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艺术教育论文

武术教学特点现状影响本科论文(共5篇)

2023-12-08 06:58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第1篇:武术教学对初中生身心健康的影响


  1前言


  初中阶段正是形成强健体魄和身心健康的重要阶段,而武术是学校体育教学中完善学生人格与健全身心素质的重要内容,在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实现对学生的德育、美育、等方面良好的陶冶,促进了学生的思想品质、道德水平和心理素质的发展。2武术教学对初中生生理(身体素质)方面的影响


  青少年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后,暴饮暴食、滥用补品及食欲亢进等引起肥胖和营养不良,进而导致青少年的生理机能(肺活量)、体能素质(立定跳远、坐位体前屈)下降等不良现象普遍存在。


  中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特点让它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中学生处于生长发育旺盛时期,身体形态结构和生理机能都未成熟,运动系统具有软骨组织较多,骨的硬度小,弹性和可塑性狠大,不易骨折;关节活动范围较大且稳定性差;韧带薄而松弛。伸长性较好;肌肉力量弱而富有弹性;呼吸肌发育未成熟且胸廓窄、肺泡小,鼻腔短直,呼吸频率快及呼吸表浅,肺活量小。在发展中学生灵敏素质、速度素质、耐力素质、力量素质、柔韧素质等时,不能偏重于某个方面发展,要全面发展中学生各个方面的素质。


  武术的伸臂、下腰、踢腿等动作对柔韧性的要求都非常高,武术还要求“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八法的协调配合,讲究形体美观,讲究形体规范,这可以充分提高中学生肌肉和关节的灵活性、柔韧性和弹性,促进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和中枢系统的协调活动能力,从而增强中学生的体质。


  3武术教学对初中生心理方面的影响


  3.1武术教学可以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


  现如今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力下降、思维迟缓、考试焦虑、青春期发育闭锁心理等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给学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


  武术教学的本质就在于利用身体运动的媒介进行教学。学生通过参加各种身体运动缓解学习过程中紧张的压力,宣泄自己的情感。运动中人是主体,运动可使人的情绪摆脱纯理论与技术的隶属物,而成为一种独立的精神需要。通过创设的快乐教育,成功体育,挫折心理、宽恕心理、进取心理、创设心理、创造心理和善于动脑筋外。还需要意志去克服生理和心理上的困难和障碍,这样就磨练人的意志,培养勇于克服困难的品质提供了良好的机会。


  3.2武术教学可以增强学生自信,改善情绪状态


  由于学生练习武术时难免会有恐惧心理,而且武术运动本身的技击性也会引起学生的过度紧张,进而导致情绪波动,所以在武术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的教育,把心理健康和身体练习有机结合起来,特别是加强武德的教育,这样可以充分发挥武术运动改善情绪的效能,逐步提高他们的情绪调控能力,让学生通过經常性的攻防技击练习,提高心理适应能力,逐渐消除害怕和紧张等心理,消除对动作的恐惧感,并使烦恼、不安、自卑等不良情绪得以解除,增强完成动作的自信,更好更快地掌握动作。


  3.3武术教学可以帮助改善学生人际交往,培养合作竞争意识


  武术教学在课堂中进行,容易使人与人之间发生交往联系和亲近感,尤其初中生处于心理尚不成熟且逐渐走向成熟的阶段,教师必须从适应社会需要的角度,根据教学特点,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经常在练习中交流,相互鼓励,互相学习,互相纠正,对同学的动作进行评价,促进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发展,克服一些不良的心理,如畏缩、羞涩、懦弱等。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各种各样的教学活动、教学手段、教学评价,使学生树立良好的合作和竞争意识。


  3.4武术教学可以提高学生抗挫折的能力,建立成就感


  在练习武术过程中,有些学生目标达不到时,特别是肥胖者练习腾空飞脚动作飞不起来时,就容易产生失败的精神压力,也就是挫折感,而挫折的学生在体育运动中表现为攻击、不安、逃避和推诿等。针对这些表现,采用一些松弛,转移的武术教学游戏,使那些受挫学生的心理得到放松,压抑情绪得以彻底发泄,这样学生的心理会慢慢恢复正常。还发现许多受到挫折的学生通过武术教学游戏心理教育后能更加投入地学习,并坚持锻炼身体,使生理机能和身体素质逐渐增强,同时也掌握了武术练习的技巧。当取得这些成绩后,学生脸上的笑容增多了,产生了愉快、振奋的幸福感。可见,长期练习武术会提高学生的抗挫能力,还能使那些有忧郁情绪的学生获得心理满足,产生积极的情绪,消除忧郁。


