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浅谈小学语文与生活
语文是生活的提炼,生活是语文的源泉,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时时现生活。这是新课改后我们对于语文与生活的关系的重新认知。2011版的《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所以,语文学习也应如同语文课程一样,应植根于现实生活。因为语文和生活是不能分割的。
现结合新课程的要求和笔者的教学实践,就生活与语文的关系以及我们从中得到的启示问题谈谈本人的认识,请大家多提宝贵意见。
一、生活中的语文
1.生活中的语文教会学生字词句。只要你留心,处处皆学问。其实,只要你用心观察,生活中到处有语文知识。生活中的语文如同一位无声的老师,教给学生字词句这些基本的语文常识。走在大街上,精美的大条幅跃然眼前——“文明城市,温馨家园,创业乐园”。当学生看到温馨的“馨”字时可能不认识,第一次见会有个初步的印象,然后可能会见到花店中有康乃馨花出售,听人们这样读出来,字形和字音会慢慢吻合上,听的次数多了,见的次数多了,学生对这个字就会读会认了。这样的在生活学习语文的方法很常见,从开始认识这个字的写法,到当听到有人读它后知道了这个字的字音,当再次见到这个字时,也许是在时间上较长,也许是不经意间的,这就是生活的教学方式,在这样的学习中,学生对这个字就掌握了。
对于一些词,学生不必查词典,时间久了,生活这位老师会慢慢教会你。如当学生喝完一盒饮料后,会看到“举手之劳做环保”的宣传语,这在许多有外包装的食品盒中常见,当学生一抬手把包装盒扔到垃圾箱中时,他们在抬手之间,突然意会了“举手之劳”的含义。
许多语句的使用生活这位老师也是不吝赐教的。如学生走到地摊前,听到小商贩在叫嚷着:“走过路过不要错过……”他会意识到,这是提醒人们注意留心此物要引起重视来,因为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学生在这样的具体生活情境中听到了、理解了这样的句意表达,他们也慢慢地会学以致用。总之,生活中的语文会教会学生们许多的字词句这些基础的知识。
2.生活中的语文教会学生情境表达。情境表达是语文学习的一项内容。在考试中,我们若想应对自如,还需要在生活中不断学习。例如在语文中,我们会有转述表达的学习,其实,当学生把它还原于生活中时,这样的难题就迎刃而解了。例如在生活中常有我们帮助某个同学向老师请假这样的事,当学生听对方陈述后再去转告给老师,这就是转述;帮别人捎口信,也是转述。当学生懂得从生活的角度去表达时,也就学会了语文。
3.生活中的语文教会学生作文写作。小学高年级阶段有一个写作的训练重点是写观察日记。例如教师会让学生在家泡豆芽,然后写成观察日记。生活一天天在过,豆芽一天一个新长势,学生意识到,按每天豆芽的生长情况来写就是时间顺序;小豆芽的皮泡皱了像什么,就像是透明塑料纸裹着豆子,又像豆芽的外衣要剥落,这样,“豆子的透明的外衣被水打透了,豆芽像伸出了一只胳膊慢慢把它脱了下来”的生动表达就有了。其实,作文是生活的一个缩影与提炼,没有生活,作文就无从谈起,正因为在生活中学生有所见,有所感,才能将之总结提炼成一篇有意义的文章。所以,生活中的语文会教会学生写作。
二、语文中的生活
1.语文教给学生了解生活。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学习语文的过程又会将这些问题的答案生动地呈现给我们。学习语文,会使学生认识到生活有着源远流长的文化传承,古代诗歌就是那些文化中的一些精髓;学习语文,会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存在神奇的万事万物,有身体庞大的《鲸》,有灵活可爱的《松鼠》,有功能各异的《新型玻璃》等;学习语文,会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有着深刻的哲理:《钓鱼的启示》表明一个人要在无人约束时也应保持一颗公德心,《落化生》则告诉人们做人要做有用的人,《珍珠鸟》一课是讲和谐会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正是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学生了解了生活。
2.语文教给学生热爱生活。生活中是有乐趣的,生活中是有情感的,生活中是有真爱的。学习语文,会让学生学会热爱生活。《窃读记》中,林海音通过自身的成长经历的生动再现,让学生懂得在读书中成长的乐趣。《梅花魂》一文的学习,不仅让学生学到和语文知识,更加知道乡情难忘,懂得了叶落要归根,游子出行万里心系故乡的一片深情。《地震中的父与子》更是让学生懂得生活中有最真挚的情感,那令人动容的父爱是生活的赐予,我们要热爱亲人,热爱生活。总之,学习语文,让学生理解了生活中的真善美,会更加热爱生活。
三、让生活与语文相互促进
生活的内涵有语文,语文的外延是生活。语文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在教学活动中,我们一定要让学生注意观察生活,认识生活,在生活中汲取知识的营养,如识字教学中,可让学生通过课程表、学生的姓名等渠道去认字。如,我们班有个叫仇小虎的同学,大家正是因为他的名字才知道了“仇”是多音字,在当姓时如何读。又如大家通过读书看报知道了“中国梦”这一说法,在写作训练中,大家根据自己读书看报看电视等生活中的见闻去理解这一题目的含义,才能写出自己的文章。
