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小学教育论文

在品德课堂的动态生成中把握教学的几个技巧

2015-07-28 18:08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品德课程教学目标的达成比较特殊,看不见,摸不到,给人一种云里雾里的感觉,增加了教师把控教学目标的难度。 
  应学生而动,应情景而变。教师在生成教学的实施中,应该根据变化了的情形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积极收集有效的生成资源,重组课堂信息,生成新的教学流程,促使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做教学目标达成的掌舵人。 
  笔者从目前课堂教学中的一些现象出发,就教师如何在具体的生成教学中掌控教学目标这一问题,谈一点个人的看法。 
  一、做目标落实的“助推器” 
  经过精心的预设,课堂教学沿着预定的目标向前进。此时,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就应成为课堂教学的助推器。当学生遇到挫折和困难时,拉一拉学生的手,帮助分析原因、出谋划策,将目标向纵深方向挺进;当学生出现创意时积极肯定,帮助总结、提高,对教学目标进行必要的提升和超越。 
  1.溯本求源,直击目标 
  由于学生知识经验、思维能力不足的关系,课堂上的问题与思考常停留在表层次上,很难一下子就达到中心地带的现象。每当面临这一困难时,教师就要抓住课堂中有价值的生成信息,比如一个问题,一个想法,一个答案,层层追问,溯本求源,引导孩子深入探讨,直至达到教学目标。 
  案例1:执教《社区的公共设施》一课时,同学们出示了一张调查表(如表1): 
  师:看了调查表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热闹起来了,有的学生说这个康复中心太浪费了,有的建议改成儿童乐园……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一场精彩的辩论会就生成了。 
  孩子们凭着个体对这个世界十几年的丰富经验和个人观点,摆事实、讲道理,为探求“真”知,争得面红耳赤,谁也说服不了谁,此时此刻,离“明白除了一些常用的设施以外,不同年龄的人群,对社区公共设施有不同的使用需求”。这一目标已近在咫尺。如何实现目标?教师应在学生理解肤浅、就事论事时,提示进一步探究的方向或线索。 
  静默了几秒钟后,我走到一名男生前面说:“看来谁也说服不了谁。你们为什么不同意他们的意见呢?” 
  机灵鬼柳杨第一个站起来说:“我们需要一个像老年活动室这样的儿童公共设施,而且是太需要了。” 
  我点点头,笑着说:“嗯,从你们的表述中我感受到了两个字‘需要’。” 
  看到我赞同的样子,朱雨彤不服气了,反驳道:“可是,老年人更加离不开老年活动室啊。你们不能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啊!” 
  “也有道理。”我转过身来,说:“我们需要一个儿童活动室,老年人也需要一个老年活动室。”我提高了音量说:“同学们,现在你又有什么新的感悟吗?” 学生们恍然大悟,接口道:“不同的人需要不同的公共设施。” 
  …… 
  教学犹如剥笋,“剥”一层,就露出一段“鲜活”,一层一层“剥”下去,孩子们自己发现了已有经验与事实之间的不一致,心服口服地修正自己的经验、认识,重建更有说服力的新知识。 
  2. 深入挖掘,丰满、提升目标 
  预设的目标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开放的纳入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成分以及始料未及的体验。教师应捕捉课堂交流中生成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实质性的思考,从而形成更为深刻的道德认知,获得更为真切的道德体验,和学生在即兴互动中创造、超越目标。 
  案例2:《家人关爱我成长》片段 
  三年级上册有一课《家人关爱我成长》,其中有一个问题是:说一说家人关爱我们成长的事例。一位同学站起来说:“是的。我那次生病,刚好爸爸出差不在家,我高热一直退不下去,妈妈整夜都没有睡觉,不停地用酒精给我擦拭身体,不时地给我量体温,就盼着热度能够退下去。后来我病好了,妈妈却累倒了。” 多么生动的例子啊,我问:“你有什么想对妈妈说的吗?”“妈妈,谢谢你,我也要关心你,关心家人。”教室里响起了一阵掌声。 
  案例2中教师以“妈妈如何在我生病时照顾我”为切入口,深入挖掘,触动了学生的内心世界,引起了学生的共鸣,让他们真正体验到自己的成长过程中父母所付出的辛勤劳动。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中应艺术地捕捉各种生成因子,有深度地开发,有力度地挖掘,有高度地提炼,给预设的目标添入灵活创新的营养成分,丰满目标,提升目标的水平。 
  二、做目标把控的“导航仪” 
  教学中,尽管教师课前会预测学生的思维走向,并预备几种不同的教学方案,但在实际教学中,还是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听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想法,干扰甚至偏离教学的目标。针对这种情况,有经验的教师总会及时抓住这些稍纵即逝的瞬间,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调整、重组课堂生成信息,采取“提示”“收缩”“调整”等诸多方法,让教学沿着预定目标的轨道前行。 
  1.因势利导 巧拨妙点 
  案例3:《孝敬老人》片段 
  有位教师在执教《孝敬老人》一课时创设了“帮助奶奶穿针引线”活动,其初衷是让学生了解老人们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要主动关心老人,帮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可是在课堂上学生的表现让教师大跌眼镜:一个、两个、三个……学生纷纷走上来,竟没有一个能够把线穿过那小小的针眼。面对这一突发事件,教师一下子蒙了,把注意力都集中在让学生讨论穿针引线的诀窍上,尝试,失败,再尝试……十几分钟过去了,仍然没有学生成功。最后,教师自己把线穿过去,该教学活动才算告一段落。 
  这种教学状况的出现看似偶然,实属必然,看着教师如此艰难地完成这个教学环节,在场的教师们深深地感到遗憾。教师明显把该教学环节的目标僵化了,以至不能跳出“按照预设执行”的窠臼,陷入了“目标教学”的误区。当预设的教学目标出不来时,教师完全可以重组课堂信息,生成新的教学流程,将教学的切入点由原来的教学结果转为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反思活动体验:这个看似轻而易举的穿针引线,眼明手快、动作灵活的小学生都很难完成,而我们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要做好这些事就更不容易了,顺理成章地让学生从心底里萌生出主动关心老人、帮助老人的意愿。

