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校,体育课往往是学生们最喜欢的课程之一,这不仅是因为体育课上学生可以从事自己喜爱的游戏和活动,更因为体育可以把学生从沉重的学习中解放出来,使学生充分享受清新的空气、和煦的阳光,呼吸自然的气息。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内容,以身体锻练为主要手段,以发展学生体能和增进学生健康,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为主要目标的必修课程。只有充满乐趣的体育教学,才能赢得学生欢迎,收到实效。事实上,每所学校、每个学生都有很大的个体差异。尊重这些差异,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是现代学校体育的基本特征。同时,体育新课程改革至今,体育课堂也需要更鲜活的教学资源,需要更有乐趣且科学有效的教学形式,从而吸引学生更主动地参与体育活动。自上世纪60年代起,英、美等国学校的教师就开始在主题内涵丰富的大规模长期课程之外开发“微型课程”。微型课程是基于学校资源、教师能力与学生兴趣,以主题模块组织起来的相对独立与完整的小规模课程。
本校地处杭州朝晖老城区,校内学生活动场地狭小、人均活动面积不足3平方米,课外体育活动器材使用受场地限制。近年来,笔者以“小场地 巧规划 微课程 促健康”为核心,针对场地小这一实际状况,依托校本开发和实施体育微课程,扎实和创新阳光体育活动,使学生的身体得到锻炼,力求每一个孩子都参与并体验体育带来的快乐。下面笔者结合实践谈谈体育微课程开发的策略。
一、基于学生的微课程开发
从体育自身来说,任何运动都具有其结构上、形式上的规范标准,但是这种规范的结构形式并非千篇一律的刻板单调,它恰恰能体现出各种运动的独特性及由此独特性所决定的独特之美。如田径体现速度、力量的美,体操体现形体、动作之美。因此,学校的体育教学,无论其教学目标、课程设置,还是组织形式、教学模式等,都应体现多样性、多维性及针对性,让学生在多彩的体育活动中,展现特长与个性,从中发现自我,享受自我。我们从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发挥体育特长,克服老城区体育活动场地狭小的实际出发,有选择地进行“百生体育讲坛”、“民间体育活动”、“拓展运动游戏”三项微课程的开发和实施。
百生体育讲坛 在体育课前的准备活动(雨天室内课)中,从三年级开始安排3~5分钟时间,引导每一名学生根据自身特长(自主申报、轮流进行)进行体育课整队、基础队列队形指挥、体育新闻、健康常识、课课练、健身小窍门等练习或讲演。倡导学生自主参与、自主管理,“知行学做”融会贯通,从而为更多的学生搭建起一个张扬个性、展示才能的平台。同时,每学期对这些内容进行归类整理,形成百生讲坛微课程。
民间体育活动 民间传统体育活动既有利于少年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又简便易行,对场地要求比较低,还特别受到孩子们的喜爱。为此,笔者收集、整理和重新创编了跳绳、跳皮筋、踢毽子、竹竿舞、空竹、滚铁环、走高跷、跳房子、徒手游戏等13类民间体育运动项目进入体育课堂,形成微课程,以单元教学的形式合理利用,从而有效丰富、拓展了体育教学内容,继承弘扬民间体育文化。
拓展运动游戏 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引入拓展运动游戏,并将其分为活动性拓展运动、体验性拓展运动、益智性拓展运动、自创性拓展运动等内容,创编成游戏在体育课堂教学、课间活动中加以运用。并根据实际制定了《拓展运动游戏教学单元学习目标》和《拓展运动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各水平阶段学习内容一览表》。
二、基于活动的微课程开发
体育活动是学生体育学习的延伸和补充,随着阳光体育活动和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开展,传统的课外体育活动内容已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生活化、社会化是学校体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学校体育的生命力所在。笔者认为,从微课程的角度对大课间活动进行校本化设计、规划、开发,能初步形成“基础+特色+竞赛”具有校本特色的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使之更具活力、富有实效。