同时,也要让语文学习更好地服务生活。2011版的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因此,学好语文可以为其他学科的学习打下基础,可以让学生在生活中有更广泛的用武之地。
作者:王红岩
第2篇:如何让小学语文与生活“链接”
英国心理学家托尼。布赞说:“婴儿出世那一刻,就真的已经是才华横溢了。仅两年时间他就学会了语言,比任何一位哲学博士都要好,并且到3、4岁,他在语言方面已经是能手了。”其实我们都知道,三四岁的小孩母语水平好,其原因主要是生活的大课堂给他们提供了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在他们与父母、亲友、伙伴的交流中,很自然学会了语言。正因为很多课堂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才导致语文教学效率低下。所以有人提出:语文课堂呼唤生活的回归。只有将语文与生活“链接”,我们的语文才会像生活一样不断掀开新的一页,才会充满不朽的生命力如何让语文与生活“链接”呢?通过一年的实践,我们学校不仅开展了有关生活化的语文教学,还着重研究了如何利用生活资源,提高识字质量,以下是我们的实践与思考,希望与各位同仁探讨,以期待进一步“优化”。
一、优化环境
营造识字氛围识字教学是学生学习语文要翻越的第一座山。怎样才能让每个学生都能顺顺当当、高高兴兴地越过这座“山”呢?我们认为必须美化这座“山”。假设一下,如果山上有绿树,有红花,有翠竹,越往上走,风景越是如画,学生怎能不奋勇向上呢?这美丽的“山景”就是我要讲的识字环境,怎么样营造生活化的识字环境呢?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优化与创新。
(一)课堂识字环境的优化与创新
课堂识字环境对学生良好的识字活动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样识字环境布置得富有特色、有变化,对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及创新意识的启蒙有着画龙点睛的妙用。要优化、创新课堂识字环境,我们可以先从教室的布置着手。教室布置要富有童趣。
(二)校园识字环境的优化与创新
校园,是学生平时活动的一个重要场所,根据低段学生无意注意、无意记忆占优势这一特点,巧妙妥善地利用好这个环境,能使学生的识字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此,我们在校园里,凡是学生能看到、听到、接触到的地方,都应该营造一种良好的识字环境,要“让校园中每一个事物都会说话”。具体的做法如:
给花草树木插上牌。校园的花草树木,春夏秋冬,各有不同,是学生爱看的景观。给它们插上牌,写上它们的名称、生活习性、生长过程等。这样既让学生在玩耍观赏之余自然而然地识了字,又学到一种知识,同时陶冶了情操。
给常见的物品标上名。校园里有许多学生常见、常用的物品,如簸箕、扫帚,不要等学到它们的时候才出现这些汉字。可以事先在这些物品上贴上注音名称的小纸片,利用学生的无意注意解决这些生字的识记。学生洗手的时候,学一下“水龙头”,走过“走廊”的时候,瞧一眼“走廊”,日积月累,又会多识了许多字。
二、创设情境
(一)猜一猜
布置谜语长廊,学习了一些生字后,引导学生自己制作各种字谜,如学了“海”这个字后,有的学生这样编谜语:“一个人的妈妈,站在水边”,有的这样编“一点一点又一点,每天都来喝一点”等。为引导学生创设了这样的用字环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想象、分析能力,还在生动活泼的情感互动中发展能力、陶冶了情感。
(二)当一当
开展“争当小老师”活动,把识字变成一种乐事,把识字过程变成一个创造过程,在课余,要组织学生开展广泛的“争当小老师”的活动,引导他们自己创造识记方法,编字谜,编口诀。如学了“胡”这个字后,学生纷纷开动脑筋,在“小老师”活动中,尽显风彩。有的学生给同学猜谜:“天狗一口想吃了月亮。”一个学生是讲故事:湖中间有一户人家。有个小朋友叫“胡里胡涂”,他有很多兄弟,他哥哥叫葫芦,头上长着草…………这样的学习会使他们越学越有趣,越学越聪明。
三、立足生活
开拓识字道路生活在信息社会的学生,随时随处都在跟文字打交道。教师要构建生活大课堂的新课程观,立足生活,努力拓展教学空间,开拓识字道路,提高学生识字能力。我们可以大致把学生的生活分为以下两个方面:家庭生活、校园生活。
(一)家庭生活,识字的温床
每个人从出生就开始了学习。从熟悉环境,认识父母,到学会说话,接触汉字,无一不体现了人的学习过程。而家庭生活中有意识的识字教育,在儿童0~6岁时表现得尤为明显。针对这些特征,家长会上,我们在介绍新教材特点与难点的同时,还明确地指出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走进了新课程,我们更需要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如果说家庭生活是识字的温床,那么父母就是孩子最伟大的老师。也许,不经意地在诱人的零食袋上随手指点,孩子却在无意中认识了不少汉字。也许,在电视屏幕上信口逗逗,孩子却在娱乐时对汉字产生了兴趣。
(二)校园生活,识字的乐园
