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学前教育论文

浅谈幼儿分享美德的培养的路径分析

2015-12-17 10:24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很多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慷慨大方。但现实生活中,有些孩子愿意,也善于同别人分享,而另一些孩子不愿意,也不善于同别人分享。“分享”两字说起来容易,真正要让孩子做到却很困难。分享是建立在分后彼此都开心的基础之上的。作为老师和家长要了解幼儿不愿意分享的原因,从幼儿心理学角度,科学地引导教育幼儿,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分享,使他们能够团结友爱健康地成长。

  一、当前幼儿分享现状

  幼儿期孩子的经验极少,掌握的语言有限,理解能力有限,有些幼儿在成人指导下表示愿意和其他幼儿一起玩玩具可一到关键时刻,总是会从别人手里抢来玩具独自玩耍,没有真正懂得分享的道理,没有形成分享的行为习惯,他们嘴里在说愿意和别人一起玩,却不知道在行为中进行落实,幼儿受大脑发育的限制,随意性很强,也总是想当然地做事,不理解说出口的话就是作出的承诺,出现常见的说一套,做一套。

  在我们的实验中,能表现出无私道德行为的孩子很少,大约只有十分之一,但这种行为却很真实地在幼儿期开始出现了。可能让四五岁的孩子具有彻底的、无私的分享行为,这个要求未免高了一些。但是研究结果却能给人们一点重要的提示:分享、助人、利他是一种内化了的、反映出高尚道德需要的行为。那么,该如何让孩子体验分享的快乐,学会分享呢?我想结合一个案例《藏书》来说明自己的做法。

  评析:焦雅心出现的错误有两点:一没有及时将图书放回原处。二独占图书。而这两个错误又带有一定的普遍性。因此,我没有片面地对她进行过多指责、说教,而是先帮助她改正第一个错误,接下来,我同小朋友们共同解决了第二个错误。

  三、分享教育来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

  1.思想准备

  2.懂得“归还”

  3.家园同步

  四、把物质和精神的分享,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境界

  我们还要把分享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境界,因为分享不仅有物质的,也有精 神的。物质的分享可以亲眼看到,精神的分享虽然看不到,却可体会到,两者是一种巧妙的融合。幼儿在不断地成长,让他们在自己的生活实践中,在父母和老师的培养、教育之下,初步形成同情别人、尊重别人的道德态度。只有具备了这种内在的、自觉的道德动机,人们才会发自内心地去做好事,去帮助别人。分享行为的表现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借助教育,借助日常生活逐步渗透,在潜移默化中让幼儿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产生自发分享的愿望。

  参考文献:

  [2]肖霞.幼儿同伴交往活动中自我表露的探析.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6,(05).

  [3]章清.谈幼儿与人合作行为的培养.教育信息报,2003,(10).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