  3.5把心理健康融于武术教学中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教学,通过武术理论课的方式讲授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让学生了解真正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三者缺一不可,其中身体健康是其它两个方面的物质基础,心理健康能使生理健康产生更大的价值。同时,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心理健康保健的方法,使学生能及时而恰当地调节自己的心态,并鼓励学生经常参加体育运动,在运动中寻求快乐,陶冶情操。


  4结论


  通过武术教学对学生的速度、力量、灵敏、协调和耐力等素质的提高,有效地提高肌肉和关节的灵活性、柔韧性和弹性,促进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的协调活动能力,从而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可见,武术教学对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起着积极地促进作用。


  武术教学可以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帮助学生增强自信、改善情绪状态、改善人际关系、培养合作竞争意识、提高抗挫折的能力、建立成就感、培养道德情操。武术教学还能够端正学生的体育练习态度,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养成良好的锻炼身体的习惯,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为今后的社会实践做好心理准备。


  作者:马生祥

  第2篇:我国传统武术教育的区域性特点


  我国的传统武术文化具有很强的区域性,各个区域的内容和形式都不一样,形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我国复杂的地理环境造成的。在对文化产生影响的因素中,物质生产以及对应的技术体系是最为重要的,对于传统的武术教育来说主要可以分为两种不同的区域,一种是以农耕经济为主的传统武术教育区域,另外一种就是以游牧经济为主的传统武术教育区域,两种不同的武术教育区域各有自己的特点。本文主要结合我国的武术教育区域特点进行分析和研究,提出两种不同特点的武术教育区域的融合是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势的结论。


  在社会的发展中,文化建设属于上层建设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对其产生影响的主要包括所处的自然环境以及经济基础。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中组成,传统武术在我国的文化中有着特殊的重要地位,其受到自然环境以及经济基础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因此可以判断由于我国的不同地域的自然环境以及经济基础的而不同,在武术文化形成的过程中就会产生区域化的差异,这种差异表现在教育方面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在进行传统武术教育时需要给予重点的关注,将武术的区域化差异作为武术教学的一个根本和基础的出发点进行讨论和分析。


  1中国传统武术教育的区域性特点


  传统的武术教育和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自然环境有着非常大的联系,在本研究中主要将其分为了农耕经济背景和游牧经济背景两种不同的类型,对应的传统的武术教育区域都在这个基础上形成和构建的。


  1.1农耕区域传统武术教育特点


  对于农耕经济背景的社会来说,其主要的特点可以分为下面几个部分,首先一个就是儒家的思想在其中扮演着非常总要的角色,在组织形式上和国家宗教理法都是相对应的,其中一个最为主要的内容就是重文轻武,而且比较讲究尊师重道,构建和谐统一的社会观念,所以说在这个区域中,武术文化的形成也受到了儒家思想较为严重的影响。比如说儒家思想中的“仁”、“义”就对武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受到这种思想的影响,在农耕区域中主要对于传统武术来说,看重师徒之间的传承,讲究武德,这个在该区域的武术教学属于核心内容,师徒传承也是农耕区域传统武术教学的主要方式。研究学者认为:师徒传承的方式主要参与的主体就是师傅和徒弟,在双方的关系中有各自都有对应的规范要求以及权力和义务,而且这种传统的武术教育模式适合整个社会活动的结果以及方式相匹配的。从教育学的角度来说,在这个定义中很好明确了师傅的主导地位以及徒弟的主体地位,教育的主要内容就是武术技艺和其中蕴含的道德规范。由于受到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一般都是采取的口耳相传的方式进行教授,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武德是贯穿于整个传统武术的教育过程中的。


  1.2游牧区域传统武术教育特点


  游牧民族的生活一般都是不固定的,一般都是为了生存而去掠夺别人的资源,通过战争的形式来满足自身的需求,社会组织方式比较松散,一般存在的周期比较短,从部落到民族,再到国家,其中间经历的兴衰时间都很短。从由于民族的生活特点来说,由于其生活方式比较原始,其从上的就是骑射,对应的武术表现形式比较勇猛彪悍。特别是在冷兵器时代,其中配置了长毛等兵器的骑兵一直都是非常具有战斗力的队伍,成吉思汗的蒙古骑兵横扫欧亚大陆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同时由于时常的迁徙,居住位置不固定,在游牧民族中基本山每一个男性都成长为善战的骑兵。