 2.曲径通幽 迂回前进 
  案例4:《我是小小安全员》教学片段 
  当课堂上学生正就安全问题展开讨论时,突然传来学生李××伤心的哭泣声。顿时学生的眼光全部转向李××,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教师也不知为什么,就走过去,询问李××。 
  经询问才知李××的父亲上个星期在工地上干活,由于没带头盔,不小心被楼上掉下来的石块砸到了,现在还在医院里昏迷不醒。李××听到同学们说了有关生命的脆弱,想到了自己躺在床上的爸爸。于是教师因势利导,及时改变教学预案。 
  师:(一边安慰着李××,一边对同学们说)同学们,你们想对他的父亲说些什么呢? 
  生:希望李××的爸爸早日康复,以后工作可要戴好安全帽。 
  生:要是李××的爸爸戴了安全帽就好了,不至于伤势这么严重。 
  生:看样子多遵守一些安全制度,明白劳动时的注意事项非常重要! 
  生:我们平时的生活中也要加强安全意识,安全关系到千家万户呀。 
  …… 
  很明显,工地安全问题,与本课时的教学目标“让学生知道在家庭生活中容易出现的隐患,做到及时防范”有偏离。在这样的状况下,教师及时反思:这一生成与教学目标有多远?该架哪座桥,让这一生成为我所用?经过思索,教师提取到“李××爸爸这件事情与本节课的教学难点“认识安全隐患的危害性并有较强的安全防范意识”有关联这一信息。于是采取了迂回战术,变直接预设的家庭生活中的安全隐患为建设工地上的事故,让生成信息在“曲径”传递的过程中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由于顺应了学情,改变了教学方案,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活了,孩子们纷纷就李××爸爸这一事件表述了自己的想法,师生在课堂即兴中“写就”一个精彩、灵动的教案,顺利地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 
  3. 欲扬先抑 引而不露 
  案例5:《诚实是金》教学片段 
  《诚实是金》一课中,学生正在交流怎样做一个诚实的人时,忽然从教室的某处传来一位学生的自言自语声:“诚实要吃亏的。”说话声很小很轻,但是大家都听清楚了。我听后亲切地发问:“你为什么会这样想?告诉我行吗?怎么想的就怎么说,没关系。”学生看着我,犹豫了一下说:有一次,我考试考得很差,回家和父母说了后,被狠狠地骂了。另一学生马上又说:有一次,我在小区玩时,不小心把别人停在那儿的自行车撞坏了。后来我站着等车主来进行道歉,可结果被车主大骂了一顿。 
  师:是啊,有时候诚实的确会吃亏。 
  一下子课堂里哗然了。立刻有同学起来反驳说:“事实就是你自己做错了,难道隐瞒了错误你的心里就会好受吗?”这一来,教室里变得更加骚动了…… 
  师:同意他观点的同学坐在教室右边为黄队,不同意他观点的同学坐在教室左边为红队。如果在交流过程中,你发现自己有了新的想法,或者改变了主意,可以自由地调换座位。接下来,教室里非常热闹。学生在激烈的辩论中,逐渐明白了只有人人讲诚信,生活才会美好,人与人之间才会相互理解。 
  案例中,那个“诚实要吃亏”的声音,似乎是一个与本节课内容极不和谐的音符,甚至与本节课预设的目标背道而驰。但我们又不可否认,学生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想法,是因为目前的社会中一部分人的确是这样想、这样做的。面对这一背道而驰的声音,我们如何进行教育呢?教师没有急于去否定他的错误信息,反而欲扬先抑地支持他的观点:“是啊,有时候当我们诚实时,确实会面临这样的难堪。”这一招必然激起学生思辨的浪花,通过再辩、再悟,孩子们就发现:只有人人讲诚信,生活才会美好,人与人之间才会和谐。但教师没有就此打住,而是继续追问:当我们因为诚实而不被人理解,甚至是误解、责骂时,我们可以怎么做?相信在此过程中,学生获得的绝不仅仅只是一个答案。 
  品德教育是一种价值教育。在市场经济日益发展,世界多元文化的联系、交流、互动日益紧密的今天,多元利益主义剧增,多元价值观并行的情况下,道德问题变得越来越复杂。一些消极社会现象、各种功利的思维方式充斥着孩子的生活,有的孩子彷徨,有的孩子迷茫,有的孩子甚至迷失。面对这一现实,我们应静下心来,挖沟建渠,引导儿童在多元价值取向中做出正确、合理的选择,培养学生具备价值辨析的能力,价值选择的意识。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起点和归宿,对教学起着导向性作用。任何偏离了教学目标的教学都是无效的、失败的。面对预设得最精心也会变数百出的课堂,我们唯有胸有成竹,定好目标,处变不惊,把稳目标,才能把课堂教学落到实处。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实验小学 311100)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