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小学教育论文

创新教育推进语文教学的策略探讨

2015-12-15 11:02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要 “自古真知出实践,从来发展靠创新。”每一个健康发展的人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展示越充分,对其他各方面素质发展的促进就越有效,人的整体素质就越高。把创新教育巧妙地融入语文教学,并从某种程度上指导语文教学,才能真正推进语文教学整体改革,提高素质教育水平。
  关键词 课改理念 情境创设 语文课堂
  一、激发兴趣,提供创新源动力
  兴趣是学生发展思维的巨大推动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起点,是学习成功的秘诀。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人全神贯注,积极思考,而且会使学生沉浸在活跃的氛围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古代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也就是说,学习知识要有兴趣,如果学生情绪不高,兴味索然,心理上无准备,感知生理器官呈闭滞状态,何谈创新?相反,如果很好地启发了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达到了想学习的那种跃跃欲试的地步,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进一步提高。为了启迪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应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来激发学生创新活力。
  在教科书中,古诗的学习枯燥,课堂教学的难度可想而知。因此我在教学时就特别注意从学生的兴趣入手,调动各种感官相互作用,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叶绍翁的《游园不值》这首诗时,针对宋诗说理性强的特点,我启发学生运用形体语言形象地表现古诗句。学生分组展开讨论,全班交流时有的学生用表演的形式把诗描写的情景展示出来。这样一来,既帮助学生理解了诗句又加深了对诗歌的记忆。对于学生来讲这种教学方法就是一种创新。它使学生的思维与想象紧密相连,使原本枯燥的古诗文在学生学起来时兴趣盎然。
  二、对话文本,成创新厚重基石
  叶圣陶曾经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在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要求教师要把语文这一门学科同大千世界的方方面面联系起来,把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摄入语文课堂,进而再把学生拉到大千世界中去学习、理解并且真正地运用语文。因此,语文教师钻研文本时,应清醒地认识到:语文这一学科的知识不仅仅局限于文本,教师必须帮助学生最大限度地拓展文本,争取语文学习最大的空间,打通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的通道。让学生带着生活经验与感受走入语文课堂,又带着语文课堂的收获与感悟再走向社会生活。
  我在教学苏教版第十册第六单元课文时,结合《彭德怀和它的大黑骡子》《七律·长征》等的学习,有意识地把《品德与社会》课本中的《走出深重的灾难》的章节引入到语文课中。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地走向生活。通过学习,与家长、亲朋的访谈、询问,利用网络查询等方式搜集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发展等方面的情况。接着指导学生将了解到的情况用口头或书面语言的形式进行加工整理。最后给学生提供机会进行展示。在展示的过程中学生以一位小公民的身份描绘了新中国的解放来之不易,从而激发了学生对新中国、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之情。在这样一个活动过程中,学生能真切地感受到学以致用的快乐,发现生活与语文的天然联系,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体会到语文与生活的天然渊源,发现更多的语文学习资源,开发一个无限广阔的语文学习天地。正如古人云: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文本的拓展,为学生开辟了创新之路。
  三、精设情境,为创新扎实舞台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渠道之一。课堂教学应该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灵活多样,要有幽默感、有笑声、有争议、有讨论……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要善于创设不同的情境,为学生搭建创新的舞台,让他们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情绪状态之中。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乐于表达,积极参与,能感受到自身价值之所在,体验创造性学习的乐趣。
  我在教学《望月》这篇课文时,一个学生提出:老师,作者仅仅是看天空的月亮吗?另一个学生连忙补充:“我觉得是,因为,他睡不着就出来看月亮。”学生说得多好啊!我精心预设的教学思路受到了动态课堂的考验,我灵机一动生成了新的教学思路:何不来个辩论赛,分正方反方,正方说出“看月”的理由,反方说出“看外甥”的理由。学生共分两组进行辩论赛,双方讨论激烈,个个不甘示弱。在辩论中学生不仅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又极好地理解了课文;整节课全班学生都处在积极兴奋的自主学习中,在大语文的舞台上创新思维的火花在闪耀。
  四、优化策略,赋创新灵动生命
  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内容而采用的办法,既包括教法又包括学法。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培养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方法。我的教学方法就是从学生的质疑开始。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创新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古人早就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要培养学生善于从无疑处生疑,从看似平常处见奇,这是发现问题的起点。如教学《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时,学生问:“课文标题为什么用发愤而不是发奋?”又如教学《早》一文时,板书课题后,学生问:“为什么要用“早”做题目?”……听着孩子们的质疑,我很兴奋,他们不正是在这一个个的问号中,绽放了创新之花吗?
  创新教育是一个永恒的课题。语文教学需要创新教育不断地为它注入活力,让它向更加正确、健康、文明的方向发展。当然,创新教育这一课题,是离不开语文教学这一重要的载体的只有把创新教育巧妙地融入语文教学中,并从某种程度上指导语文教学,才能真正推进语文教学整体改革,提高素质教育水平。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