  对于游牧民族区域来说,由于其生活的特点以及习俗,在传统的武术教学方面呈现出来的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就是对于传统武术额教育一般都是自小就开始了。游牧民族由于生存的原因,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培养孩子的武术技能,年纪小的时候就已经可以骑牛羊,稍微长大一些就可以射狐兔来谋生,到了成年就已经可以成为骑兵参与到战争中。再者就是生产生活和传统武术教育是有机的融合在一起的,对于游牧民族来说,武术的教学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进行生产,获取对应的生活资料。由于长期的居无定所,战争已经成为了他们的生活方式之一,所以这种将武术教育和生产有机结合的方式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传统武术教育的发展,武术已经成为了一种基本的生活技能。还有就是在进行武术的教育时基本上没有对应的礼仪作为约束。他们由于没有儒家思想的影响,在武术的教育中对于礼仪的教育就是缺失的,和农耕文化中的强调武德是不一样的,其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取一定的利益和好处来保证自己的生存,由于这种原因,大多数的游牧民族都是非常英勇彪悍的。最后就是在进行传统武术教育的时候其主要的组织方式就是以部落的形式进行传承,在其生活资料以及生产的活动中都是以部落为单位进行的,和农耕经济不同,其传统武术的教育都是以部落为单位进行开展的。


  2传统武术教育的区域融合


  从传统的武术教育区域来说,实现相互之间的有效融合是非常关键,这就需要对其中的共享类型进行分析,在不同的社会以及时代表现的形式也不相同,就算是在同一个时代也是不同的。所以说,针对性有效理清楚两种不同的传统武术教学区域之间的共享地方,实现传统武术教育的有效融合是非常关键的。针对这个方面内容的研究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问题,需要对具体的区域以及问题进行对应的分析,这样才能更好将两种不同的传统武术教学区域进行有效融合。


  2.1宗派型


  对于两种不同的传统武术教育区域来说,宗派的种类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相同点和关键点,有很多的拳种分布在不同的区域,但是很多都是属于一个门派,在传统武术的传播和教育中,还是有个共同的祖师,在相关的基本思想、基本技术要领等方面具有很多相同和类似的部分,例如我国比较著名的太极拳就可以分为陈氏太极、太极以及其他不同的种类,但是從源头上来说都是有着非常紧密的相互关系的,往上面追溯的话可以找到同一个师祖,只是在具体的表现形式方面有一定的差别。


  2.2生活方式区域相同


  我国武术门派是非常众多的,在经济交流和人口流动的过程中,不同的区域之间的文化交流促使各种门派之间产生了交叉。这种比较传统和突出的特点促使传统的武术教育走出了区域的限制和影响,在传承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其内容和种类,为我国的传统武术教学带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但是由于各个门派之间在武术的思想和技艺等方面有一定差异,门户之间是比较深的,要想促使相互之间的容易并不是很容易。同时,在我国的当代社会中,各民族之间的大融合已经是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势,武术教育之间的相互交流和融合也会更加顺畅,因为这个是建立的文化大融合的背景之下的。


  在全球文化相互交融的过程中,不同群体之间的文化也来时相互交流和融合,武术的文化发展也需要跟上时代的脚步和不发,在不断创新和发展的基础上,吸收各种现代文化的精髓,在保持民族传统武术文化精髓的基础上,不断促进自身发展,形成强大的生命力。在我国的传统民族文化中,传统武术是一个瑰宝,不仅汇聚了我国民族的智慧,对其进行有效的传承是非常关键的,通过对不同区域的武术教育特点进行分析和研究,结合当代武术文化的特定进行融合,对传统的武术教育进行有效继承的同时,促使其不断形成新的生命力,最大限度发展传统武术教学的价值和作用。


