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体育教育论文

休闲体育教育对策发展现状启示影响论文(共5篇)

2023-12-09 01:49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第1篇:大连市中职生休闲体育参与现状调查


  一、调查的目的


  学生身心是否健康发展,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发展。我们调查中职学生参与休闲体育状况,是为寻求有效手段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使中职体育真正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服务。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以大连市轻工业学校不同年级、不同专业500名在校学生及有代表性的15所大连市中等职业学校的体育老师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学生问卷回收率100%,有效率99%。教师问卷回收率100%,有效率100%。


  (二)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


  三、调查结果的研究和分析


  (一)中职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时间、地点、次数及满意度调查分析


  在调查中,学生每次运动的时间在20分钟以下的占总人数的24%,在20~40分钟的占总人数的37%,在40~60分钟的占总人数的22%,1小时以上的占总人数的17%。调查学生主要运动场所时,选择在学校的占总人数的57%;在公园、广场的占28%,在其他场所的占15%。在每周练习次数调查中,仅在体育课堂活动的占48%,课后能练习1~2次的占29%,3~5次的占14%,5次以上的占9%。在对自己参与休闲运动满意度的调查中,表达非常满意的占17%,满意的占27%,一般的占47%,不满意的占9%。


  综上调查表明: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参加运动的场所主要是在学校体育课堂上。从他们的每次运动时间来看,发现学生课余时间锻炼存在明显不足,近一半的学生对自己目前的运动状态满意度不够。那么,如何改善和合理利用学校有效的体育资源,为学生提供優质的运动场所,如何丰富体育教学内容,吸引学生积极参与休闲体育锻炼,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中职生最想参与的休闲体育运动的调查分析


  调查中我们列出16个休闲单项:选羽毛球比例高一点,占35%;选足球和篮球比例差不太多,分别占23%和28%;选台球比例占19%;选游泳和乒乓球比例基本相当,分别占了11%和10%。选其余项目的比例都在10%以下。在其他项目中,比例占到2%。


  调查结果分析:在选项中排序在前5位的项目依次是:男生:篮球、足球、羽毛球、台球、乒乓球;女生:羽毛球、游泳、健美操、登山、郊游。男生更多的选择对抗性强、活动量大的项目,女生则选一些肢体碰撞不多的项目。这反映了男、女生在体育需求上的差异。另外,学生的兴趣、爱好更加广泛,个性化需求增加,除我们罗列的项目外,学生还选择了击剑、壁球和打靶等项目。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个性化体育需求。


  (三)影响中职生参加休闲运动的因素调查分析


  在调查中,学生参加休闲运动受学校场地设备因素影响的占受测人数的32%;受锻炼时间影响的占29%;受个人身体原因影响的占30%;受季节天气影响的占29%;受项目娱乐性与否影响的占24%;受经济因素影响的占18%;受是否有专业指导影响的占15%;受学业、家庭、伙伴陪伴等影响的分别在5%~6%。


  在制约休闲运动开展的因素调查中,15所学校中,选择因为场地、器材及天气原因的有14所学校,占调查总数的93%;因为师资力量不足原因的有11所学校,占调查总数的73%;因为学校支持度不够的有9所学校,占调查总数的60%;因为学生比较懒惰原因的有5所学校,占调查总数的33%。


  结果表明:学生参加休闲运动客观影响因素主要来自学校场地设备的不足、季节天气的影响、体育项目本身缺乏娱乐性、体育师资力量不足及学校支持力度等。


  四、建议


  (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根据本校的具体情况,投入必要人力、物力及财力,加强场地器材建设,充分发挥体育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形成良好的体育传统风气。


  (二)构建休闲体育活动的有效途径


  为了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要求,我们要利用学校现有的资源,开设第二课堂、单项体育社团、组织多样教学赛等有效途径,形成良好的运动氛围,加强休闲体育的学习和建设。


  (三)教材内容的选择灵活多样


  调查显示,学生体育需求多样化。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与时俱进、推陈出新”,灵活选择适合学生发展的多样化教材,切实提高学生对运动的喜爱,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运动中。


  (四)提高体育教师的业务能力水平


  休闲体育的多样化,对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体育教师必须通过不断学习,扩大知识面,才能适应发展需要。


