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心理学教育论文

孤独症儿童认知心理的初步研究

2015-07-08 08:44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要:孤独症儿童的认知心理是当前孤独症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其研究成果对儿童孤独症的预防与治疗都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是以江西省赣州是慧聪儿童康复中心为研究载体,介绍了当前儿童孤独症认知理论研究现状,着重分析了孤独症儿童的认知心理的特点,以及认知心理干预法。最后结合自身有限的经验以及当前的相关理论分析了孤独症儿童认知心理理论应用中应注意和强调的方面。

关键词:孤独症;认知心理;心理干预

absrtact:cognition psychology to autism children is an inportant direction of the theroretical research of autism;there are important guidance funcitions to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ing the children’s autism in its research results.this test depend on huicong children recover in the training centre of ganzhou jiangxi province ,its introduce present of cognitive theoretical research current of sitiation,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 of cogniton psychology to autism children and the way of psychology intervention of cognition.on finally,combine my experience and relevant theory,analyze the theory should pay attention and emphasize inusing.

key word: autism;cognition psychology;psychology intervention

引言:

孤独症(autism,也称自闭症),是一类以严重孤独,缺乏情感反应,语言发育障碍,刻板重复动作和对环境奇特的反应为特征的精神疾病。wWW.133229.coM最初称为婴儿孤独症,现今又统称孤独症孤独性障碍,由美国精神病学家kanner首先报道。目前国外在孤独症认知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心理理论”假说上,它被认为是了解孤独症的一个很好的心理学途径。国内对孤独症儿童的研究已不再局限于儿童精神医学领域,教育干预、行为训练等成为孤独症患儿康复的主流,孤独症儿童的认知心理研究对于孤独症儿童的康复与训练有着不可替代的指导作用。这也使得儿童孤独症的认知理论成为当前儿童孤独症研究的一个热点。

一、当前孤独症儿童的认知心理理论现状

1.国外相关研究:孤独症儿童的认知心理理论研究在国外已研究得比较深入,已有三大比较成熟的理论解释孤独症:心理理论缺陷、执行功能障碍和弱中枢性统合理论,这些理论能够对心理疾病统计手册(dsm-iv)规定的诊断孤独症的几种行为特征作出较好的解释。

(1)心理理论缺陷理论(theory of mind,tom),不同学者将其译为心理理论、心灵理论或心的理论等。tom能力是个体对自己和他人心理状态(如需要、信念、意图、感觉等)的认识,并由此对相应行为作出因果性解释和预测的能力,因此被认为是社会认知和人际交往的基础,对人类个体的正常生活交往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孤独症的核心障碍就是沟通障碍,tom能力的缺失可以解释孤独症患者在社会交往、人际沟通中的种种表现,如被动交往、不会撒慌、固执、移情能力差等。因此心理理论假说被认为是了解孤独症的一个很好的心理学途径。

(2)执行功能障碍理论(executive function)。执行功能是个体进行问题解决时所必备的一组神经心理技能,涉及很多目的的指向性行为适应过程(如计划、抑制控制、注意、工作记忆),因此是一种复杂的认知建构。执行功能障碍假说可以较好的解释孤独症儿童的刻板行为。如反复的开关门、抽屉,重复的做某一个动作,或迷恋一些简单无意义的操作性行为。

(3)中枢性统合不足理论(central coherence)。也称中心一致性理论。一些学者认为孤独症是一种以信息加工不完善为特征的认知障碍,特别是无法依据上下文信息构建含义。由于孤独症儿童的注意力经常为常人所忽视的客体表面或个别特征所吸引,对客体语境缺乏注意,结果使信息加工发生在局部而非整体水平上。如较多的孤独症儿童认识大量的汉字,却不能理解由汉字组成的句子或故事。尽管相关证据不多,但是由于该理论涉及孤独症外显学习风格,因此受到很多关注。

(4)相关脑生理机制的研究。从生理心理学、脑成像以及解剖学等多方面的研究结果分析。几个主要的脑区表明,小脑和内侧颞页结构到前额皮质的广大区域,是与孤独症有关的最有可能的区域。现在比较一致的观点是心理理论的损伤与大脑左内侧额皮质有关(布洛卡第8区和第9区)。关于执行功能障碍的一般观点是与额叶受损有关,具体是额叶的哪个部分,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揭示。至于中枢性统合理论的脑生理机制未见详细报道,可能与颞叶和顶叶多感觉区域皮质的异常有关。