  作者:陈宇

  第3篇:加强高校公共体育武术教学中学生能力培养的策略


  全民健身计划刚要为全民健身指明了主要的思路,提供了政策背景。高校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从业人员和主要生产力,学生的身体素质对高校教学来说绝不容忽视。武术运动是一项具有独特健身功效的运动项目,推广及普及武术运动有利于大学生掌握一项健身的方式。而作为高校来说,培养促使更多的武术群体,让其认识武术运动的健身价值、技击价值、传统文化价值及艺术价值,使其在全民健身计划中占有重要地位。武术课程是高校开设较多的一门公共类体育课程,然而由于学生自身的水平、武术基础、学校条件、学生的学习状态等诸多原因,使得长期以来武术在公共体育教学中的作用未能得到真正的实现。因此,如何借助武术载体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无疑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课题。


  1高校实施武术教学的作用


  1.1健身作用。武术是重要的体育运动项目,需要一定的身体素质才能够完成技术学习。而学习武术本身,则是一个锻炼身体的方式,对学生的体能、协调性、反应能力、精气神等都有着锻炼价值和提高作用。武术教师在对学生实施基本的技术动作教学时,必须要提高学生的武术专项素质,使得学生在体育课堂练习中达到一定的运动量和运动强度,这样会促使学生身心的有效发展,武术的作用和健身价值才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1.2武术文化传递作用。高校体育课堂是对学生进行各类体育文化传递的主要平台,尽管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手机、报刊等渠道学习和了解武术文化,但这种学习渠道和方式替代不了体育教师对学生的直接影响。武术是在我国有着根深蒂固的根源和渊源,武术文化也是随着社会发展和演变而得到不断的充实和积累。如果让武术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下去,高校体育武术教学则无疑是一个重要的传递手段。


  1.3有助于全民健身计划的落实。全民健身是国家提高国民身体素质而提出的一个重要体育方针。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即将走向社会工作岗位,成为社会建设的主要成员。学生在大学期间能够对武术感兴趣,对武术文化和武术技术动作掌握多少,会直接影响到社会从事武术锻炼的人群数量。因此,高校实施有效的武术内容教学,无疑有助于全民健身计划的落实。


  2当前武术教学中學生能力及表现


  近年来,大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呈下降趋势,学生武术学习能力不足的现象愈加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武术教学内容不敢兴趣,认为武术学习后对自身发展影响不大;第二,由于对体育缺乏兴趣,使得许多学生在武术学习过程中缺乏主动性,主体性地位得不到具体表现;第三,由于网络、游戏、手机等媒体文化的发展,学生的精力得到了分散,熬夜、玩手机的情况得不到有效控制,使得学生在课堂学习缺乏应有的学习状态。同时,学生学习能力方面,主要表现一下几个方面:第一,许多学生完成武术动作的能力不够,对一个简单的动作需要花上很长的教学时间;第二,学生体育基础水平较差,协调性、柔韧性等素质较差,完成武术套路动作质量不高;第三,由于学生体能素质较差,许多学生在武术学习中表现出疲惫、体能不够的现象。此外,学生对武术的认知能力缺乏,尤其是对武术的作用、健身价值和功能等缺乏深入的了解,学习仅仅停留在武术套路、武术单个技术动作的领域。


  3加强高校公共体育武术教学中学生能力培养的策略


  3.1加强对学生进行武术道德的培养。道德是体育教学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体育教师必须寓武术道德内容于学生的身体操练之中。通过身体操练和武术德育的教育和引导,使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情操。正所谓“习武先立德,艺无德不立”。例如,在武术教学过程中必须让学生明白尊师、谦和、见义勇为等道理。此外,武术教师在教学中要十分重视对学生进行“仁”与“礼”的道德规范培养,培养学生不怕吃苦,勇往直前,坚持不懈的体育精神。


  3.2重视对武术文化和理论知识传递。当前,高校公共体育武术教学比较重视技术教学,而轻视了对武术文化和武术理论知识的传授,这就直接影响了学生对武术文化知识的积累,从而影响着学生的认知能力的提高。在武术教学及课外活动中,让学生了解掌握武术的文化内涵和理论知识重要性。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它的内涵丰富多彩,博大精深,远远超出了武术技能本身。此外,武术还凝聚着哲学思想,进行着“形”与“意”的交融,并与宗教、儒家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