  作者:张晓玲

  第2篇:阿坝民族休闲体育旅游现状及发展策略分析


  1阿坝民族休闲体育旅游资源优势


  1.1丰富的休闲体育自然资源


  阿坝民族自治州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面,紧邻成都平原,具有草原辽阔,雪山高耸,江河纵横的地貌特征。保留了古朴壮丽的自然景观,如九寨沟、黄龙等世界级自然遗产,是绝佳的生态旅游目的地。阿坝自治州境内有黄龙寺、卧龙自然保护区、四姑娘山、米亚罗红叶温泉等自然生态风景区,同时还有松潘古城墙、两河口会议遗址、若尔盖巴西会议遗址等人文景区,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


  1.2藏羌民族独具特色的人文资源


  阿坝自治州居民主要由羌族和藏族两个民族组成,因此阿坝地区的民族风情独具特色,是重要的人文旅游资源。比如藏羌烤羊晚会,齐集了藏羌民族舞蹈、山歌、宗教仪式表演、民族特色乐器、等各种名族风俗,体现了藏羌民族思想情趣,其人文价值甚至高于自然风光。


  1.3多彩的休闲体育旅游资源


  阿坝汶川三江,茂县松坪沟,四姑娘山双桥沟以及黑水卡龙沟等地区可以进行漂流项目,感受大自然的风光美,同时体验搏击浪涛,征服江河的休闲体育魅力。另外,阿坝地区地形地貌复杂,沟谷交错,既可以参与草原赛马活动,又可以进行溜索、山地赛车等刺激惊险的体育娱乐活动,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多样性。冬季还可以滑雪和溜冰,观赏雪景下的阿坝山峦,体验不一样的阿坝风光。对比国内其他名声正旺的风景旅游地区,和国际上的旅游行业标准来说,阿坝地区旅游资源丰富,价格相对低廉,存在更大的生存提升空间,好好规划阿坝民族休闲体育旅游业的发展,达到提升阿坝地区经济水平和社会效益的最终目的。


  2阿坝民族休闲体育旅游现状分析


  2.1當地居民的认知参与度有所提高


  目前,休闲体育行业与文化旅游业的联系越发的紧密,因此,阿坝当地居民对休闲体育旅游业的认知更加具体,参与度也有所提高。特别是阿坝地区民族特色为民族舞蹈、民俗节目竞技项目等都与休闲体育所提倡的理念相吻合,因此在进行休闲体育旅游业的建设过程中,宣传工作更加容易,开展更加顺利。


  2.2民族传统体育多元化与休闲体育旅游有待融合


  由于阿坝民族自治州的内部经济发展较弱,经济实力不足,在相对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开发上投入资金不够,导致了部分民族特色休闲体育项目与旅游结合受到限制,比如赛马、斗牛、赛牦牛等“人畜”互相配合的项目,投入资源欠缺,项目推广受到阻力。最终导致阿坝民族特色传统体育多元化体现不出来,反而显得民族体育项目单一,参与感较弱,旅客无法全面了解阿坝民族休闲体育文化的真正内涵,如何在经济实力较弱的前提下,将民族传统特色多元化休闲体育项目与旅游业相融合,是目前民族旅游业开发的瓶颈问题。


  2.3缺乏专业休闲体育旅游开发培训机构


  目前,阿坝民族地区正处于休闲体育旅游业的起步阶段,旅游项目开发的专业性不足,造成阿坝地区的旅游资源浪费,地区整体休闲体育旅游发展水平落后,民族内部出现发展不平衡现象,没有专业的休闲体育旅游开发培训机构,缺乏人才培养的长期机制。


  3阿坝民族休闲体育旅游发展策略


  3.1依托旅游资源培育特色休闲体育市场


  阿坝地区民族特色是阿坝旅游资源的优势所在,依托阿坝地区秀丽的自然山水,坚持以民族特点为基础,建设阿坝地区特有的休闲体育旅游项目,促进阿坝藏羌民族文化和体育旅游的联动开发,形成休闲体育旅游产业链,提高全国范围内的阿坝地区旅游产业知名度,提升阿坝地区休闲体育经济效益,强化全民运动、健康生活的思想理念。同时,餐饮、住宿等紧密联系的行业水平也得到逐步提升,也就是说,以休闲体育旅游市场的开发,带动整个阿坝地区经济水平全面提升。