学校教育的第一课,我引导学生参观校园,介绍自己。校园美丽的环境就是很好的识字教材,整个校园就是一个充满活力的识字乐园:学校、班级、功能室的标志和名称,宣传标语,校风、校训,画廊、板报等等,这些,在过去它们只是作为一种装饰,老师并不意识这些就是课程的资源。如今,经过我们适当的点拨,已经拉开了儿童识字的第一幕,孩子们在这美丽的环境中快乐地识字。不仅如此,校园文化中的那些汉字还为学生提供了导向,更有其内在的文化底蕴,激发了学生对学校的热爱。
在网络中,通过“链接”,可以从一个网页跳到另一个网页,在语文教学中,通地利用这最丰富、最生动的生活教学资源。可以说生活中处处有汉字,处处可以学汉字,处处需要用汉字,把课外的“识字活动”和平时的课堂教学结合起来,我们相信孩子们的语文就会学得更好、更快、更活。
作者:李雅妍
第3篇:浅谈小学语文与生活的联系
一、生活中蕴含着丰富多彩的教学素材
生活是一本无字的书,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所有的文化都是劳动人民在生活中得来的。因此,我们要有一双敏锐的眼睛,寻找生活与小学语文的连结点,让生活真正成为我们小学语文老师的素材。“教学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教育必须与劳动生产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小学教育的必然趋势是把理论、技巧和实践结合起来,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结合起来,学校不能和生活脱节,达到理解不是终极目标,而是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尤其是创造性的运用。创造发明有用的东西为生产生活服务,而教学实践是刀刀这一目标的基本途径,是课堂生活化的拓展,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二、语文教学应联系生活
1、在学习语文时紧密联系学校生活
学校是小学生生活学习的重要舞台,在学校里发生的许多事可以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去。例如:学生拾金不昧,扶老携幼,帮助残疾、五保老人做事,见义勇为等,都可以让学生说一说,在同学间评一评,这样就起到了榜样示范作用,让其他同学受到熏陶教育,比教师家长口头教育效果良好,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良好品质。
2、在学习语文时紧密联系家庭生活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启蒙老师,家事孩子们学习的重要场所,从很小的时候,孩子就在这里学习知识,获得了简单的生活技能。教师可根据每个学生家庭特点设计教学。有些学生家长是农民,可以让他们介绍农作的辛苦和一些农活知识,每个季节家长在做什么;有的学生家里是做生意的,可以让他们介绍自己对做生意的理解;家里是工人出生的,可以介绍父母工作情况等。这样下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有所提高。
3、紧密联系社会生活来学习语文
现在提倡综合利用各方教育资源,广泛拓宽学生学习范围,多渠道学习。社会就有着很广的学习空间,更是学习语文必不可少的地方。例如:许多广告为了引人注目,常用同音或错别字代替,如:“使用蓝天六必治,让你牙口无炎”、“大富豪啤酒,步步领鲜”。这种故意偷换同音字的不规范现象,可以让学生扮演一名小检察官,去发现和纠正这些错误。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让学生养成写规范字、说规范话的良好习惯,也可以训练学生的交际能力以及说服他人的能力。
语文老师可以用多种形式把学生带向社会。首先,老师要学会安排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活动。如学习了《美丽的大兴安岭》、《桂林山水》、《故宫》等课文后,可以让学生当小导游,在班上演一演,回家去向家人、朋友介绍那儿的美丽风光,表现出对自然风光的向往;让学生做调查,每个月用多少电费、水费等,让学生多做家务活、社会实践活动和宣传活动等。其次,在集团活动中锻炼。如参观访问、开展拥军拥属活动、手拉手活动、助人为乐活动。另外,只要用心去观察,校外的教育是相当多的。如参观长城、人民英雄纪念碑、雨花台烈士墓、观看电影(如《董存瑞舍生炸暗堡》、《邱少云》《雷锋》等),这就是很好的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到村里办黑板报、设计广告词,都是很好的语文实践活动。
三、语文教学应回到现实生活中
