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学习数学,主要是通过四个阶段,即实物操作——语言表达——图像把握——符号把握,从而建立数学的知识结构。每一次数学活动都必须由具体到抽象,由低级到高级逐步过渡,而且必须经过数学经验的不断积累才能建构自己的数学知识结构,不是通过一两次活动就能完成的。
“自从《纲要》颁布后,幼儿园主题网络课程的出现,已经大大削弱了数学教学。在教学中,忽视数学本身的特点和规律,幼儿学习的数学内容也是零散的,没有体现循序渐进的要求。主题网络课程较多是以语言、科学常识类的内容为主线,而同是科学领域中的数学很难整合在主题网络中”。于是就有了一些很牵强的做法,数学知识能融入主题的就融入,不能融入的就不去理会,为整合而整合的教学现象比比皆是。数学本来就是一门抽象、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是需要系统地、循序渐进地学习才能掌握的,但现在“幼儿园主题网络教学”和教师对《纲要》的理解偏差,提供给幼儿系统,循序渐进的数学学习机会大大减少。春天来了,“主题网络”千篇一律定为“春天”,学习赞美春天的儿歌,了解春天出现的景象等等。夏天一来,主题又换成了“夏天”。这些做法导致了幼儿对数学知识理解不全面,不系统,学了也不会应用。有的教师不考虑幼儿的思维特点,忽视幼儿学习数学规律,甚至过高地估计幼儿的接受能力,其教学效果当然不会理想。例如:教幼儿学习7的加减时,教师直接出现数字7、2、5,请幼儿看数字列出算式,即2+5=7、5+2=7、7-2=5、7-5=2。幼儿列出了算式,教师的教学就结束了,实际上幼儿对算式所表达的意义是模糊的,甚至是不理解的;我们还发现这样一些现象:有的教师重视自己的讲解演示,让幼儿记住运算结果,而忽视幼儿的实际操作感受;有的教师设计的活动是跳跃式的,跳过实物操作的环节,直接进入图像把握和符号把握这两个环节;有的设计则是单纯的从符号到符号的过程。大班教7~10的组成和加减时,教师认为幼儿已有基础,结果就这么跳跃着教过去。然而,数理逻辑顺序的建构决不是这么简单就能完成的,幼儿阶段的思维特点决定了这样的教学是不合适的。
除此之外,当代家长的教育观念也影响着幼儿园的数学教学。因为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极强,一些为争生源的幼儿园不得不迎合家长的心理,迫使教师放弃正常的教育教学实施方案,对幼儿进行超前教育。珠心算就是幼儿数学超前教育的典例,学习过珠心算的幼儿能在极短的时间里,计算出二位数、三位数,甚至是四位数的连加连减,这样的高速运算神童,成为了家长的脸面,大家赞赏的对象。而幼儿园数学的教学目标,要求幼儿学习10以内的数,学习10以内数的加减、分解、组成等等。虽然这一目标是好多年前的,对21世纪的幼儿来说算不上合理,但不能否定其中包含的科学性。目标的确定是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定的,幼儿数学教育目标也要根据其身心发展特点来定。试想,一个五、六岁的幼儿,完成了两位数、三位数的连加连减,对其的发展真的很有意义?他们真正理解这里边的数学意义?谁又能知道他们为了学习这些超前知识所花费的精力和面临的压力,这又让我想起了我那个教育活动,幼儿能很快地把数学分解,却不能把这些知识运用到实际中。
总之,教育的本身并没有错,但我们应该选用更正确、更适合儿童的方式。针对上述幼儿园数学教育问题,笔者认为:①树立正确的幼儿园数学教育理念,认识到数学教育的重要性,提高幼儿园数学教育的有效性,应保证一个星期里有两个数学活动(特别是中,大班)。并
按数学学科知识特点和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系统的、循序渐进的安排数学教育内容,让幼儿学会用数学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②幼儿园教师应给家长必要的指导,帮助家长了解自己孩子发展特点,能客观看待、评价孩子的成长。家长也就不会再以幼儿能否完成复杂的加减来衡量老师、评价幼儿园教育效果;幼儿园也不会由于顾及家长的想法,让幼儿在自由、轻松的环境中学习和成长将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