  3.2加快民族休闲体育旅游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引进专业的休闲体育旅游项目开发人员,制定健全的项目开发管理制度,有助于阿坝地区内部自身专业人员的培养,同时还提高了阿坝民族旅游资源的利用率,为阿坝发展休闲体育旅游打好基础,深入挖掘阿坝民族休闲体育文化特色与内涵,进行系统化、科学化的休闲体育旅游开发。


  4结束语


  综上所述,阿坝地区民族休闲体育旅游存在民族特色与旅游业融合度较低、缺乏专业的旅游项目开发人才等问题,因此,结合阿坝民族休闲体育旅游所存在的问题,提出恰当的解决策略,强调休闲体育旅游发展与阿坝民族特色的密切联系,加快民族休闲体育旅游人才的的引进与培养,提高阿坝地区休闲体育旅游的发展效率,探索出一条适合阿坝民族休闲体育旅游发展的道路。


  作者:石卿

  第3篇:基于时空维度的城市休闲体育特征分析


  城市休闲体育的空间分布与居民参与休闲体育的频度和参与度具有很大的关联性。对城市休闲体育进行分析既要考察城市休闲体育的供给情况,还应对城市居民对休闲体育的需求情况进行分析,即了解城市居民参与休闲体育的时间性特征[1]。对城市休闲体育的时空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之上,更好地完善休闲体育基础设施,满足居民需求。


  一、绍兴市休闲体育时空总特征


  本研究以绍兴市部分地区为调查对象,对越城区、柯桥区、上虞区三个地区进行抽样调查,采用问卷分析法对部分居民休闲体育的活动时间、活动范围、活动频率、活动场所等因素进行调查。本研究共发放问卷1300份,有戏回收问卷1124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86.46%。采用SPSS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检测,体现出较好的效度和信度。


  (一)休闲体育时间总特征


  时间是居民休闲体育的必备条件之一,随着生活模式的逐渐转变,城市居民对体育活动和休闲活动的重视性逐渐增高,自由时间内人们进行休闲体育的时间比重提高[2]。根据数据调查,工作日期间居民可自由支配时间的平均量为2.12h,休息日期间居民可自由支配时间的平均量为6.50h,见表1。按照可支配时间的多少将居民划分为5个等级,见表2。休息日期间绍兴市居民多数为中量级和多量级,中量级259名,多量级440名;工作日期间绍兴市居民多数为少量级和中量级,少量级478名,中量级333名。数据显示,绍兴市居民可自由支配时间并不充足,大部分居民处于中量级及以下级别,说明绍兴市居民的生活节奏比较紧张。


  表1绍兴市居民休闲体育行为时间统计表(h)


  (二)休闲体育空间总特征


  根据被调查居民休闲体育行动的基本活动范围和规律,将居民休闲体育活动空间划分为居住圈、社区圈和城市公共活动圈三个层次[3]。绍兴市居民休闲体育行为空间与出行时间和距离呈负相关关系,10分钟为绍兴居民休闲体育的基本时间距离,45分钟为绍兴居民休闲体育活动行为的基本范围,60分钟为休闲体育活动时间距离上限。休闲体育活动方式一般为体验式、旅游式,部分居民还尝试高尔夫等高消费活动方式。绍兴居民休闲体育活动的空间总特征为近家性与距离衰减性,大部分居民倾向于在距离家较近的小范围活动区域进行运动。


  二、不同空间类型居民休闲体育行为时空特征分析


  (一)居住圈休闲体育行为时空特征


  1.空间特征


  居住圈内居民休闲体育的活动范围主要在距离居住地较近的空间;活动方式为简单的体育活动,除了使用健身设施之外还有太极拳和广场舞等形式;活动场所为公园内或者专门的健身地点。休闲体育设施的利用者主要为附近小区居民,大部分体育锻炼者为中老年,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强身健体,以基本的体育活动达到身体健康是居民进行体育锻炼的主要动机。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居住圈内居民休闲体育活动的空间特征为明显的近域集中性,距离居住地越远,居民休闲体育活动的频率和人数明显降低,在距居住地1.5km以外的范围样本数量接近为0。