  3.3提高学生武术专项素质。武术需要一定的身体素质作为支撑。体育教师应加强学生的柔韧性素质,对学生肢体、躯干、腰部等部位进行柔韧性练习,如压肩、压腿、压胸等身体练习。可以通过肢体大幅度摆动练习,来提高学生的协调性,如摆臂、抡拍、摆腿、甩腰、正踢腿、斜踢腿、里合腿、外摆腿、侧踹腿、后摆踢等练习,以此来增加学生韧带的韧性与弹性。同时,加强学生单个动作的熟练性。无论是拳术套路、器械套路,还是实用攻防动作的组合,都是由单个动作组成的。在学练单个武术动作的同时,要理解动作的攻防含义,要熟练地运用动作的攻防配合。只有层层施教,才能真正提高学生武术学习能力的专项素质。


  3.4强化常规的武术教学内容。武术教学常规内容包括专项素质、基本技术、套路等,在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教学中必须强化常规教学内容。首先,提高专项素质,保证学生能更好地提高技术完成能力。其次,增强自信心,改变学习动作,使复杂动作简单化,抽象内容直观化,这样有助于学生自信心的提高。再次,加强对学生基本技术教学,为学生今后的自我学练打好基础。


  3.5丰富武术练习方法,倡导多种教学形式。在教学中,体育教师不能局限于套路动作的重复练习,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有效练习方法和教学方法,使学生好学、乐学,通过新颖的、有趣的教学方法,较快的理解武术套路。一般常用的武术教学方法有循环、对实物练习、限制动作速度与幅度的练习、成套练习、表演性练习、念动练习、领做练习等。同时,采用多种教学形式。体育教师必须打破学生模仿练习的单一形式,采用学生带领形式、学生自行组合形式、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形式等,加强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化。


  3.6优化武术师资队伍。高校武术教学离不开优化的师资队伍,学校、部门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要定期对各专业教师进行业务学习和开展教学研讨活动,提升教师的业务素质和职业素养。对于武术教师亦是如此。培训过程也要采取考核的方式,避免培训和研讨流于形式,既花了时间也未能达到预期的培训效果。否则,优化武术师资队伍只能是一句空话,最终影响着武术教学的质量,影响着学生武术学习能力的提高。


  除此之外,体育教师、班主任和辅导员必须加强对学生课堂之外的生活、行为的管理,严格要求,细心引导,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态度,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只有这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有效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力才能真正提高。正所谓内因是关键,学生的学习投入和努力程度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自身业务能力的提升。


  作者:鄢显明

  第4篇:浅谈我国武术与跆拳道的现状


  武术与跆拳道都属于竞技类运动。武术在竞技格斗的基础上还具有修心的内涵,长期进行武术训练可以修身养性。而跆拳道的竞技性非常强,更注重在格斗方面的训练,并且在任何场合,练习跆拳道运动都要以礼相待。跆拳道的礼始礼终,可以很好的培养学习者的道德修养。中国武术的文化精神和魅力使其在全国各地有了蓬勃的发展,很多国外友人对中国武术也是十分追捧。跆拳道作为一项竞技性强的运动,在其成为国际性竞技比赛项目后,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在中国很多孩子的业余兴趣爱好中,跆拳道也颇受关注。


  1我國武术的现状


  中国武术流派众多,博古通今。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很多武术门派都走向了竞技比赛的舞台,也成为了百姓中广为习传的一项武术运动。在中国武术中有竞技武术和传统武术。传统武术就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教习基础,以教习攻击、防守为主要内容。在历史的积累中,逐渐形成了修身养性、防身健体、表演观赏等价值。而竞技武术则有严格的规则性、高超的技巧性。在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竞技体育的快速发展,中国武术在原来的传统武术基础上开始竞技武术的发展。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完善发展成了如今的竞技武术。有学者认为: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是人们总是以竞技武术的标准对比传统武术,或者认为两者之间是相等同的。而其中产生导致产生差异的成因有很多方面。第一,是产生的文化背景不同,传统武术是随着中国文化而产生的,而竞技武术是在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下所产生的。第二,练习形式和目的不同。传统武术的练习是为了达到以修身养性、强身健体的目的。而竞技武术则侧重于以竞技比赛为目的。竞技武术与传统武术有着紧密的联系,竞技武术的源泉是来源于传统武术。现如今中国竞技武术逐步推向了舞台,竞技武术的比赛也非常频繁,很多地方政府都会大力开展组织武术比赛。通过这些大型武术比赛,经济武术的社会效益也得到了提高。但是竞技武术竞赛仍然是处于启动阶段,市场的规模和主体都相对较小。现如今很多竞技武术都比较商业化,在社会活动中竞技武术也只是推动活动的一种手段。对于这种竞技武术的商业化,很多人并不是非常认同。而现如今的传统武术也缺少传承与保护。


