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25次会议上,国务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主任委员陈至立指出,“要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以增强研究生创新能力为核心,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培养大批优秀创新人才。”作为一名长期从事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研究的研究生导师,我对上述精神非常认同,现结合笔者以浙江省义乌市为基地,带领、组织区域经济、产业经济和政治经济学专业硕(博)士生,直接参与经济社会发展中重大课题研究、决策、实施的经历,谈几点认识。
一、以义乌为基地培养经济学研究生
我于20世纪60年代毕业于兰州大学经济学系,曾在国家级贫困县甘肃省会宁县工作了10年,1981年在河南大学取得经济学硕士学位后到浙江任教至今。1993年,我被聘任为义乌市政府顾问、义乌市场经济研究所所长,迄今已15年。义乌是隶属于浙江省金华市的县级市,以被联合国、世界银行、摩根士丹利公司等认定为“全球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而驰名中外。义乌人多地少、国家投资贫乏、资源禀赋先天不足,市境东、南、北三面环山,缺乏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但经过近30年的改革与发展,已经由一个经济落后、地瘠人贫的农业小县,成长为位居全国百强县第8位,在国内外具有很高知名度的国际性商贸城市。
长期以来,我把义乌作为培养经济学研究生的基地,先后为浙江大学、中共浙江省委党校、浙江工商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培养了经济学博士2名、硕士40多名,目前正在培养的硕士研究生5名。在培养研究生的过程中,我很重视利用义乌这一研究基地,使研究生在实际工作和对现实经济问题的研究中得到锻炼和提高。大体上,在研一第二学期我就开始带领他们到义乌小商品市场、工业园区和城市社区进行实地考察,并提供机会让他们参与调查问卷的发放回收及田野调查。如我目前正在培养的浙江师范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两名研究生就完成了我于2007年10月组织开展的义乌万家商户和4000家工业企业调查问卷的发放、回收、录入的全部工作,目前正在分别开展电子商务等专题问卷的分析。对于即将进入论文阶段的研究生,我尽可能把他们的论文与我所主持或拟申请的国家、省级的研究项目挂钩,让他们承担其中一部分研究工作和初稿写作任务,这样既提高了他们对写作论文的科学性、重要性和应用性的认识,得到了解现实经济问题、参加调研会议、获得研究经费等方面的科研条件,也协助导师完成了科研项目,从而取得双贏的效果。例如一名硕士生通过参与义乌专业市场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撰写的论文《基于市场与分工的区域经济发展研究——以“义乌商圈”为例》在送外校专家盲审时,获得三位专家全评为“优秀”的好成绩,相关成果在《统计研究》发表,该生也考取了上海财经大学区域经济学专业博士生;又如浙江师范大学的一名研究生参与了我正在开展的“专业市场与产业集群互动的理论与对策研究”项目,通过在义乌开展问卷调查及实地调研,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目前已写出了学位论文的部分章节。
我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担任经济学硕士生导师以来,依托义乌研究基地,引导研究生研究全国或浙江省重大现实经济问题,所培养的历届研究生大致已形成以下几个梯队:第一梯队:45岁到50岁左右,现已成为在浙江省乃至全国某一学术领域有重大影响的中年学者,例如程惠芳(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工业大学经贸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浙江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郭占恒(浙江省委政研室副主任、研究员)等。第二梯队:40岁左右,他们不仅有深厚的理论功底,而且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正在成长为浙江省重要的青年学术带头人,例如盛世豪(浙江省委党校教育长、教授,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学术带头人。20世纪90年代中期他和徐明华曾被我一起安排到义乌小商品市场管理处实践半年)、徐明华(浙江省委党校软科学研究所所长、教授,浙江省第一层次中青年学术带头人)、王祖强(浙江省委党校软科学研究所副所长、教授,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学术带头人)等。