在过去的教学中,教师只注重学生能不能考高分、上一所好的学校,在教学中只传授知识、训练技能技巧,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很少置身于学生生活的角度来组织教学活动,导致了教学成为学生生活的负担,学生压力大,出现厌学、逃学,甚至逆反心理。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联系学生实际生活,走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道路,让语文教学回到生活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思维能力、创造力。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每篇课文都来源于生活,我们要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联系生活实际。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受到启发,而不是把有限的一堂课中的知识方方面面讲到、讲通、讲透,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这种独立探索、独立总结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会生活、懂得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主人、做生活的强者。
1、观察生活,了解生活
教学时,要让学生注意去观察、了解,通过这一过程去认识生活、体验生活、扩大视野、理解课文、提高观察和理解能力,强化语言文字的训练,提高观察和理解能力。对于课文中出现的一些人或事,由于和学生的时空距离有差距,老师可以组织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调查访问,加深对课文中那段生活的理解。例如:在教学军需处长被冻死时,可以组织学生去阅读一些有关红军长征的书籍,也可以让学生扮演成小记者的身份去采访一些老红军,这样不但是使学生全面了解当时环境的恶劣,深刻理解那位军需处长把衣物让给战士,自己被冻死的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充实了学生的生活,学生也兴味盎然。如《海上日出》一文,可以指导学生去观察日出景象,领略日出的美景。《火烧云》一文,就可以指导学生去观察云彩的变化,了解它的姿态万千、变化多端。如《小露珠》一文,小露珠对于学生而言,随处可见,但细心去观察它的人并不多,教师要在课堂上明确观察任务,指导学生抓住特点去观察,从而知道因为有它植物才会有变化,这样,学生观察时就会如鱼得水、得心应手了。
2、试一试,体验生活
俗话说:“要想知道泰山的雄伟,就要亲自去体验。”同样,对课文的感悟也是如此。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或感觉思考的。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教学情境,把课文所描述的情境,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再借助生活经验去感悟、去体验、去感受。如在教学《让我们荡起双桨》一文时,让学生在充分想象的基础上,用多媒体展示一幅和风拂面、同学在公园内尽情游湖、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的春景图,伴随着如诗如画的意境,旋律响起,学生一边表演、一边齐声欢唱,从学生优美的动作、沉醉的表情可以看出,他们体验的不仅仅是文字,而是充满生命活力的生活世界,这样既加深了对文字的理解,也激发了学生对美好河山的热爱,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学生身心受到陶冶。
3、表演示范,再现生活
课文是用语言文字来描述的,学习语文是把脑海中的文字还原成事物,获得主观感受。充分提供情节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例如,在教学《狼牙山五壮士》一文时,可借助多媒体播放五壮士为了掩护群众,将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而英勇跳崖牺牲的场面,教师再用抑扬顿挫的表情朗读。用画面、语言、神情营造出与课文内容匹配的气氛,使学生触景生情,跨越了时代的鸿沟,去理解五壮士的英勇气概,获得熏陶和感染。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在生活中,生活中处处有语文,我们只有采取多种方法,把语文教学生活化,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把语文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才能有更大的生活,才能达到教学目的。
作者:王城
第4篇:小学语文趣味课堂与生活实际的有效统一
一、身临其境于生活,通过直观感受学习
小学语文教学内容多以生活中简单的事物做铺垫,通过直观事物的呈现并结合实际情况,学生充分联想情境,对课程理解起来就会较为通俗易懂。如,教学《要下雨了》时,此课程内容提及了下雨,而下雨是生活中处处可见的,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铺垫为前提,教师还应事先准备好教学内容中无法真实带到课堂中的角色图片,即让学生感觉自己仿佛被带到了下雨的地方,看到了小白兔在草地上、池塘边分别与其他小动物对话的场景,产生自己也想加入的欲望,学习内容很快就会熟记于心。对于学生来说,这是一个思维发散、想象的过程,教师启发性的指导让学生无形中被激起了对学习的兴趣以及初步感知了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生活。通过这一方式教学,可使课堂不失趣味的同时结合了生活实际,达到预期效果。
