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是我国研究生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基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国家目标以及当前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所面临的困难,建立建成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是解决之道,也势在必行。
研究生教育是我国教育中的“精英教育”,它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于一体,担负着人才升级,创新升级双重使命,在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促进经济转型和升级,提升国家竞争力和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占据着无可替代的基础地位作用。截止2015年我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已达64.51万人,其中专业硕士研究生占比45%。在29.03万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中,有将近9成是应届大学毕业生,他们缺乏工程实践,以致实践能力较为薄弱。为实现教育部门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学术性、实践性、职业导向性”三位一体的定位指导要求,实现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招生单位与社会单位合作,双方共同培养与社会接轨、能运用理论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高层次专门人才的目标,建立建成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因此势在必行。
一、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的必要性
1、便于对研究生的科学管理,增强研究生的学习主动性
研究生身份的两面性,联合培养过程中,由于管理体制的不顺畅,出现了在联合培养研究生的过程中研究生去基地实习没有人管理、研究生给企业打工的现象,导致他们无法充分发挥才智,严重损害了研究生学习的积极性,致使一部分的研究生,在科研、学习成绩方面遭遇到了挫折,不愿意接受这种培养模式,对其他研究生造成了心理障碍,造成了蝴蝶效应。
2、企业导师的培养能力相对不足
高素质的导师队伍是专业硕士人才培养质量最可靠的保障,科研成果归属不明确,企业人员积极性不高,实践基地是要使学校与产业界密切结合,在校企导师的合作指导下的科研中训练和培养学生,实现学术性和实践性的有效融合。实践基地是学生能够接触实践、理解实践、学习理论、需求突破、融合运用、解决问题的场所,是产学研用结合的重要平台和载体。使学校与产业界密切结合,在校企导师合作指导下的科研中训练和培养学生,实现学术性和实践性有效融合。实践基地建设的价值体现在推动了人才的培养理念、教学理念、培养模式、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学生在此平台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内化为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工程实践能力,培养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实践基地就是要实践基地的建立不是孤立的,而是与人才培养模式密切联系的,是培养过程中的中心环节。
二、从制度出发切实有效的提升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的效益
1、建立科学完备的基地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
通过不断完善的导师遴选制度,基地建设的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定位。构建结构合理、经验丰富的企业导师队伍(配备高水平双导师队伍)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联合培养硕士生。指在各个培养环节分工合作,一般校内导师负责学生基础理论指导,校外导师负责学生实践环节,双方共同指导学位论文。要不断完善导师遴选制度,聘请理论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的副高职称人员担任基地导师。企业导师队伍是依托基地进行研究生人才培养的关键。高层次的人才不止分布在高校中,同时企业也蕴藏了大批高水平的技术人才。他们在企业的研发领域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外,他们也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掌握着本领域前沿的知识。在工程硕士培养中,引进这些人才可以更好的开阔研究生的视野,进一步提升我国的科研水平。
2、提供良好的实践基地、优质的工程项目和充足的科研经费
拥有良好的工程实践项目与科研条件。专业学位论文要真题实做,基地以工程实践项目为载体,以解决企业难题为课题方向,采取“一人一题”模式(即每一个研究生解决一个企业难题,并形成研究生的学位论文)使学生在基地有事做、做成事,实现校企协同育人。以项目为纽带的研究生联合培养模式具有动态性,要支持这样一个独立的培养体系往往需要学校在师资、科研经费上进行更多的投入。充足的科研经费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这种培养模式的发展,同时还促进双方在共同感兴趣的科研领域、学科建设、研究生培养等领域开展更深入合作。
3、企业全方位参与研究生培养过程
联合培养基地一般以企业或研究所为主,研究生第一年在学校内修完一定的专业基础课程后到校外基地进行实践操作。主要由培养基地提供实践条件和指导,学校负责跟踪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进展。为更好地选拔适合企业发展的技术人才,校企应加强联合培养基地制度建设,建立基地发展规划,明确基地建设目标,建立相应的运行管理制度、教师管理制度、基地企业导师聘任和管理办法、基地学生管理办法、基地实习实践管理和考核办法、基地安全和保密条例等规章制度。除学生“一人一题”参与实践外,学校还应积极在基地开展多元化的实践教学活动,如在基地进行研究生开题与答辩、组织学生基地参观和企业现场授课、校企研讨学生培养情况等。通过联合共建实验室、开展基于项目的合作等形式,大力开展校企合作;共同建立健全实践基地管理体系和运转机制,明晰各方责任权利,提高实习实践各环节教学质量;在校企双方人员交流互访的基础上,组建跨工程领域的教学团队和项目团队,形成一支结构合理、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企业导师队伍。提供便捷安全的生活、学习和实践条件是研究生积极参与时间的保障研究生实践期间的安全和生活保障一直是校企双方关注的重点,在严格执行安全培训制度的同时,一定要给予一定的生活补助,为参与时间的研究生提供坚实的生活和安全保障享。
4、开展集约教育,营造共赢局面
校企合作中逐渐形成“携手并进、优势互补、共享发展”的合作理念。基地促进了学校与企业信息资源共享。学校合理利用企业内的设备培养研究生,加强教学和科研活动;企业则通过学校进行新产品开发等,在企业内参与实践活动的研究生毕业后,直接进入企业就业,减少了企业在培养员工中所需消耗的人力、物力、财力,为企业注入强有力的新鲜血液。基地促进了学生理论学习和企业实践的有机结合,实现了双方设备、技术优势互补,节约了教育和企业成本,形成了“双赢”局面。通过制度化建设,出台一系列联合培养基地的建设与管理的制度明晰合作双方的责权利,建立基地发展规划,明确基地建设目标,建立相应的运行管理体制,教室管理制度,基地企业导师聘任和管理办法,基地学生管理办法,基地实习时间管理和考核办法,基地安全和保密条例等制度
三、展望
在抓住研究生的学习主动性较弱和导师的相对水平不足两个核心问题基础上,通过开展培养制度建设、提供充足的项目和经费支撑、全方位的介入研究生培养计划,从而达成企业和研究生培养单位的双赢局面。当然,培养一名合格的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光靠以上几点还远远未够,唯有放眼长远,有的放矢,才能促使我国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越发走向成熟。
作者简介:郭春梅(1966.7-),女,山西太原人,太原理工大学研究生院,高级统计师,研究方向:教育管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