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过程是教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的过程。教师要根据本《纲要》,从本地、本园的条件出发,结合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并灵活地执行”。以往照抄某套教材上的活动设计,于学期初就制定好一学期的教学计划,而后一成不变地加以执行的备课方式已不符合幼儿园课程改革与发展的需要了。随着主题课程在幼儿园的大力推行,幼儿园传统的基于分科教学模式的备课方式受到了挑战,班级两位教师相对独立地各自制定学科计划的备课方式显然已很难适应主题课程的实施需要了。如何基于主题课程进行有效备课,从而有效实施主题课程,成为幼儿园教学工作中值得探究的问题。
一、有效备课的实践探索
(一)建立集体备课组织
随着主题课程实践的不断深入,我们越来越明确地认识到,要想提高主题教学的有效性,不仅需要教师个体积极进行探索,更需要教师集中集体的智慧。因此,主题课程背景下备课的有效性,需要有集体备课组织做保障。为此,在实践中,我们探索了由分管教学业务副园长牵头,以年龄段为基本单位的集体备课组织机构。在这个组织机构中,教研组长是集体备课的组织者和监督者,教师是集体备课的责任人。集体备课将教师的个体创造置于群体之中,通过集思广益、扬长避短、信息共享,达到共同提高、发挥整体效益的目的。此举既有利于提高备课质量,又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1〕
(二)明确主题备课操作流程
1.确定学年(或学期)主题
在主题课程背景下,备课的第一步是要确定学年(或学期)的主题。目前,大多数幼儿园的主题设定主要来自于以县(市、区)为单位选用的幼儿园教学材料,这些材料大多大致安排了学年(或学期)的主题。不过,随着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深入,课程园本化或园本课程实践已经深入人心,幼儿园或多或少都会对教学材料提供的主题进行重新构建。备课时,教师应当综合考量教学材料编排、幼儿年龄特征和发展目标、本地本园的实际条件等因素,以确定本学年(学期)开展哪几个主题的活动。在确定学年(学期)主题时,教师应处理好各主题与幼儿五大领域发展目标的关系,还需考虑预设主题与生成主题的安排问题。
2.制定周计划
学年(学期)主题安排基本确定后,需要制定每个主题的实施计划。通常,一个主题的实施适宜在2~4周内完成。周计划的制定有利于保障学年(学期)主题计划的顺利实施。周计划主要包含一周工作重点、教学活动安排、区域活动安排、户外活动安排、家长工作等内容。对于教学活动的安排,教师要根据主题目标,结合季节特点、本年龄段幼儿特点、地域特点等,对主题内容予以梳理和调整(合并、删除、扩展等)。主题课程背景下有效备课的目的是为了保障主题计划的顺利开展。因此,教师除了要做好教学活动安排外,还要考虑在主题活动开展过程中需要设置哪些相应的区角,投放哪些材料,创设怎样的户外环境,如何合理利用园外教育资源等问题,以期协调各方面力量,围绕主题形成教育合力。只有综合考虑以上因素,才能编制出比较完备的周计划。
3.明确日计划
制定了周计划后,接下来就是对具体教学活动的思考以及日计划的制定了。教师要对主题中每一次教学活动目标的制定及教学过程的设计进行深入思考,在此基础上做好一日活动或半日活动书面计划(日计划)。一般来说,教学材料上都有较详细的教学活动设计方案,包括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活动延伸等,但由于儿童的个体差异普遍存在,园所及地域条件也多有差别,所以教学材料上的教学活动设计方案并不一定适合每所幼儿园或每个班级。因此,教师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予以适当调整,从而使教学活动能更好地关注幼儿的已有经验和发展需求。
4.注重主题反思
不断反思是教师提升自身能力的重要途径。〔2〕教学反思可以被看作备课的延伸,因此有人将其称为“第二次备课”。在主题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可以将每次活动中的精彩或困惑之处等用随笔的形式记录下来,在主题活动结束之后对整个主题的实施过程、效果、幼儿的表现及发展情况等进行分析,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提出改进教学的策略,并在备课小组会上进行交流,以期碰撞出思维火花。这样,通过个体和集体两个层面的反思,可以促进教师进一步调整或改变自身的观念和行为,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5.整理主题资料