二、利用生活小事物,让学生大胆尝试并付诸实践
小学生所处的年纪玩性十足,呆板的理论教学模式会禁锢学生的思维发展,并且学生对课程将失去兴趣,注意力无法集中。为此,教师在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的同时,也应适当打破固定的教学模式,将听课转化为动手操作,将回答问题转化为师生之间以及同学之间的互动,将生活中的小事物引进课堂,这样不仅能够有效提高上课效率,也能培养学生的动手协调能力,学生思维在操作中得以发展,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也会更加积极。因此,教师应该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在不影响教学进度的情况下适宜地给学生安排一些动手操作的机会,用生活中的小事物解决心中的疑惑,让学生将抽象的语文理论知识化为具体的形象操作,为课堂营造自由有活力的学习氛围,学生对于课堂以及课堂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想法,这使课堂效率大大提高,也加深了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与把握以及对生活事物属性的进一步了解,达到教师课前预期效果。例如,在教学《乌鸦喝水》一课时,仅仅通过课本内容单纯地讲述,学生会失去对课堂的兴趣,那么,利用生活中的小事物,加入适当的实践就另当别论了。教师在课前可以准备好矿泉水瓶、沙子、海绵、树叶、石头等常见的材料,待预备铃响时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选一个代表上来取材料,老师在课堂讲述的同时示范给学生看:“同学们,今天老师要考考你们的听课效果,下面老师给你们示范一个和今天上课内容有关的实验,老师有一个装有树叶的瓶子,那么,怎样在不晃动瓶子的情况下取出树叶呢?请同学们按小组讨论尝试着想出解决办法,并实验操作,成功了就告诉老师你们的窍门。”之后让学生在遵守课堂纪律的情况下亲手实践操作。这种教学方式激发了小学生浅层的思维能力,在大胆尝试下实践有利于增加学生的自信心,同时,也使课堂变得不再枯燥乏味,生动形象多了,无形中激发了小学生对这一课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上课变得格外专注,想学也愿意学,大大提升了课堂效率,也为今后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三、用已有生活经验学习新的生活经验
生活中,要想知道一些人和事的本质,就必须亲身去体验,俗话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当然,学习也是如此。教师要上好小学语文课,就不仅仅只需要做好课本知识的传授,还应该有目的、有计划适当地让学生参与其中,营造一种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给学生亲身体验学习中涉及的人、事物的机会,让学生真实地感知这节课的内容,再通过联系自身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了解未知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例如,在教学《让我们荡起双桨》这一课程内容时,教师可以在条件许可下带学生去附近的公园真实地感受一下,四周有青葱茂密的树,有清澈碧绿的水,有欢快活跃的鸟,伴着这如诗如画的景象,老师携带的音乐播放器响起《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旋律,讓学生感受自然的美和旋律的优雅动听,开始领悟课文内容,并随音乐唱起歌来,这不仅仅是一篇小学语文课文,还是学生日常生活的体现,课堂早已不是文字的传授方式,而是生活经验的传达,这就是生活中的课堂,也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课堂,他们一定会以饱满的热情上好这一课,学习效果明显就出来了。
总体说来,课堂的趣味性和生活是有联系的,要上好一节小学语文课,教师不仅需要将课程目标计划实施规划好,还需要利用自身的生活经验让学生最能接受最能理解的生活化方式来呈现教学过程,达到趣味课堂与生活实际相统一的效果,这样,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就会更容易,对这门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以及求知欲,对将来的社会实践也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作者:靳玉玲
第5篇:小学语文识字教育与生活的结合略谈
一、“生活即教育”
“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总起来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作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陶行知;当今社会呼唤开放的教育,呼唤汉字教学向生活、向社会的回归,因而“生活处处皆语文,生活处处皆识字”。学生识字的载体不应当仅仅是教材,周围的一切或者说生活中凡是有文字的地方都是学生自主识字的源泉,生活就是学生课外识字的源泉活水。