  2.时间特征


  机动化在绍兴居民休闲体育中的比重逐渐提升,空间距离不再是居民休闲体育选择的唯一指标。时间地理学认为时间距离对城市居民行为活动模式具有更强的解释性,而城市居民对时间距离的感知是有着特定的时间范围的,且活动方式不同,时间距离感知存在着不同的时间范围。根据图显示,15分钟不属于时间距离敏感区,15分钟以内居民休闲体育活动并不考虑时间成本,而是更多地对体育设施的空间分布性进行考虑。15分钟内的时间距离集中了91.42%的活动群体,表明15分钟时间距离是绍兴居民休闲体育活动的基本范围,超过15分钟后时间距离越长样本数量越少,具体见图1。


  表3显示了绍兴居民休闲体育活动的时间选择情况,选择工作日进行体育活动的居民比例为81.74%,选择休息日进行体育活动的居民比例为87.07%,表明大部分居民在工作日和休息日都会选择进行休闲体育活动。从休闲体育活动的时间段数据分析,无论是在工作日还是休息日,大部分绍兴市居民都选择在5点至8点时间段内进行活动,工作日早晨居民活动比例为51.43%,休息日比例为33.52%,在这个时间段内进行体育活动的人群主要为老年人,这部分人习惯于晨练。17点至19点时间段内休闲体育活动出现一个小高峰,这个时间段是工作居民进行体育活动的时间,见图2。


  (二)社区圈休闲体育行为时空特征


  1.空间特征


  社区圈内休闲体育活动的主体为社区居民,体育场和体育馆为主要的活动场所,现阶段在绍兴的很多社区内建立了公共运动场所,比如大众健身房、健身公园、绿地等。社区居民进行体育锻炼的目的除了健身之外还为实现心理层面的愉悦,达到身心共同放松。这类活动居民对体育锻炼设施的质量与环境并没有很高的要求,基本设施和场所就能满足其需求。社区圈内休闲体育的空间分布也呈现出一定的距离衰减性,但与居住圈休闲体育活动的空间性相比距离衰减性并不明显,因此活动范围明显扩大。2.5km范围内社区圈休闲体育活动空间近域衰减规律不明显,2.5km-3km范围内进行体育活动的居民数量急剧减少。2.5km范围内96.12%的居民进行体育活动,其中0.5km范围内39.72%的居民进行体育活动,0.5km-1km范围内25.18%的居民进行体育活动,1km-2.5km范围内31.22%的居民进行体育活动。5km范围外进行体育活动的居民接近于0,见图3。


  这种活动的主要参与者为青少年,活动方式主要为球类,比如篮球、足球。与居民圈休闲体育活动主体相比,这类活动的主体的出发点也是在居住地,活动范围一般集中在1km-2.5km范围内。超过2.5km范围外居民活动意愿明显降低。


  2.时间特征


  相比居住圈休闲体育活动15分钟的敏感区,社区圈休闲体育活动时间距离敏感性扩展到30分钟。社区圈休闲体育活动的时间特征表现为随着时间增加进行休闲体育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加,在距离出发地45分钟时间距离的范围内89.82%的居民进行了体育活动(图4),这表明这个范围是该种类体育活动的主要范围,也是居民进行体育活动的时间距离上限。时间距离的敏感区范围之所以增加是因为活动水平提升,时间距离的参考性下降。从进行体育活动的时间段来看,70.18%的居民选择工作日进行休闲体育活动,97.43%的居民选择休息日进行休闲体育活动(表4),工作日活动时间段主要集中在13点至17点和17点至19点两个时间段,比例分别为21.22%和35.41%,休息日体育活动时间明显集中在13点至17点时间段内,比例为58.83%(图5)。


  (三)城市公共活动圈休闲体育行为时空特征


  1.空间特征


  城市公共活动圈具体指城市内大型的体育活动场所和空间,比如综合性体育馆、市民运动馆、大型游泳馆、网球馆、羽毛球馆等。进行这类体育活动的目的也是实现身心愉悦,但这类活动对场地和设施的要求比较高,只有具备一定条件的基础上才能进行相关运动,才能体会到运动应有的环境与氛围。根据数据显示,城市公共活动圈休闲体育行为具有明显的广域性特征,距离衰退趋势不强。1.5km至5km范围内集中了85%以上的绍兴市居民进行休闲体育活动,3km范围之后距离衰弱的趋势逐渐增加,5km范围以外很少出现居民进行体育活动,见图6。


