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教育部重新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专业目录》,首次明确将艺术教育专业划归教育学学科门类,结束了艺术教育是目录外专业的历史,同时划归教育学学科门类的还有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把科学、人文、艺术三大学科的教师教育专业划归教育学学科门类的重大意义是:厘清了作为教师教育的三大学科与三大学科专业教育的限阈。这个意义对艺术学科而言尤为重大。高校专业目录中的“艺术教育专业”情况远比科学教育专业、人文教育专业复杂,刚刚从艺术学学科体系中剥离出来的艺术教育专业还需要一定的过渡期,以便让人们逐渐接受这个事实。所以,教育部新颁布的专业目录中,艺术教育之后还加了一个括弧,注明“可授教育学或艺术学学士学位”,而科学教育专业和人文教育专业就没有这个附加的可选择的过渡性规定了。
艺术教育的复杂性主要在于长期以来教师教育的艺术教育实际上被艺术学科教育取代了,特别是高等师范院校艺术教师教育专业总是向专业艺术院校看齐,甘愿把自己办成二流的音乐学院或美术学院;与此同时,专业艺术院校也大力开办音乐教师教育专业和美术教师教育专业,尽量把专业成绩稍差一些的考生留在本院,而考生和家长们也宁愿如此,即在专业艺术院校就读“二流”的艺术教育专业。学生、家长、教师,学校、社会、教育主管部门也都自然地接受了这个现状,于是,艺术教育专业的一个久治不愈的顽疾——学用脱节日益加深。
艺术教育的复杂性还在于,艺术教育本身的双重含义也增加了高校乃至中小学贯彻执行艺术教育的困难:首先,艺术教育是音乐艺术、绘画艺术、舞蹈艺术、戏剧艺术的总称;其次,艺术教育是音乐、美术、舞蹈、戏剧等艺术综合为一体的教育。艺术教育的双重含义致使人们使用这个称谓时内涵有时是不确定的。
教育部重新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专业目录》在一定程度上澄清了在艺术教育上的思想混乱,使艺术教育重归教育本位,是可喜之事;但是,由于思维定式和积重难返的因素,艺术教育或许让人们有些不知所措,而滑人形式主义甚至虚无主义的窠臼。
一、高校艺术教育专业与普通学校艺术教育
依据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专业目录》,艺术教育专业属于教育类专业而不再属于艺术类专业,这同时意味着普通学校艺术教育是为教育的教育而不再是为艺术的教育。高校艺术教育专业的学科门类转移主要是因为普通中小学等学校艺术教育理念的转变,普通学校艺术教育不再是为了学习某艺术技能的学科本位教育,而是“学生通过综合性的艺术学习,学会欣赏艺术,培养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为学生的人格完善奠定基础”(《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前言》2011年版)。既然普通学校艺术教育是为学生的人格完善奠定基础,教学过程中虽必然涉及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影视等艺术实践能力以及技能技巧的学习,但主要还是通过生动的艺术形象和鲜活的艺术实践活动了解艺术的思维方式、感受艺术的情感表达、体验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抒发自己的内心感受,以养成良好的情操和人格。普通学校艺术教育理念的确立和《艺术课程标准》的推行,倒逼高校艺术教育专业的设置和专业课程教学的改革,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中小学综合性艺术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催生高校综合性艺术教育专业的问世。在“综合性艺术教育专业”出现之前,我国高校艺术教师教育专业普遍采取的是按专业方向设置的艺术分科教学。艺术教师教育专业培养的学生难以适应中小学艺术教学需要的“学用脱节”问题,和中小学艺术课程教学质量长期上不去的问题也都逐渐归集到高校艺术教师教育专业的改革滞后及改革乏力上。艺术教育专业向专业艺术学院看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家长们总觉得自己孩子是艺术天才、孩子们的艺术家梦想、教师们对“教育万能”的迷信,共同推进艺术教育专业向专业艺术教育看齐,尽管成功的希望接近于零,可是当事者总相信奇迹总会在自己身上发生,难以接受自己其实就是普通者事实。或许划归教育学学科门类的综合性艺术教育专业普遍开办之日,就是分科艺术教育的梦醒之时。
第二,中小学综合性艺术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创新,铲除了学科本位艺术教育赖以生存的土壤。“一专多能”或者“多能一专”是高校艺术教育专业试图走出学科本位藩篱的宣言,然而只要“一专”的存在,就难以解除施加在分科艺术教育专业身上的魔咒。中小学综合性艺术课程的设置,终于使“一专”失去了施展空间,只有“多能”才能适应中小学艺术课程教学需要,这终将成为必然。
二、分科式艺术教育与综合式艺术教育
普通学校的分科艺术教育指的是以教育部颁布的《九年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九年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为代表的普通中小学“音乐”、“美术”等课程教育,普通学校的综合艺术教育指的是以教育部颁布的《九年制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为指南的普通中小学综合型的“艺术”课程教育。目前,我国大部分省市普通中小学采用的是分科艺术教育,综合艺术教育只在部分省市试验性地推进。虽然综合艺术教育推进还比较缓慢,但以综合艺术教育取代分科艺术教育是必然趋势。新世纪以来,艺术逐渐超越了娱乐、欣赏、教育的传统层面,跃升为认识世界、把握世界的思维方式和表达世界、融人世界的行为方式,艺术的多样性、综合性正好反映了世界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然而,中小学分科艺术教育只有音乐和美术纳入了课程体系,具有同等重要的舞蹈、戏剧、影视等艺术形式都被拒之门外了;但是如若把这些艺术形式都相应地开设为课程,却又没有足够的教学课时,所以综合型艺术教育课程取代分科型艺术教育是历史的必然,从教育部调整专业目录的思路来看,也包涵对这个发展趋势的认同。
制约中小学综合艺术课程教育长足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两个:第一,为艺术而教育的思维定式一日寸难以突破;第二,大量的综合型艺术课程教师的培养一时难以做到。因此,需要解放思想,有必要通过诸如《高校艺术教育专业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和中小学《艺术课程标准》之类具有法规意义的教学文件,提出高校艺术教育专业和中小学艺术课程在艺术技能上应达到的最低标准,这个标准对于习惯于学科本位教学思维的教师和教育管理者来说尤为重要。
中小学的艺术课必须设定所涉及的具体艺术品种,特别是每个艺术品种必须设定具体的技能要求,作为课程最低标准的组成部分。
同理,高校综合性艺术教育专业也应设定所涉及的具体艺术品种,该专业的标志就是培养多能综合的学生。综合性艺术教育专业的学生究竟需要多少“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已经提出了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影视等“五艺”的明确要求。但是,一个四年制的本科生需要同时具备“五艺”的能力,有没有这种可能性?多年来,分科制的各类艺术教师教育专业的教学经验似乎说“不”,因为这些专业“一艺”的实现尚且吃力,苟言“五艺”,岂非痴人说梦?何况“艺无止境”已经说明“一艺”的习得绝非易事,一个习艺者通常总是把绝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了无法逾越的最后一步上。而相对艺术教师教育专业来说,既然明知“艺无止境”何不适可而止呢?在“一艺”的“适可”之处止之,然后二艺、三艺,四年之内“五艺”亦可成也,关键在于如何确定学习一种艺术的“适可”之处而已。
作者:宋艳艳(杭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浙江杭州 31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