2.国内相关研究:国内的相关研究基本上都是对国外孤独症儿童认知心理理论的验证,如蔡蓓瑛等人(2000)对49名孤独症儿童及30名弱智儿童进行了行为评定与社会认知的研究。表明表达障碍、病理现象、与同龄儿童交往障碍是孤独症儿童比较核心的问题;而心理理论(tom)实验的结果表明孤独症儿童的心理理论明显落后于弱智儿童,但高功能的孤独症儿童能够完成更高水平的tom任务。此外,焦青对孤独症儿童心理推测能力进行了两次连续的研究,在对孤独症儿童心理推测能力的影响因素的研究(2000)结果表明,生理年龄大同时伴随较高智力有助于孤独症儿童理解他人的心理,孤独症病症的程度与心理推测能力之间有显著的负相关。同时他对10例孤独症儿童心理推测能力进行测试分析(2001),证明孤独症儿童能根据他人的愿望预测他人的行为;但在理解他人错误信念上表现出明显的困难,且不能理解他人有错误信念导致的认知性情绪。

在我国虽然有一些学者在认知水平上对孤独症进行了有价值的研究,但是总体上还相对滞后,对孤独症儿童认知心理研究多数还停留在对国外理论的验证上。

二、孤独症儿童的认知心理的特点

孤独症儿童的认知心理与正常儿童有着很大的不同主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认知方式上,孤独症儿童认知能力差,大多数孤独症儿童是场独立型的,对外部事物的认知是有限的、被动的,外部世界在他们看来与自己毫无关系,他们所感知的事物有限。他们认知的方式表面上看与正常儿童没有区别,都是通过人的感知觉器官来认知的,但是许多东西在他们看来没有什么意义,尽管事实上不是这样,因此他们所认知到的事物不是事物原来所应具备的一些属性,而是他们自身赋予事物的。例如积木,他们不能用来搭建一些模拟建筑,而是把它们当成陪自己解闷的一些东西。他们对玩具的玩法并不是原来玩具的玩法。

(2)在认知兴趣上,细心的家长和老师不难观察到,孩子的兴趣是对物体的某些特性感兴趣,反复触摸某些“光滑”物体的表面,如光亮的家具、雪白的墙壁、光滑的书刊封面、质地滑软的衣料、柔软的皮毛制品等,甚至产生依恋,但是对亲人却不产生依恋。由于缺乏变化与想象力,患儿常常坚持重复刻板的游戏模式,重复一些身体工作,重复相同的生活,如反复给玩具排队,总要玩弄自己的脚趾,穿衣顺序相同,坚持某些物件的摆置形式,不能变动。一旦有所变化,他们会极为沮丧,别人变动,患儿便大吵大闹。对自己房间的任何变化也都会表示反对和不安,如家具的移位、装饰品的变化等。他们不肯改变其原来形成的习惯和行为方式,难以适应新环境,多数患儿同时还表现无目的活动,活动过度,单调重复地蹦跳、拍手、挥手、奔跑旋转,也有的甚至出现自伤自残,如反复挖鼻孔、抠嘴、咬唇、吸吮等动作。

(3)在认知水平上, 70%左右的孤独症儿童智力水平低于同龄儿童,但这些儿童可能在某些方面具有较强能力;20%智力在正常范围;约10%智力超常;多数患儿记忆力较好,尤其是在机械记忆方面。大多少孤独症儿童的认知能力发展严重不足,无法对周围事物进行合理的分析、综合、归纳、整理,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是极度缺乏,许多儿童对人际交往、沟通中的最基本的语言都无法理解。患孤独症的孩子有时会聋,对声音没反应。正常孩子会被声音例如狗叫惊吓,而孤独症小孩会无动于衷。他们对疼痛、冷热也不太敏感,不爱交朋友,宁肯独自一人,很少会接触别人的眼睛。对语言的理解表达能力低下,无法理解稍微复杂一点的句子,不会用手势表示“再见”。不会理解和运用面部表情、动作、姿态及音调等。缺乏想象力和社会性模拟,不能像正常儿童一样去用玩具“做饭”、“开火车”、“造房子”。有的患儿语言刻板,代词错用,如“我要”说成“你要”,或将自己称为他。与外界交流困难,不能将生词与其含义相联,用手势而不是语言与人交流。当然,以上所说的都是未经系统训练的孤独症儿童。