  城市公共活动圈休闲体育行为的广域性特征与体育设施的需求与供给关系有着很强的关联性,一方面居民对体育设施的高需求性,另一方面高质量、高环境体育设施供给相对集中性,使得进行此类休闲体育活动的居民对空间距离成本的关注度下降。很多被调查居民表示,绍兴市综合型体育馆比较密集,特别是市中心地区公共体育设施相对完善,显示出绍兴市休闲体育活动的中心指向特征。与居住圈和社区圈休闲体育活动相比,城市公共活动圈休闲体育活动除了提供基本的健身需求之外,更多的是为设施和场所利用者提供高层次的环境与氛围享受。进行城市公共活动圈休闲体育活动的主体为消费水平较高的中青年或者是职业人士,因此这类人群的活动出发地多为工作地点。


  2.时间特征


  与社区圈休闲体育活动时间距离敏感性相似,城市公共活动圈休闲体育活动时间距离的敏感范围也在30分钟左右。出行时间60分钟的范围内95.55%的居民进行休闲体育活动,表明该时间距离是城市公共活动圈体育活动的主要范围,其中出行时间45分钟内的居民比例为84.76%,超过60分钟时间距离范围以外的很少出现居民进行体育活动,见图7。这类休闲体育活动的主体一般为“有车一族”,因此对体育活动时间距离并不敏感。从进行休闲体育活动的时间段来看,72.48%的居民选择工作日进行体育活动,88.06%的居民选择休息日进行体育活动见表5。工作日期间,13点至19点时间范围内进行休闲体育活动的居民数量呈不断上升趋势,占据了57.3%的比例。休息日期间,13点至17点时间段内居民休息体育行为出现高峰,占据了39.2%的比例,见图8。


  三、总结


  根据对绍兴市部分地区居民休闲体育活动时间、方式与范围的调查发现,居民休闲体育行为的时空特征具有一定的共性,但不同的活动范围与活动方式下又呈现出一定的个性。


  首先,绍兴市居民休闲体育行为按照活动范围分为居住圈、社区圈和城市公共活动圈三个圈层,每个圈层内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距离衰减规律,居住圈休闲体育活动呈近域性特征,而城市公共活动圈休闲体育活动呈广域性特征。其次,不同休闲体育行为圈主体对进行体育活动的需求层次不同,从居住圈到城市公共活动范围圈需求层次逐渐提升,决定和影响着出行方式、出行范围的选择,这也是影响不同圈层呈现不同程度空间特征的重要原因。再次,绍兴市居民休闲体育活动室时间相对不足,在这种情况下居民的休閑体育行为仍能够展现出一定的规律性,这表明绍兴市居民休闲体育活动呈现常态化趋势。


  上述研究为绍兴市休闲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方向指导,即以建设和完善休闲体育基础性设施为根基,满足不同层次居民的多元化需求,针对不同层面的居民出行方式、出行范围、出行能力等设计不同的建设方案,从而使得居民充分进行体育活动,增强居民身心素质。


  作者:李晨

  第4篇:论休闲体育消费对体育产业的影响研究


  自2014年11月APEC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系统阐述了我国经济面临的“新常态”,指出在新常态经济下,我国经济开始从高速增长步入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动力开始从传统的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开始朝着创新驱动的方向发展。因此,在新常态经济下,我国休闲体育产业面临巨大的发展机遇。但受到传统消费思维、人才和基础设施匮乏的影响,我国休闲体育消费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而作为体育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结合休闲体育消费面临的问题,促进体育产业整体的发展,是新常态经济转型下亟须解决的问题。


  一、休闲体育消费和体育产业发展的关系


  休闲体育消费是集健身、娱乐等为一体的社会文化消费现象,通常被人们看成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而体育产业是指生产体育产品和参与体育服务的部门和行业的总称。由此可以看出,休闲体育作为体育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休闲体育消费与体育产业的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首先,消费引导需求,需求引导供给。因此,不同的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决定了产业整体的发展速度和规模。其次,随着我国第三产业结构的不断扩大,体育产业也必将成为新的增长点,由此带动休闲体育消费的发展。由此,休闲体育消费促进体育产业发展,而体育产业发展带动人们对休闲体育的消费能力和水平。


