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学前教育论文

孤独症儿童饮食行为分析及改善的方法创新

2015-08-26 13:36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儿童孤独症又称儿童自闭症,在婴幼儿时期表现为社交沟通障碍和行为刻板,是一种广泛性发育障碍综合症。它是一种对儿童、家庭和社会影响重大的残障疾病。笔者在从事孤独症儿童康复教育过程中,发现许多孤独症儿童的饮食行为与正常儿童存在较大的差异,这对孤独症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及家长的生活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对孤独症儿童的饮食行为进行分析,同时例举了一些康复训练的方法,以期对家长及康复训练师提供帮助。
  一、孤独症儿童偏食行为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笔者对所在康复机构30名4~7周岁的孤独症儿童的饮食行为进行调查,同时对孤独症儿童家长进行问卷调查。
  由表1可知,严重的偏食行为是孤独症儿童饮食行为的第一个明显特征。存在偏食行为的孤独症儿童达到了调查总人数的80%以上;而在偏食孤独症儿童偏好的食物种类方面,则呈现出了多样化的情况,他们没有固定喜欢或厌恶某一种食物类型;偏食严重的儿童,他们的身心健康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影响。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孤独症儿童出现偏食行为呢?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第一,孤独症儿童的嗅觉比较敏锐,但是他们的味觉比较迟钝。有时候,孤独症儿童依靠嗅觉而不是味觉来判断吃或不吃某种食物。比如,有的食物本身的气味不是很重,但是闻起来可能气味冲鼻,孤独症儿童因此拒绝食用。第二,孤独症儿童重复刻板行为的泛化表现在他们更关注食物的颜色、温度、软硬度,有时候超过了食物味道本身。第三,与其他不易察觉的肠胃疾病有关,胃肠功能的失调导致孤独症儿童的饮食异常。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孤独症儿童偏食行为不仅影响了孤独症儿童的身体健康,还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他们的重复刻板行为。因此,康复训练师和家长必须采取措施加以纠正。
  在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过程中,一般的训练纠正方法是把孤独症儿童喜欢吃的食物和不喜欢吃的食物混和在一起,让他们将食物吃下去。比如,小明不喜欢吃豆腐,这时可以把豆腐弄碎藏在米饭里面,如果小明没有发现,那么他会在吃米饭时把豆腐也吃下去。这样坚持一个星期的训练,小明就不会再拒绝吃豆腐了。再如,小宇对食物的颜色很挑剔,如肉汤的颜色比较暗,他就会拒绝喝汤。针对这种情况,康复训练师可以逐渐加深肉汤的颜色,刚开始要求小宇喝一小口汤,只要他喝汤了,就给他奖励予以强化。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小宇就能够接受各种颜色的汤类食物了。可见,康复训练师只要认真分析孤独症儿童出现偏食行为的原因,并且采取适当的训练方法,就能够逐步改善孤独症儿童的偏食行为。
  二、孤独症儿童独立进食缺陷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孤独症儿童不良饮食行为还体现在独立进食的意识和技巧上,对此,笔者对所在康复机构30名孤独症儿童独立进食行为进行了调查。
  由表2可知,能够独立完成饮食的孤独症儿童只有1人,其他孤独症儿童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行为偏差,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孤独症儿童在进餐时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第一,受到手眼协调能力发展的影响。孤独症儿童由于手部动作不够协调,视觉较差,往往无法很好地使用餐具将食物送进嘴里。第二,由于孤独症儿童无法很好地控制自身的行为及情绪,因此他们在面对不喜欢的食物时会哭闹,不会使用餐具时甚至会破坏食物。第三,有的家长过于迁就和溺爱孩子,从而造成孤独症儿童无法进行有效的饮食训练。
  在培养孤独症儿童独立饮食的意识和能力时,康复训练师应当有针对性地给予辅助。首先,康复训练师要观察孤独症儿童已经具备了什么样的能力,比如,是否能够抓握勺子或筷子,拿勺子或筷子的动作是否正确,是否能够用勺子(筷子)舀(夹)食物,在掌握了孤独症儿童已有的认知能力后,再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例如,假如孤独症儿童无法长时间手握餐具,那么康复训练师就要训练他们感受到手握动作的发生和存在;假如孤独症儿童能够用手拿住餐具,但是只用餐具来敲打或乱扔,康复训练师就要在他们拿住餐具后,及时指导他们用勺子(筷子)去舀(夹)食物,并将食物送进嘴里。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康复训练师可以逐渐减少指导,培养孤独症儿童独立完成进食的意识。值得注意的是,康复训练师应当在每一次规范动作完成后给予孤独症儿童相应的鼓励,使他们感受到饮食的快乐。其次,康复训练师在对待手部动作不够灵活的孤独症儿童时,要在饮食时间以外进行额外的辅助训练。比如,通过抓握玩具、手提重物等方式训练他们的抓握能力,通过穿珠子、插木棒等提高手眼协调能力,为孤独症儿童掌握饮食技巧奠定基础。
  三、孤独症儿童无法形成规范饮食习惯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根据调查显示,孤独症儿童不良饮食行为还表现在无法形成良好的、规范的饮食习惯。对此,笔者对所在康复机构30名孤独症儿童独立进食行为进行了调查。
  由表3可知,具备良好饮食习惯的孤独症儿童不足调查总人数的20%,其原因是:第一,孤独症儿童认知偏差和行为偏执是导致他们无法规范用餐的重要原因,这一点也印证了为什么他们通常不具备良好的饮食习惯;第二,以吃饭为例,有的家长往往抱着宽容和迁就的态度,认为只要孩子吃进食物就行了,而忽视了“吃饭”这一行为的社会性价值,即在固定时间、固定地点完成必要的生活程序。
  实际上,正因为难以与孤独症儿童进行语言沟通,所以更有必要“做给他看”,通过具体的行动、语言帮助他们理解“吃饭”这一活动的全部含义,而这就是训练的核心意义。帮助孤独症儿童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需要注意以下两点。第一,培养他们的吃饭时间观念,如吃饭时间要固定,确定一日三餐的时间,并严格遵守这个时间完成吃饭任务。第二,在吃饭时间以外对食物的管理。康复训练师或家长不能让他们无节制地吃东西,必要时将他们爱吃的东西放在他们看不到或拿不到的地方,避免出现到了吃饭时间他们还没有饥饿感的现象,从而帮助他们养成规律的饮食习惯。
  在培养孤独症儿童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的初始阶段,康复训练师不仅要通过固定时间、固定地点,采用鼓励等方式帮助他们理解饮食的要求,还要知道有哪些因素(如声音、玩具)干扰了他们的饮食行为,加大了他们达到饮食要求的难度。为了让孤独症儿童将注意力集中在饮食行为及食物本身,教师有必要排除这些因素的干扰。此外,在刚开始训练时,有可能会遭遇孤独症儿童的反抗、哭闹、扔食物、扔餐具等情况,康复训练师要以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为重点,用眼神示意,通过“不行”“这是错的”等话语让他们理解不良的饮食行为,并将正确的饮食行为重复给他们看,在他们完成任务后及时给予鼓励,从而形成良好的饮食行为习惯。
  孤独症儿童的饮食行为相对于正常儿童存在一定的差异,这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和情绪发展、行为方式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制约了他们的康复进程。因此,康复训练师在分析孤独症儿童出现异常饮食行为的原因后,需要采取正确的引导方式和训练方法,从而改善他们的不良饮食行为。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