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军旅舞蹈艺术逐渐形成了系统的审美理念,并在这一理念指导下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舞蹈教育体系。文章认为在当前的军旅舞蹈艺术教育中,应对军旅舞蹈艺术教育的审美取向和教学重点紧紧把握,以实现对高层次军旅舞蹈艺术人才的培养。文章从军旅舞蹈艺术教育的审美理念入手,对军旅舞蹈艺术教育的教学重点进行探讨。
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军旅艺术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在军队政治文化工作各个环节中具有无可取代的作用。军旅舞蹈艺术作为军旅艺术不可或缺的内容,其教育深受重视。军旅舞蹈艺术教育的独特审美理念,催生了军旅舞蹈艺术教育区别于地方艺术院校的教育理念,影响着军旅艺术教育的教学重点、教育创新与发展。因此,在探讨军旅舞蹈艺术教学重点前,需对军旅舞蹈艺术教育的审美特点有所了解。
一、军旅舞蹈艺术教育当前审美理念
相对舞蹈艺术来说,军旅舞蹈艺术虽然只多了“军旅”二字,但其审美理念却有极大不同,军旅舞动是一种特殊的舞蹈艺术。军旅舞蹈艺术大部分都强调形体动作的刚劲有力,军人群体艺术形象是其塑造重点对象。军旅舞蹈艺术教育要求舞蹈语言的流动性,对军人爱国忠诚的思想内容加以表达;同时要求军旅舞蹈语言的连续性,对军人艺术形象加以创造。军旅舞蹈艺术中的语言来源于军人精神现实的提炼与升华。
军旅舞蹈艺术教学对情感的表达,通常是通过奔放舒展的动作实现的。表情的艺术,是军旅舞蹈艺术教育重要内容,军旅舞蹈艺术审美并非单纯对生活中人物行动的模仿,而是通过改良化的或奔放舒展、或刚柔结合的优美动作对军人深刻的情感内容进行传达,对军人群体特定人物的思想性格与情感活动加以表达。军旅舞蹈艺术的审美载体为人体运动美,人体运动创造的意象美是军旅舞蹈美的基础,军旅舞蹈的人体美需强化人体动态的刚性与柔性。
舞蹈艺术大部分都是与音乐结合展开的,在军旅舞蹈艺术中这一表现更加明显。在军旅舞蹈艺术中,音乐对舞蹈形象的表现具有重要意义。在军旅舞蹈表现中,鲜明的音乐性随处可见,音乐的形象直接关系到舞蹈的形象,演员形体的变化都必须立足音乐的变化而变化,将视觉与听觉高度统一起来。舞蹈与音乐的结合,不仅能够调动观者的视觉还能调动其听觉,使人们对军旅舞蹈产生更加强烈的共鸣。
二、军旅舞蹈艺术教育教学重点
一个自然形态的人,要想实现“舞蹈材料”的修塑,专业知识的学习及素质能力的培养是必不可少的。基于军旅舞蹈艺术教育审美理念,军旅舞蹈艺术教育应抓住以下重点进行教学。
(一)注重思想政治教育,从学生实际出发对其个人潜能加以调动
军旅舞蹈具有较强的现实性,同时又与政治密切相关,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需注重思想政治教育。体验个体生命存在价值,是舞蹈表演的最高境界,即通过舞蹈这一形体形式来表达人的内心、情感与性格和思维。“爱党爱国,不怕牺牲”是军旅舞蹈之魂。强烈的英雄情结和大局之识,是军旅舞蹈艺术与其他舞蹈艺术的一大区别。军旅舞蹈艺术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严肃认真,将热爱祖国等情感融入其中,确保军旅舞蹈的民族情怀与民族风骨。另外,舞蹈源于生活,军旅舞蹈艺术教学还应与学生的生活履历和个人能力等实际情况联系起来,通过与其生活相关的生动舞蹈情景创设,调动学生的个人潜能,使学生在舞蹈艺术之外积极思考生活,促进学生处理问题能力的提高。
(二)兼顾军旅舞蹈“艺术”与“技能”,加强对学生技能的培养
与其他艺术相比,军旅舞蹈艺术是一项重视技能的艺术,艺术与技能在军旅舞蹈艺术中是相辅相成的。技能作为军旅舞蹈艺术的基础,是舞蹈艺术存在的必然。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对学生的技能意识加以培养,同时让学生明白军旅舞蹈的艺术性,将技能与艺术相融合,在学习中对舞蹈的思想内涵加以表现。在舞蹈作品的表现教学中,要充分讲解舞蹈作品的技能,同时指导学生对舞蹈角色思想内涵的准确把握,促使学生从内心深处感受舞蹈的情感与力量。
(三)对军旅舞蹈作品的学习要领加以提炼,促进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应对每个军旅舞蹈作品的学习要领加以提炼,通过促进学生主动性与能动性,使学生转变学习观念,从被动的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在这一过程中,教学的重点应更多地放置在对学生热情的激发、兴趣的培养上,以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军旅舞蹈作品教学的热情。教师在“言传身教”的同时,应明确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可通过“互帮互教”来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根据军旅舞蹈的特点,教师可对其重点与要点逐条分析,在“典型示范”下让学生更容易把握军旅舞蹈作品的重难点,从而更深入地学习和理解整部作品,使学生学习军旅舞蹈兴趣能力的全面提升和教学效率的提高,进而增强学生学习效果。
在军旅舞蹈艺术工作者的不断探索中,军旅舞蹈艺术教育形成了与其他舞蹈艺术教育不同的审美理念与教学规律,塑造了军旅舞蹈艺术在全国舞蹈艺术界中的鲜明形象。军旅舞蹈艺术教育当前正处于健康生态中,要提高军旅舞蹈艺术教育的效果,就必须掌握军旅舞蹈艺术教育审美理念,要从其艺术特点入手,掌握军旅舞蹈艺术教育重点,探索一条与时代变化和军旅舞蹈艺术本身相融合的教育之路。
作者:杨丽萍 来源:艺术教育 2015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