  二、我国休闲体育产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1.消费观念受传统消费观念制约。受传统消费观念影响,崇尚节俭仍然是消费的主流观念。时今,“成由俭,败由奢”仍然是家庭教育中常用的一句古训。由此可以看出,我国传统消费观念仍然强调节约勤俭,反对奢侈享乐的思想。在这种思想观念的影响下,我国我国居民储蓄存款人均超过4万余元,成为世界少有的高储蓄国家。而为了进一步地刺激消费,国家也采取了很多宏观调控手段,如降低储蓄利率。但从宏观调控的效果来看,居民休闲体育消费方面的意愿还不是很强,从而严重制约着我国休闲体育产业的发展,成为影响休闲体育的一个重要瓶颈。同时研究认为,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人们的消费观念、休闲价值观、休闲情况、经济理论等是不同的(具体见下表)。


  通过上表可以看出,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人们的观念是不同的。如在农业社会,在“劳动之上,休闲罪恶”价值观念和“有闲无钱”的影响下,必然导致居民不愿意参与休闲体育消费。因此,抓住目前形成的健康、时尚、快乐的新休闲体育消費形象背景,如何多角度调动大众休闲体育消费的消费意愿,成为促进体育产业发展的重点。


  2.休闲体育消费需求明显不足。休闲体育消费群体的消费能力直接决定休闲体育产业的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提升。以2015年为例,我国居民人均收入为8016美元,部分省市已经超过1万美元。由此看出,经济的发展给休闲体育消费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目前我国休闲体育消费需求仍然是处在一个非常低的位置,休闲体育消费的需求明显表现出不足。以2015年为例,我国居民消费主要集中在汽车、房地产等领域;而在投资领域,大部分集中在股票领域,超过50%的居民不参与休闲体育消费。而休闲体育消费需求不足的原因,主要与目前我国在医疗、住房和教育等方面的保障不完善导致,从而导致人们对未来收入的不确定。因此,要促进休闲体育消费,促进体育产业发展,就必须从调动、激发居民有效休闲体育消费入手。


  3.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我国休闲体育设施建设落后是比较普遍的问题。我国休闲体育设施大多集中在城市中心,而对于郊区或农村等地则分布很少,从而导致我国休闲体育发展水平整体比较落后。根据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情况来看,我国在休闲体育场地方面,在质量和数量上都存在明显不足。因此,要激发我国休闲体育整体的消费水平,加强基础体育基础设施建设至关重要。


  4.休闲体育产业不均衡与规模小制约了消费。目前,我国休闲体育产业发展非常不均衡,产业规模小仍然是非常突出的问题。一方面,各地区在休闲体育产业规模和水平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另一方面,在休闲体育产业布局方面不均衡,如大部分休闲体育设施和服务都集中在城市,而城镇和一些城乡结合部区域则非常缺乏。同时,在产业结构方面非常不均衡,体育用品消费占主要组成部分,而健身休闲、体育旅游、体育表演等行业规模还不够大。因此,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扩大休闲体育产业规模,成为刺激休闲体育消费的重要驱动力。


  三、促进休闲体育消费的对策


  1.以创新作为驱动,促进休闲体育产业转型升级。伴随着我国新常态下的产业结构升级,我国休闲体育也开始逐步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往技术与知识密集型转变。对于休闲体育产业的发展来讲,必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因此,要进一步刺激休闲体育消费,就必须牢牢抓住“科技创新”这个主题,紧紧围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从而通过创新来激发休闲体育消费的动力,如加强科技投入、加快休闲体育与其他产业融合模式的创新等。


  2.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休闲体育转型升级。不断加大对第三产业结构在GDP增长中的比重,从而通过消费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一方面,从国家层面来讲,必须要加大产业结构调整,通过加快休闲体育供给侧改革,以此推动休闲体育的产业升级,以此朝着老百姓更需要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通过资本存量增长,从而推动休闲体育中心、培训等服务型的发展,以此进一步朝着消费的结构方向优化。


  3.采用适度优先与协调发展战略,推动休闲体育产业消费。随着我国人均消费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的消费结构也在不断转变。因此,制定适时的休闲体育产业发展战略,对刺激市场消费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对于我国国情来讲,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同时地区、城乡差异较大的国家。而这种差异性导致我国休闲体育产业发展严重失衡,如东部休闲体育消费要远远大于中西部地区。而随着我国新常态经济发展北京和国家“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的提出,必然使得我国开始逐步从传统的各区域独立发展到各个区域协调发展,从而逐步带动我国休闲体育产业的整体发展,拉动休闲体育消费能力。