(一)社会焦点:让社会生活牵手识字学习的过程。
社会焦点是最贴近的生活,语文教学与社会焦点的结合,是“生活化”识字教学最常用,也是最好用的一种拓展方式。一位实验教师在教学《我叫“神舟号”》一课的时候,正是“神舟六号”发射升空的日子,她便紧紧抓住这宝贵的教育契机,利用语文课让学生观看“神六”发射的实况转播,阅读和“神六”发射有关的新闻报道。课后,还有些学生利用网络,走进了他们喜欢的宇宙天地,用自己的眼睛去查找资料,探寻神秘宇宙的奥秘。在这样应时而生的识字活动中,孩子们怀揣着一份浓浓的学习兴趣和迫切的求知需要,他们的学习不仅有质量,更有希冀。试想,此时学习着的学生,肯定是幸福着,自豪着,梦想着自己乘坐着我们国家自主研制的宇宙飞船进入宇宙探索,这样的识字学习自然是互动的,幸福的。
(二)家用系列:让识字学习伴随着家庭生活的点滴。
家是每个孩子的避风港、安乐窝,同时也是他们除学校以外最主要的学习场所。在生活化识字教育实践者的眼里,家庭生活的一切用品除了发挥起自身的功能以外,还可以成为孩子识字之路上的重要友伴。家用电器的产品说明、油盐酱醋的品名介绍、爱吃的零食包装、洗漱用品的特点功用等,组织学生们留心生活,开展主题性的识字活动,剪剪贴贴、抄抄写写、读读说说,师生们共同拾起的不仅是家庭生活中的细碎点滴,更是将生活的情趣与文化融入课堂,是在多彩生活背景下的知识习得,是透过生活这扇窗,引导孩子们看到的博大的语文世界。
(三)假日资源:让每个节日的欢乐中留有语文的痕迹。
广阔的社会,蕴含着无穷无尽的语文课程资源,丰富多彩的节日、假日同样是学生连接生活和识字的有效载体。德育教育注重节假日资源,生活化识字教学一样离不开节假日资源。欢乐春节,有新年贺词的写作,春联的收集和诵读;植树节,有对春天的美丽描摹,有对花花草草的快乐吟诵;儿童节,是孩子们的天堂,从各种报纸上的新闻广告到贺卡中的真诚祝语,我们的语文学习在这里活学活用;重阳节,登高诗、敬老诗成为学习的主角……这样,每当一个假期结束,就会有一份沉甸甸的“成长收获”,这收获中同样承载着语文学习的收获,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都颇有成就感。
二、“教学做合一”
“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陶行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课外活动中游戏是学生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们对游戏总是乐此不疲的。“生活化识字”教学实践便重在引导学生们在愉快轻松的游戏活动中认识一些字词,寓教于乐,这也不失为一种培养学生识字兴趣,激发学生主动识字愿望的好办法。例如:
(一)主题识字活动
围绕一个主题定期开展识字活动,主题的内容从儿童生活的需要和兴趣出发,可以由教师来确定,也可以是同学们商讨决定。如刚入学的儿童,互相认识姓名很重要,就以“认姓名”为主题开展识字活动;学生们大都喜欢看动画片,对卡通人物津津乐道,于是,“说说我喜欢的卡通”这一主题就确立了;学生学过《识字五》之后,对猜谜语很感兴趣,因此以猜谜语为主题的“智力加油站”就在孩子们的兴致勃勃中应运而生了……
(二)识字剪贴本
学生自己制作的识字剪贴本就像吃自助餐,极大地激发了孩子们的识字兴趣,使他们渐渐喜欢上了识字。翻开他们的识字剪贴本,你会发现这些本子就像一个“汉字超市”,他们在剪、画、贴、读中与生活对话,与汉字交友。这些识字实践活动的开展,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表现自己的舞台。这样,主动识字就不再是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而成为了学生乐此不疲的游戏。
(三)争当阅读星
在课外阅读中识字,这是一种轻松有效的识字方法,而且对于识字而言,阅读也是最终的归宿。所谓“争当阅读星”就是让学生在读课外书时,注意圈画、积累不认识的字,并通过请教别人、猜一猜、查字典等方法识记生字。让学生在阅读活动中和生字见面,对一个个生字从陌生到熟悉,最后达到识字的目的。教师会在每个月的月末举行阅读比赛,向学生提供三篇课外阅读材料,请学生朗读,再根据学生的认读情况评出当月的“阅读星”。一次次的评星活动,大大地激发了学生们阅读识字的热情。
三、“小先生制”
“小孩子最好的先生,不是我,也不是你,是小孩子队伍里最进步的小孩子!”——陶行知
学生的知识储备、思维能力、表达水平等都各有特点,参差不齐,给予学生合作的机会能够给不同的学生构建表达交流、分享启发、互相学习的平台,小组中的1+n式学习所带来的学习成果可能远远大于2。识字教学时,教师也可以恰当地为学生创造小组合作的机会,让学生们和同桌交流、和小组中的同学交流识记字形的方法。学生在互相的学习与启发下,你用“加加减减”,我用“生字开花”,他用“口诀”法,这些方法的交流与碰撞,学生们记住的不仅仅是生字的字形,更是方法的获得、思维的训练、智慧的开启。例如:“奋”字的教学中,在学生们组内交流了记字形的方法之后,教师请学生把自己的方法向大家汇报。“我用加减法记字形:大+田=奋”,“我用想象法来记:这个奋字就好像是一个人花了很大的力气在农田里干活,这表示他很勤奋啊!”