  2我国跆拳道现状


  跆拳道是具有一定武术基础的一项新兴运动项目,其起源于古代朝鲜半岛的民间武艺。现如今跆拳道运动在我国也有了快速的发展。跆拳道运动在传统武术与现代竞技之间有了很好的衡量作用,这一点也可以作为我国武术发展的一点借鉴。而目前来看,在中国跆拳道运动发展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在竞技跆拳道方面,中国运动员虽然取得了一些突破,但是在我国跆拳道竞技整体水平的提高还是不够。并且国内也很少有关于各种级别的跆拳道比赛。从而导致了运动员缺乏实战经验,对发现新的跆拳道人才也造成了影响。我国跆拳道训练中,教练教习水平和科学教习方法都有所欠缺。并且我国对跆拳道运动体制的管理也不够完善严谨。这都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我国跆拳道运动的发展。我国在对于大众跆拳道方面也不够重视,都侧重于竞技跆拳道运动。而业余的跆拳道学校不够规范,比如许多跆拳道学校的学习者年龄阶段参差不齐,而跆拳道学校不能采取合理的教学措施,对各个年龄进行划分教学。在很多跆拳道培训班中,教练的专业水平和教习态度都存在缺失,这些问题都是不利于大众跆拳道的发展。


  3我国武术与跆拳道如何更好的发展


  中国武术作为我国的文化瑰宝,具有强身健体、修身养性的功能。只有将中国武术推向世界,才能发扬中国的文化品质与民族特色。我国各地方各政府应当重视中国武术的传承与保护。中国武术作为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文化遗产,应当大力对武术给予政策扶持。比如可以将武术纳入在学校的体育课程中。地方政府也可以设立武术馆校,提高百姓对武术的认知,激发百姓对武术的热爱。鼓励百姓参与武术学习,发扬武术的魅力。地方政府还可以积极设立各种级别的武术比赛活动,合理的制定武术比赛的竞技规则。还可以设立武术研讨会,对武术的传统基础以及竞技技巧展开研究,健康持续的发展中国武术文化。


  对于我国跆拳道的发展,首先应当普及推广跆拳道运动,完善跆拳道各个级别的训练方法。由于我国跆拳道运动正处于发展中的阶段,可以采取一定的措施促进发展,比如可以加强国际间的交流。对于国外更加科学的教学策略,可以借鉴参考。对于跆拳道教练的教学水平,应当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可以聘请高水平的教练对教练队伍进行全面指导。虽然我国跆拳道运动发展相对比较晚,但是通过科学的训练以及传统武术的基础,我国的跆拳道水平也一定可以在世界中快速发展。


  4结束语


  武术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结晶,其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精髓,是我国的文化瑰宝。中国武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也深受世界人民的热爱与关注。对于我国的武术文化,我们要将其发扬光大,并且要有传承保护它的责任与义务。跆拳道作为竞技运动,也蕴含着深厚的东方文化底蕴,在练习跆拳道运动中,可以学习到竞技技能增强体质。而且长期的练习跆拳道运动,可以培养练习者谦虚礼让的品德。中国武术与跆拳道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强身健体、自卫防身、修身宜志。在中国武术与跆拳道的快速发展重,同时也促进了我国体育运动的发展。


  作者:王朝序

  第5篇:分析高校武术教学和传统文化的结合方式


  一、高校武术教学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意义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在5000年的发展过程,从不同历史阶段文化累积起来的,反映了中国不同时期的政治和经济特点,具有其他文化无可比拟的传承性,也是中华文化精神和知识发展的综合。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一个仅存并且在不断发展的国家,中华民族文化已经的影响已经深入到了国家和人民的每个角落,对人民意识、语言和行动等方面都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武术是以中华文化理论为基础,以技术攻击方法为基本内容的体育形式,中华武术并非简单的拳脚争斗,而是以传统文化为基础,以达成自我保护和强身健体的目标而进行的一种武术活动。中华武术包含着大量的创通文化因素,其发展进程与中华文化的发展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武术是中华文化的一种独特文化现象,中华武术的发展可以称得上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想要学好中华武术,不单要有扎实的身体素质,更要领悟中华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中的中庸之道和自我修身融入到武术当中,在掌握武术技能的同时,也能全面提高自我修养和素质。对于大学生而言,为了建设和推动国家的发展不仅需要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更要有强健的体魄,因此在大学的学习生涯中,要注重中国传统武术的学习,从传承传统文化和增强大学生身体素质两个方面,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综合水平。