  4.加快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为休闲体育消费提供保障。休闲体育消费的不足与医疗、教育、养老问题有着密切的关系,从而导致人们消费顾虑多,消费观念落后。要扩大休闲体育的消费能力,就必须进一步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将社会保障制度看作收入分配的调节器。因此,要促进休闲体育消费,首先,应该加快完善单位社保制度,并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从而让不同人群和个人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其次,加快我国社会医疗保障体系建设,切实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再次,从教育和宣传的角度,树立人们健身意识,从而培养人们终身体育的意识。同时,通过推进教育体制改革,以此解决人们比较关心的热点难题。最后,在社会中鼓励刺激休闲体育消费,开展休闲体育全民教育,灌输可持续的休闲体育消费理念,促进居民生活理念的转变。


  5.加快休闲体育基础设施投入。为营造可持续的休闲体育消费氛围,政府应该加大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从而為居民休闲体育活动奠定基础。在加大政府投资的同时,还应该吸纳更多的民间资本,从而整合不同的资本对休闲体育设施进行开发,发挥资本的效益。另外,在休闲体育消费的开发方面,应从多元化和多层次的角度入手,从而刺激不同群体在休闲体育方面的消费。具体来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加强城市社区、城乡社会、乡镇等健身活动房的建设,从而解决体育公共资源配套不均衡的问题;二是制定休闲体育场馆的规划,特别是休闲体育场馆建设数量、标准等的规划和制定,以此加强城乡休闲体育统筹发展;三是充分利用学校体育场馆,面向公共进行开放,以此满足城乡居民对休闲体育消费的需求,并提高学校体育场馆的利用效率。


  四、结语


  总之,休闲体育作为体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解决影响休闲体育消费的制约因素,才能更好地促进休闲体育和体育产业的发展。因此,加强休闲体育创新,加大对休闲体育基础设施的投入,完善社保制度等是解决目前休闲体育消费总量小、思想落后的重要途径和方式,并通过促进休闲体育消费的方式,促进体育产业的整体发展。


  作者:王改翠

  第5篇:论大学休闲体育与户外运动教育对策


  当前,教育学界对于户外运动并没有进行准确定义,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户外运动多重属性的影响,户外运动不仅具有体育属性,而且具有一定的休闲和教育属性。从广义上来看,户外运动主要指的是在自然环境中开展的各种体育运动活动,所以说户外运动属于休闲体育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在自然环境中完成。从教育层面上来看,户外运动就是给学生传授户外运动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如户外探险、休憩技能。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对于休闲体育和户外运动教学的研究不足,缺乏相关的教育方式,并且受到教育管理体制的限制,担心一些活动伤害事故会引发责任承担等问题,所以,当户外运动进入高校体育教学体系时,其教育结构必将发生改变,只有侧重于户外运动教育属性,才能促进户外运动教学活动的完成。在高校体育教学体系中加入户外运动项目,能够为高校体育教学注入新的活力,从而弥补高校户外运动教学的不足,实现高校户外运动教学功能。因此,笔者结合当前高校休闲体育与户外运动教学的现状提出了相应的教育对策。


  1大学休闲体育与户外运动教育的意义


  1.1休闲体育与户外运动教育能够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大学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新的起点,当学生进入高校之后,完全与高中教育和生活脱轨,逐渐融入到大学学习和生活中,但是受到高考等因素的影响,仍然在身体和心理上留下了许多隐患,有些学生精神压力比较紧张,进入大学生活之后,很容易感到彷徨,生活习惯变差,同时在高中学习中缺乏体育锻炼的机会,所以导致身体素质变差,来自老少边远贫困地区的学生更加缺乏体育知识与技能,体育锻炼能力也相应低。通过大学休闲体育与户外运动教育,能够帮助学生缓解紧张的学习、生活压力,调节生活方式。当学生掌握基本的户外运动知识和技能之后,具备户外生存能力,能够自主参与到户外运动活动中,在自然环境中放松身心,培养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积极健康的体育生活方式,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1.2休闲体育与户外运动教育能够拓展传统体育教学体系,锻炼学生的团队意识和社交能力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追求休闲生活,在休闲生活中慢慢享受生活,因此,休闲体育与户外运动得到了许多大学生的青睐和认可。在休闲体育与户外运动的过程中能够让学生掌握扎实的户外生存技能,全面锻炼学生的身心素质,提前接触社会上的风土人情,融入到社会生活。大学阶段作为学生接触社会的过渡,在大学毕业之后就要进入社会,如果仅仅通过高等教育培养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那么将会导致学生与社会脱离,不利于学生的未来发展。通过休闲体育与户外运动,能够让学生在团队体育训练中养成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相互交流来往锻炼自身的社交能力,加深同学之间的关系。