作者:刘瑞竹
第6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生活化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基本环节,是训练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重要场所。阅读教材的每一篇文章都来自于生活,阅读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那么,我们理应重视阅读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阅读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真正受到启迪,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强者,做生活的主人。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及产生的原因
阅读文本可以帮助学生克服个人的生命局限,感受人生的博大,触摸世间的真情,从而使生命变得丰盈、滋润、灵动起来。但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
1、传统的教学模式对阅读教学的影响颇深,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的儒家文化传统的国家。在师生观上,儒家文化历来重视传统与权威的价值取向。在中国教育史上,孔子虽然提倡过“当仁不让于师”的主张,但真正支配中国师生关系的是“师道尊严”,在教育课堂中表现为学生无原则的服从权威。
2、阅读课上,教师大都忽视了学生的自我需要,脱离内心真实的感受、理解和情感。过分突出和强调、接受与掌握、冷落和忽视了发现与探究。唯书本是从,唯标准答案是从。以至学生没有了自己的“生活”,丧失了自己的灵气和自由。回答着自己不愿意回答的问题,做着自己不愿意做的习题。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失去学习语文的兴趣。
3、阅读课上,学生拘泥于书本,依赖于教师,即使发现问题也有待于老师来解决。再加上小学生的从众心理普遍存在,表现为阅读活动中就是人云亦云,不能或者不敢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这样的“标准化教学”造成了朗读全班一个腔,理解文章于千人一面,个性气质较为匮乏,想象能力、创造力都较为低下。这样,把学习等同于“读书”,读专家编的“书”,从而导致了学生的片面发展。个人的知识学习与精神结构产生了质的断裂,学生被动地过着教师为自己预设的生活。久而久之,就会让学生,甚至教师成为“井底之蛙”,只看到头上的一片天空,而忽视了外面的世界。
究其原因,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同时,教师自身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教育传播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会将自己单一定位于传播行为的主体,往往会忽视学生个性化的见解及生活体验,况且,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时,采用的方法单一化,致使学生越来越把实际生活与课堂隔绝起来,造成一种恶性循环。阅读课堂与生活教育相互隔绝,对于小学生的成长教育也带来了一定的障碍,学生在课堂这样一个环境下,较难适应社会生活。
二、倡导阅读教学与生活教育相结合的意义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是生活便是教育,是好生活便是好教育,是坏生活便是坏教育,不是生活便不是教育,所谓之“教育”未必是生活,即未必是教育。他不厌耐烦地主张到大自然大社会里去活动。在生活中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生活教育来源于社会生活,充满了具有社会性质的事实和原理,可以代表社会的情境。德国现象学大师胡塞尔认为“生活世界是自然科学的被遗忘了的意义的基础。“(1)生活世界是教育发生的场所,也是教育意义得以建构的场所。教育只有向生活世界回归才能体现教育意义的真谛。
那么,在新课程标准下,我们倡导阅读教学与生活教育相结合有什么意义呢?
首先,倡导阅读教学与生活教育相结合是必需的。语言教学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两大特点,而阅读教学不仅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诸多能力的载体,而且是人的教育,故而教师必须重视陶冶学生的情操和情趣,培养学生的灵性与想象力创造力。每一个学生都是一种生长着的生命的存在,而生命的生长表征为生活。我们所要培养的人才并不只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偏才。因此,我们要把阅读教学的课堂延伸出去,与社会生活接轨,让生活化的教育渗透到阅读教学中去,阅读教学有一个中心,这“中心”就是事,就是实际生活。积日成年,积年成终身,实际生活便是人生教育的一切。因而,倡导阅读教学与生活教育相结合是必需的。
其次,倡导阅读教学与生活教育相结合有助于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促进个体、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新的课程标准中提出了这样的要求: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由于小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还较低,总的来讲,以具体形象记忆仍占主导地位,因而,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就应该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阅读课的文章大多来源于生活实际,而个体又是生活在自然中,生活在社会中,与自然和社会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学生在接受学校教育之前,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经验和知识,对于不少事物也有了自己初步的看法,因而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能结合生活教育,对于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促进个体,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必定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第三,倡导阅读教学与生活教育相结合有利于避免阅读材料与学生实际脱节。长期以来,阅读教学的整个过程,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以问答为主线,学生只是机械地顺着教师设置好的线路“行走”,人为地割裂了日常生活与阅读材料的联系。导致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学习是为了将来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假使两者脱节,必然会对学生的发展形成障碍。因而,在阅读教学中与生活教育相结合,有得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语文跟生活有着天然的联系,我们只有将语文教学延伸到学校、家庭、社会,给学生大量的阅读实践机会,才能促成所学语文的全面化,达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
