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有趣的事儿,多经历几次,兴致自然会消减;再好听的话,一遍又一遍重复,听得多了也会倒胃口。任何事情,一旦陷入一个固定僵化的模式,势必会令人感到厌烦。想要每节课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对教师来说实非易事。
临近学期结束,等待师生的是大量的复习课。对很多教师来说,最怕、最烦的恐怕就是复习课。一提到复习,就会让人自然地联想到“炒现饭”,枯燥乏味是常态。我认为,很多问题,究其根本还是理念与态度的问题。没有好的教育理念做基础,没有课前精心的设计与充分的准备,是不可能生成一节令师生充实愉悦的好课的。很多教师为了省时省事,总是把复习课上成单调无趣的做题、讲题课,学生被逼着跳入茫茫题海,一题接一题做得极为被动,其效果可想而知。对学生来说,由于他们自身没有学习兴趣与需求,做再多的题都只是在完成布置的任务,看到的顶多是一棵又一棵孤独无聊的习题小树,而无从领略到知识丛林的美妙。对教师来说,由于课前图轻松,觉得复习课没什么可准备的,走进课堂想也不想就让学生拿出复习题埋头去做,等学生做完后再对着一群萎靡不振的学生扯破嗓子,一题接一题讲评,讲着讲着自己都觉得没劲,再看看学生的状态和反应,渐渐地,只感觉一团怒火直冲头顶,于是开始对学生又吼又叫,居高临下地质问他们吵什么吵?怎么那么无精打采?为什么不专心不用心?学生无奈委屈,教师生气伤心,这样的复习课真叫人伤不起。且不说这样的教学效果有多糟,换一个角度,从关爱师生身心健康方面来说,如何让师生怀着饱满的热情投入复习课的教与学之中,也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复习课让学习内容已经不新鲜了,所以必须在形式上多花心思。
今年初,我有幸在淮安外国语学校听了一节初中数学复习课,那种利用“知识树”引导学生自主进行整理复习的模式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在前一个单元的复习课上,我就现学现卖展示了一下,整节课学生兴致勃勃,思如泉涌。在“画树”之前,我让全体同学先认真将数学书上本单元的知识回顾一遍,独立思考如何将这么多知识进行系统整理与归纳。在师生合作“画树”的过程中,我充分调动学生思考与参与的积极性,告诉他们只要有不同的想法就可以自主走上讲台进行板书(补充或修改),然后再将自己的想法告知全班同学,征询大家的意见,接受与回应同学们的评价、建议或质疑,最终自己的想法能获得全班肯定与支持的同学,给予加一分的奖励。交流过程中,提出全班同学认同、欣赏的好问题的同学,也可获得加一分的奖励。当我与学生共同讨论完成了黑板上“知识树”的板书之后,一个单元的知识便系统、全面地呈现在了我们眼前,孩子们既兴奋又满足。
今天在翻看邱学华、张良朋合著的《尝试教学策略》一书时,看到书上居然也提到一个类似的师生“合作板书”的成功案例,顿觉亲切与激动。以后这种方式我还会选择合适的机会再用,当然,再用时不能只是简单机械重复,可以适当调整一些细节,如可将全体师生合作在黑板上“画树”改为分四个队比赛的形式,让四个队分别讨论合作画一棵“知识树”,然后各队选派代表结合板书对自己队的观点、思路进行阐述,其他队进行评价、质疑,最终表现出色的队获胜。这样便能有效避免学生厌烦情绪的产生。
平时在组织学生讨论时总有不少困惑与困难,该书《合作交流的形式要多样化,讲究实效》一节中对不同合作交流形式的阐述给了我很多启发与触动。“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不同教学要求,采用不同的合作交流形式,有互帮、互辩、互说、互评、互看、互考、互比等多种形式。”其中“互考”这种形式就非常适合在复习课时使用。
“所谓‘互考’,就是学生出题考学生。因为每个学生都想表现自己,想当小老师考同学。为了当好小老师,在课堂上就不得不去学、去说、去做、去思考,这样教学效果自然不言而喻。上复习课时,教师不用拿书中的练习给学生做,可以让学生们自己出题,如对一个单元的内容进行复习,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整理出来的这些知识,有没有掌握,会不会用呢?下面,老师请你们给第二单元的这些知识分别出一道题,出题时要明白你出的题是用什么方法解决的。”接下去的时间学生自由出题,全体学生都参与其中,真正做到了主动学、自主学。
这方法真好!我决定以后试一试。考虑到学生学习水平的高低差异,我认为可先让每个学生都尝试着自由出题,经历独立思考的过程,然后让他们在小组内互考,考完后由小组长组织讨论整理出一到两个最佳问题交给队长,最后四个队选派代表逐一上讲台出题考全班同学。每一个出题队都需负责完成自己所出题的讲评,同时接受与回应其他队成员的评价、建议或质疑。这样的复习课,就会生成很多意想不到的精彩。◆(作者单位:江西省横峰县第一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