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 言
随着中国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翻译所起到的桥梁纽带作用也日趋明显。作为全球化时代文化产业的重要[第一论文网专业提供写作论文和论文写作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组成部分,翻译有利于优化区域经济结构。文化创意理念的提出,翻译产业的飞速发展以及世界文化的融合,都表明世界经济和文化的全球化进程的速度在不断加快 [1]。
陕西是文化资源大省,发展文化产业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陕西又是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西部省份,积极发展文化产业是实现“文化强省”战略目标,建设“西部强省”的重大历史抉择。近年来,陕西的文化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从“以文补文”“多业助文”到经营创收、产业兴文,为陕西社会经济和文化事业的发展繁荣作出了贡献[2]。
随着我国对外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文化在全球影响的进一步扩大,文化产业的输出性和外向性也日趋明显。而翻译作为文化输出的重要手段,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文化翻译产业就是在对外交流日益广泛和深入,文化产业和翻译产业蓬勃发展且不断相互融合的历史条件之下产生的。
文化翻译产业的提出
1.翻译与“文化赤字”
语言是文化传播和文化输出的一种重要媒介,而翻译正是不同国家和民族的语言得以交流的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手段[3]。张今认为:翻译是两个语言社会之间的交际过程和交际工具,它的目的是要促进本语言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进步[4]。黄有义也指出,翻译工作作为跨民族、跨文化、跨语言交流的纽带,是文化传播的必经之道,是决定文化传播效果的直接因素和基础条件,从某种角度讲,也是一个国家对外交流水平和人文环境建设的具体体现[5]。
在“纪念全国翻译产业创立10周年暨中国思想文化走出去翻译研讨会”上,中共中央编译局副局长张卫峰指出,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升和话语权的加强,我们越来越需要将我们的声音传播到世界的各个角落,让世界人民以读得懂的方式和语言,以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理解我们的文化。在这里,翻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和中国对外贸易“出超”相比,中国的对外文化交流和传播则是严重“入超”,存在“文化赤字”。以图书为例,多年来我国对欧美的进出口比例超过100比1。2007年4月6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蔡武在北京举行的“中译外——中国走向世界之路”高层论坛上表示,近年来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和传播严重“入超”,“文化赤字”巨大,而翻译工作已成为改变这一现象、推进中国文化更大规模“走出去”的重要环节。作为沟通中外交流的桥梁和媒介,翻译工作直接决定中国对外传播的效果,也是一个国家对外交流水平和人文环境建设的具体体现。更完整、系统、准确、深入地向世界展示中国,真正实现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汇通与融合已成为翻译工作者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2.文化翻译产业
翻译产业,尤其是文化翻译产业,并不是与生俱来的。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与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合作与交流日益频繁,特别是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成为国际经济大家庭中的一员,以及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进一步增强了翻译产业快速发展的动力,翻译的作用显得尤为突出,发展翻译产业的呼声逐渐高涨。
2006年5月28日至29日首届中国国际翻译产业论坛在上海举行;2007年12月中国第一届翻译产业管理论坛在北京召开;2011年中国翻译服务产业论坛在福建召开。经过二十多年的开拓,翻译产业已经发展成为现代服务业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并呈现出内容多样性、服务社会化、企业专业化、市场规范化和手段信息化的特色。
2009年4月7日,由陕西省人民政府主办,陕西省翻译协会、西安翻译协会、陕西省作家协会承办的“首届东西部文化翻译产业论坛”在西安举行。这是我国第一次明确提出文化翻译产业,第一次将文化翻译事业纳入经贸洽谈活动,也是陕西省人民政府首次将文化翻译产业论坛纳入一年一度的中国东西部合作与投资贸易洽谈会,是一次东西部以中译外为主题的高端论坛。
文化翻译产业是翻译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对外宣传我国文化、加强文化交流为使命,主要体现在将中国历史、宗教、人文、旅游、饮食、文学等具有强烈文化色彩的信息通过翻译的渠道,输送到海外各国;按照翻译对象的不同,又可分为旅游文化翻译、历史文化翻译、饮食文化翻译等。
随着文化产业在我国的蓬勃发展,作为传播中国文化重要渠道的文化翻译产业却显得力不从心,尤其是在将文学、历史等方面的文化推向海外时,遭遇到了发展的瓶颈。
翻译——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
翻译一直在各种不同的文化之间充当一种协调者和翻译者的角色。在此意义上的翻译早已经超越了其简单的语言文字上的转换功能[6]。随着翻译产业的逐渐形成及不断壮大,翻译必然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更有力的软件支撑。翻译可以提供语言服务,引入新的创意理念,对外传播优秀文化,提升地方文化产业知名度,扩大海外影响,吸引外资、提高外汇收入,多方面刺激文化产业的发展。