第三梯队:35岁左右,已经在学术界崭露头角,如王立军(浙江省委党校副研究员,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学术带头人)、郑燕伟(浙江省委党校副研究员,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学术带头人)、白小虎(浙江省委党校副研究员)等。目前,我正在全力以赴培养第四批研究生,主要对象是浙江师范大学的三名硕士生以及我于2005年当选为浙江省特级专家后,组织上为我配备的一名工作助手。同这些年轻人在一起扎根义乌、研究义乌,向他们讲述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治学体会,听他们畅谈自己的想法,同他们讨论课题,带他们搞调查研究,修改他们的文章,推敲渗透我们共同心血的研究成果,尤其是看着他们一代代成长、一个个在学术水平和成就上超越自己(就总体而言,现在他们中的第一、二梯队已超越我,第三梯队至少已与我“旗鼓相当”),发自内心的喜悦自不待言。
二、义乌研究基地取得的主要成果
15年间,我带领包括已毕业和在读研究生为骨干的学术团队,以义乌为基地,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主要包括:
1.关于义乌各历史时期的发展战略和重大问题
受义乌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委托,先后完成了《义乌市场体系建设研究》(1994年)、《义乌市基本实现现代化中等城市目标的现状评估、总体思路与基本对策》(1996年)、《义乌市现代化建设纲要》(1999年)、《义乌市现代商贸名城建设思路研究》(2001年)、《义乌市发展国际会展业、建设国际性商贸城市的总体思路与对策》(2002年)、《市场义乌》(2003年)、《义乌商圈》(2006年)、《义乌市创新型国际性商贸城市建设研究》(2007年)、《关于把义乌建设成一“名城”五“中心”的设想》(2008年)等重大课题,其中大部分成果都被市领导采纳,成为决策的重要依据或参考;有些成果还被浙江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批转其他省领导、省级机关以及各市、县(区)参阅。例如我于2006年2月撰写的调研报告《“义乌商圈”:形成机理、发展趋势与政策选择》由省政府咨询委员会作为《委员建议》呈报省委、省政府领导后,省委书记习近平作出批示:“陆立军教授对义乌经验进行了长期研究,所提建议很有参考价值。”这使我所主持的学术团队受到很大的鼓舞。
2.关于浙江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义乌的发展是浙江省的一个缩影,我带领学术团队以义乌基地为依托,借鉴其他市、县(区)的经验,就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专业市场、科技型中小企业等省、市领导关心的重大问题开展调查研究,有两项成果获全省优秀调研成果一等奖。与此同时,出版了十多部相关著作;在《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等重要学术刊物发表有关浙江发展的学术论文数十篇。
3.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我本人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我所指导的研究生大都接受过较为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我们都有一个深切的愿望,就是依据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事实和经验,创建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规律的新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从而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并用于指导经济实践。为此,我和我于20世纪90年代培养的经济学硕士(后来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取得博士学位)王祖强教授长期合作,共同撰写、出版了《新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论纲》、《邓小平经济理论与实践》、《新政治经济学》等著作。2007年12月,我们在长期研究义乌这一典型和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经验的基础上,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运用新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观察、研究“浙江现象”、“浙江经验”的专著——《浙江模式——政治经济学视角的观察与思考》。
三、几点体会
1.经济学研究生导师自身应带头深入实践