  1.3在大自然中开展休闲体育和户外运动教育,能够锻炼学生坚定果断、百折不挠的精神意志


  休闲体育与户外运动必须在大自然中开展,通过开展户外体育训练项目,能够进一步丰富高校体育训练项目内容,充分结合休闲体育与户外运动的优势,拓展学生的户外运动知识体系,能够不断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让学生養成健康、良好的生活习惯。同时,许多休闲体育与户外运动的环境比较艰苦,受到自然条件的限制,学生只能选择难度比较低的户外运动项目,所以在大学休闲体育与户外运动项目中,开展比较多的就是长途穿越、登山野营、攀岩定向等户外运动,通过这些活动能够让学生形成坚定果断、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


  2大学休闲体育与户外运动教育的现状分析


  2.1起步比较晚,和专业教学内容比较接近


  休闲体育流传到我国的历史比较长,但是在各大高校开展休闲体育与户外运动教育的时间比较短,而且在许多中小学校没有开展,受到安全管理、其他理论课程时间挤占、以高考为指挥的理念干扰等问题的限制。各大高校虽然开展了休闲体育与户外运动教育,但是主要为了满足专业发展需求,其中在旅游等户外专业开展的户外运动项目比较多,重点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的了解,在课程设置上比较广泛,其专业化发展还不能够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


  2.2教育观念陈旧,基础设施和教学条件不足


  目前,各大高校对于休闲体育与户外运动教育观念比较陈旧,主管部门主管仍然“挣地位式”的,把“增强体质”作为衡量体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使得上下对体育教育形式内容争论不休,没有真正地重视学生的体育素质教育。在教育方式上缺乏创新性,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前时代正处于信息和知识大爆炸时代,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为了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只有转换体育教育观念,开发应用休闲体育与户外运动教学,才能摆脱传统体育教学的束缚,实现现代化体育教育改革。除此之外,许多大学休闲体育与户外运动受到基础设施和教学条件的限制,师资力量不足,许多户外运动项目集合在场馆里,无法真正在大自然中开展户外运动,对于户外山水、阳光、森林的开发应用远远不足。


  3大学休闲体育与户外运动教育的对策分析


  3.1教师要使用合适的教学方式,开展实际户外运动教学


  在大学休闲体育与户外运动开展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首先选择一些难度性比较低、安全有趣的休闲体育与户外运动项目来进行开展,丰富大学体育课堂教学内容,这样不仅能够拓展学生的体育知识视野,而且能够锻炼学生的体育综合素质。为了弥补教学条件不足,教师可以根据现有的教学条件,结合教学视频、多媒体课件来向学生讲解户外运动的理论知识,当学生掌握基本的户外运动技能、生存知识和探险知识之后,再带领学生进入大自然环境中开展实际户外运动教学。


  3.2大学师生要转换体育教学观念,树立全新的休闲体育观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高速发展,为了更好地享受生活,提高生活质量,享受一份完整的人生,必须不断转换思想观念。马克思曾经对人生闲暇时间的利用进行了深入论述,他认为人们不仅要学会节约劳动时间,还要充分享受闲暇时间。所以说,闲暇时间是一份宝贵的财富,只有合理运用闲暇时间开展休闲体育运动,才能身心愉悦地生活下去。


  3.3學校、社会以及家庭三方面要加强对学生的互动教育


  在日渐开放的大学教育体系中,必须加强学校、社会和家庭之间的交流互动,实现教育资源共享,才能共同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升。首先可以由学校为学生提供体育设施,让学生每天进行体育运动,形成健康良好的生活方式;其次,学校可以为学生创造休闲体育运动氛围,让学生进入社会环境中开展户外运动,加强和社会大自然环境的接触,使休闲体育运动理念深入人心,得到学生的认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户外运动体育休闲意识。


  4结语


  为了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锻炼学生的精神意志和道德品质。教师要使用合适的教学方式,开展实际户外运动教学,大学师生要转换体育教学理念,树立全新的休闲体育观,学校、社会以及家庭三方面要加强对学生的互动教育,这样才能实现高校户外运动教育教学功能。


  作者:叶平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