  二、高校武术教学中的传统文化体现


  中国传统武术中包含着大量传统文化因素,如“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强调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武术既要注重人身体素质的修炼,也要讲究精气神的训练,要求习武之人形神兼备、身心俱修,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如形意拳讲究的六合:手与足合、腰于膝合、肩与胯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就是天人合一、身心协调的应用。


  (一)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精神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在我国历史中有许多英雄志士都留下了爱国主义的痕迹。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天下为己任”之类的爱国诗词,或是名将戚继光、岳飞等的壮烈事迹,都能够表现出中华传统文化爱国主义的气节。一个缺乏尚武精神的民族不仅难以发展,更無法成为立足世界之巅的强国。只有通过弘扬传统武术,推崇“正道直行、崇尚气节”的精神,才能使中华民族拥有与世界诸多强国争雄的资本。激励人民面对民族和国家的压迫,敢于奋起挑战,为了心中所坚持的正义,不惜做出牺牲,在民族危亡时刻挺身而出,只有敢于反抗的民族才能称之为一个强大的民族。而在高校中进行传统武术教学,正有利于发展民族精神,增强每个人对于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提高个人的社会责任感。


  (二)培养学生传统道德精神


  中华民族具有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精神特点,这种精神在中华武术上得到了发扬光大。习武之人在长期坚持不懈的锻炼之中,会养成吃苦耐劳、坚持不懈的精神,磨练了习武之人的意志力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大学生在武术学习的过程中,虽然不会像正统的习武之人那样辛苦,但依然可以体会到武术学习过程中的艰辛,对大学生自强不息、敢于拼搏的精神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在中华武术中,除了技击技巧等方面,还有武德的存在。武德是中华武术中对于传统道德观念的体现,所谓习武先习德,传统武术的门派中都把武德放在了极高的位置。会教育弟子们尊师重道,不可恃强凌弱。在武当和少林等武林大派中都有戒律的存在,作为约束弟子行为的准则。在高校中,可以通过武术教学的方法,培养大学生遵纪守法、尊师重道、重视礼节等多方面道德素质培养。


  (三)体现中国传统武术养生特点


  中国武术的最终目的并非杀伤,而是强身健体。中国文化更加注重个人的修养,宣扬中庸思想,淡泊名利,重视养生和延年益寿。中华传统武术也受传统文化影响,将健身与长寿思想融入其中以中医的理论想为依据,丰富了中华武术的方法和内容,也从促进了武术的观念和意识的形成。大学生进行传统武术的学习,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三、高校武术教学和传统文化的结合方式


  (一)创造良好的武术氛围


  大多数高校都开设了武术课,或在体育课范畴中进行武术教学,教学内容大多为简单的简化太极拳等,这些课程的设立对于大学生学习武术有着良好的推进作用。学校和社会各界应该重视和大力支持大学生进行武术文化的学习,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武术氛围,推动学生综合素质的全方面发展。


  (二)加强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中的武术教师都有一定的吴书记处,但对于武术文化的了解往往不多,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更加贫瘠。教师要加强自身综合素质学习,深入了解传统文化与武术文化的练习,提高自身教学水平,从多方面对于武术的教学能力进行提高。


  (三)培养学生竞争和拼搏意识


  武术除了其修身养性的作用,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拼搏意识。武术来源于冷兵器时代的军事训练和作战,每一个动作都有其竞争作用体现,对于中华武术的学习,可以有效的提升学生的拼搏竞争意识,对学生的未来发展和创新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四、结语


  中华传统文化历经5000年的发展和积淀,文化广度深远,而武术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由学生进行继承和发展。在高校武术教学过程中,应当着重结合武术与传统文化,为学生展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让学生成为继承和发展中华传统文化的栋梁,提升学生精神和身体多方面的综合素质。


  作者简介:李平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