(4)在认知时间上,对于自身感兴趣的事会长时间的不转移注意力,但是对于家长或老师要求他们学习的东西则较容易产生厌倦情绪,尤其是一些不注重教育方法的家庭的孩子的训练很难进行,而且极容易使孩子更孤僻。孤独症儿童要认知一些事物的属性要比正常的儿童更久。尤其是一些抽象的属性,他们根本无法理解。

三、孤独症儿童认知心理干预

虽然训练不能让孤独症患儿彻底痊愈,但训练对于孤独症儿童的矫治作用却是不容忽视的。孤独症儿童由于本身的发育障碍失去了正常健康发展的内在能力,但并不意味着只能眼看他们陷在自闭状态中而无可奈何。国内外几十年的研究和实践证明,孤独症儿童具有极强的可塑性,教与不教,教得是否得当,他们的发展方向是完全不同的。“好的方向”就是他们能够逐步具备社会适应能力、生活自理能力、与人交往能力、甚至在接受培训后从事某项工作而达到生活自立。否则听之任之,孤独症儿童是很难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步好转的,相反往往会发展出愈加严重的情绪、心理、行为等障碍,使得他们周围的人甚至家人都感到越来越不能忍受他们。而由于被他人排斥,孤独症儿童的挫折经历就会越来越多,这将进一步把他们推向更加自闭的状态。由此,他们将终身成为家庭的痛苦和社会的负担。本人认为对孤独症儿童认知心理干预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认知功能训练

认知能力一般泛指认识事物的能力、感知的能力、思维的能力等等。而孤独症儿童从婴幼儿时期起,认知能力发展就严重不足,无法对周围事物进行合理的分析、综合、归纳、整理;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是极度缺乏,许多儿童对人际交往、沟通中的最基本的语言都无法理解。

(1)发展感知能力。孤独症儿童的感知觉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主要体现在个体之间及个体自身的差异性。因此,训练孤独症儿童的感知能力是促进儿童认知能力发展的首要环节。主要应做到增进感知觉的反应能力,扩大感知的范围,记住感知的内容。

(2)提高思维的运用能力。尽量让孩子对相同的物体进行归类,在家长和老师的指导下完成连贯的动作,会寻找丢失的东西,能够记住地点、物品的名称,能够求别人帮助,能够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

2.增进基本技能的学习

对孤独症儿童进行学习能力的训练,不仅能起到有效促进智力发展和丰富语言的作用,还能很好的加强他们的认知能力。例如我们可以让孩子学会认识方位、大小、多少等等。

3.丰富生活常识

同正常儿童一样,孤独症儿童的认知发展也是从认识身边的事物开始的,只是被动些,应加以引导,使他们能认识自己及身边的人和事物,如知道自己姓名、性别、身体各部位的名称、家庭住址、家人的姓名及工作单位等等。这些都是最基本的一些东西。作为家长在陪孩子出去玩的时候应走到哪,教到哪。

4.具体的几种训练方法

(1)结构化教学法(teach),是根据儿童的学习特点,有组织,有系统的安排学习环境、学习材料及学习程序,让儿童按照设计好的结构从中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它的基本思想是把教学空间、教学设备、时间安排、交往方式、教学手段等方面做系统的安排,形成一种模式,使教学的各种因素有机的形成一体,全方位的帮助孤独症儿童进行学习,teach计划的特点主要是采用视觉清晰、视觉重整、有规律的工作惯性及视觉指令等方法,使孤独症儿童能够进行有效的学习。学校和家庭都可根据孤独症儿童的具体情况采用结构化教学。

(2)关系型发展干预,这是一种专门由家长来做的,有详细活动方法和评估方法的社交训练方法。它鼓励分享经历,强调父母的参与。它的目标是理解并欣赏多层次的经验分享;在共同管理的分享经验交流中成为平等伙伴;理解并评估其他人的独特性──他们的观点、意见和感觉;评估并努力保持持久的关系;在社交和非社交的问题的解决上,变得有适应力和灵活性;认识他们自己的能持续成长和发展的独特性。