阳光体育大课间 每天上午的大课间,伴随着动感十足的音乐,校园内孩子们井然有序地进行游泳校本操、广播操、一班一品体育特色项目、课间体育小游戏、民间体育活动、团队拓展游戏、体艺2+1项目、体测项目、三跳趣味吉尼斯大赛等活动。教学大楼前、小广场、操场上……每个地方都成了学生们活动的场地。每个年级每天循环参加不同的体育活动,一周下来正好把所有项目都练一遍。“全员循环式”活动内容的推行,使得每一名同学都参加,每个项目都参与,全校每一名学生都是小小运动员,基本上每一个学生都能掌握一至两项体育技能。同时,笔者还专门制订了应对雾霾天气的课程方案,自主创编了两套室内操。
“130”趣味健身卡 “1”是指每天锻炼一小时,幸福生活一辈子。“3”是指两项技能一特长,快乐健康每一天。“130”是指坚持锻炼效果好,具体是学生在家锻炼时的运动负荷为平均心率120~130次/分左右。通过分年段编辑“130体育趣味健身卡”,目的是引导学生、家长在课外、寒暑假每天进行1~2项体育练习,进一步延伸体育活动时间和空间,促进孩子们身体的正常发育和发展,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同时,根据学生练习和反馈情况评出学校的“锻炼之星”。
三、基于教师的微课程开发
体育新课程改革对体育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笔者引领组内体育教师做到“五个一”要求:每月写一篇教学案例;每月读一本体育专业杂志;每学期要上一节公开课;每学年写一篇学术水平较高的教学文章;每年有一个创新的体育活动。近三年来,学校六名专职体育教师通过微课程实践,在区级及以上的论文、案例、优质课等教学评优活动中,共获得奖励40余人次。同时,通过多年的积累,逐步形成了校内阳光体育健身社团以及体育教师微课程库。
阳光体育健身社团 根据教师体育特长,开设击剑、趣味田径、轮滑、阳光游戏、风火足球、活力空竹、竹竿舞等社团,社团指导员除体育教师外,由有一定体育特长的班主任、教师、家长、社区体育爱好者组成。通过社团进一步丰富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形式和途径,以满足学生的个体需求。
体育教师微课程库 学校六名体育专职教师,团结协作,分别负责学校游泳、足球、击剑、田径、三跳及学校群体工作。经过学校多年培养,学校体育教师中有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省体育训练先进个人2名,市体育学科带头人、教坛新秀1名,区教坛新秀2名,体育师资力量较强。通过努力,我们建立了体育教师的微课程库。如民间体育、拓展运动、篮球乐园,趣味田径,柔韧操,游泳健身,风火足球、软式排球;轻物投掷等微课程。
四、思考
应该说,微课程是课程多元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当下,我们的体育教学能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怎样的课程?我们的课程是否基于学生的需要?当前国家颁布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是体育教育应该达到的底线,而并不规定其最大可能性。三级课程体系也是实现课程标准的各种途径。而学校自主研发的微课程,是在教材体系之外,在知识系统之外丰富孩子智力背景、生命体验,达到一种润泽、充实学生的教育方法。
体会一:从校本到微课程的“蜕变”。
以往,学校喜欢组织人力进行“长期的”“宏大的”“全校性”的校本课程,但认同感低,效果不理想。现在,认同“小规模”“短时间”“小范围”的微课程实践,因为牵扯面不大,准备工作不庞杂,易于设计、实施而且有效。学校和教研组要做的是,对这类课程进行实践层面的提炼与升华,并予以实施,为其提供助力和保障。
体会二:微课程要求教师不断学习、创新。
“如果你只是教学校要你教的那些东西,你很快就会疲惫。”全美最佳教师雷夫的话道出了许多教师的心声。教师如果过度信赖、依赖经验,拒绝改变,我们的常态课堂就私有化了,学生私有化了。“微课程”强调实践,具有一定的“草根性”,但一旦进入课程建设范畴就有了规定性的要求。课程主题、起源、目标、内容、安排、实施、展示、评价、反思、延伸等课程要素缺一不可,使得体育教师的课程意识、能力的提升成为可能。
体会三:为孩子可能的发展提供适性助力。
“当我们站在儿童的立场上审视体育教育,我们发现体育的使命应该回归人性的健康成长和适性发展。”校园中一个个体育微课程的实施激发起了校园阳光体育生活的无限活力、激情。其实,我们身边还有很多东西值得去尝试,如课课练、校运动会的变革、课外体育竞赛活动、学生体育俱乐部的构建等。
(浙江省杭州市朝晖实验小学 3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