作者:杨曼
第7篇: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途径的分析与改进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能力与一个人的日常生活联系更紧密。要让学生真正扎实地掌握并得心应手地运用语文这一工具,就必须打破语文与生活之间的“厚障壁”,让语文教学与学生心灵相沟通,让语文课堂与社会天地相接壤,使语文教学“生活化”,使学生生活“语文化”。
一、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
“语文生活化教学”是指将语文教学和生活相结合,赋予教材内容新鲜的活力和生命状态,让老师引领学生围绕教材内容在生活中与语文沟通,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成效的教学模式。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是围绕教师和小学生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意识进行语文化交流的一个过程,是培养小学生创造力、想象力和实践能力等基本能力的重要手段,更是赋予小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的关键。
二、实现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的途径及对策
1.从生活中挖掘语文
小学生各方面能力不足,认知水平参差不齐。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投入更多精力和耐心。语文生活化教学的普及为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困难指明了方向。所谓生活化,就是将语文与生活联系,从生活中寻找语文的痕迹,从而让学生了解语文的实际存在,并在自己的潜意识里自觉构建专属于语文的学习理念。例如:一位小学生在学校里捡到50元钱,但是他没有将其占为己有,而是上交学校或老师。教务处首先应对学生拾金不昧的精神进行表扬,然后指导学生写一则招领启事,贴在学校布告栏上。之后,教师要在全班针对整件事情发表自己的感受,并挑选几个学生说明自己对这件事情的看法。此外,教师应组织全班学生结合自己的感受对整件事情进行讨论,要求每位学生以讨论结果为基础,以弘扬拾金不昧的精神为目的写一篇简短的表扬稿,并从中挑选优秀稿件,在学校广播站进行广播,宣扬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这样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同时,加强了他们对语言文字的运用,提高了他们的竞争意识和创造能力。
2.进行生活化情景教学
情景式教学是现今学校教学模式的一个重点研究对象。将情景式教学与生活化教学融洽地结合是现今教育工作者广泛采用的一种教学模式。情景式教学能通过直观的感受和活跃的课堂氛围促使小学生提高学习兴趣,而生活化教学则能将生活融入教学,让学生感知在生活中了解知识内容的乐趣所在,二者相结合,更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对实践的认知,对生活的热爱。因此,将两种教学模式结合在一起能让学生获益匪浅。
3.增加生活积累
没有人天生就知道各种词汇,而需要在生活中www.yulu.cc地学习和积累,不管是老师教还是自己学,都要培养学生积累的习惯,积累多了也就知道了互通、知道词汇之间的联系,熟练了就可以灵活运用。我们应要求学生把生活中每天发生的有趣的事写成日记并定期检查和修改,把好的日记分享给其他学生,以此激发学生写日记的动力,不仅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而且让他们对生活有一定理解。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效果很显著,学生对待生活的认知和语言沟通能力有很大提高。“处处留心皆学问”,生活到处是知识,留意身边各种精彩的生活内容,可以适当加强写作,补充常规生活未涉及的部分,让学生的知识面越来越广,可积累和沉淀的知识越来越多。
4.教学环境生活化
小学生活应该是天真童趣、丰富多彩的。我们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环境,将以往四面都是墙,抬头见黑板,低头背文章的环境彻底改变。要像布置温馨的家一样对待学校和教室环境的布局,不管是大的版面、墙面还是小的角落都要让孩子们感受到生活的气息。可以把布局图先用画图方式体现出来给学生看,然后根据学生的想法增添新的设计。有些实施时可以邀请学生一起完成,把教室变成另一个生活的世界,这里同样有花丛、草地、动物、幻想出来的精灵,等等。在这种干净又充满童趣的教室内学习,学生会由喜欢变成爱。窗台上可以养些花花草草,教室安静的一角可以养些小鱼等,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爱心。可以设置创意板,让学生随意画出创意的板报,写出有趣的话题,发展想象力,使他们学会思考和探索。设置合作板,学生可以把遇到的问题写出来,其他的学生可以帮忙回答并讨论,并给予回答者鼓励,加强学生彼此之间的沟通和协作,这样,生活化教学环境,就是一个温暖的家。在这里,学生不仅是进行语文学习,更是培养他们的探索和合作精神,实现全面发展的目标。在人性化教学环境中,学生充满个性,各方面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语文教学只有和生活融为一体,才会有新的突破和创新,语文教学的生活化不能三分钟热度或者是表面功夫,要进行实际实施,这种教育策略是培养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关键,我们应该不断坚持和探索,把这条路走得更宽,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进一步发展。
作者:王宝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