陕西是我国文化资源最富集的省份之一,文化产业作为其支柱产业之一,得到了地方政府的大力投资与扶持。陕西省十二届人大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2014年,陕西将大力促进文化产业、现代服务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力争文化产业增长25%以上,将文化产业投资基金扩增到10亿元 [7]。
尽管陕西具有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优势,但陕西文化产业的总产值仅为北京的 1/15,山东的 1/6,广东的 1/4。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文化部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副主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陈少峰就曾指出:“古城西安的文化遗产比深圳多,但旅游收入却不如深圳。来西安旅游的人流量是1200万/年,而到深圳的是2200万/年,虽然没有文化底蕴,但是有活动,有交流,就能够吸引游客。”
可以说,陕西的文化资源优势并没有转化为真正的文化产业优势。仅以陕西的文化旅游产业为例:作为陕西省文化产业的龙头,2013年上半年,陕西省共
接待境内外游客1.46亿人次,旅游总收入1041亿元。其中,接待境外游客133.4万人次,仅占总人次的1%;旅游外汇收入6.87亿美元(约合41.22亿人民币),仅占总收入的3%[8]。
陕西作为中国文化的独特代表,有着许多其他省份望尘莫及的多元、丰富的文化资源,吸引境外投资、创造外汇收入的潜力巨大。但以目前的情况来看,陕西绝大多数的文化产业价值还是由国内消费群体创造,针对境外市场创造产业价值的意识还不够强烈,这其中就有文化翻译水平较低,缺乏规范性和统一性,市场认可度不高,文化输出量少等多方面的原因。
陕西省文化翻译产业现状分析
1.目前陕西省翻译产业现状
陕西是中国翻译事业的发祥地,也是全国第一个成立翻译协会的省份。虽在近几年获得了长足发展,但其翻译产业与发达地区和沿海城市相比,还有很大距离。
就像陕西省翻译协会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马珂先生所总结的:西安市场的翻译公司,大多是1家公司、2部电话、3台电脑、几个兼职“翻译”的“1234公司”,90%以上翻译机构和企业的运作方式也还停留在 “家庭式作坊”和 “代理商”的阶段,缺乏对翻译质量进行审核与控制的实力。真正从事语言服务的翻译公司仅有30多家,而且良莠不齐,而年营业额超过500万元的翻译企业寥若晨星。
而且,受规模和资金等条件的限制,绝大多数翻译公司缺少高水平的翻译人才,具有翻译从业资质和经验的翻译人员很少,翻译公司的从业人员兼职为主,专职为辅,大部分都来自外语专业毕业的大学本科生或研究生,行业内也缺乏统一的从业标准。
另外,翻译产业涉及的内容虽然广泛,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三大类,一是个人简历、求职信、公证书、体检报告之类的个人资料;二是公司简介、计划书等贸易类资料;三是产品说明书、标书文件、质量手册等科学技术类资料,而以传统文学、旅游文化、人文地理为对象的文化翻译所占比例极低。
2.陕西省的文化翻译产业现状分析
陕西省拥有着发展文化翻译产业的优秀文化资源和产业基础,但是,就目前的发展来看,其文化翻译产业自身力量还很薄弱,对于其他相关产业的激发作用和促进作用并未真正体现。
首先,文化产业相关人员缺乏全球化时代下将产品文化利用翻译的手段传播出去,扩大影响、吸引海外市场的战略眼光。这就导致诸如文学、传统文化、景区介绍、影视作品等相关的文化翻译市场冷淡。这是文化翻译产业发展困难的根源所在。
其次,文化翻译人才紧缺,翻译水平整体偏低,已成为制约文化翻译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翻译产业从业人员缺乏对于传统文化的深层次了解,还有对于外国文化氛围、风土人情、文化背景知之甚少,不善于将中国的优秀文化翻译成外语,这就导致译员整体翻译水平不高。加之一般的翻译人员要经过翻译专业的培训才能胜任翻译工作,特别是针对较高水平的同声传译、重要的笔译工作,译员更需要经过数年实际翻译历练才能做到,这就导致翻译行业中真正具备较高文化翻译能力的译员少之又少。
最后,政府管理功能缺失、市场规范不完善以及翻译行业监管不力,在政策层面限制了文化翻译产业的发展。
解决对策
中国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而经济的强大势必提升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和认可度。在这一时代契机之下,陕西省文化产业要想进一步发展,最大化地将文化资源变为产业价值,首先需要重新审视翻译在全球化时代中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给文化翻译产业以足够的重视和扶持;同时,要开拓国际市场,给予文化翻译产业更大的发展空间;另外,要加强行业管理,加强翻译市场准入制度,包括翻译就业准入制度和翻译公司准入制度,这样产业才会发展壮大;最后,复合型文化翻译专业人才、特别是高水平专业翻译人才的培养和选拔也是翻译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丁兆国,李传颖.略谈翻译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J].科学与管理,2011(1):56-59.
[2]吴爱武.论陕西文化产业的发展[J].商洛学院学报,2010(4):91-96.
[3]刘玮.翻译在中国文化对外传播中的新定位[J].现代传播,2013(7):165-166.
[4]张今.文学翻译原理[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8.
[5]黄友义.让翻译事业更好地为跨文化交流服务[J].今日中国,2008(7):54-57.
[6]王宁.翻译与文化的重新定位[J].中国翻译,2013(2):5-11.
[7]陕西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
[8]2013年陕西省旅游数据统计.
作者单位:西安翻译学院 陕西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