(3)自然情景教学法,是在训练中创设一段情景,使幼儿处于生动、具体而有趣的情景中,去感知所训练的内容,从而获得知识、调节情绪或改变不良行为。

四、孤独症儿童认知心理理论应用中应注意和强调的方面

1.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1)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合理利用家庭资源

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合理利用家庭资源。孤独症儿童的训练的操作者首先是家长,训练成功与否,首先取决于家长是否对患儿有爱心、耐心,与孤独症患儿交往,使患儿先对训练者感兴趣,双方能相互沟通,这一阶段往往是最困难的阶段。尤其在早期阶段,把孩子交给“保姆”、“阿姨”是起不到治疗作用的,甚至是不负责任的表现。其次,把要学的技能分成若干个细小步骤来完成,而不是一下子就全部教给他们。如教患儿正确使用筷子,先要把自己拿筷子的姿势展示给他;让他从数只筷子中捡出两只并粗细端对齐;用手握住他的手保持在正确握拿状态;反复进行直到他自己掌握握拿技术。当完成时便给予患儿适当的物质奖励(多为孩子喜欢的食品或玩具)。这种方法可能因患儿烦躁或放弃学习,所以在训练中要边教边做边鼓励。第三,训练时要动作)——言语——奖励有机结合起来,这种方法实际上是行为治疗中的“阳性强化法”。在教他们某一技能时,要不断讲解以增加孩子对训练的兴趣和减少不愉快情绪的发生。最后,在教育训练过程中,切忌操之过急,要有恒心。不可期望孩子在短时间内就能掌握一种技能。例如,“上厕所”对正常发育的儿童来说,可能在很短时间内便学会了蹲马桶、擦屁股、洗手等一系列动作,并理解每一步的意义,但对孤独症患儿可能要半年、一年乃至更长的时间去掌握和运用。

(2)孤独症儿童的训练目标是教会他们一些有用的社会技能,如生活处理能力,如与人交往的方式和技巧,与周围环境协调的能力等。这里主要涉及到的是社会教育环境。因此首先尽量为孤独症儿童提供较好的课堂教学环境,因为当一个孩子被诊断为“孤独症”后,即使他(她)有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但如果被排斥在同龄伙伴的集体之外,获得良性发展的前景依然是渺茫的。家长可以让孤独症儿童上一些专门的孤独症儿童训练学校,当然条件允许和适合的话,可以让孩子与正常的儿童一起上学。其次,作为训练学校应在特教专家和心理专家的指导下进行训练,而不应想当然的采用一些训练方法,训练的内容应系统和适合孤独症儿童,主要以让他们溶入正常人的环境为目标,训练时不宜要求过高或急躁,应多给予正面的强化,适当的运用一些适度的惩罚。

2.对能力不同的孤独症儿童应制订不同的认知心理干预方案。认知是人与人沟通的基础,也是一个人的基本能力,大多数孤独症儿童存在着认知障碍,但不是所有的孤独症儿童的障碍都相同,有的平衡能力差,有的感知觉能力差,有的听力不太好等等,对于这些并不能千篇一律的采用一种训练方法,例如其注意听的能力很差,那么也就无法适应课堂教学,就应在注意听、听的记忆、听的敏锐度等方面进行训练。对于一些孩子的特殊能力应加以引导训练,例如有的孩子很有画画天赋,家长及教师就应在这方面多给予孩子鼓励。因此,在制定训练目标时,应根据其心理发展水平,本着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进行。

【参考文献】:

(1)周念丽.《自闭症儿童认知心理发展研究的回溯与探索》.中国特殊教育,2002(01)

(2)莫书亮.《孤独症的心理理论研究及其临床应用》.中国特殊教育,2003(05)

(3)孙永珍.《我国孤独症研究的现状》.中国特殊教育,2003(05)

(4)周耿,王梅.《孤独症儿童的教育训练》.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年版

(5)[英]洛娜·温.《孤独症儿童家长及专业人员指南》.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6)蔡蓓瑛,孔克勤.《自闭症儿童行为评定与社会认知发展的研究》.心理科学,1998(06)

(7)杜亚松.《孤独症儿童的辨别和训练》.大众心理学,2000(01)

(8)静进.《社会脑与孤独症儿童的社会认知》.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4(10)

(9)蔡蓓瑛.《自闭症研究在认知发展领域的新进展》.心理科学,1998(06)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