度完全不同。爱玛对于两人的感情十分珍重,并将公寓看作二人情感的家。可杰瑞对待婚外情的态度非常明确:“婚外”偷情与“婚内”亲情是完全不同的。他为了满足自 己的欲望而与爱玛交往,但前提是绝不能影响自己的已有婚姻关系。正是杰瑞对与朱迪思的现有家庭的保护成为了两人婚外情结束的最主要原因。面对爱玛把公寓当作家的全情投入,杰瑞不愿改变现有家庭生活的坚决态度向爱玛表明了,他们之间只能做情人,永远不可能成为家人。杰瑞的这一伦理立场正是源于家庭观念对原始欲望的控制,是其理性意志发挥作用的结果。
 意志冲突与伦理语境
  《背叛》中杰瑞与爱玛的婚外情充分展现出了自由意志、非理性意志和理性意志的伦理冲突。这些意志冲突通过“倒叙”的叙事结构呈现,清楚地展示出了剧中人物自由意志的发展及理性控制的艰难。应该说这一叙事结构的采用,与婚外情主题及该剧创作的伦理环境密切相关。倒叙的表现手法将剧中故事开始的时间倒退至上世纪60年代,而戏剧第一场的结局部分及上演时间却发生在70年代后期。这两个不同时代背景的伦理环境完全不同。而《背叛》中发生婚外情的原因正是形成于这样两个截然不同的伦理环境之中。
  上世纪60年代,正是剧中第九场景杰瑞与爱玛发生婚外情的时间。这一时期的西方社会有关婚姻、性、爱与自由等方面的伦理观念为剧中人物婚姻出轨、追求享乐欲望的产生提供了伦理环境,也就是说在客观上形成了引发剧中人物发生婚外情时自由意志及非理性意志失控的特殊条件。在这样特殊的性伦理氛围中,人们将性自由与其他自由的观点联系到了一起,彻底颠覆了传统性道德观念,推进了享乐主义的发展同时还使得社会上出现了一种“新情爱规则”,那就是大多数人认为,成年人之间你情我愿的性关系并没有不道德。基于这样的伦理环境,爱玛的丈夫在得知妻子与好友的婚外情时态度豁达也就不难理解了。罗伯特认为:“我对这件事情毫不在意。是的,我打过爱玛一两次,但那不是为了捍卫一种原则。我不是从某种道德立场出发来干这种事的。”原来罗伯特打爱玛的原因,是因为背叛行为伤了他的自尊,而非不守妇道。这种态度正是当时社会伦理道德观念发生变化的体现。结合剧中几个主要人物的背叛行为来看,婚外情在当时的伦理环境中是很普遍的。以上这些情节都反映出了当时社会的伦理氛围和人们对于性自由及忠诚的误解。
  1978年,该剧在伦敦首演。演出后遭到了包括迈克尔·比林顿在内多名剧评家的批评。他们认为“这部戏剧除了在形式上略有创新之外,顶多只能算是一部滥情的肥皂剧,是一部完全不入流的戏”。而剧评家们作出此等评断主要原因正是源于当时社会伦理背景的改变。20世纪70年代,戏剧创作的“第二次浪潮”在英国剧坛蔓延。这一期间剧作家大多都以揭露社会问题为目的进行创作,希望通过戏剧方式对社会风气予以改良,这些作品因此成为了当时各大剧场的主流演出剧目。显然,《背叛》中“婚外情”主题与当时伦敦剧场的主流话题极不相符,那么其饱受非议和批评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事实上,首演之后的非议是对该剧的一种误读,剧评家们误认为它仅仅是在展示人类的原始欲望,却没有看到作家通过人物意志冲突所展现出的理性意志的积极一面。作家巧妙地运用倒叙手法,将开场的时代背景设在70年代末,因为这一时代的人们对婚外情的看法较之60年代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也导致了该剧中婚外情发生的自由意志和非理性意志失去了赖以生存的伦理语境,进而在意志冲突中理性一方重新占据主导地位,达到突出婚外情危害性的目的。在剧中第一场景时值1978年,杰瑞与爱玛和平结束婚外恋情各自回归家庭。但爱玛的婚姻却因为她无法接受丈夫的婚外情而即将破裂。如此一来,《背叛》的结局便成了爱玛与罗伯特婚姻破裂,杰瑞最终回归家庭。这不仅与七八十年代的婚姻伦理环境达成了一致,更让我们看到了伦理语境[第一论文网专业提供写作论文和论文写作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对于意志冲突中理性意志击败自由意志重占主导地位所产生的影响。
  对于《背叛》中“婚外情”的理解,斯芬克斯因子从生物性和理性两个方面给予了最好的阐释,即人无完人。而对于文学作品本身来说,创作的伦理环境考量也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只有“回到历史的伦理现场,用历史的伦理道德观念客观地批评历史的文学和文学现象,我们才能够历史地、辩证地理解和阐释这些作品”。
  参考文献:
  [1]王燕.品特《背叛》内外的背叛[J].国外文学,2010,02:127-134.
  [2]沈茜.从《背叛》到《归家》解读品特的背叛观[J].芒种,2014,02:60-61.
  [3]金永兵,陈曦.文学经典的阐释与美国精神的建构——哈罗德·布鲁姆“文学经典”理论解析[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4:107-113.
  [4]袁小华,宋赟.哈罗德·品特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J].艺术百家,2008,01:154-156.
  [5]周丰滨.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理论及经济增长模型探析[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02:32-35.
  作者单位:商洛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管理系 陕西商洛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