经济学不论是理论经济学还是应用经济学都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因此,导师自身首先应深入实践。这些年来,我一直扎根在全国很有典型性的县级市——义乌。1993年,我一到义乌,市委书记和市长便定下一条“规矩”:邀请我以市政府顾问身份参加市长办公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和市委常委扩大会议等重要会议,并鼓励我在会上发表意见。十几年来市委书记换了5位、市长换了6位,但这条不成文的“规矩”一直未变。同时,市政府为我提供了一间办公用房和一小套公房作为宿舍(这些实际上都是我和我的研究生、助手共用的),每年为我担任所长的义乌市场经济研究所提供5万元工作经费。这一切,不仅使我得以连续15年直接观察和参与市级领导班子对一系列重大问题的提出、调研、讨论和决策的全过程,学到了很多在学校里、书本中、职场上根本学不到的知识,提升了我的精神境界和认识水平,而且也为研究生开展调查研究、增强实践认识和创新能力提供了难得的机会。这样一段在县级市长期“准从政”的经历,可以说是我一生最大的财富之一。我所在单位浙江省委党校以及相继担任特聘教授的两所大学的领导都很重视义乌研究基地建设,对我和我指导的研究生在义乌的学习、研究与实践不遗余力地给予支持和鼓励。尤其是与义乌同处一地的浙江师范大学的主要领导高度重视发挥义乌研究基地的作用,大力支持师生深入实践、大胆探索,努力研究义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并且高瞻远瞩地对工商管理学院提出了“接轨义乌”的要求,这对我和我的研究生来说是一个极大的鼓励和支持。
2.高度重视科研项目对研究生培养的支撑作用
我在自身开展科研和20多年来培养研究生的实践中深切体会到:研究生与本科生的根本区别就在于“研究”二字。因此,在制定培养计划、确定研究方向、指定参考书目、开展面对面辅导、确定学位论文题目、完成学位论文、组织开题和答辩等全过程中,都必须突出科学研究工作。而突出研究生教育中科研环节的一个重要载体,就是指导教师要努力争取高层次研究项目,适时、适度分配研究生承担一部分力所能及的工作(由研究生完全或主要完成是不负责任的也是不可能的),并从项目经费中给予必要的支持(我一般每年给所指导的研究生人均约1.5万元的经费,主要用于旅差、调研、购书和生活补贴等),尤其是严格要求并指导他们按期保质完成任务,这不仅可使研究生在科研实践中得到很大提高,而且可能对他们今后的学术生涯、待人接物乃至人生道路都产生重要的影响。我所主持完成(承担)的许多项目,都是我和我的已毕业或在读的研究生共同努力的成果,也是师生交流和情谊的结晶。由于在课题项目研究过程中得到了多方面的锻炼,这些研究生毕业后到高校、科研机构或实际部门求职显得比较容易,有些人就业后在各方面发展得也比较好,尤其是一些在高校任教的硕(博)士都很快成为国家或省级课题的承担者。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或许是他们从成为研究生开始,就学习并参与了文献检索、选定课题、项目设计、项目申报及田野调查、问卷设计回收分析、论文撰写乃至项目验收评审的全过程,从而提高了他们的科研和实际工作能力。
3.指导研究生写好第一篇论文
写作是经济科学研究的基本手段和研究成果的主要表达形式,也是研究生最重要的基本功。但是,有些在大学期间习惯于在网络上搜寻、拼凑论文的研究生在这方面的基础很差,因此,我作为导师通常在研一下学期就要求他们开始学写论文。研一学生写的论文往往很幼稚,有的甚至言不及义、文理不通。鉴于此,我从三个方面加强对他们的指导:①要求他们一定要硬着头皮写出第一篇论文,写得不好不要紧,但必须自己动脑动手写,决不允许抄,一旦发现抄袭拼凑之作,一定严厉批评,毫不留情。②亲手为研究生修改好处女作。研究生的第一篇论文,只要是他们自己写的,且已尽了力,我就一定会亲手帮他们修改。我修改论文通常用两只笔:红笔直接改字、词、句、段;蓝笔说明为什么要这样改,以及应当怎么样思考、写作等。这样改研究生的论文自己很吃力,但在这方面我决不吝啬时间和精力,有时改一篇论文需要两三天时间,改出的稿子红蓝笔迹纵横交错,面目全非,甚至连标点符号都一一改过。我花的功夫越多,研究生也会越认真、仔细,对他们思想上的触动也越大。例如,我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指导的硕士研究生程惠芳现已成为博士生导师,但她仍珍藏着当年被我修改得密密麻麻的第一篇论文,并且在许多公开场合向她的学生们介绍这个案例,严格要求自己的学生写好论文。现在她所主持的学科(课程)已被评为浙江省“重中之重”学科和国家级精品课程。③树立写论文的范本和标杆。我非常强调自己指导的研究生每天都要花一些时间到图书馆,认真阅读《经济研究》、《管理世界》、《世界经济》、《财贸经济》、《中国工业经济》、《中国农村经济》、《经济学家》、《经济学动态》、《经济社会体制比较》、《改革》等重要学术期刊以及浙江省一些办得较好的期刊,并且要求他们选择与自己研究方向比较接近的重点文章认真研读,从论文题目、内容摘要、关键词到具体内容、模型与数据,乃至参考文献和注释等都要一丝不苟地学习、借鉴,这使得那些真正有志于学的研究生受益匪浅。例如我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培养的经济学硕士范剑勇的学位论文在通过答辩之后不久即在《管理世界》发表,此后他又考取了复旦大学博士生。近十年来,他几乎每年都能在《经济研究》、《中国社会科学》、《世界经济》等权威刊物上发表论文。
作者:陆立军(浙江师范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金华 32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