一般来说,在一段时间内,各个年龄段选择的主题内容是相对固定的,主题内容的展开过程具有一定的延续性。因此,可以将相关主题材料进行整理打包,包括各类计划书、主题墙创设材料、区角投放材料、自制教具等,以便为下一轮该主题的备课提供借鉴和帮助。例如,有幼儿园整理的“主题包”内容包括主题计划脉络、环境创设材料、区角投放材料、家长工作记录、优秀教学活动方案设计、游戏设计、自制教具以及主题实施现场实录、幼儿活动观察记录表及各项评价数据等,其中有图片、文字、实物、光盘等多种呈现方式,既便于对主题资料进行反思,也可使教育资源得到循环式的充分利用,同时还可在无形中督促教师有效开展主题活动,加强对日常教学活动的管理。
二、有效备课的保障条件
(一)端正备课态度
幼儿园管理者应促使教师认识到备课不是教学内容的简单诠释、教学过程的简单安排、教学方法的简单展示,备课的主要任务不是形成教案,而是解决问题。每一次的集体备课实质上就是一次教研活动,应经历解读文本、优化预设、促进生成等一系列过程,从而帮助教师在案例剖析中学会举一反三、大胆反思,进而促使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和行为,增强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在原有水平上得到进一步提高。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消除惰性,以积极的态度投入集体备课活动,主动了解每一次活动的具体要求,清楚自己在集体备课中应该做什么,要达到什么目标,以增强集体备课的实效性。〔3〕
(二)重视备课检查
教师的备课工作做得怎样,存在什么问题,都需要幼儿园管理者通过定期不定期的检查加以深入了解。备课检查要杜绝“走形式”,检查不能停留在书写是否认真等形式层面,而要重在检查备课的质量,应结合教师的日
常保教工作来综合开展备课检查。可以将备课本作为检查依据,检查教师在集体教学活动、户外活动、区域活动、环境创设等方面是否认真执行了学年(学期)、周、日计划,是否采纳了教研组的合理化建议等,以促使备课发挥真正的价值。
(三)加强学习培训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提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这就要求教师树立“以幼儿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在备课时注重从幼儿身边的趣事和幼儿关注的话题中选择、生成主题内容;要结合本班幼儿的学习特点和实际能力确定主题活动目标;要根据幼儿的发展规律来设计活动环节,促使幼儿在活动中充分感受自主学习的快乐。〔4〕为统一教师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师的整体备课质量,幼儿园管理者需要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对教师进行多层次的培训。
(四)加强教研组团队建设
教研组是教学研究工作的基本单位,是教学业务管理系统中的重要组织。〔5〕教研组的主要任务是研究教学,并对本组日常事务进行管理。在主题课程背景下,集体备课对教师的要求更高,更重视教师间的相互学习和经验分享。因此,建设高质量的教研组团队,有利于提高备课实效。教研组功能发挥得是否充分,与教研组长自身的专业素质和工作能力密切相关。有思想、肯动脑的教研组长,其组织的集体备课活动往往卓有成效。如果教研组长的问题意识不够强,那教师的收获会大打折扣,集体备课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因此,加强教研组团队建设,培养优秀的教研组长,是提高集体备课质量的关键。
参考文献:
〔1〕侯全民.集体备课应遵循的原则〔J〕.教书育人,2001,(8):28.
〔2〕朱小娟.幼儿教师反思能力培养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19-20.
〔3〕黄晓梅.幼儿园集体备课现状及改进策略〔EB/OL〕.〔2014-08-21〕.http://yey.e21.cn.
〔4〕林秀娟.幼儿园主题探究活动课程的探索与实践〔J〕.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7,(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